章丘古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丘古遗址
一、城子崖遗址
位于龙山街道武源河东岸高阜地带。宛若城垣,乡土史称“鹅鸭城”,故名城子崖。“龙山文化”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及周、汉文化遗存。南北长520米,东西宽430米,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首先发现。1930~1931年,进行2次发掘,揭露面积1.5万平方米。城子崖遗址文化层厚达4~6米,分上下两层,上层出土的有豆鬲等灰陶器物,为东周时期遗存;下层出土器物以泥质夹砂黑陶为主,其中蛋壳黑陶器为稀世珍品,称黑陶文化。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下层所代表文化共同体便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1990年,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再次发掘,发现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城和夏代城址,表明当时东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城子崖遗址”碑碣1块。1982年,立界碑4块。被评为1990年度和“七五”期间全国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30年11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由双方各出4名委员共8人组成,名单为:“傅斯年、李济、王献唐、杨振声、刘次萧、张敦讷、董作宾、郭宝钧”。11月4日,双方在山东大学工学院召开正式成立大会,确定了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计划。
第一次发掘于1930年11月6日开始,参加人员有李济、董作宾、郭宝钧、吴金鼎、李光宇、王湘共6人,民工36名,至12月7日发掘结束,发掘面440平方米,共采集标本23878件,陶器与陶片20918件,骨、角器1864件,蚌器847件,其它(包括石器)249件,此外并收集了不少的人骨与兽骨,全部运至济南古迹会交吴金鼎保管整理。
第二次发掘时间为1931年10月9日至31日,除星期日外,实作20天,此次参加工作人员为:“梁思永、吴金鼎、刘屿霞、王湘、刘杨增”。这次发掘最高民工人数48名,掘1米X10米的探沟45个,发掘面积1520.8平方米。将
出土的陶器、石器、骨、蚌器装了60箱运到济南保管。后将两次发掘的资料整理成册,于193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考古报告集《城子崖》。
第三次发掘的时间是从1989年底至1993年初,历时近3年之久,在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后,同时对西城墙、北城墙、南城墙、东城墙进行了部分解剖,每日用工人数达到了百名之多,发掘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基本弄清了城墙的结构、夯筑方式构筑年代问题,出土了大量的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陶器千余件,石器、蚌、骨器一宗,大大地丰富了研究龙山文化的实物资料。
二、西河遗址
位于龙山街道龙山三村北约500米处,东距龙山文化命名地——城子崖遗址约1600米。其主要文化遗存为西河文化时期,还有少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部分汉唐时期遗迹和遗物。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距今8400~7700年,填补了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空白。西河遗址发现并认识之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抽出部分人员于1991年6月在龙三砖厂北侧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发现了西河文化时期的两座房子和部分灰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
1997年8~9月,为配合省道102线拓宽工程建设,对该遗址又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到了1350平方米,发现了房子19座,并在房屋内发现了大批的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2008年6~8月,省道102线再次拓宽,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根据山东省文物局的安排,对西河遗址进行了第三次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区紧邻现有公路北侧、东部、南部与1997年发掘区相接,开5X10平方米探方14个,实际发掘面积1070余平方米,发现房址8座,灰坑12个,又出土一批生活、生产工具等器物。
该遗址经过三次勘探和发掘,发现大量西河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了大量完整陶器。西河遗址是山东境内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一处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典型聚落遗址,对研究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特征、年代与分期、经济生活、社会性质以及聚落形态等学术课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平陵故城
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自公元前204年至815年,历经1000年。位于龙山街道驻地东北约0.6公里处,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城址略呈方形,边长各约1900米,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米不等,城墙顶残宽2~7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有4座城门遗址。1975年,进行探测、发掘,搜集到大量遗物。陶器有板瓦、筒瓦、瓦当、平砖、空心砖、地下管道、路钉童棺、瓮缸、背壶、模拍等。器物花纹为禾锄纹、羊角纹、双鸟纹、人面纹等。文字瓦当为“千秋万岁”“万岁富贵”等。铁器有锄、镢、铲、锯、锛、斧、刀、剑、犁、范等。
石器有磨、臼、柱础、滑石钱范。铜器有镞头、五铢、货币、大泉五十、铜灯、铜洗,洗有铭文“延平元年制”。城内地貌南高北低,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残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的冶铁遗址,说明当时手工业非常发达。另外,在群众称之为“殿基地”的城东北方向,出土大面积的夯土和铺地砖及房基,证明这一带为东平陵宫殿区。由此断定东平陵城是汉代政治、经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城池。东平陵故城城址保存较好,四周城墙犹存,是山东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城址。1978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碣1块。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今日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