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称谓切勿乱叫

合集下载

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

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

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1、称谓礼仪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

2不给他人取绰号、说花名。

2、问候礼仪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4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5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

6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7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8自己告别家人时: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

离家时间较长,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

A、在家时:1请长辈先入座。

2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3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

4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

5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

6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慢吃”。

B、在学校:1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进入餐厅。

2坐在指定的座位上,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

3要安静、文明进餐。

4饭、菜、汤要吃净;不偏食、不挑食。

5碗、碟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1.待客礼仪1客人来访,要事先有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

要热情接待,帮助父母排座、递茶后可告辞离开,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

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学、朋友来访,应热情迎接。

初次来访,应给父母逐个介绍,然后把最佳座位让给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图书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带小孩子来访,应同小孩一同玩,或给他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听音乐、看电视。

4吃饭时,同学、朋友来访,应主动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过,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书报或杂志给他看后再接着吃饭。

5接待老师应象接待长辈一样热情庄重。

6送客要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2.做客礼仪1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2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大气说话,要谈吐文明。

河南禁忌语

河南禁忌语

河南禁忌语1、不要随意问别人“您吃完没?”有的老人忌讳别人说他“吃完”,因为这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餐了。

2、不要随便说“好饱”、“撑死啦”之类的话河南的老人通常认为这样很没出息的样子,尤其是走亲戚时候,切勿这样做。

3、请客吃饭千万别上七道菜河南人是很忌讳这个的,叫“食七”,只有在办丧事时才上七个菜。

4、不说丧气话酒宴上说丧气话,会被认为影响食欲;甚至因此而吵起来,更是令人食不甘味。

有什么不好的话,吃完再说。

5、无论关系好坏,最忌讳随便叫男人“舅舅”6、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7、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8、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9、禁忌动刀子和剪子:说是"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10、忌动针钱:说是"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

11、忌斧子劈木柴:说是"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12、忌借钱:说是"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13、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

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孩子们由于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紧,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碎)来(了)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化凶为吉了。

14、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15、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16、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古人称呼有讲究名、字、号不能乱喊

古人称呼有讲究名、字、号不能乱喊

古人称呼有讲究名、字、号不能乱喊生活日报2014年11月09日【PDF版】在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有网友对身为下属的曾可达和王蒲忱,直呼蒋经国为“建丰同志”的称谓提出了质疑。

记者为此请教了南京大学和南师大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们认为,《北平无战事》中,作为后辈的下属们称呼蒋经国为“建丰同志”并无不妥之处。

称谓不算“出格”南京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副教授孙立尧老师说,即便不考虑其他背景,平辈之间或者晚辈称长辈“字”并非失礼。

据十三经中的《仪礼·士冠礼》记载,小孩生了三个月后,父亲会为其命名,20岁行冠礼时,则会请德高望重的人帮取字。

喊别人“字”是一种尊敬,平辈可以叫,晚辈也可以叫。

比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也曾直呼苏轼的字“子瞻”,他有一首诗,标题就是:“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

从这个角度看,曾可达称蒋经国的字“建丰”没有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也告诉记者,民国以前,“讲究人”们相互称谓时的确有不少的“讲究”,但电视剧中的“建丰同志”并无失礼不妥之处。

名、字、号不能乱喊尽管现代人在询问别人姓名时都爱问一句,“你叫什么名字?”但在民国之前,“名”和“字”其实是“两回事”。

民国以前的“讲究人”,不仅有“姓”有“名”,还比现代人多了“字”和“号”。

钟振振教授告诉记者,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如果是其他人直接喊出你的“名”来称呼你,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犯讳”。

“字”则是显示尊敬的一种称呼方法,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当时的人在称呼王国维时,需以“静安”来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礼的行为。

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晚辈称呼长辈有讲究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但在同辈分的人之间,或是晚辈称呼长辈时,到底应该“怎么喊”?钟教授告诉记者,皇上称呼臣子,父亲称呼儿子、上级称呼下级时,都可以存在直呼其名的情况。

出行与游览礼仪-慎用中式习惯称呼外国人

出行与游览礼仪-慎用中式习惯称呼外国人

慎用中式习惯称呼外国人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以中国式习惯称呼外国人,这样做是欠考虑的。

见到外国人可爱的小孩,就热情地称之为“小鬼”、“小家伙”,孩子的家长会觉得受到了侵犯;随意用中国习惯称呼年长的外国人为“老先生”、“老太太”、“老头”、“大妈”,对方会因为你口中的“老”字而格外反感;用中国习惯称呼中年女性为“大姐”,对方会觉得莫名其妙;如果贸然称对方为“夫人”,而实际上对方未婚,对方同样会感到不快。

温馨提示:
□不要随便用中式昵称称呼不熟悉的外国人。

□不要刻意用“老”和“大”、“小”来区分不同年龄段的外国人。

□不要随便在对外国人的称呼前面加上“那个男的”“那个高个女人”等修饰语以示提醒和区分。

“老公”二字乱叫不得

“老公”二字乱叫不得
第 二种 :狂妄 ,骄傲 ,愚 昧
能够 在史 书 上面 找到 记 录 的却 是 “三 疾 ”,这 里 可能 是 在 流 传 的 时候 出 现 了误 解 ,而 将 “疾 ”当 成 了“急 ”。这 里 所说 的 “三疾 ”出 自《论 语 》:“古者
2018-1 0—30 星期二 九 月廿二 戊戌年【狗年 】壬戌月 乙未 日 每 一 种 创 伤 ,都 是 一种 成 熟。
在古代 ,“老公 ”尽 管是 指 父亲 ,却 带着 不 敬之
意 ,有 点像 现 在 的 不 肖子把 父 亲 称 为 “老 头 子 ”的
意 思 。所 以 ,在 提倡 孝 道 的古 代 ,会 用 这 个称 呼 的
并不 多 。但另 一种 用 法 ,儿媳 称呼 公 公 ,有时 也会
用 “老 公 ”这 两个 字 。
据《文史天地 》
69
第三种 :内急 ,食 急 ,渴急
内急 就 不用 再解 释 了 ,上 厕所 乃 人之常 情 。食 急指 的 是吃 饭着 急 ,不管 千什 么 总得 先 填饱 肚子 吧 ,这 也是人 之 常 J青。渴急 就 是 口渴 了要 喝水 ,所 以 上厕 所 、吃饭 、喝水 这 些都 是人最 基 本 的权利 。

乐活老 年 ·2018年 10月
老 公 ”二 字 舌乙叫 不 得
《南 北 史 续 世 说 》中 ,记 载 了一 个 故 事 ,大 意 是 :高 昂兄 弟 4人 ,凶恶 残 忍 ,平 日里没 少 干 打 家 劫 含 的事 。于 是 ,他们 的 老 父亲 向人 诉 苦 ,说 儿 子 凶恶 ,坏 事 做 绝 ,自 己将 来死 了 ,恐怕 连 “一 丘 土 ” 都 没 有 。后 来 ,真的死 了 ,高 昂为老 爹建 了个 大 墓 , 对 着 墓 里 头 的老 爹 喊 话 ,说 生 前怕 “一 丘 土 ”都 没 有 ,如 今墓 这 么气派 ,该 知足 了吧 !

中国称谓礼仪大全

中国称谓礼仪大全

中国称谓礼仪大全中国称谓礼仪大全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

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

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

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

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清代“格格”不能乱叫

清代“格格”不能乱叫
人 力资源 -三支 一扶 I 冀 _
识 利 用 妇 女 学 校 为 阵地 . 采 取 课 堂 授 课 与 田 问 指 导 相 结 合 .现 场 观 摩 与 会 议 相 结 合 的 办 法 .与 各 有 关 部 门 联 办 和 自 办 种 植 、养 殖 培 训 班 8
称号 . 她所 在 的“ 仙 人 庄 宇 龙 养 殖 基 地” 更 是获 得 了省妇联 颁发 的“ 科 技 示范 基地” 称 号
驸 马 同床试 婚 , 称为“ 试 婚 格格 ” 。
意 为国或 天 下 , 又为 尊 贵之 意 , 只 有 皇后 的女 儿 可封 “ 固伦 ” 。和硕 ,
翌 日,这位 试 婚 格 格 立 即遣人 将
昨夜 的体 验 ,即驸 马有 无 生理 缺
陷, 有 无 阳痿 等 隐疾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 性格 是 否 温存 等 等 ,一切 详 细情 况 回报
民个 个喜上 眉梢 李 国荣本 人也 多
次 获得市 、 区级“ 双学 双 比” 先 进 个 人
轻 松 阅读 ・ 东鳞 西爪 l
l l 誓 —
女封 县 主 , 贝勒 之女 封 郡 君 , 都 称
“ 多 罗格 格 ” ; 贝子 ( 爵位 名 , 位 在
亲王 、 郡王 、 贝勒 之 下 ) 之 女 封 县
在 清代 公 主 的婚 姻 中 ,还 有

种 身份 特殊 的“ 格格” 。 公主 嫁
出皇 宫之 前 ,皇 太后 或 皇 后要 挑 选 一 名精 明 的 宫女 ,随 同嫁 妆 一
“ 固伦公 主” ;妃 嫔 所 生及 皇 后 养
女, 封号“ 和硕 公 主” 。 固伦 , 满语 ,
道送到额驸( 驸 马) 家中 , 当夜 与

从“我的夫人”看称谓的误解与乱用

从“我的夫人”看称谓的误解与乱用

从“我的夫人”看称谓的误解与乱用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28期清末梁章钜所著《称谓录》里,对“对人自称妻”列了六种称呼,并无“夫人”一词;而对“称人之妻”则列有“夫人”一词。

可见,在古代,“夫人”一般用于他称,而我们现在却常将该词用于自称,类似的称谓乱用还有不少。

“我的夫人”满天飞如果以“我的夫人”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可得到上千项查询结果,而诉之口头的,就无法统计了,可以说是“满天飞”。

其实,“夫人”一词,古今都能用,只不过用的场合很有讲究。

“夫人”只能用于他称,不能用于自称,换句话说,只能说“您的夫人”、“他的夫人”,不能说“我的夫人”。

这是几千年的老规矩、老传统。

《论语·季氏》:“邦(一本作“国”)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孔颖达疏云:“诸侯曰夫人者,夫人之名,唯诸侯得称,《论语》曰‘邦君之妻,邦人称之曰君夫人’是也。

”《明史·职官一》记载:“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

侯曰某侯夫人。

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

二品曰夫人。

三品曰淑人。

四品曰恭人。

五品曰宜人。

六品曰安人。

七品曰孺人。

”清代外命妇的称号,大体与明代相同。

由此可知,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品、二品大员的妻子,才有资格被封赠为“夫人”。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品、二品大员的妻子有资格被皇帝封赠为夫人,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员在对外的场合就自称其妻子为夫人。

清末梁章钜写了一部《称谓录》,该书卷5在“对人自称妻”下面,一共列了六种称呼:“内、内子、内人、室人、荆妇、山妻”,唯独没有“夫人”一词;而在“称人之妻”下面则列有“夫人”一词。

这说明,至少从孔夫子到清末,“夫人”总是用于他称的。

在今天林林总总的辞书中,《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夫人”的释义应该是最正确的:“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采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小学生礼仪常识【精品】

小学生礼仪常识【精品】

小学生礼仪常识一、称谓礼仪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标准称呼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姓带名二、问候礼仪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语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3、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4、过节时祝爸爸(妈妈)节日愉快5、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6、归时爸爸(妈妈)回啦三、就餐礼仪1、吃饭前,要帮父母、长辈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吃饭时,让长辈先入座。

要等父母长辈先开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饭3、吃饭时,不狼吞虎咽,不无故讲话,不随意走动,菜渣残骨不要乱扔。

不要对着餐桌咳嗽等,若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要说谢谢小学生礼仪常识大全小学生礼仪常识大全。

若比父母、长辈先吃完饭,要请父母、长辈“慢吃”。

吃饭后,要帮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四、穿着礼仪1、仪表整洁大方,着装朴素得体,不穿奇装异服2、女同学提倡理短发,不烫发;男同学理发理学生头,不留长发,不理分头3、不化妆,不佩戴饰物,不穿中高跟皮鞋,不穿背心和拖鞋进学校按学校规定穿校服五、尊师礼仪1、见到师长,早上可早,中午可好2、放学回家说再进出校门、上下楼梯时遇见老师,应让老师先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离开时应向老师说“再见”4、发现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地指出5、课堂上发言要先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六、同学交往礼仪1、同学交往要学会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再见”等礼貌用语2、学间相见要互相可候、招呼或点头3、与同学说话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4、向同学请教可题,问前要用谦语,问后要道谢5、不给同学取绰号,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和身有残疾的同学七、升旗礼仪1、升旗时,要身穿校服,仪态庄重,脱帽肃立,行队礼2、唱国歌时要严肃、准确,声音要洪亮3、认真听国旗下的讲话八、活动礼仪1、参加集体活动要准时,遵守秩序,不随意走动,不随便说2、在大会上发言时,要先向师长、同学或听众致礼,发言结束时要道谢3、观看演出要提前入场,观看时聚精会神,要适时鼓掌,不喝倒彩。

有趣的避讳知识点总结

有趣的避讳知识点总结

有趣的避讳知识点总结一、人名避讳1. 同名忌讳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中,同名忌讳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古代人们认为同名的两人会相互抢夺对方的气运,因此同名是非常忌讳的。

如果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叫“小明”,那么第二个孩子就不能再取名为“小明”,只能取个相差较大的名字,以免抢夺兄长的气运。

2. 故人忌讳故人忌讳指的是对已故人的称呼避讳。

古代认为死者已经去世,不能再被提及,否则会引煞。

因此,人们在称呼已故之人时,都会使用长辈的称谓来代替,比如称已故的父亲为“家父”、称已故的母亲为“家母”等。

3. 韵律忌讳在古代,人们起名的时候还要遵循一定的韵律忌讳。

比如不能取名字中有三个一样的字,比如“明明明”、“芳芳芳”等,因为这样的名字听起来没有和谐感,会招致煞气。

二、动物避讳1. 猫忌讳在中国古代,猫被视为不祥之物,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避讳猫的习俗。

有的人认为猫眼睛会放光,所以晚上见到猫眼睛会感觉很可怕,还有的人认为猫是狐狸的化身,代表诱惑和邪恶。

2. 蛇忌讳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一个不祥之物,许多地方都有避讳蛇的的传统。

比如在农历的蛇年,人们会忌讳吃蛇肉,生怕引来不祥的事情。

还有的地方会在蛇出没的地方摆放香火,以求趋吉避凶。

3. 老鼠忌讳老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视为不祥之物,因此很多地方都有避讳老鼠的传统。

比如不能在老鼠过的地方建房子,也不能用老鼠的名字来取名字,害怕引发不幸。

三、自然现象避讳1. 日食避讳在古代,一些人们认为日食代表着大祸将临,因此日食时人们会尽量避讳外出,并在家中燃放香火以求平安。

2. 雷霆避讳古代人们认为雷声大作就表示有鬼在天上打雷,所以在雷声大作的时候,人们会在门外点香焚烧以求安宁,避免鬼神之灾。

3. 彗星避讳古人认为彗星出现时将会有大灾祸降临,所以人们会在彗星出现时举行祈福活动,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四、时间避讳1. 死忌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有些日子是忌讳的。

如农历正月初一,四月初四,七月十四,七月二十七有三忌,亡者的家人不能外出;农历十二月二十九、三十、正月初一必须守祠堂,宾客不可以往亲友处拜年等。

叔叔、阿姨不能乱叫!

叔叔、阿姨不能乱叫!

叔叔、阿姨不能乱叫!我和老伴今年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不算年轻了。

在大街上经常有年轻人叫我们叔叔、阿姨。

看起来似乎是有礼貌,可是一细想,这些人中的很多人是不应该叫我们叔叔阿姨的。

如果对方是四十岁左右有的人,叫我们叔叔阿姨,还算可以;如果对方是三十岁左右有的人,叫我们叔叔阿姨,就不应该了;如果对方是二十多岁的人,叫我们叔叔阿姨,就错了,那不是差了辈份了吗?今天一个三十岁左右有的小伙子叫我叔叔,我问他你爸爸多大?他说六十岁。

我七十岁,你应该叫我什么?我们都这么叫,叫习惯了。

如果二十多岁的人,他的父亲也就四五十岁,还叫我叔叔?《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叔叔的解释是:和父亲同辈而年龄较小的男子。

从对别人的称呼上可以看出这个人所受到的教育和自身的教养。

建国后新政府的工作人员给北京带来了新气象。

社会上不再有先生、太太、老爷、少爷、小姐的称呼,一律称同志!邻里之间也逐渐接受了叔叔阿姨的称呼,不再叫大爷大妈,更没有伯父伯母。

叫阿姨没有婚否的体现,叫阿姨也没有对男人姓氏的依附,体现了妇女地位的独立和解放。

可是慢慢地人们发现,都称呼叔叔阿姨,有缺少了对长者、长辈的尊敬。

和父亲同辈的男子自古就有个长幼之分,和母亲年龄相差二三十岁的女子自古也有个辈份之分。

不能都叫叔叔阿姨!应该恢复伯伯、伯父、大爷的称呼,这是老北京的传统礼节,更是我们社会走向文明的体现!对比自己父亲年龄大的男人应该称呼大爷或者伯伯,而对于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则应该称呼伯父,对于他的配偶肯定就是伯母了。

对比自己父亲年龄小的男人才应该称呼叔叔呢,他的配偶就是婶婶了。

这些浅显的道理在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就应该交给他了,怎么现在二三十岁的人都不懂呢?真是“养不教,父之过。

”那些央视春晚上小品里称呼的“大叔大妈”,则是欺兄霸嫂,属于乱伦;”大妈大叔”则是“养小叔子”,也是乱论!应该是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坚决反对的。

媒体的年轻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称呼礼仪的五个禁忌

称呼礼仪的五个禁忌

称呼礼仪的五个禁忌
1.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3.使用不当的称呼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

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4.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

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5.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

称尊长勿呼名的感悟

称尊长勿呼名的感悟

称尊长勿呼名的感悟
《弟子规》要求我们面对尊长的时候,态度要恭敬,姿态要谦虚,不能目无尊长,夸夸其谈地炫耀自己。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这句话意思是:称呼尊敬的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讳;在尊敬的长辈面前,不要显摆自己的本领。

它还要求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对同辈或者小辈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但是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因为那是极其没有修养的表现。

长辈们年纪比我们大,生活经验也比我们多,所以即便我们懂一些长辈们可能不明白的“时髦”的东西,但也不能以此自傲,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从而藐视长辈们的社会经验,那是愚昧自大、短视骄矜的行为。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取长补短,认真学习长辈的经验,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谦虚会让人收获良好的友谊,会让人打开友善沟通的窗口,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长辈,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相互称呼四忌_演讲与口才_

家庭成员相互称呼四忌_演讲与口才_

家庭成员相互称呼四忌一忌乱称呼。

有的子女由于父母娇惯,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常称呼父母为“老爷子、老头子、老太太、老太婆”,甚至直呼父母的姓名,表现出对长辈的不尊重和某一方面的修养比较差。

有的夫妻不称呼公婆或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而称呼“你爸,你妈”。

这种乱称呼现象,无疑会使家庭秩序发生混乱,不讲究长幼尊卑,不尊重长辈,影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二忌称呼不适度。

家庭称呼既要讲究文明礼貌,又要生动活泼,不能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志化、朋友化。

因此,家庭成员间通常称呼爱称或戏称,体现出成员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比如“小刚、老大、玲玲、一把手、内当家、财政部长、宝宝”等,充满着亲切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体现出家的温暖、融洽。

但有的家庭成员不管对方接不接受,不管地点、场合,一律称呼爱称、戏称。

例如有一位丈夫平时在家里总爱戏称自己身体较胖的妻子为“肥肥”。

一次在办公室里,这位丈夫当着一些同事的面叫着妻子的戏称,使妻子觉得丢了面子,回家后跟丈夫大吵了一架。

三忌不称呼。

有的人性格腼腆,或由于其它原因,见到自己公婆或岳父母,什么也不称呼,只“嘿嘿”一笑了事。

有的夫妻不称呼对方的姓名,只一味地“嘿”“喂”“哎”。

长期对长辈不称呼,很容易引起老人的误解。

夫妻双方不称呼也显得互相不够尊重。

四忌粗俗称呼。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间产生矛盾时。

例如有一位青年因为结婚时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与父母大动干戈,称父母为“老不死的、糟老头、死老太婆”。

有的父母在训斥孩子时,称子女为“没良心的、小兔崽子、小王八羔子”等。

甚至吵到激烈时,双方会搬出最难听、最野蛮的字词来称呼对方。

这种粗俗称呼,必定使矛盾火上浇油,破坏家庭成员间的感情,造成不应有的家庭纠纷。

古代称呼是有等级的 “太太”不能随便乱叫

古代称呼是有等级的 “太太”不能随便乱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称呼是有等级的“太太”不能随便乱叫导语:现在,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妻子称为「太太」。

在古代,「太太」一词是不能乱称的,它有严格的等级分界线。

老百姓是不随便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现在,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妻子称为「太太」。

在古代,「太太」一词是不能乱称的,它有严格的等级分界线。

老百姓是不随便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的,他们对自己的妻子多以「贱内」、「内子」、「拙荆」、「糟糠」等谦词称谓。

明清时代,「太太」一词专指一二品官员的妻子,一般人是不能称「太太」的。

明代胡应麟《甲乙剩言‧边道诗》中说,明代中丞以上官吏之妻称太太。

「太太」一词,有传说最早源于周朝古公亶父之贤妃「太姜」,也就是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的母亲。

太姜不但姿色出众,而且贞静柔顺,教子有方,深得世人爱戴。

她的儿子季历即位后,娶贤妃「太任」,「太任」端庄秀丽,德行高尚,怀孕后怕胎儿受「污染」,十个月「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生的儿子文王果然是位贤君。

文王即位后,娶贤妃「太姒」,也就是《史记‧周本纪》中说的:「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列子传》中也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

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

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周朝古公亶父、季历、文王三代,正是有了「太姜」、「太任」、「太姒」三位贤内助,才奠定了周朝七八百年的王室基业。

但是现在多数认为太太一词,源自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

汉室曾用太太一词称呼老一辈的皇室夫人,后来渐渐成为皇室妇女的称呼。

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

生活常识分享。

甘肃人最忌讳的是什么

甘肃人最忌讳的是什么

甘肃人最忌讳的是什么甘肃人最忌讳的是以下几种:1、晚上走路,忌讳互相之间喊叫姓名。

很多人认为,晚上的时候阴气重,很多鬼怪也会趁这个时间出来活动,他们如果知道某个人的名字,就会跟着喊叫,被喊叫的人如果出声答应了,就会被勾去灵魂,轻则大病一场,重则性命不保。

所以,晚上出外的人,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特别是全名,一般不会答应;如果互相之间需要呼叫,都会喊对方的小名或者绰号、代号,以保平安。

2、七不出八不入。

需要外出的人,不能选择一个月中的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出门,据说逢七的日子不利出行;外出需要返回的人,不能选择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日子回家,据说不利于家庭。

即使万不得已逢八回家了,最好在亲戚或者邻居家借宿一宿。

3、吃饭的时候不能跷二郎腿,更不能躺着吃东西。

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坐得端端正正,不能翘着二郎腿吃饭,据说这个动作是犯人吃辞阳饭的时候的样子,一般人用这个动作吃饭不吉利。

再就是陇东地区流传“家有万担粮,睡着不能尝”,特别忌讳躺着吃东西。

即使是重病之人,也要起身半躺。

据说睡着吃东西会折损吃食者的福分。

就算不考究民俗,躺着吃东西也容易发生噎食,不利于健康,也很危险。

4、小孩子不能吃动物的头部。

在陇东地区的饭桌上,小孩子不能吃饭菜中的鸡鸭鹅头,能够吃这些的人,是饭桌上的长辈或者上了年岁的人。

估计这个习俗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例如在内蒙古地区,就有把动物头部的肉献给座席上最尊贵客人的传统。

不论是人或者动物,头部被认为是最尊贵的,就算是动物肉类,也只有最尊贵的人才配享用5、忌穿别人的新衣服、新鞋子。

现在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朋友、兄弟姐妹买了新衣服、新鞋子,总会穿到身上感受一下,以满足好奇心。

但在陇东地区的民俗里,这是不可取的,这些地区流传一句口头话:“为人不试新,试新一世穷”。

6、小孩忌同时戴两个帽子,据说会被帽子压住,个子长不高。

7、忌用竹和书打孩子。

陇东地区俗语“打一竹,瘦一秋;打一书,笨三年”,所以家长再生气,也不能用竹条和书本打孩子。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避开禁忌语的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避开禁忌语的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避开禁忌语的禁忌语: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地位或阶层相对较低的人直接从地位或阶层相对较高的人那里称呼自己的姓、名、字、号是不礼貌的。

为了符合礼仪,必须改变用词。

禁忌语是指中国古代为防止君主和长辈的名字而改写的词语。

禁忌语有几种情况:首先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

秦始皇的名字是正面的,秦朝防止“正面〞,所以用“端〞而不是“正面〞。

例如,将“第一个月〞更改为“月末〞。

汉高祖以国闻名时,汉朝人用“国〞代替“国〞。

古代叫邦加,汉代叫州,沿用至今。

东汉光武帝以秀才著称,避“秀〞字,故改秀才为蔡瑁。

二是用同音字或同音字代替。

司马迁父名谈,司马迁写《史记》,《赵世家》年将张梦潭改为张。

当清朝的祖先被命名为时,清朝的人就用“元〞代替“玄〞,用“叶〞代替“玉〞。

三是笔画缺乏。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人写“F〞不写。

四是拆分人物。

一个汉字由几个局部组成。

为了避开君主的禁忌,只取了人物的一局部来避开原来的人物。

五代时,晋朝君主为石敬堂,姓敬者改姓文。

第五是删词。

有些人有重名。

如果有一个词是禁忌,就删掉,改成单名。

例如,南朝祁在建立的时候,有一个叫萧道元的人,把“道〞字从他的名字中去掉,改成了。

第六种是用类似的词代替。

五代后周国君名郭威,以程代魏,改国号燕城。

第七,改变阅读。

孔子以他的山而闻名。

过去,学者们把“山〞读为“某〞,但实际上用的是“a〞的读音。

第八是加偏旁组成新词。

比方为了避开孔子的禁忌,凡地名或姓名“丘〞都改为“丘〞,读齐以区别于孔子的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父”原来是敬称
不知从现在何时起,大家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称呼岳父为爸爸了,似乎喊“岳父”显得疏远,只有称呼岳父为爸爸才能显得更加尊敬,更加亲切,更加和妻子一心一意。有时,因为到底叫不叫“爸爸”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殊不知,“岳父”一词其实比“爸爸”一词更含有敬意。如果知道岳父一词的来历,我们就会发现,岳父一词里面包含着说不出的感动在里面。
根据记载,“岳父”一词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帝王常登临名山绝顶,并在山顶堆土为坛祭天,是为“封”;除地为土单而祭地,是为“禅”,二者合称“封禅”。改朝易代,帝王即位,常行“封禅”之礼,以报天地之恩。“封禅”对于每一个王朝来说,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都很受统治者的重视。史书记载了大量这类事例。由于泰山被视为“五岳独尊”,所以也就成了“封禅”之地的首选。
摘自《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郭灿金、张召鹏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1月
《礼记·内则》明确规定:“七十致政。”致政亦即还君事、还禄位于君。“致政”也称“致仕”、“致事”,就是今天所说的“退休”。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应退休,此即所谓“七十致政”。
不实行官僚终身制当然是件好事,但看看“七十致政”的上下文,我们也许会有另外的感受。
清朝退休制度规定,年满60岁的官员即可退休,退休后官员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并有向皇帝陈诉地方政务情况的权力。退休官员一般均回故乡养老,退休官员俸禄一般按原俸禄减半发放,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退休之后的官员并没有多少衣食之忧。
虽然如此,我们探讨一下“慈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人到七十才“致仕”
先是余秋雨误用,后是金文明“咬嚼”,再是余秋雨引经据典的苍白辩解,最终使得相对生冷的“致仕”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如果现在还有人不清楚何为“致仕”,那的确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人误用词语是一件好事,否则,在中国社会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普及古文化的机会?尽管如此,对于这个词,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认识一番。
如此巧合的故事生活中当然不会发生,但很多人不知道“令尊”、“令堂”所指何人却是真实情况。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因此,“岳父”这个名词,包含了一段特殊的典故,见证了一段特别的感情,称妻子的父亲为“岳父”要比称呼“爸爸”更加恰如其分,同时也更加尊敬。
“慈母”曾是伤心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中家喻户晓。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致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明代官员退休制度较前代更加制度化。朱元璋将退休年龄从前代的70岁提前到60岁。明孝宗甚至规定,有病的官员可在五十五岁冠带退休(近似于今天的“内退”,退休者依然着官服,并享有一定的特权)。明代官员退休后仍享有一定的待遇。官员退休后一般是回故乡养老,其返乡交通工具和途中费用由政府提供,回乡后仍列名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地方官府还要派人为其服役。除此外,还规定:如四品以下官员退休晋级一等,官员退休,其子孙可获荫补资格。有特殊贡献的官员按原俸禄发放,一般官员则多是半俸。
“先母”“先父”已作古
现代社会上“后妈”、“后爸”的称呼,无须解释,其意自明。在汉语词汇了还有另外一对词语,那就是“先父”和“先母”,需要注意的是,“先父”和“先母”和“后爸”、“后妈”之间并没有任何对应的意思。这里的“先”有特别的含义。
因此,我们需要区分一下“先父”、“先母”和“生父”、“生母”之间的词义关系。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泰山“封禅”中,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封禅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于是,张就借机把自己的女婿郑镒由九品超拔为五品。唐玄宗察觉此事之后,他曾当面质问过郑镒。弄得郑镒面红耳赤,无言以应。在旁边的同僚黄幡绰含沙射影地讥笑道:“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对于张项的徇私大为不悦,不久就把郑镒降回了九品。后来此事传到了民间,时人认为郑镒之妻父虽然有徇私之嫌,但其对自己女婿的感情却不可谓不深,于是人们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也把妻母称为“岳母”。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致仕之后怎么办
“致仕”也称“致政”,就是今天所说的“退休”之意。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此即所谓“七十致政”。现在的问题是,在封建社会,历代都没有“高薪养廉”之说,因此,官员的俸禄都不是太高,对于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员来说,退休之后怎么办?
其实,对于退休官员的待遇,历代都有明确规定:
“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不仅如此,《仪礼》同时还对成为“慈母”现身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横行,退休制度执行情况欠佳,不肯按时退休的官员很多,造成机构的臃肿和效率的低下。
隋唐时期,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即可退休,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宋朝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朝廷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自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致仕,并对退休官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一度准予领取全俸,并设置大量宫观安置致仕官员。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从来都是一段伤心往事。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丧失了产生的土壤。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也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在《礼记·内则》里,规定了七十岁应该享受的待遇:“大夫七十而有阁”(可以有自己存放美食的菜柜);“七十养于学”(年七十以上的可以在大学里养老);“七十杖于国”(七十岁可以在国都拄拐杖);“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六十岁的人应该隔一天吃一次肉,七十岁的人除吃肉外还要另外再加上一样美食)……把这些待遇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人到了七十岁,就被国家供养在大学之内,在他的房间里有专用的食柜,柜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美食,每两天可以吃顿肉,同时还有精美的点心和小吃,吃饱之后可以拄个拐杖在首都四处视察……由此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在当时,能真正享受到这么高待遇的人一定少之又少,否则,在国民生产总值极低的情况下,国家的财力根本受不了。更进一步,我们应该由此推知,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活到七十的人应该少之又少,“人生七十古来稀”嘛。所以,所谓的“七十致政”,虽说是到了七十要退休,但和终身制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官位及俸禄可世袭。因此,在当时,退休和不退休是一样的。只是当时规定,官员退休后,应该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养于学)。
秦汉实行“爵禄制度”。秦汉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定,赐爵面广,爵位与官职无固定联系。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职后的待遇。汉朝规定,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一般给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家父”“令尊”是两人
先来看一个笑话:有个小名叫傻瓜的男孩,有一天,他爸爸妈妈上街去了,他爸爸的一个朋友正巧来访,傻瓜去应门。客人问:“令尊、令堂在家吗?”傻瓜瞄了客人一眼,大声说:“没这个人!”客人在门前探头内看,没见到大人,很失望地离开了。不大一会,傻瓜的爸妈回来了,傻瓜对爸爸说:“刚才有一个人好奇怪,他来我们家找令尊令堂,我跟他说没这个人。”爸爸听到后就告诉傻瓜说:“唉!令尊就是我,令堂是你妈妈,你是傻瓜。我们家就三个人。明白了吗?我再说一遍。”傻瓜的爸爸又说了一遍,傻瓜就点点头了。第二天,傻瓜的爸爸、妈妈又外出,又是同一个客人来访,傻瓜就去开门。客人依然客气地问:“令尊、令堂在家吗?”傻瓜就回答说:“唉!令尊就是我,令堂是你妈妈。”客人往门里看看又没大人在家,也就没理会傻瓜要离开了,才一转身,就听到傻瓜继续说:“你是傻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