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
对祖国山水画的发展,有过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进入唐朝,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高峰,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顺应这一历史因缘,王维这位精通禅学,擅长诗歌,首创泼墨山水画,熟谙音律的艺术巨匠出现了。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字摩诘,武则天长安元年(701)诞生于今山西省祁县。
其父王处廉,后迁居蒲州,遂为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王维幼年聪颖过人,九岁知属辞。
其弟王缙,官至丞相。
王处廉去世较早。
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成名后,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今河北省蠡县南)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约606-706)的大弟子。
神秀示灭后,其法众即由普寂统领。
《宋高僧传》记述:开元十三年(725)即王维二十四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开元九年(721),二十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授官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司库参军。
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回到长安,得到丞相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
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冉小凤(铜仁市碧江区杨柳坪小学贵州·铜仁 554309 )摘要:佛性是王维诗歌艺术的显著特点,他将佛教禅宗义法灵活运用到诗歌中,实践了佛性与诗歌的统一。
对深爱佛理的王维的诗歌中,佛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含在真景真境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
他独特的经历及佛性情结,伴随他的一生。
他把佛引入诗,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表现艺术更加独特,丰富和完善了佛性在诗歌领域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
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性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文化像一股暖流一样流进文人的生活及创作中。
从他们创作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到了唐代,尤其是到王维时期,佛教已经发展到顶峰时期。
以王维为代表的中国文人开始把佛文化引人中国文坛,使中国哲理文化更加浓厚,使诗歌具有新的品质即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和淡泊而深厚的意蕴,从而使诗歌境界也得到提升,也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情趣,对中国的诗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一、王维诗歌佛性情结来自于独特的经历从古到今,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难念的经。
无论是伟大也好,还是平凡也好,一个人的经历深深的影响着其成长。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王维,他一生的经历同一般的文人、诗人比较,他一生经历有他个人独特的特点:一是他出仕比较早,他15岁就离家进京,谋求进取;19岁就就成为中解元;21岁就进士弟,随后成为太乐丞。
二是学佛较早,其母崔氏虔诚奉佛30年,受其母亲和家庭的影响,王维很小的时候就具奉佛思想,二十多岁就受教名僧,交接僧人;入仕后由于仕途受挫,年仅29岁的王维就正式入寺庙学佛,到他中年后他现实逐渐越来越不满,逐渐远离尘世,亲近森林,以山为屋以水为魂隐居生涯,但他的隐居也是很独特的,他也不是完全的“避官”自守,他也不是完全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过着半官半隐、悠闲自在的山林生活。
即使在他退朝后,他也不会感到无所事事,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为乐,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柏敏(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71026)摘要院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因为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
在唐代文化儒、释、道并行的开放文化背景下,以及王维家庭和自身仕途的坎坷经历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王维最终归隐于佛教门下。
我们在其诗歌中可以解读出这种佛教思想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教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04-01一、唐代的文化大背景隋朝存在了短短37年后,唐朝建立。
隋朝虽然短暂,但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局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方面也是具有开明性和包容性的,唐代没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市民学习佛教者众多。
佛教思想已渗入到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中。
诗人王维生活于这个时代其诗歌中展现着禅静空远的审美境界。
二、诗人王维的家庭背景及主要经历王维(701—761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
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其父为蒲州人,其母博陵崔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
①母亲虔诚信佛对王维的影响很大。
王维仕途多坎坷,721年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
他不愿意谄媚自进、同流合污,由于他的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他没有毅然辞官归隐、而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亦官以隐的方式,得过且过。
以后,又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
隐居习佛使王维保持了洁身自好,获得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混浊的官场脱身出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发掘自然美的奥秘,创作出大量壮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等。
王维潜心习佛,用佛家的智慧来化解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这种看淡世间万物的静空的佛性智慧。
王维佛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以及仕途都有一定关系。
王维的以禅论诗
眉眼看书·王维的以禅论诗文/ 笑笑眉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作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五年安史叛军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虏,乃服药取痢,伪称暗疾,但仍被迫接受伪官。
唐军收复长安后,凡为伪官者分等定罪,王维因任伪职时曾作《凝碧池》一诗诉说衷曲,同时他弟弟王缙愿削官为兄赎罪,故而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以尚书右丞终,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与《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长者相应。
在经中,维摩诘长者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也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
据《神会语录》载,神会居南阳时,王维曾以修道解脱之事相询,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不假方便,直指心性妙圆。
王维听后很是吃惊,叹言:“大奇!”并说:“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
”便与神会禅师“语经数日”,反复参究,深膺其旨,叹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后来王维受神会之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极力称扬六祖大师:“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碑铭》中还谈到神会北上传法,因“世人未识”,遭受波折,“尤多抱玉之悲”的无奈,及“谓余知道,以颂见托”的缘起。
由此可以观见王维之于禅宗已独膺曹溪顿悟之旨,且妙解契道,颇得神会之认许。
他因受荷泽神会禅师所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成为后来研究禅宗史的重要史料。
佛教自西汉人传入我国,依附于“黄老之学”生存下来,经与三玄合流,到隋唐得到以充分发展。
王维“以佛入诗”辨-模板
王维“以佛入诗”辨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机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机作者:赵贵生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2期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悠然的佛光。
诗人元好问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正好是王维“以佛入诗,禅机无限”的概括。
空、寂、闲是禅机的精髓,王维的山水诗充分体现了这三个方面。
一、空灵王维的山水诗,或幽或旷,心性与自然相契,灵性毕露无限。
将佛教的空门观渗透在是人的审美思维之中,使他的诗具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蓄的美。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首句写山中溪水的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无比。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
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到一种细雨湿衣的凉意。
这是视觉、触觉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
诗人用他惯用的虚实结合之法,将这秋山笼罩在若有若无的苍苍水汽之中,使得这秋山顿时多了一份空灵。
含了一份捉摸不定的深意。
再如在《桃源行》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气度。
二、寂静“寂静”是王维山水诗经常描写的另一种境界。
是构成王维诗歌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意念。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禅心与道味的交融——王维山水诗论说
交融的审美追求:自然之美
王维早年多才多艺,工书善画,风神朗逸,深为权贵眷 重。后仕途受阻,遂选择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虽然没有出家 为僧,但是淡泊名利,远离尘世,逃避纷争,以禅诵为事。 据《旧唐书》记载:“(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得宋 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 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61可 见王维晚年生活以吃斋奉佛为中心,以禅宗精神对抗世俗黑 暗,湖光山色成了他失意灵魂的栖息地。 道教思想亦为王维思想注入了自然色彩。庄子的“逍 遥”、“齐物”等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与人生理念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庄子・齐物论》云:“夫天地者,古之所大 也,而黄帝尧舜所共美也”: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等。庄子认为“大美”即是自然之美,并从 人生意义的高度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自然无为的本性与人 生的意义是相通的。只有以一种顺应道的态度去体察人生, 才能体悟和实现个体的自由存在,这种生存美学在王维诗歌 中就演绎为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地交融。 中国古代美学惯于把审美与人生哲学密切联系,视审美 为一种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倡导由审美追求进入人生境界 的建构。这种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传统知识分子的文 化心理结构之中,以山水诗的形式突出地表现出来。诚然, 不是所有描写山水的诗都是山水诗。“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 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 的主位对象,本样自存。”口1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 诗的典范,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他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把 自然界视为主要审美对象,更为重要直接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所以,在王维笔下,对自然 山水的审美追求达到了极致。如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El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 “秋雨”、“明月”、 “清泉”、“竹 林”、“莲塘”,组成了一副空灵生动的画轴,历历在目。 令人恍若身处其中,看到了浣纱女子、打渔男子的归家情 景。颇有意味的是这里的浣纱女子与打渔男子并不是自然的 改造者,他们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他们在竹林喧闹,在莲 塘划船,与自然相得益彰。这正是王维的审美理想与人生 理想: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末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点明了随缘自娱的心态。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教色彩
表之一 他摄佛教内容而创作的山水诗亦可称得上是典范
论思想 极为强调主体心性的作用 王维山水诗描述了他悠
王维 字摩诘 其母博陵崔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故以 闲山水 自得其乐之情趣 如 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
维摩诘经 中的维摩诘居士为之命名 自幼受母亲的影 王孙自可留 诗人置身秋天傍晚的山村 感到是那样地惬
水 冷如月的优美境界 他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 的诗中化禅典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
秋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寺 毒龙比喻诸欲之害 制诸欲才能入禅境 具禅心
鹿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鸟鸣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
涧
诗中 空 字主要反映出一种审美感受 诗人来到 作 表明随缘任遇 与世无争 他的诗中寓禅趣 行到
佛教认为 只有超越逻辑理性的束缚 冲破语言概念的
的真空 强调诗歌创作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诗之真趣又 牢笼 释放最具活力的直觉感悟 才能在顿悟的瞬间 体
在意似之间的诗歌理论主张 佛教认为 只有消除六根垢惑 验 亲证到永恒常驻的佛性 超离生死烦恼的苦海深渊 主
污染 使之清净 才能六根互用 感觉圆通 如诸佛等
39
Mo
二 王维山水诗中的心性论源自佛教哲学的佛性论
张立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
XIANDAI YUWEN
万方数据
2006.02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教色彩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张立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MODERN CHINESE 2006,(2) 0次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王维禅理诗浅析
王维“禅理诗”浅析曾强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趣”。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苏轼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40岁以后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 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 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该诗的第二首提出了一种佛教禅宗的人生哲学。
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
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摘要】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将佛教文化元素融入诗歌中。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意蕴,展现出深刻的禅宗意义。
通过对王维诗歌的解读,可以看出他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维的诗歌中透露出深厚的佛教色彩,展现出他“以佛入诗”的诗歌成就。
王维的诗歌在表现方式和内涵上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王维“以佛入诗”这一创作方式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解读他的诗歌作品。
【关键词】王维、以佛入诗、佛教思想、诗歌创作、佛教文化元素、佛教意蕴、禅宗意义、诗歌成就、辨析、认识评价1. 引言1.1 王维“以佛入诗”辨王维作为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雅、含蓄典雅的诗风广受推崇。
除了其诗歌形式上的骈文风格外,王维的诗歌还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倾慕和追随。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王维“以佛入诗”的探究。
王维一生钟情于佛教思想,其诗歌创作也有着深厚的佛教背景。
他深谙佛教禅宗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将这些启发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这种“以佛入诗”的创作理念,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凝练、深沉,具有超越尘世的境界。
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体现佛教文化元素的内容,如对山水的崇拜、对世俗烦恼的淡然态度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王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和韵味。
我们可以说王维的诗歌中充满了佛教的意蕴,表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蕴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诗人的诗歌世界及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内涵。
2. 正文2.1 王维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的背景王维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王维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佛教徒,这也使得王维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维自小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至唐代,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获得了独自发展的态势。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立,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就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
《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理解。
《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2]在唐代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大夫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影响下,王维亦与不少僧人结识。
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若》、《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
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
[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解脱。
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得到思想解脱的渴望。
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影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以及对佛学思想的理解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不少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悟。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诗佛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唐宋时期的佛禅诗奠基人之一。
一、诗佛王维生平王维(701-761),字诘,其名和字都取自佛教汉译大乘经典《维诘经》中的主角维诘居士。
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父亲为汾州司马,母亲崔氏,册封“博陵县君一,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崔氏随丈夫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中宗长安元年(701)于蒲州河东生出王维,遂为蒲州人。
这时期,是佛教在唐代的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下立文字,敦外别传”的禅宗,堪称为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王维从小生长在一个清寒的家庭中,父亲早丧,而其母博陵崔氏是一位温良恭俭,绝世俗嗜欲,偏动斋戒,缁衣素食的虔诚佛教信徒,奉佛三十余年,师事大照禅师数十年,大照禅师为普寂的谧号,出北宋神秀门下。
其弟王也奸佛“不茹荤血一。
这些对王维以后的那种“出世”思想颇有一定影响。
青少年时期,王维是在一个佛化的家庭之中薰陶、耳濡目染、沐浴在佛光之下成长起来的,自幼就随母吃斋奉佛,坐禅诵经,通晓音律,善于写作,“九岁知属辞”,十五岁就显出了他诗歌创作的才华。
唐开元九年(721),时二十一岁,王维中进士,调大乐丞而进入仕途,不久坐累谪济州(今山东省平县西南)司仓参军,在济州生活了五年,于开元十三年(726)底大赦,又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并隐居在中岳山,开始接近佛教,博览佛经,精进佛道。
开元二十二年(735),时三十四岁,张九龄执政,王维被擢升为右遗,三十七岁时,为监察御史,后被李林甫诬谄,终于在开元二十五年(73S)被贬为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长史。
王维由于屡次被贬,于是就皈依了佛门,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写诗作画,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林之中,沉乐在禅乐中。
天宝十四年(75:十一月,王维任给事中,值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攻陷两京时,不及扈驾逃出,被叛军所俘虏,服药下,伪称病,被拘于菩提寺中,后送至洛阳(河南省内)。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导语:王维精于佛禅,其诗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多表现出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诗风。
王维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移植都深刻的反应出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导读:本文王维“以佛入诗”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
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
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至于该诗的第二首更是提出了一种佛教禅宗的人生哲学。
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
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
“禅宗”六祖慧能有所谓的“无相、无着、无住”的“无为无碍”的思想,王维也认为万法都在自心,人就不应该执着于外境。
我们再看《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
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诗题曰:“秋夜独坐”,就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枯燥乏味。
这样说禅的诗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如“眼界念无染,心空安可速?”(《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至于那些有关佛教的文章,直接宣扬“色空”、“诸法皆空”的佛教教义的文字,则比诗更多了一些。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整个诗作中,也只占有极少数〔3〕,而绝大多数是属于第二类的“以禅趣入诗”。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
”〔4 〕《鸟鸣涧》一诗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
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
该诗重要的是写
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这个“人”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辛夷坞》所描写的是
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
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
而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又不喜其开放。
这二首
诗不管其思想内容怎样,但其艺术境界都是非常美的,而这种美的创造极大成分上借助了佛
教的理趣。
王维信佛,尤爱? 段 稻 贰f渲械摹拔奚 惫勰疃运 跋旖仙睢!肮凼兰淇
啵 槐 馈!薄缎烈奈搿芬皇 鸵帐醯乇硐至苏庵帧安槐 溃 挥兰琶稹钡摹拔奚
膘 怼r虼耍 胨嫡舛 资 岸林 硎懒酵 蚰罹慵拧保 瞧挠屑 氐摹?br> 我们再看另一首诗《鹿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王
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诗中所表现的清
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
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
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
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
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
的南宗心要。
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
住为本”。
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
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
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
净,则佛土净”一段话来诠释《鹿岩》,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象这样有禅趣的诗歌是很多的。
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静寂,
实即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
然而,关键问题是王维的山水诗是不是一种纯粹的
禅意诗呢?王维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
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真
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二
王维的山水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划恬静
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有一定的联系。
但如果以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来看待王
维,认为那些入佛的诗歌全为纯粹的禅趣,那么,仔细考究这些具有禅趣的诗歌,却发现许
多相忤之点。
我们先看他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
照。
”这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
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5〕的思想相吻合。
但仔细推敲、深
究则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对此,张志岳先生有较精辟的见解:
当我们就本诗的景色、动态及其结合后构成的意境来寻绎、体
味时,很容易想起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
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阮诗以清冷的自然景色
为衬托来抒写对孤独的伤感和愤慨,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
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
的运用,都如出一辙。
……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
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二十个字的短诗,有这么多的类似之
处,决非偶然。
那么,联系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
馆》中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不满现实政治而发,可以说是非常明确
的了。
这种分析是很有见地的。
诗中固然可以寻到一种禅的趣味,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抒发
自己不满现实的激愤之情。
如果说对这首诗如此分析有臆测之嫌,那么《归辋川作》的“惆
怅掩柴扉”、《归嵩山作》的“归来且闭关”、《春中田园作》的“惆怅思远客”、《渭川田家》
的“怅然吟《式微》”等句子则明显可见他的愤懑和不能忘怀于世事。
再如他的《辋川集》中的第四首《鹿岩》,就诗中“返景入深林”所表现出来的景,本来是一种日暮黄昏的落日残照,如果说前二句有诗人“忘我忘情”的自得之乐,那么写到这里应该是乐极生悲了——夕阳西下、人生如梦!就佛教教义而言,人生如水月镜花,毫无留恋之处,只有证得佛界、登涅pán@①之彼岸,才是正道。
可是,诗人不仅毫无穷途末路、人生如梦的伤感,也无对涅pán@①佛地的企望,反而写出了夕阳照耀下青苔呈现出一派无垠的生机。
据可靠资料证明,王维正式接受佛教大约在开元十五年左右,而开始师事道光约在开元十七年,但是,写于这以前的山水诗作,无论从描写的景物和刻划的意境,还是诗人的心境和表现的技巧,都与后来的《辋川集》相差无几。
如《终南山》一诗写山上的茫茫云海,“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勾勒了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的意境。
如果用禅理来诠释,云虚无飘渺,捉摸不定,最是通禅理,与佛教的“非有非非有”、“空有空无”完全能挂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