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后期作品的禅学特征

合集下载

浅论王维后期诗歌与禅的关系

浅论王维后期诗歌与禅的关系


随 着 诗 人年 事 的增 长 , 阅 历 与悟 性也 越 来 越 深 ,禅 教的 “ 随缘任 运 ”诗歌 中得 以流 露也 就越 来越 明显 。顺其 自然 的人 生哲 学 , 内心 的清 静 ,“ 万事 不关 心 ” 、避世 忘我 的 心态 ,越 来 越深 刻 的展 现 在读 者 面 前 。这 正如 他所 说 : “ 一 生几 许 伤心 事 ,不 向 空 门何 处销 ” 。 诗 人 由脱 俗 而避 世 , 由避 世 而 爱 自然 , 与 自然神 交 而 悟 禅理 ,“ 松风、山 月照 弹琴 ,而 得 穷通 理 ” 。 没有 目的 ,没 有 意识 。没 有生 的 喜 悦 ,也 没 有 死 的 悲 哀 。悠 然 之 中,禅 宗 的 “ 随 运 任
( 二) 禅在悠 然闲适 中 王 维 的后 期 诗 歌 ,尤 其 是 田园 诗 ,还 常常 流 露 出一 净、淡 雅 的文字 之 中,给 后人 以无 限 的启迪 。本文 着重 从 随缘 任运 ”的思想 。任 心 分 析王 维后 期诗 歌 中所表 现 的禅 意 ,来进 一步 探讨 其后 期 种 超脱 尘世 亲近 自然 地意 趣和 “ 自在 ,“ 无 住于 心 ”的禅 宗 要 旨 ,使 诗 人 身处 尘 俗 中而 心 诗 歌与 禅之 间的微 妙关 系 。 “ 远离” ,对 什么 都很 淡漠 ,无 关乎 心。正 因为 禅主 张任 运 关 键词 :王维 后期 诗歌 ;禅 ;关系 自在 ,随处 领悟 ,反对 拘 执束 缚,更 反对 雕琢 藻饰 ,一 切 在 中 国的诗 史上 不仅 有 “ 诗 仙 ”和 “ 诗圣 ”这 两座 高 都 在 本 然 之 中 ,一 切 都 是 淡然 无 为 。 于是 诗 人 以恬 淡 之 峰 ,还 有 一颗 中 国诗 歌 史 上熠 熠 生辉 的明珠 一一 王 维 诗。 心 ,写 山水清 晖 ,意境 悠 远 ,词 气 闲淡 , 白描 的手 法 ,素 正 如 闻一 多 先生 曾说 ,“ 王维 替 中 国诗 定 下 了地道 的中 国 淡 的语汇 , 点染 出薄雾轻 笼 的画面 。 诗 的传 统 ,后 代 中 国 人对 诗 的观 念 大 半 以此 为标 准 , 即 如 《 酬张 少府 》 : “ 调 理性 情 ,静 赏 自然 ” 。 l 王维 诗歌 的地位 从 中可见一 斑 。 晚 年 惟 好 静 ,万 事 不 关 心 。 自顾 无 长 策 , 空 知 返 旧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359典型说话2020年第9期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学士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美学思想是超凡脱俗的,它提示了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提供了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启迪了象征性的审美传达和规范了体验性的审美追求。

惠能在《坛经》中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信。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首。

”对于当时仕途坎坷的王维来说,参禅似乎是令自己放松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禅意的名篇,于是著有“诗佛”之称,连字都要与禅有关,摩诘来自禅宗七经之一的《维摩诘经》。

难怪乎王维的诗处处透露出一股脱俗、空灵之气,真可谓不着一个禅字,却处处有禅意。

王维诗中最大的特点是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

而诗禅相融是主体以“平常心”,“无住心”处世俗,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个体生存的超旷状态。

那么对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1 寂照静观,澄淡精致“静”、“空”两个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佛门清净,参禅之人必是清修、静练,有着泰山崩顶而面不改容的超凡气度。

王维好佛,因此他的诗也体现出“静”和“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诗人在这首诗里旨在描写春夜山涧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山空”,创造出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苦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他多表达的意境恰恰是禅学的意境,澄淡精致。

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的意想,塑造出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和空灵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禅意境界闻名于世。

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注重于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并寓意其中,将禅思融入其中。

本文将从几首代表性的王维山水诗入手,探讨王维诗作所展现的禅意境界。

首先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以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色为主,通过对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禅意境界。

诗中,作者将自然景色与心灵境界相结合,使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诗中“客心愿捧一盏清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澄明的禅意。

王维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禅思的美妙境界。

其次是王维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在此景之中所呈现的禅意享受。

诗中,作者借用了鹳雀楼这一壮丽的景点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宁静。

王维将自然景物与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体验到禅境的奇妙。

最后是王维的《登台湾山》。

这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禅意的境界。

詩中,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境界相结合,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诗中“何须身世惊风雨,只应心境拟山水”的语句,道出了王维将禅思融入自然景物中的宏伟构思。

王维以其才情卓绝地将内心感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禅意境界。

王维通过山水诗,巧妙地表达了禅意境界。

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的深刻领悟,使人们对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维山水诗中所展现的禅意境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带领人们进入内心的宁静和洞察。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结合,王维的山水诗才能经久不衰地影响后世,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王维的一生,改信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惠能。

弘忍死后,禅宗分成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戒坛为代表的北宗,获得武则天的注重,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至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可以已经开始至北方传扬南宗教旨,刮起南北宗的争议。

至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获得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替代北宗而蓬勃发展,并沦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构成产生了关键影响。

王维的家庭具备浓郁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就是一位仁慈的佛教徒。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臵”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王维后期作品的禅学特征

王维后期作品的禅学特征

王维后期作品的禅学特征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禅宗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因禅学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禅宗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深刻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禅宗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禅宗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晚年的王维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佛教的崇信日益加深。

他结交了许多“禅门”中人,特别是和慧能大弟子神会的密切交往使他了解了南禅思想,对其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对其诗歌创作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见“诗佛”王维不是人们想象中消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佛教徒,禅宗思想带给他的是空灵活泼的生命气息,决定了其山水田园诗歌独特的风格和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

一“诗中有画”的审美特征王维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而且擅长绘画,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由于精通诗歌和绘画,王维能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之思,他在从事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时,能娴熟的运用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和观念融入其中,加上自己细致入微的感受力,其山水田园诗歌也就像一幅幅有声有色自然活泼的美丽图画,神韵十足,意境深远悠长,王维也因此受到大文学家苏轼的高度评价。

具体来说,其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深然天成。

主要体现在色彩美和光线美以及构图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

1.色彩美和光线美绘画作为再现性空间艺术,如果要生动地描绘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必须借助色彩。

诗歌是语言艺术,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它同样可以使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色彩美,从而构成内涵丰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王维精通绘画,对大自然中色彩的浓淡深浅和光线的明暗强弱有着敏锐的感受,在诗歌创作中他擅长运用绘画的技巧,注重色彩之间的相互调合和衬托、光线的明暗对比,因此,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色彩鲜明生动,而且呈现出真实丰富的光线感2. 构图美和意象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之所以被看作一面“诗中有画”的永远的旗帜,还和他再从事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像绘画一样的构图,营造宁静淡泊的意境有关。

中国古代绘画重表现中情感,多用写意的手法,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描摹山水,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对此有一个经典的总结,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

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禅诗鉴赏

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禅诗鉴赏
译文: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早秋山中作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1、背景:晚年作品。 2、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藉草:以草为铺垫物。寂: 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3、译文:晚上知道了清净的佛理,白天便远离人群。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 房子。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也不必再想归隐了,人生和世间都是空虚的。 4、点评:晚年作品。描述了诗人迎接僧侣,一起吃饭、诵经、感悟之事,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 感悟,对佛的诚心。
诗、画、音之集大成者 ——王维
王维
•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 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 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 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鹿柴》中的禅境

王维《鹿柴》中的禅境

王维《鹿柴》中的禅境唐代山水派诗人王维不仅善诗,而且善画,堪称“诗画双绝”。

晚年的王维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辋川,买下了诗人宋之问的山庄,在自由惬意、静谧清幽的隐居生活中写诗作画,不仅写出了像《鹿柴》这样空灵有味的山水诗,而且画出了相传为王维山水画代表作的《辋川图卷》。

据说北宋词人秦观在《书辋川图后》中自叙,他在汝南做官时久病不愈,看到朋友带来王维的《辋川图卷》,其中绘有“鹿柴”等景,观后如身历其境,又读到王维《鹿柴》等诗,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见《鹿柴》这首小诗所描绘的图景和所表达的情境有着非同寻常的魔力。

仅仅二十个字的小诗《鹿柴》和王维《辋川图卷》中描绘的“鹿柴”景物,为何有如此魔力呢?细读此诗,你会发现,二十个字所描绘的山中图景,有着极强的心理暗示功能,能把读者的心灵带进一个魔幻的境界,让读者的心入静、放空、闲适、入禅、悟道。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先看语言:极简极白,不假修饰,通俗如白话。

再看所绘之景:前两句描写空山图,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后两句描写夕阳,太阳渐渐落去,天色渐暗,但夕阳的余辉又回来照在林中的青苔之上。

简单的一幅山水画,空灵幽静,却又声色俱全。

这幅画,魔力何在?这就是小诗带给你的心理暗示——许多时候,空和实,有和无,动与静,明与暗,都是相对的,是变化着的。

也许,你看到的是无,但你听到的却是有,正如你眼前的山,眼前的山中空无一人,然而,你却分明听到山林深处传来的人的声音;许多时候,你感觉到的是幽暗,但一转身,也许就会发现了光亮,正如你眼前的夕阳,日落西山,天色渐暗,但回头一看,夕阳的光亮仍然能回照在林间,照亮丛林深处的青苔……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自然就会让人静下心来,放空内心,从空寂的山中感受到生命的声音;静心守候,从阴暗潮湿的角落,感受到希望的光明。

这就是此诗、此画给我们的心理暗示。

从整体来看,诗人以极简极白的语言,表达如此丰富的内涵,如此深远的禅境,同样给我们以启示:许多时候,透过看似简单的东西,可以发现许多精妙深奥的道理。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王维(约701年-约761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禅意。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琴棋书画的赞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非凡境界,以此展现出禅宗哲学的追求和境界。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诗歌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的诗歌创作以意境优美著称,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

他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进而引发读者内心中的向往和跳跃。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兔丝动花簇,鸟气酣翠蓝”,通过对细微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画面中的细腻与静谧,以此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束缚,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王维的诗歌主题常常与人生哲理和禅宗思想相呼应。

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事,对人生境遇和存在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只今三里桃花水,数宿三生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意味着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远远超越于此。

王维通过表现虚无缥缈的禅宗哲学,引导人们认识到凡事皆苦,唯有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王维以琴棋书画为表现手法,展现了其对禅宗修行的追求。

他频繁地将琴、棋、书、画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比如他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写道:“闻道重阳节,应怜屐齿危”,通过描绘屐齿的危险,展示出人生追求禅宗境界所面临的困难和险阻。

而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的“无媒缘以报君”,则表达出了王维自己超脱世俗干扰,专注于禅修之道的态度。

总而言之,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宗的禅意和哲思。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运用,他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感悟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罣碍,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深受佛教禅学的影响,在观景抒情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王维在体验社会、人生和自然时,总表现出一种参禅的思维方式和对空幻和净虚境界的追求的理想,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禅意,正是他一生学佛的最好体现。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禅意空灵意境正文:王维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并且对音乐、绘画、书法无不精擅,擅长山水画,为南宗之主,苏轼称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糅合在山水田园诗中,并将所感之情寄于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现内心。

禅意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众多的习禅诗人,被人尊称为“诗佛”。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成因:(一)家庭影响家庭对王维学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博陵崔氏虔诚信佛三十年,其母崔氏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这对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他广交僧人和习禅之人,与兴趣相投的佛友共同研究佛理,这从深度和广度上滋润了王维一颗求佛的心。

(二)时代渐染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佛教内部各种宗派相继成熟,尤其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

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

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

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内容摘】王维后期的诗歌代表了他的成就。

他在亦官亦隐中在禅宗的影响下,写出了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禅诗。

王维之所以在艺术境界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就是因为他在禅修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

也是在禅修中达到了心理自性的圆满,从无意识的海洋中汲取了无尽的历史财富。

【关键词】王维;禅诗;心理分析;自性;无意识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极富禅趣的诗歌而著名,他的诗,特别是后期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清·王士祯说王维的诗“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由此可见王维诗歌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样的佛家境界呢?王维的诗歌为什么能达到如此深遂玄冥、空灵清妙的境界呢?下面我们就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王维的诗歌主要是禅诗进行一番解析。

一、王维的生平、思想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少年时代即有才名。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19岁的王维赴京兆府试,中了第一名解头。

21岁中进士,作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违制事受连累,被贬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长清西南)司库参军。

王维希望有所作为,他干谒当时作宰相的张九龄,终于在34岁那年,被提拔为右拾遗,重返长安。

后来,王维改任监察御史,曾奉命出使塞上,到边疆作过一个时期的兼职判官。

回京后,于开元二十八年40岁时,转为殿中侍御史。

从此,王维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来。

此间他多次升官,最后做到给事中。

较之从前的右拾遗,官职已由从八品上升到了正五品上。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

王维时年55岁,第二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奔蜀,王维追随玄宗不及,为叛军俘获。

安禄山素知王维的才华,强迫他作伪给事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2020·02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后期作品的禅学特征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禅宗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因禅学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禅宗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深刻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禅宗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禅宗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禅宗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禅宗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禅宗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

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

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

“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禅宗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

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禅宗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

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王维的“无我之境”也在诗中体现。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

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

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

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

”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

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

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

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

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

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

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境的。

这种体悟使他的诗风有通透的禅意。

另外,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

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又如《山中》“荆溪白是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再如《剞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表达“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诗人写悲秋的情绪,飞鸟向无尽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延绵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伫立。

这其中蕴涵着幻灭无偿的空寂的禅理。

顾磷《批点唐音》评此诗说:“调古兴高,幽深有味,无出此者”。

对大自然的最深层的审美体验即近乎禅宗体验,反过来,可以说象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自然美景的最深层次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对自然物最具魅力的神理,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能对自然物象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清妙的意境,把禅与山水诗融合于字里行间。

禅宗对xxxx的影响有三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xx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

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

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

如果不是意去求得深彻的话,这些诗是能使读者把握人生的真谛的。

南禅的“顿悟”与诗歌中的“妙悟”完全相通,所以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产生了积极作用。

读者不是禅宗,完全不必用参禅的方法去读诗,然而禅理禅趣都蕴含在诗中,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

这也是使王维山水诗更独标风物、更耐人咀嚼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