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泰勒规则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的分析

电子货币对泰勒规则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的分析
电子货币对泰勒规则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的分析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实证检验及拓展

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实证检验及拓展 陈奉先1a涂万春1b (1.西南财经大学 a.金融学院;b.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74) 内容提要:本文在介绍泰勒规则产生、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利用Lawrence模型将汇率因素引入,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实证结果表明:泰勒规则能够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相对于物价稳定目标,央行更关注经济增长;将微观主体的预期和汇率因素引入到货币政策时,央行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继续推动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能更有效地提高泰勒规则的解释力;“前瞻性泰勒规则”能提高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 关键词:泰勒规则开放经济前瞻性货币政策拓展 Empirical Test for Taylor’s Rule in China and its Extension CHEN Feng-xian1a,TU Wan-chun2b (1.a. School of Finance;1.b.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origination、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ylor’s rule. On this basis, we then contrast the forward looking Taylor’s rule in an open economy by employing a model from Lawrence (1999).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aylor’s rule provides us a frame of reference in policy making; Central bank prefer “economic growth” to “price stability”; when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public expectation and exchange rate, central bank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ice stability; exchange rate and interest rate regime reformation would increase the explanation of Taylor’s rule; the forward looking Taylor’s rule could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monetary policy. Keywords: Taylor’s rule; open economy; forward looking; monetary policy; extension 作者简介: 陈奉先 (1982~) 男满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央银行理论与宏观金融调控。 涂万春 (1982~) 男汉族,湖南汉寿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 联系方式: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15号信箱邮编:610074 电子邮箱:cnbanker@https://www.360docs.net/doc/ce3853621.html,

浅谈货币替代

金融121班施万雄学号:5400112133 浅谈货币替代 内涵 货币替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公众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货币兑换、并进而发生外币在本国境内流通和本国资金外流的一种现象。当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本国法偿货币发挥价值储藏、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的功能就会被严重削弱。对于一种其价值经常以不可预见的方式不时下降的货币而言,它不适于作为价值储藏的手段,用作记账单位也很不便,当然,公众也不愿接受其作为交换媒介。 货币替代显然是在货币可兑换的基础上来讨论的,它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本国居民对外币的需求。在某种情况下,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但也有一种情况,即并不存在外国居民对本国货币的需求而只有本国居民对外币的需求。前者可以称之为对称性的货币替代,这种货币替代一般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后者可以视为不对称性的货币替代。经常讨论的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就是属于这后一种。 产生原因 一般地说,货币替代取决于财富水平、制度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本币和外币的预期实际收益率的差距。制度因素是指

外币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被接受的程度以及两个市场之间的自由连通程度。市场因素是指外币的交易性需求、本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外币交易的成本等。首先,国内国际性的交易形成了对外币的客观需求;其次,资本市场的不足把财富限定在商品、本币和外币等有限的范围内,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国内缺乏投资机会,从而形成了不对称的货币替代;最后,只要没有严厉的管制,如果本币与外币的交易成本低于本币与商品之间的交易成本,那么从保值的角度看,就会产生持有外币的倾向。但是本国居民产生外币需求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两种货币之间实际收益率的差异,这可以用本币的预期贬值率来近似地表现出来。因此外汇风险会极大地影响货币替代水平,长期贬值或剧烈浮动的汇率都会增加持有本币的风险,从而加剧货币替代。同时,如果两国的利率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那么利率的差异可以视为汇率的预期变化或它的某种函数;如果一国的利率完全是由政策决定的,比如某些发展中国家名义利率长期固定,与通货膨胀率无关,那么负的实际利率会加速货币替代。 可以由两种货币的需求函数来说明货币替代。本币、外币的需求函数为: Md/P=Ld(rd,rf, r,θ,w)=A(wd)exp*a1(rd-rf)+a2(rd-r)-a3θ+ Mf/P=Ld(rd,rf, r,θ,w)=A(wf)exp*a1(rf-rd)+a2(rf-r)-a3θ+ 式中Md/P和Mf/P等于本币和外币的实际货币需求,rd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弗里德曼规则还是泰勒规则_信贷周期下的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弗里德曼规则还是泰勒规则* ———信贷周期下的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汪 川〔摘要〕:本文在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讨论了银行信贷和中国 经济波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比较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通过信贷因素对我 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信贷周期的特点,并 且模型模拟出的产出、实际利率和投资等主要变量的相对标准差都与实际经济数据相吻 合;同时,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显示,相比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泰勒规则对我国实际经 济变量有着更好的控制力。 关键词:货币政策规则信贷周期经济波动DSGE 分析 JEL 分类号:E1E3E5 一、引言 在我国,银行贷款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2000年到2010年的我国季度数据的分析来看,信贷余额和产出缺口之间体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据图1所示,我国信贷余额和产出缺口的相关性仍然很强,两者呈现同方向变动的特点,并且信贷指标领先于产出缺口变动约4个季度的水平。 图1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波动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0~2010。 *汪川,中国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有关信贷因素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文献可以追溯到Fisher (1933),Fisher 最早提出了信贷因素可以放大经济周期的观点。但在Fisher 之后的主流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往往忽视信贷市场的作用。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不完全信息理论为代表,信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问题逐渐得到主 汪川: 弗里德曼规则还是泰勒规则

金融评论2011年第2期 流经济学的重视(Townsend,1979;Stiglitz and Weiss,1981)。 在宏观经济学分析中,信贷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产生,即外部融资成本途径和抵押贷款途径。抵押贷款渠道的研究以Kiyotaki and Moore(1997)为代表,Kiyotaki and Moore(1997)指出由于信贷配给因素的影响,企业以自身价值为抵押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形势就会通过企业信贷可得性来影响企业的投资水平,而企业的投资又作用于宏观经济,因此,宏观经济波动呈现较强的信贷周期特点。外部融资成本途径的分析以Bernanke, Gertler and Gilchrist(1999)为代表,根据他们的研究,信贷市场摩擦的因素(如信息不完全或合约执行成本过高)导致了企业外部融资的额外成本,由于这个外部融资额外成本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宏观经济波动就会通过企业财务状况来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额外成本和投资水平,最终起到放大经济周期的作用。上述两类文献均被视为“金融加速器”模型,此类模型虽然分析了信贷市场中的摩擦因素所导致的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扩大作用,但正如Bernanke,Gertler and Gilchrist (1999)所指出的,该类模型并没有考虑银行等金融中介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 近年来,Christiano,Eichenbaum and Evans(2005),Christano,Motto and Rostagno(2008)以及Smets and Wouters(2003,2007)等有关研究均把侧重点放在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即银行贷款渠道的分析上。这些文献突出了银行作为金融中介负责吸收储蓄和发放贷款的功能,该类文献进而指出,由于居民的储蓄为名义变量,因此,对价格冲击的因素会通过降低企业实际债务而产生“费雪通缩效应”,进而产生放大宏观经济波动的效应。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银行贷款渠道的作用。Bernanke and Blinder(1988)指出银行贷款和非银行贷款的非完全替代性是银行借款渠道发生作用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研究显示,当企业找不到贷款的完全替代品来作为资金来源时,央行收缩流动性将促使银行减少贷款供给,由于企业难以找到替代的资金来源,这将促使他们减少支出,从而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Hulsewig等(2006)使用最小化变量的理论和经验脉冲响应函数距离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贷款的供给在货币政策冲击后发生显著变化。Lown and Morgan(2006)沿用基于宏观变量的VAR模型研究银行贷款渠道的存在性,他们发现即使在控制了贷款利率和一系列的需求因素(预期产出水平、破产率、商业票据和国库券的利差等)之后,银行信贷条款的松紧仍然与贷款量和产出密切相关。 在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均支持了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渠道的结论。蒋瑛琨等(2005)、盛朝辉(2006)证实了信贷因素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显著性作用;潘敏和繆海斌(2010)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不同作用,并肯定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促进了宏观经济回暖;盛松成和吴培新(2008)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信贷规模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工具。在理论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运用“金融加速器”模型解释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杜清源和龚六堂,2005;崔光灿,2006),但总的来说,金融加速器模型在经济波动的持续性方面解释性较差;相比之下,银行贷款渠道则对我国经济的模拟结果更为接近,许伟和陈斌开(2009)构建了一个带有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模型结果显示,商业银行信贷不仅解释了大部分的国内消费和货币余额的波动,还对投资和产出的波动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在“现金先行”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加入了银行部门,以DSGE方法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背后银行信贷的作用。与盛松成和吴培新(2008)的观察一致,在本文的模型中,货币政策正是体现在货币当局对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注入和撤出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比较了货币政策的弗里德曼规则和泰勒规则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评价不同的货币政策类型在宏观调控中的适用性。相比已有文献,本文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本文在DSGE模型中引入了银行部门,刻画了银行信贷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影响;值得指出的是,不同于许伟和陈斌开(2009),本文的模型明确了银行贷款的作用,即支付劳动力成本,且本文的模型并不存在垄断竞争的假设。第二,

第七章 货币需求

第七章货币需求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2.试述货币需求和资金需求的关系,并弄清这一关系的实际意义? 3.试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4.试述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5.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6.试述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7.试述权变法和规则法的内容并加以比较。 8.试述我国传统的货币量测定方法“1:8”的经验数据法。 9.试述用多项挂钩和单项挂钩法测定货币需要量的方法和遇到的实际困难。 第七章货币需求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手中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 宏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这样类型的货币需求,当我们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能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我们从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的微观角度考察,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一般用Md表示。 真实货币需求:真实货币需求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 交易方程式: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 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 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也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是:M d=KPY式中,M d 表示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总收入;PY表示名义总收入;K表示PY与M d 的比,也就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它的着眼点是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权变法:即依经济周期变动而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方法(也称之为逆风向而行或简称顶风的货币政策),其抉择标准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即两利相权抉其重,两害相衡择其轻。 规则法:指只要货币管理当局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供应货币,就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即最适货币供应量只能是按固定的比率计算出来的。

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货币替代的含义 货币替代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居民对本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过低时,发生货币兑换、资金外流和外币在境内替代本币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现象。如当一国国内的通胀率突然大幅上升时,本国货币的价值贮藏、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等职能会受到严重的削弱,而那些长期保持稳定购买力的外国货币则跨越国界,替代本币充当价值标准和交易媒介。 货币替代的前提是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尤其是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它可以分为对称性替代和非对称性替代两种,前者指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后者指只有本国居民对外币的需求而无外国居民对本币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大多属于后者。 货币替代的衡量主要采取一些相对量指标,例如外币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例F/M,其中M包括本国居民持有的现金(C)、活期存款(D)、储蓄存款(S)和定期存款(T)之和。此外还有F/(F+M)、F/D等指标。 早期的货币替代集中于60—70年代的欧美国家,主要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对其它货币的替代。8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货币替代,即所谓的“美元化”现象,美元在墨西哥、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等国完全取代了该国的货币。而90年代以来,许多东欧的经济转型国家也遇到这一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给各国的经济改革雪上加霜。 (二)货币替代的原因 首先,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客观上形成了对外币的大规模需求。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数量越大,对外币的需求也越多。其次,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尤其是缺乏多样化的投资工具,使得财富形式只局限在商品、本币和外币之间,而且缺乏严格的兑换管制。第三,本外币资产真实收益率之间的差异是导致货币替代的最主要因素,真实收益率=货币资产的名义收益率-通胀率,如果本币资产的名义收益率较低,或者该国的通胀率较高,则本币资产的真实收益率就会低于外币资产收益率,从而引发货币替代。第四,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也是货币替代的重要诱因。如果本币汇率固定且明显高估,则本国居民会产生本币贬值的预期,并且大量抛售本币资产抢购外币资产,导致货币替代的发生;如果汇率是浮动的但波动幅度过大,则又容易造成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风险性增加,也可能从另一方面加剧货币替代。最后,一国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也会导致持有本币的风险,并诱发货币替代。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替代的形成原因和机制曾作过大量的模型研究,所选取的经济变量不外乎国民收入水平、通胀率差异、名义利率差异和本币汇率的高估程度等因素。 (三)货币替代的影响 1.对汇率的影响。货币替代是和大规模的本外币兑换联系在一起的,当本国货币扩张导致通胀率上升,削弱了本币的真实币值,这时对外币及外币资产需求的增加极易导致本币汇率的大幅贬值。而在货币替代条件下,这一贬值幅度常常会越过本国货币的扩张程度,造成类似于“汇率超调”(exchangerateover-shooting)的结果。这说明货币替代使得本币的汇率水平变得愈发不稳定,增大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汇率风险。 2.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替代使得定义一国国内的“货币”概念更加困难,由于其中包括了无法由本国央行把握的货币供给构成部分。因而本国货币当局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由于本外币在国与国之间自由和频繁地流动,本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变得难以控制,因此央行也无法通过原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国内的实际货币余额施加

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

中国电子货币的应用实例介绍——中银卡

中国电子货币的应用实例介绍—— 中银卡 一、中银卡 (一)中银卡发展过程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协议书,并开始办理此项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0年1月中国银行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签定代办“发达卡”(Federal Card)业务协议书,发达卡进入中国。 1980年4月中国银行与香港美国运通公司签定代办“美国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 Card)兑付私人支票业务协议书,国内开办运通卡兑付私人支票业务。 1981年7月中国银行与日本株式会社东京银行和日本株式会社百万信用卡服务公司签署代办“百万信用卡”(Million Card)业务协议书,在国内开办百万卡取现业务。 1981年9月中国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署代办维萨卡(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业务协议书,VISA 和MasterCard 进入中国。 1982年7月中国银行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签定发达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并在多个商家建立了特约商户关系,使国外信用卡在中国可以进行直接购货。 1982年8月中国银行与百万信用卡公司,日本东海银行

签定百万信用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 1982年9月中国银行与香港汇丰银行签定受理VISA和MasterCard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在国内率先开办VISA和MasterCard直接购货业务。 1983年1月中国银行与日本株式会社JCB国际公司,日本三和银行签定了受理JCB信用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JCB 卡进入中国。 1983年4月中国银行与香港美国运通公司签署受理美国运通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 1983年5月中国银行与香港花旗银行签定了受理大莱卡(Diners Club Card)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开办大莱卡直接购货业务。 1985年初,身处沿海开放特区的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发行了地区性使用的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198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发行地区性使用的信用卡——“长城卡”。(以外汇券为结算货币) 1986年10月中国银行总行作出了在全国中国银行系统推广信用卡业务的决定,并统一命名为“长城信用卡”简称“长城卡”(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自此国内通用的人民币信用卡诞生了。 198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首家发行第一版长城提款卡。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MasterCard国际组织,成为该组织的主要会员银行。

费雪等式和泰勒规则

假设: 投资品数量是1,价格是1,则投资品的名义价格是11*1=。 (1)将1单位的投资品进行投资,如果实际利率是r ,则,下一期的投资总收益为:r 1r 1*1+=+)(。 (2)将名义价值为1的货币进行投资,如果名义利率是i ,则下一期的投资总收益为:i i +=+1)1(*1 (3)如果本期到下一期,通货膨胀率为π,下一期的价格水平为π+1 (4)在均衡状态下,两种投资渠道的投资收益是相等的,则:r 11i 1+=++π (5)将上式进行整理:ππr r i ++=,因为πr 的值比较小,可以忽略,则 (6)π+=r i ,费雪等式。 (7)此公式为,在没有宏观政策当局干涉下市场自发形成的均衡。 (8)如果宏观政策当局,特别是中央银行,要对产出和价格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则需要对(6)式进行修改。 (9)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主要关注两点,产出和就业,更准确滴说是产出缺口和价格缺口。 (10)产出缺口:f t y -y ,其中,t y 为实际GDP 增长率,f y 是经济体的长期均衡增长率或者说是充分就业水平的增长率。 (11)价格缺口:*-t ππ,其中,t π为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在应用中, 多选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来代替。*π为长期的均衡通货膨胀率,或者说是与长期均衡GDP 增长率相对应的价格增长率。当经济过热

时,往往意味着0y -y f t >,0*-t >ππ。中央银行的应对措施就是,提高市场利率,收银信贷。 (12)则中央银行的操作工具就在(6)式的基础上,改写为: (13))()(*-b y -y a *r i t f t t πππ+++=,其中a>0,b>0。此式为泰勒 规则,Taylor Rule 。 (14)当不存在产出缺口和价格缺口的时候,央行的操作工具就会简化为市场均衡的费雪等式(6)。

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

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 姜波克 李心丹 本文认为,货币替代会严重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政策的效力、削弱政府税基、引发资本外流,对中国来说,还会减缓甚至中止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进程。文章对 我国反货币替代政策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分析,提出为了抑制货币替代,必须提高本国金融 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和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贯性和可信度。 作者姜波克,1954年生,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心丹,1966年生,东南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而被普遍接受的物体。经济学家公认的货币功能包括交易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等几个方面,现代信用货币执行以上四个基本功能的前提则是公众对其的信用。当这一信用由于通货膨胀等各种原因发生危机时,本国货币就可能被其它信用良好的货币所替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发生在拉美国家的美元化问题。货币替代将对本国的经济政策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本文旨在从理论角度对货币替代的估算、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的货币替代问题进行一些实证性探讨。 一、货币替代的内涵和估算 货币替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公众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货币兑换、并进而发生外币在本国境内流通和本国资金 本文得到国家教委博士点重点项目的资助。

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 外流的一种现象。当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本国法偿货币发挥价值储藏、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的功能就会被严重削弱。对于一种其价值经常以不可预见的方式不时下降的货币而言,它不适于作为价值储藏的手段,用作记账单位也很不便,当然,公众也不愿接受其作为交换媒介。事实上,有些货币是全世界都认可的。比如美元长期以来比较成功地保持了其购买力,因而享有较好的国际声誉。美元超越国家界限进入其它国家的储藏领域、支付领域甚至流通领域,典型的例子之一便是拉美国家的美元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劣币逐良币规律(Gresham's law)不同,是一种良币逐劣币的现象。 货币替代显然是在货币可兑换的基础上来讨论的,它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本国居民对外币的需求。在某种情况下,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但也有一种情况,即并不存在外国居民对本国货币的需求而只有本国居民对外币的需求。前者可以称之为对称性的货币替代,这种货币替代一般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后者可以视为不对称性的货币替代。经常讨论的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就是属于这后一种。 就货币替代的估计而言,由于缺少外币在一国经济中流通的数据,所以货币替代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量化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粗略的估计数字来认识货币替代。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外币存款占金融资产的份额来表示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众多计量经济分析中,常常用F/M来表示货币替代。其中M是本国公众持有现金(C)、活期存款(D)、储蓄存款(S)与定期存款(T)之和,F则表示本国金融体系中的外币存款。同时也存在其它一些比率来表示货币替代,比如F/(M+F)、F/D等。由于在这些估计中没有考虑外国居民对本币的需求,所以这些比率常常用来估计不对称性货币替代。同时,它忽略了国内流通领域中的外币,以及本国居民在国外的存款。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货币替代。在80年代,玻利维亚、秘鲁和乌拉圭的F/(M+F)比率都超过了50%,而且进入90年代依然很高。近年来,货币替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拉美国家,在许多经济转型国家,货币替代也十分严重。比如在前南斯拉夫地区,克罗地亚的通货膨胀率在1992年冬季达120%,其F/(M+F)比率达80%。在东欧地区,阿尔巴尼亚从经济转型改革开始货币替代率便迅速达到20%,并在1992年至1993年通货膨胀率降低的情况下仍旧保持20%至25%的水平。前苏联地区也由于价格猛涨、本币贬值,外币存款迅速上升,1992年到1993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货币替代率都在30%至45%之间浮动(这一比率并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存款,所以还可能低估)。还有许多其它国家的情况也大致类似。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货币替代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早期的货币替代研究主要是针对高通货膨胀国家,比如在1921年到1923年的德国。此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替代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兴趣。在这一阶段货币替代被认为是本国货币需求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它阻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但

中国电子支付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中国电子支付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支付服务的分工细化正在改变支付服务市场的传统格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创造出新的支付方式,也意味着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不同经济体新型支付方式、服务提供者以及与市场安排相关的安全与效率、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等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监督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安全与效率始终都是所有中央银行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鼓励服务提供者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一、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支付通常可以划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而非现金支付还可以分为纸基支付和电子支付。就客户使用的支付服务而言,每类支付也可能涉及多种特定的支付方式和市场安排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纸基支付的电子化处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支付的发展。电子支付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支付。它所涉及的支付方式包括各种类型的卡基支付、网络支付等。就卡基支付而言,按发行机构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银行卡和非银行卡;按物理介质划分,可以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等。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关于电子支付的划分还存在交叉。以移动支付为例,它既可以归属到卡基支付也可以归属到网络支付。 在我国电子支付中,银行卡支付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主流。截至2008 年上半年,我国银行卡的发卡数量超过16 亿张,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25.4%,是2006 年同期的1.6 倍。银行卡消费初步实现了从“借记卡消费”向“信用卡消费”的延伸。银行卡消费金额(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3.4%。银行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也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成果显著。截至2008 年上半年,共有17 个省(市、自治区)4.5 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以及 1.5 万个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迅速发展必将推动广大农村地区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近年来,我国网上支付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2008 年二季度,网上支付业务超过5.9 亿笔,金额逾75 万亿元,同比增长43.9% 和58%。每笔网上支付的平均金额超过了12.7 万元。与票据相比,网上支付在交易笔数、交易金额两个方面都已明显超越(2008年二季度,票据业务2.1 亿笔,金额60 多万亿元,每笔平均金额近30 万元)。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银行业将传统的现金管理业务通过因特网延伸到了客户的办公室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了银行业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成果。就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全局来说,我国电子支付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看,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拉动支付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支付服务市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子货币支付服务的挑战 随着对支付清算业务的深入了解与把握,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逐渐尝试直接提供支付服务。这种情况在多用途储值卡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为了吸引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使用多用途储值卡,这类服务提供者还称其为“电子货币”。某些公司甚至将自产自销的“令牌(Token)”命名为“虚拟货币”,模糊了人们关于货币的认识。 从支付服务看,第三方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无外乎卡基支付服务和网络支付服务。卡基支付服务主要使用卡中的储值来替代传统的纸币和硬币,因而方便了面对面的小额支付。同样地,基于网络或者软件设计的服务产品,最初主要用来方便开放网络中的小额支付。就非现金支付工具来说,非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仍旧居于补充地位。国际社会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非常关注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还多次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调研活动。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货币政策和铸币税的影响、

泰勒规则分析

泰勒规则分析 假定N是通货膨胀率,N是通货膨胀的目标,i是名义利率,i是名义目标利率。从中期来看,i与N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真实利率给定,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对应关系。假定U是失业率,Un是自然失业率。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遵循以下的规则: 假定N是通货膨胀率,N是通货膨胀的目标,i是名义利率,i是名义目标利率。从中期来看,i与N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真实利率给定,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对应关系。假定U是失业率,Un是自然失业率。 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遵循以下的规则: a和b是正的系数。 上式的含义: (1)如果通货膨胀等于目标通货膨胀(N=N),失业率等于自然率(U=U),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i设为它的目标值i。这样经济将保持稳定。 (2)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值(N>N),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i。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失业增加,失业增加将反过来导致通货膨胀下降。 系数a表示央行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关心程度的不同。a越高,中央银行面对通货膨胀就会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货膨胀下降速度将更快,经济放慢的速度也会变快。 泰勒指出,在任何情况下,a都应该>1。因为影响支出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当通货膨胀增加时,央行如果想压缩消费的话,就必须增加真实利率。换言之,央行增加名义利率的幅度应该大于通货膨胀的幅度。 (3)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U>U),央行应该降低名义利率。名义利率下降将导致失业率下降。系数b反映央行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心程度的不同。b越高,央行就越会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来保证失业率在自然率附近。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的遵守这个规则。当发生严重的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但是,他强调这个规则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的思路: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不仅考虑到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也考虑失业的情况。 研究发现,美国和德国的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并不考虑泰勒规则。但是这个规则很好的描述了它们在过去15-20年间的行为。 a和b是正的系数。 上式的含义:

对西方货币替代理论的研究

对西方货币替代理论的研究 岳意定 (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3) 摘要:在开放经济和货币自由兑换条件下,将可能产生货币替代,它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通过研究目前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货币替代理论,对各种理论派别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各自的局限性。关键词:金融理论;货币替代;金融市场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61(2000)0320211202 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 ),是指外币在本国境内大规模地替代本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职能的一种现象。它将扰乱一国正常的金融秩序,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广泛开展了对货币替代问题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 一、 马可?迈尔斯货币替代理论及 修正 美国的马可?迈尔斯(Marc A ?Miles )教授于1978 年提出了“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1] 。该货币服务函数的具体形式为 lg (M d /RM f )=1/(1+e )lg (W 1+W 2)+ 1/(1+e )lg (1+i f /1+i d )(1)式中,M d 为本币的名义持有量;M f 为外币的名义持 有量;R 为名义汇率(直接标价);W 1,W 2为本外币余额所提供的货币性服务的权重;i d ,i f 为本外币的借款利率(持币的机会成本);e 为参数。 由(1)式可知,当一国居民对本币的持有量下降,对外币的持有量上升时,即1g (M d /M f )的比值变小时,说明出现了货币替代现象。 马可?迈尔斯的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虽然强调了货币的综合性功能,但其所提出的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过于笼统,且货币需求函数的设计上也未考虑除本外币借款利率之外的其它经济因素。因此,西方许多经济学者对马可?迈尔斯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迈克?波尔多(Michael D.Bordo )和伊萨?乔瑞(Ehsan U. Choudhri ),他们对马可?迈尔斯的理论进行了种种修正[2],提出了“货币替代的边际效用理论”,其提出的 货币需求函数为 1g M d =ρ0+ρ1lg y +ρ2i d +ρ3i f (2)1g M f =β0+β1lg y +β2i d +β3i f (3) 其中:M d ,M f 为本外币真实余额;y 为本国的国民收入;ρ0,ρ1,ρ2,ρ3,β1,β2,β3为参数;i d ,i f 为本国和外国的利率水平。 为了与马可?迈尔斯的理论进行明确的对比,他们将上述货币需求函数做了进一步的变形———将预期的汇率变动因素这一假设代入(2)式和(3)式,化简后取商的对数值,得到 1g (M d /RM f )=σ0+σ1lg y +σ2i d +σ3(i f -i d )(4)其中:σ0=ρ0-β0,σ1=ρ1-β1,σ2=ρ2+ρ3-β2-β3,σ3=ρ3-β3。由(4)式可知,一国居民对本外币的相对需求取决于一国的国民收入、国内外的利率水平等因素。该理论特别将两国的利率水平之差,即预期的汇率变动因素^R 作为衡量本外币间替代弹性的一个重要变量,这是货币替代理论研究的一大进步。 二、 资产组合和预防需求理论 迈克?波尔多和伊萨?乔瑞等人的“边际效用理论”强调的仅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并在推导其货币需求函数时所假设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形式太抽象,缺乏应用性,特别是当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除货币以外的多种金融资产形式时,人们可通过购买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来分散持有单一货币余额的风险,而不仅是进行本外币之间的兑换。于是,李?托 收稿日期:2000204218 第6卷第3期2000年9月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CE NT.S OUTH UNI V.TECH NO L.(S OCI A L SCIE NCE ) V ol.6 N o.3 Sept.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