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即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理解其思想主张,从中把握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向和把握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道家学说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儒家思想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动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2)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这充分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国家统一和强盛、思想大一统的时代特点。
(3)宋明时期的理学。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了程朱理学,宋明理学发展为心学,儒学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活力,说明统治者用极端思想来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意志,用更加纯粹的封建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
(4)明清时期,思想的活跃。明清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加强,在此背景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进行反思、批判,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赋予儒学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总之,儒学的不断发展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证明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5)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6)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一课百家争鸣
【学考要求】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知识结构】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早期儒学
(1)孔子(2)孟子(3)荀子
2、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1)老子(2)庄子
3、法家:韩非
4、墨家:墨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发展要求)
【重点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大发展:生产力(铁犁牛耕)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2、政治大变革、大动荡:
(1)大变革:社会转型时代,阶级关系复杂、社会矛盾突出;改革潮流的出现。
(2)大动荡:诸侯争霸。
3、文化大发展:私学的兴盛。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立者,和贡献有:
①其思想主张:
A提出“仁”、“礼”、“中庸”学说:
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宽容),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民本思想的色彩,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礼,即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有一定的保守性;
B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即用“德”教化百姓);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政治理想: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教育上主张和贡献:
A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B教育贡献:
a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b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
c教学内容:“六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2)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四端“):仁、义、礼、智,主张“性本善”(成为仁政学说理论基础);
②强调大丈夫应注重气节品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继承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
④提出“君轻民贵”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人,三次担任“稷下学馆”的“祭酒”,广泛吸收各家思想,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治国应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4)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①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②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仁、义、礼、智;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出
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学说,“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③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人首有为”,“制天命
而用之”的重要思想,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他还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学派:
(1)道家的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①“道”是世界的本源;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④社会观:“小国寡民”思想,体现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3)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齐物”观点:即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这
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
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法家学派:
(1)法家思想的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韩非: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统治之术)”、“势(权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