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合集下载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

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

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

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

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

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

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

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

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

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

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

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

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

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

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

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

王维个人简介

王维个人简介

王维个人简介(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359典型说话2020年第9期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学士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美学思想是超凡脱俗的,它提示了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提供了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启迪了象征性的审美传达和规范了体验性的审美追求。

惠能在《坛经》中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信。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首。

”对于当时仕途坎坷的王维来说,参禅似乎是令自己放松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禅意的名篇,于是著有“诗佛”之称,连字都要与禅有关,摩诘来自禅宗七经之一的《维摩诘经》。

难怪乎王维的诗处处透露出一股脱俗、空灵之气,真可谓不着一个禅字,却处处有禅意。

王维诗中最大的特点是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

而诗禅相融是主体以“平常心”,“无住心”处世俗,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个体生存的超旷状态。

那么对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1 寂照静观,澄淡精致“静”、“空”两个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佛门清净,参禅之人必是清修、静练,有着泰山崩顶而面不改容的超凡气度。

王维好佛,因此他的诗也体现出“静”和“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诗人在这首诗里旨在描写春夜山涧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山空”,创造出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苦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他多表达的意境恰恰是禅学的意境,澄淡精致。

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的意想,塑造出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和空灵的禅意。

试论佛教对王维的救赎

试论佛教对王维的救赎
教在王 维亦官亦隐的生涯 中确 实起 到 了救赎 的作 用。而安 史乱后 的 四五年 , 维 虽尽 力逃 向 王
空 门 , 其 心 灵 并 未 真 正 逃 离煎 熬 。 但 关键词 : 教 佛 王维 救 赎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80 (00)4— 7—10 10 752 1 0 9 0 中 图分 类 号 : 9 I9 2
但是这样 做 , 内心又充满 了矛 盾和 痛苦 。正是 这一 切 , 他 使他 接受佛 教 的“ ” , 图用 看“ ” 空 理 企 空 一切 来 消除 内心 的痛 苦 , 获得 精神 上 的安慰 。他是 借 佛 教 的 “ ” 空 理来 排 遣忧 闷。从 此 以后 , 更 潜心 佛 教 。后 李 林 甫 他 为相, 王维 宦海沉 浮 , 加 消沉 , 是必 然结 果 。李 林 甫 在位 十 九年 , 行 的是 一 条 地 地道 道 的“ 我 者 昌 , 更 这 实 顺 逆 我者亡 ” 的路线 , 对依从 于 他的人 大力 提拔 , 以要 职 , 果 有谁 胆敢 与 他作 对 或妨 碍他 , 不顾 一切 的 排 任 如 则 斥之 、 陷害之 , 必置之 死地 而后快 。他 培养 了像 吉温等一 批酷 吏为他 剪 除异 己 , 形成 了一 手遮天 , 断专行 的 独
佛禅 的修习, 王维 自己在诗文 中也经 常谈到 。在 时文及史传 中也都有清楚地记载 , 苑咸《 酬王维》 诗序说 :
“ 王兄 当代诗 匠 , 又精禅 理 。 _ 《 ”2 旧唐 书 ・ 维传 》 :维弟 兄 俱奉 佛 , 常 蔬食 , 茹 荤 血 。 因此 复相顾 。 ( 偶然作》 ”《 之三) 二来 , 儒家济世思想在其生命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其 《 献兴公 》 :所不卖 公器 , 为苍 生谋 ” 始 云 “ 动 。他 的仕 进 思想 和 “ 生 谋 ” 苍 的观念 至 老 不 变 , 即使 是 他 自己 饱受挫 折之后 , 在政 治上 已无所 求而 遁人 “ 境 ” 时 , 禅 之 还始 终 以献 身社会 而建 功立 业 的儒 家信 条激 励其 它 的人 , 终 为别人 在政 治上 的积 极进 取而 高兴 。 并始 但 王维从小 就受 虔心事 佛 的母 亲及 佞佛 社会 风气 的影 响而 学佛 , 以后 辗转仕 隐 , 求佛 思想 日 牢 固。如 益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王维与佛的渊源

王维与佛的渊源

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王维与佛的渊源,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禅宗主张“自性自悟”,强调的是修道者通过自性的顿悟理解佛法大义。

这种禅悟与艺术创作中的妙悟,有近似之处。

禅宗思想对于形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那种“澄澹精致”,“浑厚闲雅”的独特风格起了积极作用。

禅趣,又叫“禅悦”,是指进入禅定时体验到的那种轻安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体现了禅宗追求“静心”的宗旨。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终生信奉佛教,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佛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本文主要谈谈佛教的禅宗思想,进而论述王维信奉佛教禅宗的原因,以及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标签:佛教禅宗;王维;诗歌一、佛教的禅宗思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东汉时期传入我国。

在不间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彼此渗透,并最终二者相融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隋唐时代佛学在中国快速生长,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隋末农民起义失败后,唐朝的统治者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权,以防止农民战争的再起。

同时在思想领域为了缓和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方法,使他们各自发挥自己对社会有用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并不相信佛教,可他却认为佛教对“治国”有利,并加以扶持。

除唐太宗之外,武则天女皇也利用佛教来为她当皇帝制造舆论,如此等等,这样在李唐王朝的倡导下,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一大批僧侣贵族,在朝廷的支持下,佛教在社会上更加广泛的流行起来。

在此时期,陆续创立了好几个宗派,有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个宗派。

中国僧人慧能创造性地建立了禅宗,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具有开辟性的改革和意义的,印度的佛教与此大有差别,印度的佛教没有禅宗,只有禅学。

禅,梵语为禅那,含义是静思打坐,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修行方法。

佛教也把坐禅作为修行的方法。

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坐下静虑,使心中无任何杂念,最终达到一种绝对虚静的境界。

禅宗在唐代时期创立,并体现为南北宗。

神秀提倡北宗,主张“渐悟成佛”,他奉行的是印度的禅学,即不断地修炼,甚至是几个世代的修行。

慧能的南宗与此大不相同,它摒弃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要求累世修行和布施财物,不追求念经拜佛,不要求非要有文字,甚至是也不主张坐禅,他强调通过精神的领悟掌握佛教义理,倡导“顿悟”成佛说,“一切皆空”和“佛在心中”的教義。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在鸟鸣涧诗中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万颖无声的春山月夜的静温境界连桂花瓣轻轻飘落的声音都能让人感觉到以致月出之光照射也使得山鸟惊觉起来而鸟的啼叫更反衬出春山月夜的寂静安宁这正好与没有半点人事烦扰心平如镜的空闲诗人的心境相契合物境与心境是如此的一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爱静的性格特征和离世绝俗的空寂宁静的心灵正是诗人酷爱佛教空静思想与禅理的体现
— — — —
二、形成王维 禅诗 的原 因分析
( )自魏晋以来愈来愈盛行的佛教之风的深刻影响 一 魏晋 以降 ,随 着西方 佛教 的传人 ,佛 教在 中国大地 得 以迅速发展 ,逐渐形成 了儒道 释三教并行不悖、并驾齐驱的 所谓 “ 繁荣”局面与景象 。至唐 以后 ,特别 是武则 天贬抑道 教、扶持佛教的政策导引 ,整个社会大兴土木 ,营建庙宇 , 崇信佛教蔚成风气 ,使佛教煌煌如 日中天 。许多文人士子都 是 出入于儒道释 三教之 间。另一方面 ,文人墨客与憎人相交 往更是当时普遍 的社会 现象 和风 尚 ,王维不仅经常和诗僧唱 酬交往 ,而且交往 的官 场 、文 场朋友 也都 是信佛 、学佛 之 人。这方 面的例证在其诗集 中俯拾 即是 ,不胜枚举 。作 为文 人 雅士 的王维受这 种崇佛 侯佛 风气 的影响 也就是很 自然 的 了。鉴于许多人对此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故本文略此 不赘。 ( ) 二 诗人 自身原 因 诗人厌 恶官场 的险恶 和世俗 社会 的人 情浅薄 ,出于远 祸全身、追求安 宁闲适 的需要 ,自 不 自觉地产生归隐和遁 觉 人空门的思想 ,这样信奉佛教也 就是 势所必然的了。诗人开 元 九年春耀进士第 ,释褐为太乐丞 ,主要 负责音乐 、舞蹈 教 习、排练等事务 ,同年夏秋之交就 因下属伶人私演专供皇帝 观赏 的黄狮子舞 ,而被贬济州司仓参军 ,初步感受 到了官场 的险恶。继官洪 上时 ,因对官职低微不满 ,在政治失意之时 即产生归隐山林之想 ,并 辞官隐居。后 回长安 ,从大荐福寺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李艳亭中国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彰显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奇葩,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文化给养。

在那个名家辈出、群星丽天的文化背景下,诗歌流派纷呈,诗人创作各具特色。

以山水田园诗创作为主的王维,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通过诗歌的美感去探索宗教的灵性,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禅诗”。

一、王维诗歌风格的转变在探索王维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固守于同一种风格,而是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之下的对艺术的不同审美把握。

在他的早期诗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士子少年壮志的豪迈和一片赤子报国之心。

如: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过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吏,都户在燕然。

《使至塞上》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

《从军行》这些诗作从不同角度展示出诗人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戍边的豪情。

然而四十岁左右的王维在经历了生命中诸多的坎坷之后,诗作的风格中多了一份隐逸安禅的闲适,少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

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作更富有个性,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着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作者观察世相,仰天长叹,人事代谢不息须臾,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诸行无常”。

而他的《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禅意,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从不同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宁静,创造了超脱尘俗忘我入禅的境界。

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与佛教文化的关联

王维与佛教文化的关联

王维与佛教文化的关联概述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他的诗作中也能看到明显的佛教文化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维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在王维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佛教对王维创作风格的影响1.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描绘王维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各种自然景色,如山水、花草等。

这些描写鲜明而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一特点与佛教中注重观察和领悟自然之美的精神相符合。

王维通过借鉴佛教思想,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产生启迪和冥想。

2. 内心宁静与超脱尘世之境界王维创作中常常表达对世俗繁忙生活状态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期待。

这种追求与佛教中追求超脱尘世境界的思想相契合。

王维在他的诗作中通常表达了对于人间烦忧的抵触,借佛教观念描绘了一片宁静、超脱物欲的世界。

3. 人生哲理与修行道路佛教倡导修行和智慧开悟,这种修行之道也影响了王维的创作。

他在诗作中经常探讨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时间和空间等问题的思考。

王维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反复体悟,将这些哲学问题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并向读者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具体案例分析1. 《登鹳雀楼》这首诗以王维亲临南京秣陵江边登高眺望为背景,描述了广阔壮丽景色,并融入个人情感色彩。

从佛教角度来看,此诗展示了作者超越尘俗纷扰、投身自然与心灵解放之境地。

2. 《送别》该诗描述了王维与友人离别的场景。

通过诗人目送友人艇辞去的情景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流逝和分别的思考。

从佛教视角来看,这首诗揭示了众生无常性质以及对于离别与死亡真谛的关注。

3. 《相思》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异地怀念爱侣的心情,并以山水自然作为借喻。

从佛教智慧来看,此诗将相思之情融入大千世界之中,彰显出作者对于人际关系中烦恼、迷失与解脱的思索。

结论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其作品中体现出对自然景色、内心宁静、修行道路等方面的追求。

通过对王维及其部分代表作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王维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联,并感受到他们共同追求智慧开悟和超凡脱俗之境界。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2020·02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优质文档]佛教禅宗与王维山川田园诗

[优质文档]佛教禅宗与王维山川田园诗

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臣民直00(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人文系,陕西西安710061)00摘要: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00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山水田园诗0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

盛唐时期的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

0一、王维与佛教禅宗0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断定人生为“苦”,人生的本质即“苦”,人生面对的世界也是“苦”,“苦海无边”,佛教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的哲学。

这一人生观,同社会生活中失意者、绝望者以及备受压榨而无力抗争的阶层,容易产生共鸣。

0王维信奉佛教,有其家庭影响的重要因素。

王维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崔氏青年守寡,以佛为伴,虔诚信奉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一生影响很大。

小时候经常随母跪坐焚香,念诵佛经。

一生乐此不疲,中年遭遇恩师张九龄罢相,以及“安史之乱”以后,更是一头投入“佛”的怀抱,为自己的精神寻找一个归宿。

00《旧唐书·列传·文苑下》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有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1](《旧唐书·文苑列传》)隋唐是中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大宗,即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有唐一代,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兴盛,使得人们思想上也非常的开放活跃,社会文化空前繁荣,各家各派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佛教发展到了唐代,亦进入了其全面繁荣的时期,其中禅宗一脉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师徒五代的努力,成为了唐代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佛教流派。

此时,上到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对禅宗都表现出来空前的热情和关注,禅宗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历史记载武则天、唐中宗、唐高宗都曾遣使者诏慧能进京讲法,慧能皆未应诏,即使如此,仍旧是“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王维《能禅师碑》),“学徒爰来,如水之东”(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禅宗教义渐渐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文人士大夫对禅宗也表现出了接纳欢迎的态度,纷纷与禅僧交接往还,谈诗论道,甚至以交接禅僧参禅悟道为风尚,到了“闲言说知己,半是参禅人”(方干《白艾原客》)的地步,禅宗义理渐渐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了浓厚的禅宗色彩。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佛学修养最高的,他不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还把佛教义理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其作品具有了浓厚的禅心禅意,故而被人们誉为“诗佛”,其代表性的诗作《终南别业》就具有浓重的禅宗色彩。

《终南别业》又题为《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四十二岁以后,刚刚隐居终南山时写下的诗作。

终南山又称为南山、中南山,是“在天之中,居都之南”的意思,在都城长安以南五十里处,此地山峦峭拔,风景秀绝,历来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相传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刘海蟾曾在此修炼,此地还有香积寺、兴教寺等佛教名刹。

终南山不仅是宗教信众向往朝拜的灵山,而且还是高人雅士独隐修身的佳处,宋之问、李颀、储光羲等名士都曾在此卜居归隐。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摘要】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将佛教文化元素融入诗歌中。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意蕴,展现出深刻的禅宗意义。

通过对王维诗歌的解读,可以看出他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维的诗歌中透露出深厚的佛教色彩,展现出他“以佛入诗”的诗歌成就。

王维的诗歌在表现方式和内涵上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王维“以佛入诗”这一创作方式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解读他的诗歌作品。

【关键词】王维、以佛入诗、佛教思想、诗歌创作、佛教文化元素、佛教意蕴、禅宗意义、诗歌成就、辨析、认识评价1. 引言1.1 王维“以佛入诗”辨王维作为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雅、含蓄典雅的诗风广受推崇。

除了其诗歌形式上的骈文风格外,王维的诗歌还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倾慕和追随。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王维“以佛入诗”的探究。

王维一生钟情于佛教思想,其诗歌创作也有着深厚的佛教背景。

他深谙佛教禅宗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将这些启发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这种“以佛入诗”的创作理念,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凝练、深沉,具有超越尘世的境界。

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体现佛教文化元素的内容,如对山水的崇拜、对世俗烦恼的淡然态度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王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和韵味。

我们可以说王维的诗歌中充满了佛教的意蕴,表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蕴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诗人的诗歌世界及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内涵。

2. 正文2.1 王维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的背景王维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王维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佛教徒,这也使得王维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维自小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

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通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进展,至唐朝,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取得了独自进展的态势。

唐朝是佛教进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建,而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士医生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普遍交流,佛学理论慢慢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确实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

《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明白得。

《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道别缙书,又与生平亲故道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2]在唐朝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医生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阻碍下,王维亦与很多僧人结识。

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住持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假设》、《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

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

[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阻碍。

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摆脱。

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切。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悲伤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取得思想摆脱的期望。

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阻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和对佛学思想的明白得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很多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明白得和对人一辈子的体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

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

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

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

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

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

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

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

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

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

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

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

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

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

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

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

”以黄帝与象罔、孔子与其生徒的关系及事迹,比附弘忍与慧能,义过于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王维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在对外来文化和新的思想接受过程中那种顽强的表现。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领略到异质文化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给王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涂上了浓重的底色。

王维的佛学思想是从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们探究王维的佛学思想、亦要透过这层浓重的底色。

儒家思想,主张在成就功名的过程中体现其主体的价值。

实质乃是主体的人生价值消融于客体对象世界之中,主体价值由客体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失落的过程;而道家则是以“无为”之态的消极出世态度应对世事。

王维由儒而道,最终到佛,是封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典型,从一定程度看,王维是在追求一种高士风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向虚空境地的随缘。

于是形成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这实质上亦是儒道佛的相互激荡而爆发的。

儒道佛被王维很自然的化为一炉,在山水田园诗中流溢出来而不露痕迹。

2,他的接受是多层次的。

他奉行佛教戒律,他树立佛教信仰,而他最热心的是佛教思维方式;王维非常尊祟禅家的生活方式。

据《旧唐书》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

辋水周于舍下,别有竹洲花坞。

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

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约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将佛教的清静生活和中国文人的高雅情调结合起来,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不单调,更不寂寞。

应该说,这是他在禅宗的影响下,对于清静的生活的执着追求,并且他把这种“雅”发挥到了极致。

王维在他的诗歌中的自我形象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不理俗务的。

《酬张少府》诗云:晚年唯好静,万事一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饭覆釜山僧》诗云: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旧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弹琴、啸歌、饭松屑、看道书,他已经远离了人间世,过着一种逍遥自在的雅士生活。

当然,王维的入禅也给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相比而言,王维过早地安顿了他心灵的矛盾,消弭了内心的冲突,平息了情感的激荡。

王维之所以没有成为伟大的诗人,不是宗教意识太淡薄,而是宗教意识太浓厚。

王维作为一名文人,他过于脆弱、过于纤细、过于敏感。

在唐代由盛而衰的急剧动荡的时代,他那文弱的心灵无法担当一系列强烈的矛盾的冲突,他退缩了。

以上看到,王维以一种做官不求大有作为、隐逸又不甘默默无闻的态度,在禅宗心情的呵护下逃避现实,过着亦官亦隐的雅士生活。

王维诗歌的意境王维充分地接受了佛教的“空”。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达到最高的境界——寂寞界。

所以佛家称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所谓“观寂静法,灭诸痴闻”,“一切诸法皆是寂寞门”。

禅宗的坐禅、禅定等修行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一境界。

《般若波罗密心经》有这样的精辟之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谓“色”,即是现象界,把色和空等同起来,也就是把世间和出世间等同起来。

不过,禅宗以心法相传,证悟也以心的寂静为旨归。

一方面是“心以静寂”,躲进与世隔绝的深山,求得心灵的安静;一方面是“境因心寂”,心如止水,虽“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

1、王维诗中的“空”“空”、“寂”(在佛教中,空与寂是相通的)二字成为王维诗的口头禅。

根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略作统计,王维诗中出现“空”大约有九十余次,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语符。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空山清雨后,无气晚来秋。

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还只是诗语的“空”,王维还有“空”理。

如《与胡居士皆病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碍有因为主,趣空宁舍宾。

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饭覆釜山僧》:“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这种在佛理指导下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在其它诗句里,也有表现,如其言:“浮生信如寄,薄宦夫何有”(《资圣寺送甘二》),是一种对人生如幻如寄的慨叹;“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荆扉但洒扫,乘闲当过拂”(《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则又是追求清净、悠闲的生活方式的流露。

在一些诗句里,还直接描写佛家的修习态度及修习方式,“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游感化寺》),“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从坚定不移的虔敬的修习态度,说到依此而获得的结果;在《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一诗中,则又将修习的方式描写的极为详细、生动:“跌坐瞻前日,焚香竹下烟。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

”在这些诗句里,从修习的场所,写到修习所追求的境界及所得的结果,不是深得个中滋味之人,难于有这样的深心体会,更不用说将其明白地表达在诗歌里。

禅学的宗旨,在于强调人的本心的作用,“法本不生,因心起见”,一切皆依人心而存在,故而明心见性,便能成佛,因此,它强调内修而不主外求,它否定一切外在形式,又不舍弃外在形式,讲究随形悟道,要在世俗生活中去体悟那无所不在的“真如法性”。

在王维看来,“有”、“无”、“色”、“空”这些语语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均是虚幻不实的,人要执着地其指认客观世界为“有”,为“无”,要辨认哪些为“色”,哪些为空,是一种极大的错误;正确的认识,即是从根本上认识世界只是万有的虚幻性,但在行为中,又不舍弃这有形有相的世界。

所以,他说:“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

”其原因,就在于“道无不在,物何足忘”。

这些“空”字把禅宗认为世界万象皆是虚幻的根本观点阐发得淋漓尽致。

《坛经》中说心如虚空,而虚空是不能被污染的,神会则说作为绝对的只有寂静心体,般若智慧之用就是体认这心体的清净本性。

而“空”观又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意境,(如“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多少无可奈何的叹惋,它是对青春韵华的忆恋,也是对心灵创痕的抚慰。

这种心灵的空与自然的空交相渗透的高超手法,让他赢得了“诗佛”的称号。

2王维诗中的“静”王维诗中的禅意除“空”外,还集中地表现为追求寂寞的境界。

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种境界正是“静虑”的好地方,居此即可忘掉现实的一切,消除世俗的妄念,获得佛教悟解。

这就是他之所以追求这种境界的主要原因。

《竹里馆》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林幽深,主人独坐,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唯有明月为伴。

这个境界,可谓幽清寂静之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

但是,诗人又是快乐的,他弹琴长啸,怡然自得。

置身于远离尘嚣的寂静境界,诗人感到身上没有俗务拘牵,心中没有尘念萦绕,从而获得了寂静之乐。

又如:——《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前一首刻画了春山月夜的幽寂之境,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诗人心灵的空寂宁静和精神的离世绝俗。

后一首写美丽的辛夷花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只好自开自落。

这里只有一片自然而然的静寂,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

诗人的心境,亦复如是。

请看,辛夷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

非常平淡,非常自然。

没有目的,没有意识。

而对这花开花落,诗人好像完全无动于衷,既不乐其怒放,亦不伤其凋零,他似乎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这自开自落的辛夷花融合为一了。

胡应麟称此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这话颇有见地,可帮助我们理解这两首诗所追求的境界和蕴含的禅意。

当然,诗中所追求的上述境,并非是死寂的,而是静中有动,寂外有音,多少透露出了一点大自然的活泼生机。

这类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情绪,主要亦非冷寂凄清,而是安恬闲静。

王维的上述这类山水田园诗,并非是佛教教义的枯燥说教,而是借助于艺术形象,在对自然美的生动画面的描绘中,来寄寓某种禅意的。

正因此,这类诗歌往往非常耐人玩索、寻味,“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

3.王维诗中的“乐”在“空”、“静”外,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还存在着一个充满真诚和友爱——一切争斗和冲突统统消融于和谐和完美之中的“理想王国”。

这里,不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而且山水、草木、禽鸟之间,自然万物同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安其乐、互不相扰,其至融洽依恋、和谐交往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