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及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博士,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 93—
统,其关键就在于培育儿童的“胜任力”,能够让孩子具有解 决未来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直面问题的能力、品格、思维、 审美[5பைடு நூலகம்。
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对于儿童的个人成长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一方 面,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个体在社会中生 存必须具备极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只具有日常生活与学习 中的基本素养已无法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如在欧盟的一 份研究报告当 中 提 到,掌 握 读 写 算 对 于 优 秀 儿 童 的 成 长 而 言,只是一个“必 要 但 不 充 分 条 件 ”[6]。 学 前 儿 童 核 心 素 养 的培养,有利于使幼儿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敏捷、人性善良、 品格正直、善于交往的人,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将 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 培养,有利于丰富学前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促进学前教育事 业的发展,由此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
2019年 2月 第 38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2.029
Feb.2019 Vol.38No.2
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及策略
董璐瑶1,张晓梅2
收稿日期:201808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师幼互动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模式研究”、黑龙江省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师学前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17EDE311) 作者简介:董璐瑶(1994—),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张晓梅(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
(1.东北石油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成果会对个体在小学、中学直至升入大学产生深远 的影响。作为国际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个人发展的必备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应从小抓起。厘清学前儿 童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后,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创设丰富的培养环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开展 适宜的游戏活动与有效的教育评价等五个培养策略,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使其全面健康成长。
2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随着核心素 养 这 一 概 念 在 我 国 的 广 泛 发 展,为 了 适 应 21世纪的新挑战,越 来 越 多 的 教 育 学 者 也 逐 渐 将 研 究 视 角 聚焦于这一概念体系,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现状的 学生核心素养。此后我国不仅注重培养中小学乃至大学学 生的核心素养,学 前 阶 段 幼 儿 的 核 心 素 养 培 养 也 引 起 了 重 视。 学前教育儿童核心素养是儿童在幼师有意的引导下,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育新型社会人才为目标, 而构建起来的 一 种 效 能 高、负 累 小 的 可 持 续 生 态 型 教 育 系
关键词: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09303
2017年,全国 两 会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指 出:“要 继 续 办 好 学 前教育”。想要“办 好 ”学 前 教 育,不 仅 要 求 扩 大 教 育 规 模, 保障学前教育入学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核心 素养是人在文化知识、性格态度、个人素质及技能上的综合 体现,也是个体适应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之 一。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主题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认 识到,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有利于即将升入小 学的儿童提前做好入学准备,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对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在学 前阶段就开始重点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与学前儿童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完善 核心素养(CoreCompetences)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 趋势,受到来自各国教育组织的高度重视。核心素养最早出 现在欧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报告当中,它提出, “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态度与技能的集合,它们是多 功能、可迁移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 任工作所必需的。”[1]随后于 1997年 12月,国际经合组织 (OECD)启 动 了 “素 养 的 界 定 与 遴 选:理 论 和 概 念 基 础 ”项 目,该团队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加以明确:核心素养是指覆盖 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因素[2]。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于 2006年 12月通过了关于核心素 养的建议案———《以 核 心 素 养 促 进 终 身 学 习 》,提 出 了 包 括 学习能力、母语、外语、信息素养、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公共 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以及创业精神等八项领域核心素养,
每个领域都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 度[3]。2013年 2 月在《走向 终 身 学 习———每 位 儿 童 应 该 学 什 么 》的 报 告 中, 联合国教科文 组 织 (UNESCO)提 出 了 基 础 教 育 涵 盖 的 七 个 方面的核心素养[4]。
在我国,教育部 2014年 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 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 “核心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同时,普通高中把核心素养作为 重要的育人目标。随后,在教育部的委托下,北京师范大学 的林崇德教授组织领导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 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工作,之后在 2016年的 下半年,我国发 布 了 《中 国 学 生 发 展 核 心 素 养 》。 在 人 本 主 义思想的基础上,提 出 了 核 心 素 养 以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 为核 心,分 为 三 个 方 面,即 文 化 基 础、自 主 发 展、社 会 参 与。 综合表现为六 大 素 养,分 别 是 学 会 学 习、人 文 底 蕴、健 康 生 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责任担当[1]。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完 善,使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更加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