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印佛教历史看戒律的变与不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舍利佛祈请制戒
二、随方毗尼
随犯随制 佛世12年开始,佛陀制定第一条戒律
三、完备戒律
• 印度佛教历史上第一次佛教经典和律藏的 结集时,由阿难诵出经藏;由优婆离诵出 律藏。于是佛教第一部律藏由是形成,史 称八十诵律。(由于印度是个不太重视历 史、文化的民族,八十诵律就在历史的发 展、流变中彻底遗失)
•宋代明教大师契嵩对“无相戒”称赞道:无相戒者,戒其必觉也,生善灭恶, 莫至乎无相戒,无相戒者,戒之最也。
•《五灯会元》卷二记载,保唐无住禅师倡导:一心不生、具戒定慧。
六、丛林清规:百丈怀海(公元720---814年)

变化缘由
一、提婆达多曾在佛世时,提出改革佛教戒律的“五法”。 乞食、露坐、粪扫衣、不食酥盐、及不食鱼肉等。(他 提出的“五法”是具有朝向苦行发展倾向的修持方法与 佛教戒律观)
(1)佛陀临终教诫;阿难说: 小小戒可舍或微细戒可舍。 大迦叶最后决定:若佛所不 制、不应妄制、若已制者、 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 学之。---------《五分律》
(2)《四分律》卷二十二记载:佛言:虽我所制、 而余方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清静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 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五、戒律的特性
《善见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 毗尼藏住、佛法方住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 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 宝,当知此是,汝之大师,若我住世, 无异此也。
二、正法久住《华严经》云;戒为无上 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 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四分律戒本》 云;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 尼法,令正法久住。《梵网经》云:众 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四、戒律分化
佛陀圆寂100左右,佛教产生了第二次教 法、戒律的结集,形成了以耶舍为代表 的西方僧团和以跋耆族的比丘为代表的 东方僧团。佛陀圆寂4——5百年左右, 传到四祖优婆鞠多时,出现了五个比较 优秀的弟子,他们根据自己对八十诵律 的不同理解和取舍,形成了完整的佛教 史上的五部律典
1. 昙无德——《四分律》
•惠能在《坛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第三疑问品
•杨曾文教授在解释何为无相戒时,将其归结为两个内容一是表示此戒以“佛性” 为体,而佛性是实相无相。二是授戒时仅仅传授象征佛性的戒体,而不传授包括 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内的任何“戒相”,所以称为“无相戒”。
•洪修平在《惠能评传》中指出,惠能所倡导的“无相戒”,并不是一种如仪如 律的宗教仪式,而是每个人时刻、当下生活中的“念念自净其心”。
2. 萨婆多——《十诵律》
3. 弥沙塞——《五分律》
4. 迦叶遗——《解脱律》
5. 摩诃僧祇——《摩诃僧祇律》
五、大乘戒律
•《菩萨戒璎珞本业经》 •《梵网经》菩萨戒本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品(分出三本)
①瑜伽论菩萨戒本 ②菩萨地持经戒本 ③菩萨善戒经戒本 •《优婆塞或经》

中国佛教戒律发展概况
一、无有戒 律(汉魏时期)
三、为了有效的维持僧团的和合、安乐 与清静。
四、为了帮助个人顺利完成“上求下化、 觉悟解脱”的个人与历史双重使命和担 当。
五、为了避免世俗社会的讥嫌与误解。
六、普遍性属性:佛教的戒律是佛陀针对人性 的弱点、习性、不足和 缺陷而制定的,它有超 越地区、种族和时代的普遍性属性。
谢谢大家
END THANKS!
的性质上,有的认为戒体的性质是-“色法”;有的认为戒体的性 质是-“心法”;有的认为戒体的性质是非心非色的“不相应行 法”
五、授无相戒 (惠能时期638-713年)
•《坛经》开篇就说惠能在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授无相戒
•惠能在《坛经》中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惠--第七机缘品
从中印佛教的发展看戒律的 变与不变
释常海 主 讲
Menu
目 录
壹 印度佛教戒律发展概况 中国佛教戒律发展概况

叁 变化缘由
肆 恪守戒律

印度佛教戒律发展概况
一、和合一昧
1. 佛陀在世之时只有《七佛略教诫》,而没 有任何具体的戒律法规: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自净七意、是诸佛教。十五“布萨” 诵《略说教诫经》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 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二、僧尼规范(道安两晋时期)
三、小乘戒律
印度的僧人昙柯迦罗(公元250年)于三国时期来到 洛阳译出《僧祇戒心》,并礼请印度的僧人立《四分 羯磨》,中国才开始有正式的受戒仪式和制度。—— ——《梁高僧传》
四、大小兼受戒
(唐朝时期)道宣(596-667)律师的-南山律部法砺律师的-相 部律怀素律师的-东塔律他们在戒律上的主要分歧是集中在“戒体”
二、富楼那在第一次佛经、戒律结集时,向与会大众和迦 叶提出僧人生活上的八事应该开许。
三、十事非法:佛灭100年左右,印度吠舍离的跋耆族比 丘在戒律上提出了十项革新的意见。遭受到保守佛教教 派和僧团的坚决反对。史称700结集。会议结果,判定 跋耆族比丘提出的十项改革意见属于非法。故云“十事 非法”。
四、佛陀教示:
(1):随犯随制的经验性 (2):因时因地的机宜性 (3):集众议定的民主性 (4):戒律的局限性
比喻盗戒,本属性戒,不得违犯 比喻澡浴,比丘半月澡浴
比喻不得随意锄草、种地等。(中国禅宗祖师却创造出了“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禅并作的禅门宗风)

恪守戒律
恪守戒律
一、佛陀遗教《四十二章经》云:佛子 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