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遂教授谈王维自然山水诗之意境与佛禅

合集下载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哲思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表达禅境的艺术手法。

王维山水诗带来的心灵愉悦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而优雅的描写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

在他笔下,大自然展现出宁静、恬淡、空旷和神秘等特质。

通过描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元素,王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无尽的美好与平静。

哲思传递: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但是,王维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着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哲学意味。

首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隐喻,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认知。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垂怜感,让人深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忙碌纷扰的社会中,他以温润静谧之笔,诉说着追求内心平静、超越物欲束缚的精神境界。

这种超脱尘世的抒发方式引导着读者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

禅境之美:艺术手法探究禅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强调内心平和、超然寡欲等价值观念。

而王维山水诗就以其自然、虚无和回归内心等特质,展示了禅境美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形式上,王维运用到了极简主义的手法。

他通过去除冗余而突出核心元素来书写山水景观,并用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一种无为而治的禅境理念。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广泛运用比喻和隐喻的手法。

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融合,传递思想和情感。

这种以意象表达哲思和感悟的艺术手段,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沉浸于禅境之美。

最后,王维山水诗中强调观察能力。

他教导读者要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并通过审视自然界中微小之处来触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这种注重细节、培养对美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拓展自身对禅境之美的理解。

结论王维是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独特地将哲学思考与禅境抒发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 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 世祖慧能禅师创始的 南宗顿教 日益发展丰富 从而成为
作更富有个性 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学 禅宗
新家孟城口 古木馀衰柳 来着复为谁 空悲昔人
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他们

孟城坳 作者观察世相 仰天长叹 人事代谢 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 并且提出禅学应当 不立文字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歌在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努力开拓下
远 自然空灵的意境的创造
一扫老庄玄言文学对现实生活缺少深刻反映的那种虚空乏味
其次 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少年得志 但考取状元之后 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着力追求诗歌的自然真率
仕途起伏不定 在长安闲居的日子里他随从荐福寺道光禅师 使诗歌由写玄而转向写实 展示诗歌的意象之美 而王维在
不息须臾 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 诸行无常
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而他的 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 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 认为 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里云 去作人间雨 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 而应当注重内在的心境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 摒弃
禅意 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吏 都户在燕然
漠的心境 其中更多的是对禅意的把握 使诗歌美学走上一
使至塞上
种宁静淡远 自然空灵的意境创造 作为盛唐诗坛上极富盛
吹角动行人 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 争渡金河水
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之所以由前期的积极进取而转向后期寄
日暮沙漠陲 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 归来献天子
06取于林石之间们的思想意识由原来的单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配转而为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禅意的体现远自然空灵的意境的创造其次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少年得志仕途起伏不定在长安闲居的日子里他随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孟浩然回乡之时作诗赠他诗云杜门不欲出为长策劝君归旧庐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状况也有对现实官场的不满其后王维虽也曾做过高官在他或官或隐的生活中政治仕途的不得意又加上中年丧妻的家庭原因使他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生活展的禅宗哲理兴趣越来越浓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融入许多不易把捉的禅理另外王维之所以选择佛家禅宗人际遇等因素综合作用之外还应考察的皈依它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既要清高又要处世的精神武器王维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正可以用他的身知名空而返不避其名也来阐释三禅诗的美学价值正是由于文人才子们对禅意的参悟使中国文学在秦汉的道德功利儒家教化功用的枯燥教条之外形成纯任自然缘境而发淡远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沧浪诗话中所说夫诗有别材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诗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一展人生之宏图的人生态度这种参禅之风的盛行而浪迹于五湖之中必然使那些文人士大夫返朴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宁静淡但考取状元之后并在孟浩然应试落第久与世情疏以此但从而对蓬勃发除了时代禅家庭个作为一种思想故离身而返屈其另辟新路抒写情性的禅意的流露挥洒自如正如严羽的非关心也宁静诗有别所谓不盛唐诸诗者无迹可求相中之色吟咏情性也故其妙处透彻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诗歌创造意境美引导着诗人对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歌在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努力开拓下一扫老庄玄言文学对现实生活缺少深刻反映的那种虚空乏味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诗歌由写玄而转向写实展示诗歌的意象之美借鉴陶诗在山水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同时的独特把握为诗歌意境之美的创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完美地统一王维的诗使诗歌由意象之美走向意境的创造为诗歌的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美领域在禅诗的审美体验中更多的是审美主体的象外之境的体悟因而诗歌的美学价值也就体现在审美客体与主体的融合之中总而言之禅宗在中国虽不及儒学那么影响深远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超脱于世外的体验感悟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加意味隽永更加飘逸洒脱当然响也有其有害的一面它曾如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第一篇: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机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机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机作者:赵贵生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2期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悠然的佛光。

诗人元好问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正好是王维“以佛入诗,禅机无限”的概括。

空、寂、闲是禅机的精髓,王维的山水诗充分体现了这三个方面。

一、空灵王维的山水诗,或幽或旷,心性与自然相契,灵性毕露无限。

将佛教的空门观渗透在是人的审美思维之中,使他的诗具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蓄的美。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首句写山中溪水的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无比。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

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到一种细雨湿衣的凉意。

这是视觉、触觉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

诗人用他惯用的虚实结合之法,将这秋山笼罩在若有若无的苍苍水汽之中,使得这秋山顿时多了一份空灵。

含了一份捉摸不定的深意。

再如在《桃源行》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气度。

二、寂静“寂静”是王维山水诗经常描写的另一种境界。

是构成王维诗歌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意念。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1.王维的诗歌浸润着佛理而且直述着佛理
王维的《胡居土卧病遗米因赠》中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记苟不声,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可见在王维的世界观中,确实是把他所理解的“袁安卧雪”那种生活方式,同他所信奉的佛教唯心主义哲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又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呜。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
三、王维山水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山水画也如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的清幽淡远、自然空灵的优美意境。如他的《雪溪图》,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一片白皑皑的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画家用墨色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无勾皴,远山平缓淡雅,整个画面冷漠萧瑟、清幽雅致。他的《山阴图》,画面以墨色为主,图画中间两个人在乎坦的山丘上对座相谈,一人隔溪独望前山风景,后倚几枝老松,清旷高远。人物的四周都是山水景物。近处用墨色的浓淡来渲染重叠错落的山石,其间几棵稀落的古槐,沟壑清溪显得古淡幽远,别具一种幽雅的情致;远处的山林烟雾迷蒙,树石用中锋,墨色平淡,重视转折顿笔,山石用绿色渲染由淡到无。整幅画充满了清新恬静的情调,从中传递出空灵的诗意禅境。在他的《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从中体现出“人生虚空”的佛教寓意。此画中的禅意,也正如钱钟书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王维的许多图画都能体现出禅境的空灵静谧和幽寂旷远。再如《山阴图》,描绘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也能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禅理意趣。《雪溪图》中,作者由高处俯眺,颇似对象写生,于江村雪溪中撷取一景。图中一条溪流横贯画面,墨色平静、深沉、穆然,“一木桥正斜对着左下角,桥边篱落队家,小径弯曲直人溪边,缶溪又是屋舍寒林,遮断视线。溪的对岸更作远坡村落而白雪皑皑,平添一番幽澹。”就整个画面来讲,篱落、台榭、屋舍、远村透露出几分生活气息,但却是一种恬淡沉寂的生活意趣,远山及近处覆盖着的白雪又显得冷寂萧疏而又素洁超然。图中山石、坡原均无匀皴仅以水墨渍染,生动凸现着白雪覆盖之状,使“全图愈见单纯,浑穆而呈古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关于《王维山水诗的画理与禅意》的心得体会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于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

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

"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王维对佛教研究颇深 , 阳言: “ 王维诗高者似禅, 卑
“ 禅意” 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 , 从而拓宽了读者的审美潜 者似僧。 ” ( 《 空同子》 ) 所谓“ 卑者似僧” 多指这一类以禅语 能和审美空间。 人诗者。 如《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 : “ 了 观四大因, 根性 王维笃信佛教 ,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 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 阴界谁复 密切相关。 王维祖籍太原, 后其父迁徙于蒲州 , 生于长安。 守。徒言莲花 目, 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 , 不醉声闻酒。 王维出身于一个佛教气氛很浓厚的家庭, 母亲崔氏是一位 有无 断 常 见 , 生 灭 幻 梦 受。即病 即 实 相, 趋 空 定 狂 虔诚的佛教徒 , 曾师事大照禅师, 并且他的全家与这位佛教 走。……”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 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
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言有尽而意无穷” ( 《 沧浪诗 话》 ) 。 因此王维的以禅入诗, 使诗境空灵超越, 形成了 “ 闲、 静、 淡、 远” 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以禅入诗, 或以禅 趣取胜, 或以禅意迷人, 是严羽说的“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的典型代表。 以禅入诗 。 诗意盎然的禅趣

要: 王维是 盛唐 著名的山水田 园诗人之 一 , 他的诗 空灵飘逸 , 意味 隽永 , 富有禅趣 与禅 意, 开创 了“ 以禅入
诗”, 将“ 禅趣 ” “ 禅意” 完美融合 的诗歌新境界 。这与他 一生与佛教 结下不解之缘 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 系。 关键词 : 王维 ; 山水诗 ; 禅趣 ; 禅 意

然意境来显露其禅趣禅心。然而对于 自然山水, 他又是 以 超然物外的审美心态对大 自然体察默思, 在对 自然景物的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佛理禅境之美,展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通过分析他的几首山水诗表达他对佛理禅境之美的品味。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描绘了恬静深远的山水景色,展示了禅境之美。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里的“阳春布德泽”表示大自然天地间的和谐,而“万物生光辉”则展现了佛理禅境的美好。

王维的山水诗中经常描绘僧侣、佛教寺庙等元素,体现了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可以理解为佛教寺庙,王维通过登高望远,以此来比喻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中还常常通过描绘月亮、孤峰等景象表达佛理禅境之美。

例如他的《山居秋暝》中写到:“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声惊破溪,寒影入孤船。

”这里的“孤船”可以理解为般若船,而“寒影入孤船”则象征着万物归于一体的佛理禅境之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无欲无求的佛理禅境。

例如在《田园乐七首·其三》中,他写到:“路经庙堂宇,溪上有神女。

朱户青楼上,含胸拜明主。

”这里的“含胸拜明主”表达了他对佛理禅境的敬仰和向往。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更融入了佛理禅境的含义,在通过描绘山水景色的表象之上,更是对心静、物静、情静的境界的表达,并透露出一种出世的意蕴。

下面就从《山居秋暝》、《画》、《终南别业》三首诗中,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山居秋暝》描绘了主人公的山居生活,但在表现物象的同时,王维注重表达自身的佛道情感。

首先是诗中的“凉风”、“白露”,这些自然景象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作者在山居的孤独与寂静的同时,也暗示着佛教思想中“无常”、“空”、“寂”等概念。

接着是“移舟泊烟渚”,这里的“烟渚”指的是岩石和野草远离人烟的山坡,用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意在达到“舟中无人”的境界。

最后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通过“渔舟唱晚”的景象,突出了自然的和谐,而“穷彭蠡之滨”的描写则表现了作者的感慨和离愁,同时也透露出禅人追求“物我皆忘,心体合一”的境界。

在《画》中,王维首先以自然形象渲染了一幅画面,而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里所描述的自然变化既是景观的表面现象,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提醒。

其中的“池月”,是对‘物我非二’的阐释,即自己不是参与其中的观众,而是‘我与万物之间没有区别’的超脱状态,进而唤起了佛教中“谢名酬实”的思想。

同时,也利用“清兴”、“丹青”等词表达了王维的内心感受,表现出其对美的向往和醉心之态。

《终南别业》则是王维在游历终南山期间所作的诗,诗中不仅自然景色的描写如艺术品般细腻,更是表现了出世的禅境之美。

首先,诗中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变化相呼应,所描绘的终南山川和流水自然景象,如相机中的画面一样生动。

而在描写湖畔楼台和山峦坡陀的同时,王维颇具禅意地用“展转之间,忽而飞上,青冥浩荡”,来表达人物离世的想象。

其次,诗中“独向青云客,飞梦依旧曲”,所暗示的处于禅境中的人物。

其把自己比喻成“青云客”,表达了超越世俗的想法;而“飞梦依旧曲”的描写,则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由和逍遥。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林承雄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

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

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

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

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

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

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胡遂教授谈王维自然山水诗之意境与佛禅

胡遂教授谈王维自然山水诗之意境与佛禅

胡遂教授谈王维自然山水诗之意境与佛禅一、王维身世及与佛禅的关系: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其父处廉,终汾州司马,生平事迹无考,母博陵崔氏。

有弟四人,曰缙、繟、紘、紞(本人字库中此三字无简体写法)。

王维之名与字源于古印度著名佛教居士维摩诘。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其母崔氏一生笃佛,据王维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是北禅宗神秀的弟子,也是北宗禅七祖。

崔氏笃志信佛,对王维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

这可以从《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中得到印证。

青年时期的王维虽时官时隐,内心却是积极进取的,淇上、嵩山之隐实在走的也就是终南捷径,希望能得到当政者的重用。

盖境遇终不遂己愿,开元十七年(729),王维二十九岁,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非指慧能之顿门),‚十年座下,俯伏受教‛。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是一位北宗中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三十四岁,献诗张九龄求汲引,诗曰:‚……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

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

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

‛当是看到了希望。

果不其然,第二年王维便被擢为右拾遗。

其后王维亦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然而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罢相,使王维逐渐认识到了朝政的黑暗,思想也渐渐消沉。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于终南山隐居,次年复出为左补阙,从此彻底过上了亦官亦隐的‚中隐‛生活。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内容提要】王维一生诗作四百余首,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田园诗。

在对山水自然的观照中,诗人任运随性,意出尘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本文拟从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两方面探求王维诗歌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意禅趣境界一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

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

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山水诗自谢灵运始,便使山川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开了一代之诗风。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

”语词清丽精炼,境界天然,为其可爱之处,然谢诗摹形穷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奥理,极尽刻画之能,只得山川皮相,于其神韵之理,犹有未得。

且意象密集,重于写实,将山川隔于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贯之。

故有人批评其诗“尚巧似”,此亦谢诗之桎梏。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

与陶潜有可通之处,于至淡至纯之处,闪烁着生机与光华。

观其诗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与陶潜之境略有相似。

如《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摘要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

他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

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清净与静谧,禅趣盎然,也增添了几分超然出尘的余韵。

他高妙的山水画艺术与山水诗艺术的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绚丽的色彩,一种幽美的境界——含蓄、淡雅、空灵、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

王维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关键词诗画山水禅理意境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永不衰竭的题材,它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但是像盛唐山水诗这样盛极一时的局面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时期,山水诗古今格调区别逐渐清楚,表现在:在情景关系的处理方面越来越丰富多变;取景的视野不断拓展;诗歌的境界不断的提高;构思复杂化;兴象越来越个性,取代了以前模板式的山水模式;尝试用静态去观照山水等诗歌形态上变化。

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在:以冲淡悠远、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他的诗歌的意境幽远空寂淡远,达到常人不能达到的高度。

诗歌的审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谊与客观事物的表现性素质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示出能把人们引入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鉴赏者去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特征表现在韵味无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三个方面:第一,继承了东晋玄言山水诗中确立的观照自然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在大自然中追求怡然自得、逍遥自在的乐趣,在山水中寻求得意忘形的境界,领会“独往”“忘言”的乐趣,以达到“何往而不适”的内心调和,在天地之间的大境界中悟出自然的无名之道,悟出老庄的超然物外之道,创造出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使其诗韵味无穷。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遂教授谈王维自然山水诗之意境与佛禅一、王维身世及与佛禅的关系: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其父处廉,终汾州司马,生平事迹无考,母博陵崔氏。

有弟四人,曰缙、繟、紘、紞(本人字库中此三字无简体写法)。

王维之名与字源于古印度著名佛教居士维摩诘。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其母崔氏一生笃佛,据王维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是北禅宗神秀的弟子,也是北宗禅七祖。

崔氏笃志信佛,对王维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

这可以从《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中得到印证。

青年时期的王维虽时官时隐,内心却是积极进取的,淇上、嵩山之隐实在走的也就是终南捷径,希望能得到当政者的重用。

盖境遇终不遂己愿,开元十七年(729),王维二十九岁,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非指慧能之顿门),‚十年座下,俯伏受教‛。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是一位北宗中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三十四岁,献诗张九龄求汲引,诗曰:‚……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

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

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

‛当是看到了希望。

果不其然,第二年王维便被擢为右拾遗。

其后王维亦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然而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罢相,使王维逐渐认识到了朝政的黑暗,思想也渐渐消沉。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于终南山隐居,次年复出为左补阙,从此彻底过上了亦官亦隐的‚中隐‛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王维为安禄山反军所获,迫以伪职。

次年唐军收复东京,陷官以六等定罪,王维因曾作凝碧诗而免罪。

王维晚年得蓝田辋川别业,与裴迪长相往来,优游山水,谈佛赋诗,乐此不疲。

上元二年(761)七月卒,葬于辋川。

王维一生与佛有很大关系,又与禅宗关联最深。

关于王维的禅学观,有人以王维四十岁与神会和尚相遇为界,认为王维四十岁以前信服北宗禅,四十岁以后信服南宗禅。

自然,王维与神会相遇之后,觉悟了‚道不在修,维在不起心而已。

‛但结合王维晚年‚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施寺饭僧、焚香诵经等活动来看,王维还有许多‚修‛的活动。

比较客观的看法是,王维的禅学观是既包含了‚闲居净坐‛的北宗禅法,也包括了‚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南宗禅法。

将这两种禅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王维特有的‚以寂为乐‛、‚空有不二‛的禅观修习方式。

(2)二、佛禅对王维的影响:由以上可以看出,王维的一生与佛禅由很大的渊源。

而佛禅对王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综合起来看,这影响大概有如下几点:1、随缘任运与中隐的选择:(暂略)2、好静的性情与山水之乐:(暂略)3、以禅入诗的创作特点和空灵静美的诗歌风格:(暂略)三、视佛禅为王维诗歌的潜在影响因素:佛禅对王维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晚年的王维甚至终日静坐念佛。

但佛禅是否最终影响王维人生态度及创作理念的决定因素,纵观王维一生,通读王维的诗作,很多因素实际上也对王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第一、儒释道各家的思想都对王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王位走向佛禅的过程来看,这也不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是一生经历的各种偶然与必然因素的聚合体。

王维一生早期积极用世已是定论,行至中年而对现实渐渐失望,再加上中年丧妻,因而内心不平,难以平静,自然需要以各种方式进行自我的消解。

佛禅并非王维的唯一选择。

儒释道三教合流在当时是一种时代趋势,王维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忠孝思想在王维身上得到自始自终地贯彻,安史之乱后被宥王维是怀有很深的感恩之情的,‚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而他对于孝道也身体力行,‚事母崔氏以孝闻。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然也是王维的一种选择。

道教应该也曾是王维所选择的消解方式之一,似乎还曾有过一段学道经历,《过太乙观贾生房》中说:‚昔余栖遁日,之子烟霞邻。

共携松叶酒,俱参竹皮巾。

攀林遍云洞,采药无冬春。

谬以道门子,征为骖御臣。

……‛此外《赠焦道士》、《赠东岳焦炼师》等诗也可作为佐证。

只是佛家的哲学意味终究更浓,加之少年时期崔氏的潜在影响,王维本身又是个好静之人,因而王维晚年还是倾向于佛禅,所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又所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王维晚年潜心向佛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晚年也有体现其他思想的诗文出现。

如《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中有‚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儒道思想兼而含之,却绝对不是佛家的思想。

王维受各家思想的影响,是可以从他诗歌中的不同风格中看出来的,第二、从佛禅本身来说,佛禅谓世间一切痛苦为烦恼,而解除烦恼需要破除一切执着,包括‚我执‛与‚法执‛,不执空也不执色。

单从破除法执方面说,既破除法执,自然可以平静地对待其他各种思想,若视佛家经典为唯一正见,则实在是一种悖论。

王维被称为‚诗佛‛,若尚且看不透此间道理,却也说不通了。

假设王维的造诣仅停留在凡夫俗子的佛祖崇拜,其于写景诗中一定要套以禅理,我们也无话可说,但这仅是假设。

若王维的造诣高深,却也不必着意言说禅境了,大可写山即山,写水即水了。

这也是假设,但或许更契合事实。

解读诗歌的过程自然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身的积累感受去理解。

但既然王维都不刻意于佛禅,我们又何必要强加佛禅于其人生,强臵禅境于其诗境?第三,于山水中寄托自我心境非惟禅家所特有,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传统。

(暂略)禅宗对自然山水有独特的喜好之情,常从山水中体悟真如,但王维的诗中有的确有‚以禅入诗‛的特点。

其‚以禅入诗‛之诗大体可分为两类。

高春燕在《论禅宗对王维的影响》一文中分为‚以禅语入诗‛和‚以禅法入诗‛(),这里称之为禅悟诗和禅趣诗。

禅悟诗乃直接表现对佛禅的体验与觉悟,或借助于描述修禅体验,或托之以游历拜谒的经历,其间多以禅语体现修禅习悟。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一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四因、根性、色声、阴界、有无常见、生灭幻梦、实相、趋空,整首诗都充斥着禅理,更像是在表述自己的习禅心得或是说教。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完全类似。

王维游历寺院、拜谒禅僧时的诗多是这一类的,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游感化寺》、《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卢不至因有是作》、《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等诗。

这类诗不多,通常受到世人的诟病,认为禅语运用过多破坏了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因而被视为王维诗中的败笔。

然而这类诗恰是最直观地体现王维理佛之心境与造诣的,如果单纯从体现个人所思所感来说,这类诗倒也是很不错的,习佛之人观之,自有另一番感受。

所谓禅趣诗是不直接描写佛事或者描述禅悟,而是寄佛之理、禅之境于人事山水之中。

‚王维的自然山水诗经常表现出超脱尘嚣的恬悦安适的心情,将空寂的禅境融入浓浓的诗意之中,把对宗教的笃信、对禅理的深通和一种人生的审美情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如著名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中的芙蓉花,于无人山涧中静静开放,又静静凋落,无人欣赏,也无需人欣赏,无人垂怜,自也无需人垂帘,无悲无喜,只在这没有时空流淌的山谷中独自开落。

这是诗境,宁静淡远的诗境;这也是禅境,色空相即、任运自在的禅境。

这类诗是王维诗中最为动人的一部分,也是公认的王维最好的写景诗。

王维的禅趣诗,主要有《辋川集》、《皇甫云溪杂题五首》、《终南别业》等作品,这是公认的。

只是对于一首诗中具体隐喻的禅意,论者说法各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禅宗本就强调一个‚悟‛字,不论是顿悟或是渐悟,同一物事于个人所悟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亦即所谓‚诸法空相‛是也,不强求定论。

将禅境与诗境融合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自然是王维所独有的,而且其中也可以感受到禅法、禅境。

然而是否是有意识地在诗中融入禅法,这个说法值得推敲。

诚然,王维晚年的诗较之早年与中年更具沉静空灵的气息。

而这沉静空灵取决于他冲淡的心境,这冲淡的心境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其一,王维本身的性情是偏向于喜静的,而且他对优美的山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喜爱之情,这一点下文详述。

其二,王维一生不甚得志,经历坎坷,再加上曾做伪官,内心终究不甚坦然,因而晚年对政治热情也不高。

《酬张少府》中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其中,‚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一句实是有些涩意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佛禅对王维的心境改变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终南别业》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好道‛之‚道‛,非指道家,而是佛禅之道。

佛禅给王维带来的东西很多,……然而我还是不能认定王维晚年的山水诗是有意的以禅法入诗,毕竟王维本人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后人的评说不论说得如何精彩都还是有揣测的意味。

如若我们讲佛禅的影响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影响,或许更好。

宗白华先生也说‚禅是中国人性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禅发挥到极致,便不复为禅,而只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

何况王维的山水诗中空灵澄静的意境,并非只有习禅之人才能体验出来,不谙佛理的人读之亦可以感受到那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的境界。

王维所开创的空静灵动的审美境界,是否该归结于禅境,这是否是他的本意,很难说。

四、王维诗中的‚空‛以及所表现的意境现在我们将佛禅视为王维诗歌创作及审美的潜在影响因素,再来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空‛及‚空‛所表现出的意境,则既可玩味其诗中的禅味,却又不必纠缠于具体的禅理,更多的是从诗歌本身分析其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空‛字在王维诗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据菅国坤《论王维诗中的‚空‛与禅》中的统计,在王维现存的370余首诗中,‚空‛字出现93处,占篇数的25%,《王右丞集笺注》中‚空‛字出现了84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