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 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根据教育部和山东省有关文件规定,毕业生就业率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评价高校教学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作为各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面前,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促进学生就业作为一件大事要事长抓不懈,提高实际就业率,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的、高职院校的和个人的,它既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也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就业服务工作及个人的就业定位等密切相关,分析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调整学科专业机构,提高教学质量等应对策略,以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人类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大致需要以下几类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由于我国现
阶段经济发展、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及人口就业压力的加剧,急需培养一大批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技术应用的专门性人才,培养这一批人才就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其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将生产技术设备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国内学者已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同时学者也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训J场所和技能培训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但当前系统地研究就业率的影响因素非常有限,因此研究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声誉的检验,而且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稳定的大事。事实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内部来说,它既与高校就业部门的工作有关,更与毕业生质量、学生的就业观念、学校专业设置,以及学校声誉密切相关。
审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就业能力的系统培养,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有效利用大学生在校时间充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就业“硬”能力和就业“软”能力。就业“硬”能力是指学历学位、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各类资格证书等;就业“软”能力是指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与团队合作、交往沟通、竞争、承挫、创新创业能力等。
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就业率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企业的结构对就业率影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人才的需求越大,大中型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及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存在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也影响就业率,如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将一定程度地影响高职的就业率。
2、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影响
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矛盾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根
本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教育规模的扩大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各层
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由于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对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大,对专科生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在学科专业上,对应用性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大,对理论性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对减少;对重点院校的短线专业、特色专业需求量较大,而对一般专业则需求较少。合理地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把握将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就业率
的提高。
学校的专业设置合理与否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密切相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社会需要设置的专业,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能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适销对路,从而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教师队伍是提高就业率的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影响高职就业率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发挥个性特长,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
实践教学环节和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学校必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增加应用性、开放性的实验和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师生信息科技知识素养。高校就业部门提供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指导也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好高骛远,创业意识缺乏。
大学生择业时偏爱政府机关和事业编制、大单位、大城市,过分追求一步到位的丰厚的福利待遇,而忽略自身条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二)才疏学浅,基本技能储备不足。
基本技能是指大学生走向职场时应该具备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差,仅停留在应试阶段。在计算机运用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大一就已经通过了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或获得其他相关证书,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不足。
招聘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除了看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之外,往往还对某些非专业的因素特别看重,大学生的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已成为能否顺利就业不可忽视的因素。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应试,而不注重了解与掌握课程以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