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佛禅

合集下载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诗的佛禅意境

王维诗的佛禅意境

王维诗的佛禅意境摘要: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的美誉,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是唐代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诗人,佛教典籍《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他潜心修佛,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一影响也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中。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王维诗歌当中具有的佛禅意境。

关键词:王维佛禅意境[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5-0008-02诗歌自从诞生之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地位,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歌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

唐代是我国诗歌全面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唐代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代表,比如初唐时期的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盛唐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白居易;晚唐有杜牧、李商隐等人,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自传入我国以来,生根发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发展在唐代形成了一种新的门类——禅宗,禅宗在唐代具有通达、开放的特点,而唐代体现出来的一种盛唐精神与禅宗这种质朴明快的风格不谋而合,因此,禅宗在唐代迅速发展并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学当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有很多有名的诗僧,像寒山、皎然、灵彻等,在修佛参禅过程中,经常会以诗歌的形式来启发门人。

很多诗人都喜欢和这些禅僧交朋友,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与禅僧交往甚密,他们和禅僧一块写诗唱和,而且也向禅僧学习参禅。

王维、白居易等人,在晚年更是都成为佛禅的忠实信徒,他们出入佛禅,与和尚交往,以居士自命,作诗喜援禅语,或直接歌咏禅境,从而使诗苑更添异彩。

故金人元好问这样来总结诗与禅的密切关系:“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本篇论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歌当中的佛禅意境。

王维诗唐代著名诗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王维的诗歌大约有400多首,里面有大量的描写山水的诗歌,王维和孟浩然一起成为唐代山水诗歌的杰出代表。

禅对师佛王维的影响

禅对师佛王维的影响

禅对诗佛王维的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有那么一颗奇葩——唐文化。

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中,有以丹青闻名者,有以书画著世者,也有以杂学(茶、医、舞…….)成家者,然而,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在诗歌上成就达巅峰的大家也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然而,最特殊的还是数诗佛王维,其以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彪炳千古,他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相结合,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山水诗的成就,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而成,正是他诗中的这些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一方面深修佛学理论,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坚持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需有多方面的因促成。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禅的发展。

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

其次,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

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这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终生信奉佛教,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佛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本文主要谈谈佛教的禅宗思想,进而论述王维信奉佛教禅宗的原因,以及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标签:佛教禅宗;王维;诗歌一、佛教的禅宗思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东汉时期传入我国。

在不间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彼此渗透,并最终二者相融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隋唐时代佛学在中国快速生长,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隋末农民起义失败后,唐朝的统治者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权,以防止农民战争的再起。

同时在思想领域为了缓和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方法,使他们各自发挥自己对社会有用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并不相信佛教,可他却认为佛教对“治国”有利,并加以扶持。

除唐太宗之外,武则天女皇也利用佛教来为她当皇帝制造舆论,如此等等,这样在李唐王朝的倡导下,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一大批僧侣贵族,在朝廷的支持下,佛教在社会上更加广泛的流行起来。

在此时期,陆续创立了好几个宗派,有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个宗派。

中国僧人慧能创造性地建立了禅宗,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具有开辟性的改革和意义的,印度的佛教与此大有差别,印度的佛教没有禅宗,只有禅学。

禅,梵语为禅那,含义是静思打坐,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修行方法。

佛教也把坐禅作为修行的方法。

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坐下静虑,使心中无任何杂念,最终达到一种绝对虚静的境界。

禅宗在唐代时期创立,并体现为南北宗。

神秀提倡北宗,主张“渐悟成佛”,他奉行的是印度的禅学,即不断地修炼,甚至是几个世代的修行。

慧能的南宗与此大不相同,它摒弃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要求累世修行和布施财物,不追求念经拜佛,不要求非要有文字,甚至是也不主张坐禅,他强调通过精神的领悟掌握佛教义理,倡导“顿悟”成佛说,“一切皆空”和“佛在心中”的教義。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佛理禅境之美,展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通过分析他的几首山水诗表达他对佛理禅境之美的品味。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描绘了恬静深远的山水景色,展示了禅境之美。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里的“阳春布德泽”表示大自然天地间的和谐,而“万物生光辉”则展现了佛理禅境的美好。

王维的山水诗中经常描绘僧侣、佛教寺庙等元素,体现了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可以理解为佛教寺庙,王维通过登高望远,以此来比喻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中还常常通过描绘月亮、孤峰等景象表达佛理禅境之美。

例如他的《山居秋暝》中写到:“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声惊破溪,寒影入孤船。

”这里的“孤船”可以理解为般若船,而“寒影入孤船”则象征着万物归于一体的佛理禅境之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无欲无求的佛理禅境。

例如在《田园乐七首·其三》中,他写到:“路经庙堂宇,溪上有神女。

朱户青楼上,含胸拜明主。

”这里的“含胸拜明主”表达了他对佛理禅境的敬仰和向往。

浅谈王维诗歌与佛禅—从空、静、独论摩诘诗的佛趣

浅谈王维诗歌与佛禅—从空、静、独论摩诘诗的佛趣
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关键词 :王维 ;佛理 ;禅意 ;诗画


王 维 的 佛 学 渊 源

王维出生在佛教氛围十分 浓厚 的家庭。王维很 小就 开始接触 佛教 ,
在其八 、九岁时 ,王维的母 亲便 已虔 心于佛事 ,他 的母亲 曾师事 大照普 寂 ( 北宗神秀的弟子)禅 师三十余年 。家庭浓 厚的佛教气氛使王维很早 就受到 了佛学的熏陶。其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 ,他名维字摩诘 ,与 《 维 摩诘经》 中维摩诘 长者相应 。维摩 诘长者 通达 甚深般 若智 慧 ,神 通广 大 ,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 的大居士 。王维以维摩诘作为字 ,透露 出他与 佛教 ,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 分 。他 与禅宗 的南 北宗都 有很深 的关系 , 其诗受北禅宗的影响似乎更大 ,诗 中更多表现 的是北宗 “ 凝心入定 ,住 心 看 净 ,起 心 外 照 ,摄 心 内 证 ” 的境 界 。 禅 学 作 为 王 维 世 界 观 的 一 部 分 ,对他 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巨大 的影 响 。禅 宗思想渗 透在他 的很多诗 里 ,如 “ 眼界今无染 ,心空 安 可迷 ” 、 “ 空 性无 羁鞅 ,夙从 大 异师 ” , “ 无有一法真 ,无有一法垢” ( 清 ・ 赵殿成 《 王右丞集签注》) 。 儿时 的佛教气氛 的耳濡 目染 以及成年之后 阅历不 断增 加 ,尤其是在 他 中年 以后政治上 的坎坷辗转 ,佛理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 的安慰 。如我 们所知 ,他 十五岁就离家进京 ,开始 了寻求仕途之路 。在长安 ,他 “ 游 历诸贵之 间” ,凭借其卓越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 。开元九年进士及第 。 顺利 的步入仕途 。可是 ,任太乐丞不到半年 的时间 ,就 因为伶人擅舞狮 子而被贬为济州 司仓参军 。直到开元 二十二 年才被 张九龄擢 为右拾遗 。 正 当他振奋精神 、积极进取时 ,又遭到李林甫等人 的打击 ,置身于李林 甫 、杨 国忠相继专权 的官场 ,王 维 内心是 极为痛 苦 的。 “ 心 中常欲绝 , 发乱 不能整 。 ” (《 林园 即事寄舍弟沈》)在这理想破灭的残酷 现实面前 , 诗人 既不愿 同流合 污随波逐流 ,又切 身的感到 自己地无 能为力 ,陷入 了 痛 苦地挣扎 之中。对于这个正直却又有些软弱 ,再加上长 期受佛教影 响 的他 来说 ,要摆脱 这种痛 苦,就很容 易的从宗教 中去 寻求解脱 。这一 切 使 得王维 一生习佛 。正 如他 自己所说 的 ,“ 一生 几许伤心 事 ,不 向空门 何处 销。 ” ⑦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更融入了佛理禅境的含义,在通过描绘山水景色的表象之上,更是对心静、物静、情静的境界的表达,并透露出一种出世的意蕴。

下面就从《山居秋暝》、《画》、《终南别业》三首诗中,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山居秋暝》描绘了主人公的山居生活,但在表现物象的同时,王维注重表达自身的佛道情感。

首先是诗中的“凉风”、“白露”,这些自然景象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作者在山居的孤独与寂静的同时,也暗示着佛教思想中“无常”、“空”、“寂”等概念。

接着是“移舟泊烟渚”,这里的“烟渚”指的是岩石和野草远离人烟的山坡,用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意在达到“舟中无人”的境界。

最后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通过“渔舟唱晚”的景象,突出了自然的和谐,而“穷彭蠡之滨”的描写则表现了作者的感慨和离愁,同时也透露出禅人追求“物我皆忘,心体合一”的境界。

在《画》中,王维首先以自然形象渲染了一幅画面,而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里所描述的自然变化既是景观的表面现象,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提醒。

其中的“池月”,是对‘物我非二’的阐释,即自己不是参与其中的观众,而是‘我与万物之间没有区别’的超脱状态,进而唤起了佛教中“谢名酬实”的思想。

同时,也利用“清兴”、“丹青”等词表达了王维的内心感受,表现出其对美的向往和醉心之态。

《终南别业》则是王维在游历终南山期间所作的诗,诗中不仅自然景色的描写如艺术品般细腻,更是表现了出世的禅境之美。

首先,诗中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变化相呼应,所描绘的终南山川和流水自然景象,如相机中的画面一样生动。

而在描写湖畔楼台和山峦坡陀的同时,王维颇具禅意地用“展转之间,忽而飞上,青冥浩荡”,来表达人物离世的想象。

其次,诗中“独向青云客,飞梦依旧曲”,所暗示的处于禅境中的人物。

其把自己比喻成“青云客”,表达了超越世俗的想法;而“飞梦依旧曲”的描写,则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由和逍遥。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

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

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

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

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

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

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

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至唐代,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获得了独自发展的态势。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立,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就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

《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理解。

《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2]在唐代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大夫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影响下,王维亦与不少僧人结识。

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若》、《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

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

[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解脱。

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得到思想解脱的渴望。

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影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以及对佛学思想的理解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不少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悟。

王维和他的禅诗

王维和他的禅诗

王维和他的禅诗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兼习大成空宗、有宗的各派经典,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的诗歌,现存佛教诗40余首,被后人誉为"诗佛"。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不轻的分量,诗人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文人气质,使得他们在面对相同意象时产生不同的感受,决定了赋予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

意象,也是我们探究古诗的最有效方式。

而“禅诗往往选用代表着禅宗思想的象征如莲花、兰若、精舍等等,文字上往往带有“空”、“寂”等代表禅宗思想的字眼,在意境上往往包含“生灭”、“空色” 等佛理禅趣,在场景上往往是与僧侣、居士的往来互答诗。

我们将具有这些元素的诗歌称作禅诗。

”其中的莲花就常在王维的诗中出现,“莲”字在王维的诗中共出现了14次,“荷”字在王维诗中共出现了7次。

“在王维的佛理诗和山水诗中,“莲花”意象在王维诗中有三种不同的指向:对大乘经典的理解与认识;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性的标榜;证得佛法后融会贯通,只见禅味不见禅迹的呈现。

”当然除了莲花意象外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意象也常出现在王维的诗中。

也“正是因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特有的意象,先以各自的审美诉求与表述来展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虚幻飘渺、或空灵澄澈、或悠扬深邃、或俊洁洒脱,在将这些丰满的、各异的意象聚合起来,便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诗佛”。

”禅宗思想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他逐渐经历了接触、修行、开悟三个阶段,在顿悟后,他的文学作品走向成熟。

王维从禅宗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空”性,其的禅修也是围绕“空”展开的王维的诗歌里也大量使用了“空”字,“空”字一共出现了98次。

“王维以禅宗的“空”观察世界万物,他诗中所描绘的自然万物都是他心灵的映照。

“王维诗歌里的“空”主要表现了三层意思:用虚幻不可捉摸的诗境衬托现实世界里事物的不实本质;以外界的空旷写心空;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世事无常。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诗佛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唐宋时期的佛禅诗奠基人之一。

一、诗佛王维生平王维(701-761),字诘,其名和字都取自佛教汉译大乘经典《维诘经》中的主角维诘居士。

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父亲为汾州司马,母亲崔氏,册封“博陵县君一,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崔氏随丈夫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中宗长安元年(701)于蒲州河东生出王维,遂为蒲州人。

这时期,是佛教在唐代的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下立文字,敦外别传”的禅宗,堪称为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王维从小生长在一个清寒的家庭中,父亲早丧,而其母博陵崔氏是一位温良恭俭,绝世俗嗜欲,偏动斋戒,缁衣素食的虔诚佛教信徒,奉佛三十余年,师事大照禅师数十年,大照禅师为普寂的谧号,出北宋神秀门下。

其弟王也奸佛“不茹荤血一。

这些对王维以后的那种“出世”思想颇有一定影响。

青少年时期,王维是在一个佛化的家庭之中薰陶、耳濡目染、沐浴在佛光之下成长起来的,自幼就随母吃斋奉佛,坐禅诵经,通晓音律,善于写作,“九岁知属辞”,十五岁就显出了他诗歌创作的才华。

唐开元九年(721),时二十一岁,王维中进士,调大乐丞而进入仕途,不久坐累谪济州(今山东省平县西南)司仓参军,在济州生活了五年,于开元十三年(726)底大赦,又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并隐居在中岳山,开始接近佛教,博览佛经,精进佛道。

开元二十二年(735),时三十四岁,张九龄执政,王维被擢升为右遗,三十七岁时,为监察御史,后被李林甫诬谄,终于在开元二十五年(73S)被贬为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长史。

王维由于屡次被贬,于是就皈依了佛门,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写诗作画,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林之中,沉乐在禅乐中。

天宝十四年(75:十一月,王维任给事中,值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攻陷两京时,不及扈驾逃出,被叛军所俘虏,服药下,伪称病,被拘于菩提寺中,后送至洛阳(河南省内)。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导语:王维精于佛禅,其诗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多表现出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诗风。

王维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移植都深刻的反应出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

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

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

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

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

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

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

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

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

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

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

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

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

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

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

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王维的诗与禅

王维的诗与禅

王维的诗与禅王维的诗与禅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王维的一生,信奉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弘忍。

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布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的争论。

到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得到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代替北宗而兴起,并成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的家庭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2020·02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王维绘画与禅宗的研究,仍是主要集中在《袁安卧雪图》中“雪中芭蕉”上,除对古人“兴到禅会”的认同外,主要是对背后寓意的揭示,如陈允吉等先生认为是宣佛教教义的。
[参 考 文 献]
[1] 全唐诗 [Z]. 北京:中华书局
[2]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二、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虽不自严羽始,然而自沧浪以来大为流行。在对王维禅诗的评价上,自宋以后呈现渐多趋势,尤其以明清为最,而且主要集中在以禅喻诗上。以禅喻诗细分起来,又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以禅论诗。 关于对王维禅诗的评价主要是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分别论述如下:
明胡应麟《诗薮》:“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黄叔灿《唐诗笺注》:“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 以般若空观、色空相寂的佛家观来评王维辋川诗作。同书评《鹿柴》诗:“返景照入,空山阒寂,真糜鹿场也。” 糜鹿在佛家是“真性”的象征。“鹿苑”为佛始说法度五比丘之处,或做仙人住处。 以佛家之鹿场来比喻回光返照下的空山鹿柴。谓《鹿柴》诗深得般若三昧,当体即空。徐增《而庵说唐诗》:“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2](P511)指出王维精通佛学,其诗多合禅意,句句皆合圣教或是夸张之说,整体而论可谓评价不虚。
关键词:王维;佛禅;关系
对王维与佛禅之间的关系,在王维当代及后世均有评价,尤其是明清之际,评论逐渐增多。对王维的诸多评价略分有三:一是对王维佛禅思想的评价;二是对王维禅诗的品赏论衡,即以禅喻诗;三是对“雪中芭蕉”图的争论。分述如下:
一、王维的佛禅思想研究
关于王维佛禅思想的评价,最早的当属其诗友苑咸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1]之推崇。其弟亦曰:“至于晚年,弥加进道,端坐虚室,念兹无生。”[2](P494) “无生”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佛教认为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而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由王维“端坐虚室,念兹无生”的实践可知其晚年深受佛禅影响。中唐诗人杨巨源《赠从弟茂卿》中对王维与佛禅亦有关涉:“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2](P)讲到禅对王维、杜甫的巨大影响。
宋释惠洪《题王维雪中芭蕉图》,有“雪里芭蕉失寒暑”之句,以芭蕉非雪中物。宋朱新仲《猗觉寮杂记》云:“岭外如曲江,冬大雪中,芭蕉自若,红蕉始开花。知前辈虽画史亦不苟。洪作诗时未到岭外。”[2](P539)《香祖笔记》卷十:“比过岭,则芭蕉隆冬亦不凋,始知摩诘雪中芭蕉未可轻议,特粤中雪不易得耳。”俞正燮《癸巳存稿》云:“南方雪中,实有芭蕉。”以上诸论均认为王维雪中之景属实,岭外即有此景象,不过不易见罢了。
[3] 旧唐书,卷一百九[Z].
[4] 王渔洋.香祖笔记,卷二[M]
[5] 清牟原相.小澥草堂杂论诗[A].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6]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 王士祯.蚕尾续文,卷二[M].
至王士祯把诗和画结合,“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池北偶谈》卷 十八)其观点仍不出“兴到神会”四字。
4.古代关于王维与佛禅研究的影响
上述对王维与佛禅的研究虽然有些地方较为简略,但就整体来看,奠定了20世纪王维佛禅研究的大体格局。20世纪对于王维与佛禅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上述三方面。一是佛禅思想研究,讨论了王维思想信仰中的佛禅因素,尤其是王维与禅宗的密切关系,并指出王维思想中还有净士等信仰,研究逐渐深化。二是对王维禅诗的研究。此部分是王维研究的重点,论文最多,多数论述王维诗中的禅意。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讨论了佛禅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雪中芭蕉纯属谬误。明谢肇淛《文海披沙》卷三则认为“雪蕉”属纰缪:“作画如作文,少不检点,便有纰缪。如王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寒之地,岂容有此耶!
二是辩寓意的。唐张彦远《画评》:“王维画,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真。(《宣和画谱书史会要》,《清河画舫录》明张丑)《梦溪笔谈》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求也。世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2](P539)下引《画评》。《山水家法真迹》云“如雪中芭蕉,脱去凡近,非具眼不能识也。” [2](P526)慧洪评:“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心绳墨哉!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眼见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其不知寒暑。” (《冷斋夜话》卷四)[8](P42)此类评论多认为王维作画是兴到神会,不能坐实论之。慧洪则把其中的寓意与佛家联系起来,但具体体现了什么寓意,并未言明,仅是以“妙观逸想”评之。
与此相反,一些评论则认为王维的诗作多以禅语入诗,缺乏禅趣。《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2](P511)正是指出了王维诸作中枯燥的禅理诗与活泼的禅趣诗并存的现象。明代憨山老人也认为王维诗中多以禅语入诗,实是浪得虚名,并非善禅:
昔人论诗,皆以禅比之,殊不知,诗乃真禅也。陶靖节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末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等语句,把作诗看,犹乎蒙童读“上大人孔乙已”也。唐人独李太白语自造玄妙,在不知禅而能道耳。若维多佛语,后人争夸善禅,要之非禅耶。特文字禅耳。若非陶李造乎文理;东坡则云:“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言外有馀味耶?
不用禅语而造禅理,正是对右丞禅趣诗的高度评价。
所谓以“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等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如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引《居易录》:“尝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李白飞仙语、杜甫圣语、李贺才语。” 作者在这里以佛语等四语来衡量四位诗人,实则并无轩轾。
高慎涛:论古代对王维与佛禅之研究
2009-08-17 20:04:57 来自: 禾(何處青山不道場)
原载《天中学刊》,2005年第6期,作者:高慎涛
摘 要:王维与佛禅有密切关系,其思想多受佛禅影响,并留下许多禅诗。在王维的当世及后世对其思想、禅诗就有许多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其佛禅思想的评价,禅诗的品衡,以及画与禅的评价。
《香祖笔记》引方回《瀛奎律髓》:“右丞终南别业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如辋川孟城坳、华子冈、茱萸沜、辛夷坞等诗,右丞唱,裴迪和,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元,学者当仔细参则得之。” 王渔洋《蚕尾续文》曾说:“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6](P83)王摩诘五言绝句,尤其辋川诗作,深得禅家“不二法门”、“色空相即”三昧,故须仔细品赏,方得其妙。
《杜诗详注提要》云:“至吟杜巻中,载徐增一诗,本出于《说唐诗》中。所谓“佛让王维作,才怜李白狂”者。盖以维诗杂佛趣,白诗多逸气。”虽未径直以“诗佛”称王维,但此意已十分明显。王渔洋《香祖笔记》卷二评谢肇淛《小草斋诗话》“殊多愦愦,惟所云王右丞律选、歌行、絶句种种臻妙,图绘音律独歩一时,尤精禅理,晚居辋川,穷极山水园林之乐,唐三百年诗人仅见此耳。”当代诗匠,兼精禅理,诚如渔洋所评:“唐三百年诗人仅见此耳。” [4](P30)清人牟原相说“王摩诘诗如初祖达摩 过江说法,又如翠竹得风,天然而笑。”[5]( 913)王右丞一些上乘禅诗确实达到了自然而工,如翠竹随风而动,芙蕖倚风自笑的天然境界。
王渔洋曰:“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李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7]认为王维一些绝句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是上乘之作。
《金刚经》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发心而无心可发,得悟而无悟可得,此乃是禅者境界。无心而道禅此乃是禅诗境界。以佛语入诗者,心存佛言名理,处于我法二执,自不能入灵妙境地。无怪乎身为明代四大高僧的憨山有“非禅”之讥。
3.雪中芭蕉辩
王维不仅擅长诗歌,亦是南宗画的开创者,对与其画与禅的关系,历来多有评说,尤其是对《袁安卧雪图》中之“雪中芭蕉”的评论。概括起来,大约有二:一是争论“雪蕉”之有无;一是争论“雪蕉”之寓意。略举数端如下:
[8] 慧洪.冷斋夜话[M].张伯伟编.稀见本宋人讲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两唐书在王维传中对王维的奉佛有明确提及,尤其是《旧唐书》本传的评价,屡为后人征引,本传曰:“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廸,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絶尘累。”[3]《新唐书》卷二百二曰:“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廸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两唐书中均提到王维长斋奉佛,不衣文彩,认为王维笃信佛禅,并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此后对王维与佛禅的密切关系几成定论。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曰:
以禅喻诗,昔人所诋。然诗境究贵在悟,五言尤然。王维、孟浩然逸才妙语,笙磬同音。并时刘慎虚、常建、李颀、王昌龄、丘为、綦毋潜、储光羲之徒,遥相应和,共一宗风,正始之音,于兹为盛。[5](P1545)
管世铭对以禅喻诗持赞赏态度,并对王维诗中的禅意予以高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