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道读书笔记

设计道读书笔记
设计道读书笔记

(52莫里斯对设计理想的态度。

设计物进化的逻辑是对缺点的改进及对新需要的满足。是对更好的追求。

“设计理想”更是人类精神理念的外化,所谓“身体需要是社会的基础,精神需要是社会的装饰”。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拉近器具缺点与理想的过程。而“乌有乡”里有需要吗?起码,莫里斯的需要是压抑的,它只让人们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不许“纵欲”,这是对人“需要”的轻视。

中国近代设计师的贡献。

1926年,愈剑华明言:“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 ”1935年傅抱石将“工艺”分

为“艺术的工艺”和“产业的工艺”。1947年,雷圭元论述到:图案事业,是文明社会新兴实业之一种。1953年,庞薰琹q ín 出版了《图案问题的研究》。(87工艺史和设计史的区别。

工艺史是偏重于装饰艺术的、贵族的、文人的、宗教的,这与考古遗存的发现有很大关系, 凡是保护较好的, 还在挖掘的墓葬大部分是贵族墓, 一般老百姓的

墓都没有好的随葬品。在工艺史上很少注意到一个人生活中所必需的器物用品。它们是整个生活过程中所依存的,最具功能性的工具。设计史却会注意这些并且将此作为重点。由此可见, 设计史更注重的是平民的生活艺术和造物, 工艺史更注重装饰的、趣味的、美术的; 设计史更注重的是功能的、使用的、日常的。

从社会形态上看:工艺是以农耕经济作为背景的, 设计是以工业经济作为背景的; 工艺是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 设计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艺是以单件生产为标志的,设计是以批量生产为标志的; 工艺是个性化的形态,设计是标准化的形态。

(89

(102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从根本上来说, 后现代生活不过是现代生活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发展。在西方

发达国家,后现代社会是在二战后开始逐渐形成的,人们也把它称之为丰裕社会、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 一股激进的、革命的思潮在整个资本主义文

化领域四处泛滥, 人们把它称之为先锋派或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一方面是对骤然到来的现代化生活的过激反应, 另一方面也是对资本主义的一次总

的拒绝和抗议。在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酝酿诞生了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 其代表人物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米斯. 凡. 德. 罗等。20世

纪6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设计遭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后现代主义设计, 也即标题中所说的“后”设计。“后”设计作为一种小众化的标新立异,和“后”生活中弥漫着得消费和享乐气息,是息息相通的。(102

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不同, 在于后者是特定地区的民众在世代的传承中“酿造”出来的独具韵味的生活形式,而前者却是以工业的方式批量制作出来的“文化商品”。在一个“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 市场几乎占据了人们全部的生活,包括文化、消遣和娱乐。消费绝不

仅仅是在提供生活必需品, 而是在提供一种身份, 一种梦想和一种生活方式。

一战前后到二战期间的现代主义, 也被称做先锋派。典型的先锋派如俄国的构成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德国的包豪斯,它们坚决摒弃了唯美主义的多愁善感,一心拥抱现代性,歌颂机器和技术。后现代主义是折衷的、混合的,以错乱为美。(113

(115对功能主义的误读。

功能主义,并不是不要美,不要确立鲜明的“风格”,而是不要纯属装饰性的、附加的美,不要已经死去的风格。简而言之, “应该消除一个误会,这就是把艺术跟崇敬装饰混为一谈”。(115

艺术来自于劳动和生产, 而不是来自于奢侈享乐, 艺术家要创造未来, 而不是

复古恋旧, 这或许是先锋派所提倡的功能主义的思想精髓。(116

(121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理解。

以多元化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粹”,以现实的复杂性来对乌托邦主义的“理想”,以历史的延续性来对抗先锋派的“断裂”,是贯穿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一条主线。

后现代主义对折衷主义的一致偏好,来自他们对现代主义的一致拒绝。文丘里用“少即是无聊”来挑战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信条。(121

(123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也即“形式服从功能”【沙利文】;简约主义,以米斯. 凡. 德. 罗“少即使多”的口号最为经典。功能主义放弃的并不是外观, 而是不恰当地点缀或可有可无的装饰。功能主义所选择的外观, 其实依然是一种艺术化的外观,

这种外观从表面上来看是数理的, 其实终归还是和不可量化的审美直觉相联系。(123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主张与传统对话,但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复古主义。同样, 后现代主义虽然大肆借鉴通俗文化的图式和风格, 但后现代主义也不是媚俗主义。

哲学家赵汀阳《关于后现代的一个非标准表达》

其实,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对这个世界依然是不满意的,但是,乌托邦的幻想和充满激情的批判,已不足以用来表达“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深切的无奈感,

这就是导致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是一种软弱的批判,或者说,是一种无理想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武器主要是解构和挪用:

(1 挪用【appropriation 】:“把大众的“文本”错误地放置到一个不宜的“环境”里去,这样一种“情景错置”似乎是后现代的一个基本手法”。

(2 解构【deconstruction 】:“后现代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是一种脱敏剂,它把

不共戴天的矛盾表达为左右为难的悖论,总的技艺

可以说是“解构”,具体手法可以有各种花样,比如多义化、岐义化、变态化、情景化、误读、诡辩、错乱、反讽、搞笑等等”。杜尚于1917年向“独

立艺术家展”提交未遂的小便池,开了挪用和解构手法的先河。1956年,他的门徒理查德.

汉密尔顿制作了一副小型拼贴,名叫《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这幅作品把如此之多的商业图像从日常生活里挪移出来, 放置在艺术的框架内,从而形成了对现代消费社会的解构和反讽。

波普艺术仍然是一种先锋艺术、小众艺术, 只不过它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它背后的情绪理念,都已经和20世纪上半叶的先锋艺术大异其趣。

波普设计与消费主义的紧密关联, 确立了它作为后现代设计鼻祖的地位。

后现代设计的实质是大众社会中的小众设计, 它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和“小资”,而不是一般的民众。这样一种小众化的市场定位,使得后现代设计更加强调创作者的个性, 而不是公共性, 更加强调产品的怪异, 而不是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以意大利的“孟菲斯”为例, 1981年9月18日, “孟菲斯”举办了小组成立后的首届展览,

“他们的那些“非实用”物品:不可置书的书架、坐着屁股不舒服的椅子、像小玩具似的器具被世界各地模仿,一时间“孟菲斯”成为新风格、新文化、新创意的代名词”。(126

(131人体工程学的诞生以及传统人机关系的改变。

欧美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为了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事故, 对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较有影响的是由美国的弗雷德里克. 泰勒开创,由吉尔布雷斯夫妇等人发展的动作研究,他们提出了整套的改进作业的措施。这种理论的出发点不是去设法改进机器使其适应人的习惯,而是通过动作设计使人去适应机器。(131 二战中因为战争的需要, 军事工业飞速发展, 完全依靠选拔和培训人员,

已经无法使人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式武器的性能要求, 事故率大大增加。人们认识到

只有当武器装备符合于使用者生理、心理特征和能力限度时,才能发挥其高效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于是,对人机关系的研究, 从使人适应于机器转入了使机器适应于人的新阶段。正是在此时, 工程技术才真正与心理学、生理学等人体科学联系在一起, 为人体工程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传统人机关系研究仅仅集中于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物理性界面, 现在则更需要研究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认识和情感的关系。(134

(139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师是以何种态度和方式来认识和对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生存方式,以及造物方式的。

设计的关键不是在于解决某种技术上的问题, 而在于设计师是以何种态度和方式来认识和对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生存方式, 以及造物方式的。科学技术在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同时, 又将人的精神推到一种紧张或空虚的状态之中,

人成了科技的仆人, 物质的奴隶。产品既然是人造的, 应该担负起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任务。人在物质

和生理方面的满足,不断促使着人对精神内容需求的增长。(139 便利与舒适是令人满意的,但不见得百分之百的满意就是理想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 如果是在最适宜的条件下长大的,那么一旦遇上特殊情况,其适应能力就明显下降,有时

甚至会面临死亡。保护能使之变弱是生物学的原则, 安全是必须绝对保障的, 保留一些现

有的不便也是必需的。现代科技支撑的设计只是无限制的服务, 满足人的需求,这将造成人的退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设计对人类造成的最大危害。(141

室内空调系统可以使人在炎热的夏季感到凉爽舒适, 但长远会使人体对气温的

适应能力减弱, 体质下降; 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使司机过于舒适, 结果因为刺

激过少容易导致车祸; 快餐店舒适的环境使顾客滞留而降低了周转率; 自动化

技术的进步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但如果用得太滥会让人变得懒惰。一味追求轻松舒适不一定事人类的根本需要。

世界在不断变化,人的需要和感觉受到内外环境、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因此, 设计应因地、因时、因人而异, 随时了解正确的需求, 如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 不断在人与物之间调整适应关系, 而不是迫使设计去固

化和统一某种功能和形式。现代设计的标准化是人道主义的, 但在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方便的同时, 却又逐渐走向反面, 因为标准化带来的恰恰是功能的固定化, 抑制了人的

适应性喝创造性。将来的产品设计可能会变成这样: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偏好、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或她的特殊需要进行面对面的设计,以

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在信息社会里, 网络和虚拟社区并没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反

而强化了个人孤独和个人化的生存方式。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针对路易斯. 沙利文提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口号“形式服从功能”,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提出了“形式服从情感”的设计理念。他们认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也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作为工具理性的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 已经越来越开始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 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143 (143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势。

在选择制作产品与人直接接触部件的材料时, 设计师也不再仅以材料的强度、

耐磨性等物理量来做取舍, 还从所选材料与人情感关系的远近作为尺度来评价。离人类最近的材料是生物材料, 如棉和木最适合人的皮肤。其次是自然材料,以土为代表。土中有千千万万的小动物和微生物, 使土壤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物质。然后才是非自然材料如塑料材料。一般来说,与人类越接近的东西,就越令人感到亲切。

(144障碍性设计

作为设计品之一的功能化, “丝毫不代表适应一个目的,而是代表适应一个体制或一个系统; 功能性的真正含义是能被整合于一个整体中

的能力。”“障碍性设计”的设计理论正是基于让人类重新发掘其适应性而产生。例如在人流频率很高的车站等环境, 将供人小憩的座椅设计成微微外斜的样式,

坐上去并不舒服, 却正好符合了此类座椅的功能要求:供人歇脚而非悠闲久坐。轻触式的按钮大大简化了手的操作程序, 这却对儿童手的复杂动作的训练带来

不利影响。因此在儿童玩具的设计中应该增加一些障碍性的因素,以培养儿童

的动手能力。(144

一方面,设计者要从作为使用者的人的需求出发去设计和创造, 不能只是追求技

术上的先进与外表的美观; 另一方面, 设计要有利于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

条件,而不是单纯地满足人的需求。

(151设计、技术、材料。

设计总是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设计是设计人员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 在意识和想象的深刻作用下, 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而进行的创造。

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但不能使设计成为展现技术的一个附属, 从而造成设计对人的异化。异常便捷的设计让人类的适应能力大大地钝化, 失去了面对改变的适应能力。

技术的发展为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而材料是设计制作器物的基础。材料的被认识和被利用是人类设计史上极其重要的事, 设计的过程就是把材料

转化为设计要素的过程。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就是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现几乎都会引发一次新的设计运

动, 形成设计发展的推动力。材料为设计家提供了创造的丰富资源和创作灵感。现代椅子的历史就是设计师利用新材料的历史, 从钢管到胶合板再到聚酯树脂

制品最后是聚氨基甲酸酯泡沫。

(151 “消费型”设计与绿色设计。

设计的发展与消费社会息息相关。很多设计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面对

逐渐饱和的市场, 为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还要继续大量生产汽车, 并以更高的

价格

出售, 为了促使消费者在旧汽车还没有淘汰的时候又去购买新的汽车, 他们不

断加速汽车的更新换代。与旧汽车相比, 新汽车的功能有所改变, 但改变更多的却是汽车的外形和款式。设计越来越从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 明显地、直接地依赖于消费而远离生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经济的供需关系, 即消费不断刺激人们的欲望, 也不断制造新的需要, 从而加剧了工业生产以刺激

消费。(151

绿色设计重在强调生产和消费,是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为真实世界而设计》,强调设计工

作的社会伦理价值,认为设计师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 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 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 而是创造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众多的设计单纯以满足人的使

用需求为中心, 以功能形式和功能输出的宜人化目标为满足, 忽视了产品使用

过程中与使用后的能源与环境诸问题。

人类的消费欲望造成了设计的快速更新,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人,离不开生态环境,设计可以成为沟通人与生态的一种方式, 前提是设计要尊重生态环境的制约, 而不是无限度地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 以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被破坏为代价。(152

消费社会中人的欲望不断被流行的时尚所引导, 鼓励消费者去消费一些原本对生活没有意义的物品并为之乐此不疲。人的消费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付出的代价一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以此导致设计链的整体变动, 二是人本身的一种退化, 物质丰富且便捷的生活以及以享受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沉迷于设计所带来的快乐中, 却无法看到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人的一些机能如果不经常加以锻炼会变得迟钝,导致人的退化。设计的伦理价值之一在此得到展现:设计应该创造新的利于人的发展的生活方式,以此促进人类的继续发展。现代设计观念中,产品的设计、制作、使用、流通、消费、弃置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设计师不仅要作为设计的主体, 更要成为倡导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先行者。

“3R 设计”取向上,即Reduce 、Reuse 、Recycle 【小型化或降低能耗、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 生态文明观改变了设计思考的程序。过去, 设计者是从如何生产入手考虑问题的, 现在则是从产品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入手, 考虑废弃物如何处理,

哪些材料可以重复利用或再生利用,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等。(158

日本索尼公司最早在设计观念上提出创造市场的原则。他们认为想要完全准确地预测市场是不可能的, 只有根据人们的潜在需要去主动地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时尚,才能提高市场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155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 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论。人的基本需要被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里,需要层次出现的先后表明,较低级的需要是优先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 但是高级需要才能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

的丰富感。

后来, 马斯洛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充实,变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内含安全需要, 对饥渴休息和安全等方面需要的满足; 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

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 即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 其四为认知的需要,

即求得对于事物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五为审美需要,即对于和谐、美感的要求;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既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设计所关注的是

产品与人的作用方式以及它的精神功能的发挥。例如, 在一个设计温馨的餐馆里和爱人共进晚餐, 此时消费者的体验已经超越吃饭这一行为的本事, 成为表现生活与情感关系的一种方式。吃饭不止是用蛋白质和其他元素填饱我们的身体, 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兴趣,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设计是一种创造生活方式的行为, 设计师应该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

用。(155

在产品物质功能普遍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人们对产品的选择考虑更多地集中在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的满足上。(156

(161设计和纯艺术的关系史。

“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大艺术【即纯艺术】和小艺术【指设计】,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成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推动对于流行风格的抵御能力,丧失了改革的力量; 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 失去了小艺术的

支持, 大艺术也就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庸,成为有钱

人的玩物。”

(161 原始美术时期尚处于艺术的蒙昧阶段, 无论是洞穴壁画还是在器皿上所作的描绘,都是集社会性、巫术性、宗教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审美与实用之间并无隔阂,也就无所谓纯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古典艺术时期, 无论是埃及还是希腊, 其壁画、

雕塑都与建筑非常统一, 达到了技术与审美的高度结合。至于中世纪时期, 则由于宗教的强大力量, 使一切艺术活动都倾向于精神性的活动, 无论是大艺术或是小艺术,均更为直接地为宗教统治服务,建筑、绘画、雕塑、手工艺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宗教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对后来的欧洲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时代, 文学艺术与技术都同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在这个时期, 技术的发展却并未造成大艺术与小艺术之间的分裂。

18世纪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由此时开始的工业革命为新的工业时代奠定了基础, 机械化大生产使人们的物质丰富了起来, 大众消费成为可能。专门化的机器的广泛使用,引发了“设计”可以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观念, 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师应该说在此时才开始慢慢出现。但工业化的影响仍然有限, 优美的田园宁静虽然偶尔被机器的轰鸣所打破,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在18世纪【至少是在早、中期】并未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在此时大艺术与小艺术虽然隐隐有纯艺术与设计的对立趋势, 但仍是安然地各自为政, 并未被提上议事的前台。

自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初步完成以来, 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一直以来虽然存在但却不是那么明显的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分离, 在此已经演变成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与对立。寻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便是现代意义上“设计”产生的契机。(164 “装饰艺术”运动反对工业化风格与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

都主张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与热衷,但“新艺术”却又更多地从自然中汲取创作元素,更加注重自然形式。虽然究其本质,它并没有比“工艺美术”运动前进了多少,但它的兴起却预示了旧时代的接近结束和新时代的即将来临。(165

对包豪斯设计中现代主义体系的形成, 俄国的构成主义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便是荷兰的“风格派”。甚至包豪斯于1921年由施莱莫重新设计的校方专用图章也具有明确的风格派的形式语言。(169 包豪斯的产生, 代表的是众多艺术家与设计师寻求20世纪新的审

美观的一种努力。纯艺术领域,现代主义是一种创作原则,主张向传统的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 以宣扬和弘扬自我为己任, 致力于个人的表达和对新的表达形式的探索, 追求艺术创作上的个性; 现代主义设计的目的, 是把设计从以往

只为少数权贵服务的方向改变为服务于广大人民, 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的知

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还是创造个人表现, 是努力去创造一种非个人的、能够工业化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普及的新设计。纯艺术的与设计上的现代主义其实非常不同,真正相似的地方无非是它们对于传统的一致反对。(170 维尔德,作为一名画家,他早在

1890年就创作出了完全抽象的构图,呈现出的彩色图案和起伏线条,具有典型的新艺术运动程式。最后他甚至认为架上绘画是一个死胡同, 要想解决当时的问题, 只能

从工业艺术中寻找答案, 因此最终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在作为对高更的综合主义的继承与探讨而存在的纳比派之中, 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维雅——也曾强调过纯艺术与设计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他认为“一幅图必须成为装修整体的一部分,不能是画架上简单孤立的东西。”(172

设计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文化形态, 将与绘画、雕塑一样成为经典文化的组成部分,将与纯艺术具有同等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性。现在的所谓纯艺术子一定程度上已经商品化而失去了其经典性, 很多艺术家竟像流水线一样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同小异的所谓纯艺术作品。(174

(185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掩盖了技术停滞不前的真相。经过1910年到1940年间一段风光的时期——汽车、飞机、冰箱、电视等都在此一时期诞生,之

后呢?发明几乎完全停止。改良、完善化、包装:【追求的是】物品的威望感,而不是结构上的创新。设计的无限翻新制造出了有关“进步”的伪意识,掩盖了技术停滞不前的真相。自设计的现代意义出现之时, 它便与技术革新具有了不可割裂的联系,

新技术的产生所生产出来的新物品, 每每都要通过设计的介入才最终融入人类的生活。但在消费社会中, 利润所导致的短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的停滞, 这种结果也与设计的本来意愿相违背,与其本质背道而驰。

(185一件产品的好坏,是由整个产品环境来决定的。

“环境这个字眼,指的是产品周围所有能够变成产品之身份和价值的东西。”对于一些传统的产品来说,功能的单一、外形的统一使得其功能被用户一望而知,无需特殊学习,产品环境也相对狭窄。对于电脑这样的产品来说, 却无法仅凭物理外观就了解它的功能, 其功能的发挥,依靠的是电脑主机以外的一整套系统,如各种辅助设备、软件等,并且对于电脑的使用,也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产品其环境则要宽广得多,它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得多。设计者、制造者与批评家现在给予了产品的整体环境以足够的重视,他们认识到一件产品的好坏,是由整个产品环境来决定的。

(191消费时代的设计。

一方面, 产品功能的完善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 便利也使得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产品, 一旦某些产品出现问题,甚至于会连正常的生活或工作都无法进行。(185

设计对人的控制,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它是最有效的推动消费的方法, 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进入超市的人往往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需要。设计能够唤起隐性的消费欲,使之成为显性。或者说设计发掘了消费需要,并制造出消费需要。(191 阿尔都赛《意识形态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机构》

在消费时代,设计师的行动当然无法完全摆脱商业的影响,都免不了有背离设计

的艺术原则和生态原则的时候, 也就是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 以时尚

的流行

等为外在表征的设计, 将会造成虚荣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流行, 且无端浪费人

类的仅有资源。那么设计仅仅是一种刺激消费的手段吗?未必尽然。设计之目的, 就是要生产出合适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并尽力提高人类的生活

质量, 最终达到“理想中的乌托邦”。它要求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向人提供合适的产品,拒绝任何无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没有节制的使用物品。(192 (195设计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和设计学交叉学科——设计人类学理论研究范畴,主要内容是运用人类

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认识、理解“人”和“人造物”之

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 并在这些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

题的方式和可行性方案, 解决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人类学希望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出发, 在文化人类学的大平台上, 还原设计作为“人造物”在人类历史中的价值“真相”,透过设计创意和市场运作的表象,去寻找更丰富复杂的设计与人的本质关系。(195

(207工业时代的设计和后工业时代设计的区别。

从全球现代化初见端倪以来,以标准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为发展基础的现代产业,

其基本构架是以规格化的量作为根本前提, 由此产生的廉价商品可以迅速普及。在这种前提下, 多样化的消费群体几乎非常被动的用规格化的消费概念去简单

适应被标准化了的商品, 而市场导向也“对人们大力灌输均质化的合理性和标准性等一系列观念, 并将这种观念以近乎宗教信仰的方式, 深深的植入到人们

心中, 使其对所遭受的均质化待遇及种种现象变得习以为常。”事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需求, 标准化产品再也无法获取更长久的认同, 这就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悲歌。

设计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就算胜利了,这是后工业时代的福音,个性化正意

味着更多的市场空间和盈利点。

人们期待的商品将不再只是呆滞的物品,而是具有生命、能够使人与环境达成融合的一种有机媒介, 生命和周边环境的律动将产生更直接的关联。有人形容设

计是创造一种“缘”,关系到“物——人—

—环境”良性发展的“善缘”。(207

物的设计可以一改以往产出既成品的概念,而成为能够有效利用事先预留的空

间结构、借助本体便可升级的“未成品”【绝不同于“半成品”】。随着未成品概念的出现, 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概念也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商品具有不断进化的能力, 而不是过去那样经由消费使用最终走向废弃。

进入后工业或者说信息社会后,电脑作为设计工具,虚拟的、数字化的设计成为与物质设计相对的另一类设计形态——非物质设计, 这使设计的存在形态更为丰富,

它不仅实现了自身, 而且揭示了物质设计中早已存在的非物质性。(209

(210整合创造。

设计师应具备整合性创造力。所谓“整合性创造”, “其意义与价值不仅是将变化多端的现象加以记录整理, 或者是将异质化的商品勉强的拼凑在一起。它是一种能够涵盖和平衡彼此矛盾的多价值观, 而且能够囊括丰富而混沌概念的一种综合及构筑性活动。”

整合创造就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研究设计对象,将设计纳入物——人——环境的系统中来考虑,寻获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强调自我更新的机制, 以

此为目标兼收并蓄地吸收所有异质化的元素进行“化合”,激发出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有顽强适应力的生长空间。这就意味着设计从关注市场目标转向以关注生活文化为目标, 洞察生活中人的需要。(210

(211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则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要中的“体验”类需要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 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如果价格是一种稀缺程度的衡量,如果由于同质化严重不能从产品本身寻找明

显的差异来制造稀缺,那么,只有从文化、心理、时尚等去创造差异,制造新的稀缺。

(211

(214现代设计的五个阶段。

1907年在慕尼黑创立的德国工业同盟(Deutsche Werkbund ,旨在提高设计标准和公众审美情趣, 结合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力量, 与工业化机械化大生产相融合, 从整体上改善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质量与美光性能。(214

在提出“非物质设计”之前,现代设计已走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世纪中后期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以复兴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及其造物美学思潮的崛起为标志, 强调了大机器生产强势下人本主义精神的抗争和觉醒;第二阶段以20世纪初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设计语言与风格的形成为标志, 强调艺术理想、设计实践和教育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相呼应; 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商业设计美学思想的成熟与传播为标志, 强调了设计与市场经济的紧密关联; 第四阶段是以后现代设计理念的突破为标志, 强调了设计形式对多元文

化和价值取向的回馈。“非物质设计”理念的提出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对于设计而言,信息是非物质的。设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前者是以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职业技术培养,后者是以一种横向的、行为方式的区别为前提的素质培养。(223)设计教育是面向生活的教育。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理性的游戏”。理性的前提表明设计有别于纯艺术,它并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宣泄和释放,设计必须受到许多来自客户、市场、媒介等因素的限制,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条件制约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亦有人形容是“戴脚镣的舞蹈”。所谓游戏感对每一位设计师而言,都是不可否认的存在,在设计过程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或是形式的游戏,或是知识的

游戏,或是程序的游戏,抑或是命题的游戏。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艺、方法的同时,也把种种束缚、戒律给了他们。包豪斯的形式导师伊顿曾表示“首先应解放和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技术的自由发挥,而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表现能力是老师最艰难的工作”。创造力的培养之根本在于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创作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探索个人道路;不是把某种风格强加于人,而是发展学生的

独立思考能力;每一次具体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创造,因此每一次设计都可以发挥、验证和锤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传统型设计教育或曰知识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传授各种知识,教导和提升学生的所谓“审美判断”。然而,因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和所用物品、所处环境的种种设计形态以及逻辑导致的“生命体认”不也都是在学习吗?我们应该把设计内容带向生活,把生活引入设计。所以,我们倡导的设计教育是面向生活的设计教育,即从对生活的观察、以创造的角度去推广设计的意义。设计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生活者,对人的内在心理与外

在行为以及相互联系极具敏感和悟性。同时又要有能力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体察和感悟人类的生活与文化,才能得到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并以具体化的设计来证明人类文化快速发展的优异。(223)黑格尔《美学》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271)设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每一次设计浪潮的形成、设计风格的演进无一不是由科学、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决定的。因此,设计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物质层面的进化,成为设计风格形成和产生变化的第一推动力。更确切地说,经济基础和人类社会的高级化发展,使设计风格的产生成为必然。(271)

(274)中华民族设计艺术风格的整体风貌。商代的凝重之风、战国的清新之风、汉代的雄浑之风、六朝的清瘦之风、唐代的瑰丽之风、宋代的秀雅之风、元代的豪放之风、明代的敦厚之风、清代的精巧之风,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设计艺术风格的整体风貌。(274)(275)美国的消费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设计中心由德国转到美国,消费主义逐渐取代理性主义,随即引起的波普设计及后现代主义设计浪潮的高涨,归根结底得益

于战后美国经济的突飞猛进。(275)罗伯特.文图《论现代建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刘晓路《20 世纪日本美术》(305)非物质设计

在个人与全球信息扁平化的时代环境已经呈现的情况下,设计与技术的挑战性整合再次变得更为重要。以信息设计为主的“非物质设计”,由于其虚拟化、数字化的特征,使设计的功能、存在方式和形式乃至设计本质都不同于物质设计。设

计师在数字技术所提供的更广阔天地驰骋自己的思想,赋予设计以更新奇的形式,同时催生出具有网络属性的消费群。以网络为特征的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改变了设计的形式、形

态和设计的含意。数字时代的人一方面可以被技术解放并实现“无限”的延伸,另一方面又因为这种延伸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把握的未知而陷入了困境。网络社会也因此像一个泡沫般的虚拟社会,它并没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密无

间,反而强化了私密的个人空间与情感上的疏离,它所导致的全新的人际关系模式仅仅是点到为止。(305)但是从根本上说,电脑不过是人脑的延伸,掌握工具和技巧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因此获得了设计的自由。

设计类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 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 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 09-09 学生:梁艳梅 指导教师:黎勇 日期: 4.27

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 日 读书地点:家 读书书名:设计的觉醒 作者:田中一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1 读书内容(章、节): 本书是田中一光先生在大陆首次发行的文集,他以亲笔文字将读者带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去体验与众不同的设计人生,进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的田中一光。设计大奖上的冉冉新星、办公室里的“工作狂”、讲台边的“园丁”、玻璃窗边的编排指挥家……他工作上的非凡才华让人敬佩奋发;而年龄最小的歌舞伎观众、戏剧舞台上的活跃份子、爵士乐的鉴赏家、厨房里的美食创意鬼才……他生活中的情趣又让人心生向往。身为设计师的田中一光先生,以清丽优美的笔触,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与记录,将设计之道与生活之道自然融合,在启迪设计智慧的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 田中一光先生于2002年去世,从02年至今的这段时间,中国设计界对日本设计的关注与日俱增。日本人骨子里对细节和质感的偏执;岛国人因为资源的匮乏和人口比例的失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消费文化在日本的白热化发展导致的市场极度细分,这些日本的特殊性所衍生的设计特质给国人探寻自己的设计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引导。日本设计在国内的反响让我们认识了当今日本设计界的一批中坚力量:原研哉、深泽直人、隈研吾、安藤忠雄……而作为这些设计师的前辈,真正日本设计风格与哲学的开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们更好地呈现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沿革、嬗变。在追根溯源中,我们期待国人对设计本质的不懈求索精神,终将觉醒。 读后感: 一直在思考为何有关日本设计的书籍近年在国内如此受欢迎,而在此书中我似乎离答案又近了一步。因为它展现的是以田中一光为代表的战后第一代日本设计师,伴随时代变迁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思考设计的本质,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人类自身价值和生活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植于现代设计中的理想基因被再次唤醒。一个错位的对应,现在的中国正如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都是世界工厂,我们看着日本从阵痛中走过,欣然发现他们自信地走出了一条不卑不亢的设计之路。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 [德]迪特尔·普林茨 本书是为德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城市设计》教科书,分上、下两册。本册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现状调查、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及道路交通、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此书,可以让“城市设计”不再炫耀,更加的理性化。 读书笔记主要集中在第四章——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了解在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布局形式、尺寸以及组织形式,使得以后的设计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化和人性化。 设计的基本手法 1 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维持绝对必需量的交通。 ——当分配交通流量时,就以所有的交通方式作为对象,这时,尤其应促进非机动化的私人交通以及公共的客运交通。 ——公平考虑所有居民所拥有的交通机动化需求和可能性。 ——对比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从而尽量减少交通问题对于生活质量的侵害。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国民经济方面的可能性。 例:一个居住区的道路网开发 合理的开发模式——集中布置的居民点 建筑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置,日常生活必须的设施在步行范围内。远距离的目的地与住宅间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联系。 优点:大大限制了机动车交通,只需要较少的交通用地。能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也较轻。 1.1 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必须是连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指示的道路结构,步行者的安全和活动灵活性必须优先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步行的舒适性。 步行者的出行半径收到目的地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条件、道路频度和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在步行交通中,特别需要保护婴儿、小学生和老人的安全。 以下道路的安全性需要优先考虑: 1.步行者来往频繁的道路 2.不以车辆通行为首要用途的道路,例如游憩道路和购物街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创新项目心得体会 一、创新实验理解 创新性实验是旨在引导、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利于大学生开拓思维,进行创新性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在大学校园我们学到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个过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就给我们这个实践的平台,给我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理解到,举办创新实验旨在探索和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模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同时,由于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存在实践和教学衔接薄弱,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自主创新能力极其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心态,以便更好的和社会实践或者研究性学习相融合。这也就显示出了创新实验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实验过程中的感悟 举办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 验实践能力。这也就要求参与者有自主实验和创新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确定课题以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我们的实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本项目。通过这次参加创新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在参加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体会。 1、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实验进度很慢,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先花一段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实验最重要的是把实验原理吃透,再对实验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 没有这次创新实验,我们不会了解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也不会了解到太空诱变育种的特点,更不会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机会。这就体现了创新实验的一个目的: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实验最根本的是把原

平面类读书笔记

平面设计法则读后感 《平面设计法则》对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一站式的资源库,既是有趣的基础教程,同时也是深入设计领域实践的“入门读物”。《平面设计法则》围绕着三个有递进关系的部分展开基本法则、创作流程的法则和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基本法则:由知名设计师从文字、色彩、版式及设计风格等设计元素的角度人手,讲述平面设计基础的、一般性的方法。创作流程的法则:结合项目案例,解析从概念策略、市场研究、图形图像到设计工作流程和后期制作的工作方法和要点。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通过知名设计师分析自己设计的作品,与读者一起分享宝贵的经验。这些案例几乎涵盖所有平面设计的领域。 史蒂芬·施德明也成对之评价“这是我见过设计书中最好的一本,精挑细选的三十几个项目包含了大量的爱和关怀。这些设计师也是我最欣赏的,他们认真研究、精心撰写,并很好地展示了作品。这对任何设计书来说都非常重要。” 目录分为自序基本法则、简介、文字设计、色彩、版式没计、风格、创作流程的法则等等 序言介绍了作者第一件事:在我还只有十二岁的时候,我有一个名叫德比的好朋友。我们俩都喜欢杂志和时尚,都喜欢画画、看书、写文章。在进入六年级之前,我们俩用了整个夏天创建了一本杂志,并且根据我们两人的名字为它取了一个名字——debutante。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写文章、画插图;采访了所有认识的人以便提高杂志的曝光率;进行了关于衣服、男孩儿、约会(尽管当时我们俩都还没有尝试过)的调研。我们翻阅了很多杂志和书籍来寻找灵感,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创作当中。我们以讨论采用哪些内容、放弃哪些内容、什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什么无关紧要,唯一的一次争吵就是到底由谁来保存仅有的一份原稿引发的。夏天结束的时候,我的爱情也随着杂志的印刷不期而至。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现代版的戴安娜·弗里兰(dianavreeland):富有传奇色彩的((vogue))杂志编辑。但当我迫不及待地想加入 学校报社的编辑部,却被礼貌地回绝了。我是那么地想为报社工作,不禁想象自己给编辑写了几封文笔优美的信,倾倒众生,以至于他们来求我加入报社。后来事情出现转机。在没有人愿意报道一次妇女权利集会的情况下,我在最后时刻接到任务去报道了校园健康食品商店旁举行的妇女集会。我的雄心壮志终于得以实现。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把自己的作品集投递给了cond6nast公司。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接到了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电话通知我去面试;显然,《名利场》杂志的设计总监查尔斯-乔治瓦特在我的作品集里看到了他欣赏的东西。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中了彩票。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准备这场面试,为穿什么衣服而头疼不已,换了一套又一套的衣服,希望尽可能给人留下最美好的印象,其中包括了妈妈亲手为我缝制的作为毕业礼物的衣服。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也让作者懂得自己的缺点,在后来的事业路上少走了弯路 创作流程的法则介绍了:平面设计不仅仅就是平面设计。在如今感觉超负荷的视觉设计领域中,再也没有一个大型的市场只瞄准一种产品、一个商标或者一种包装。一位备受推崇的作

读书笔记评比方案

读书笔记评比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引领广大学生从书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方法、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要及时做好笔记,鼓励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同时促进教师认真指导并检查督促学生做好此项工作。经研究决定,期举行一次四、五、六年级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二、总体安排 1、活动主题:学生读书笔记评比。 2、总体要求:全校师生应在校领导的指导下,高度重视本次活动, 积极参与,认真完成相应的工作。 3、时间安排:2012年12月6日下午(周四)。 4、评比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三、评审领导小组 组长:宋利平 副组长:陈向中、谢四民 组员:陈华、郭生贵、宋劲梅、陈佳、黄米生、易诚、危振明 四、评比方法 1、以班为单位,各班由评审小组抽10——15个学生的笔记参评。 2、按年级分四年级组、五年级组、六年级组,各组设一等奖三名、 二等奖六名、三等奖九名、优胜奖若干名。发给学生奖状和奖品。

3、按各班总分评出集体奖,发给奖金一等奖60元、二等奖50元、 三等奖40元。 五、读书笔记评分标准 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基本原则,在具体操作上以下列细则为标准: 读书笔记的评选由评委采取打分制,满分100分,以平均分为最后得分,分高者胜出。评分标准如下: 封面封底(5分):笔记本封面、封底整洁,不卷角。 笔记内容(20分):笔记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篇幅适中,涵盖好词、 好句、名人名言、名著读后感。 日期和标题(5分):标明日期,题目。 书写(25分):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字体规范 版式(5分):版式设计合理,插图美观。 数量(30分):笔记数量达到要求。(以12篇为标准,每少一篇-2分)意义(10分):摘记经典,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石羊中心校 2012年下期

创新设计计划_策划计划.doc

响导体中的电流后,教师接着演示图7-5的实验,揭示电阻与导体温度的关系;或由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上台演示。 (五)合四为一 建立概念 教师总结实验成果,分析后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找到了会影响电流大小的四个因素。对一段导体而言,它的材料、长度、粗细都是确定的,它们各自对电流施加的那部分影响也是确定的。因而整个导体对电流施加的总体影响也就确定了,这一总体影响就是各个部分因素影响的总和。既然导体都有一个确定的对电流的总体影响,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物理概念来表示这一总体影响。这就好比用总分来描述某同学总体的考试情况的好坏一样。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我们该怎样来定义这一概念?这一概

念和导体的四个具体因素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围绕如何定义概念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总体影响进行讨论。 教师视情况,给予提示、启发。电流是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对流动的影响,可从两个角度来描述,一是从“促进”的角度,即导体使电流更顺畅地流动;二是从“阻碍”的角度来描述,即使流动受阻。 学生交流、评价概念的定义。归纳出:

(1)可定义成导体的导电性,导线的导电性能与长度、粗细、材料和温度有关;导线越长、越细,导电性能越差。 (2)也可定为导体的阻电性,既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导体的长、粗、材料和温度有关,导线越长、越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只要学生能表达出大概的意思,教师就予以有力的赞扬。接着教师再介绍“电导”、“电阻”的概念,进一步肯定学生探索的成功,引导学生体验喜悦情绪。 (六)自学阅读

交流笔记 学生自读教材,摘录读书笔记。 交流、互评笔记。主要评价:重点内容是否齐全,组织是否清晰。 (七)自由提问 解疑答难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读后感700字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读后感700字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是一部由美国的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共同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主要通过对各种难题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丝路和看法。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改变,需要情境,也需要我们指挥自己的骑象人,以及持续地激励大象。当你终于决定开始改变时,更需要你做的是强大的内驱力将改变继续下去,直到达到目标。 大改变总是始于不起眼的每一小步,小改变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改变就能变得轻而易举。 改变从来都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而是从第一步迈到第二步,然后到第三步,甚至到一千步,每一步都是在不断地强化,少了一步,都会让改变半途而废。 在婚姻中,需要夫妻双方从彼此的身上寻找亮点,不管亮点有多小也必须寻找亮点,并且奖励亮点。 但是,学会寻找亮点,并且表扬“渐进”行为,并不容易,我们需要经常观察环境,寻找一线光亮。 进步是重要也弥足珍贵,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被温柔以待,比起惩罚和挑剔,我们总是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

认同,从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渐进”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育儿方面,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卡兹丁建议父母“捕捉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刻”,他说: 给孩子设定一系列小目标,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孩子奖励,直到孩子最终养成了某种习惯。当孩子表现不佳时,如果父母首先问问自己,孩子做到了哪些部分,父母就会减少对孩子发火的次数。 如果父母能时常回想一下,在孩子成长的某些特定情境之下,父母总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出强化。比如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父母会惊喜地抓住孩子的手,孩子每向前一步,父母就大声地鼓励孩子。 在无形中,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勇气和力量,让孩子克服内心的胆怯,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到处走路,直至奔跑起来,父母不得不追赶上去,才能抓住调皮的孩子。 从此以后,父母就慢慢地忘记了肯定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但是殊不知,孩子越大越需要父母的认可和赞美。 其实不管是自我关系还是婚姻关系、育儿关系等改变,想要让改变轻松起来,始终离不开这个三部曲模式: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并营造路径,改变才能顺利发生。

2019-西游记读书笔记封面设计图片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西游记读书笔记封面设计图片 篇一:201X西 游记的读书笔记 范文一 一部众所周知,百看不厌的名著《西游记》,赢得了不知多少人的喜爱.也是这部名著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趣味。 孙悟空,许多儿童的偶像,他乐观,聪明,勇敢,充满了斗争精神;然而与孙悟空相应成趣的是他的师弟猪八戒,他身上有许多的小毛病,却也有许多的优秀的品质;和孙悟空,猪八戒这一猴一猪比起来,第三为土地沙和尚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配角;唐僧虽说是取经的领导人,却总是太慈悲,不分清红皂白地训斥孙悟空,不明不白地就掉进了妖怪的陷阱。 这部名著给了我很多其实,那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愿望,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艰苦奋战,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不可知难而退.我们只要踏出了第一步,那么就要去走第二步,第三步记得我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知道老师不是说我这演讲的不要了,就是那出错了,气急败坏之下,我做出了一个过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那就是退出比赛.想想《西游记》里的四个人,再看看自己,多大点困难,我就不够勇敢地去克服,去战胜,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范文二 相信大家对《西游记》的每一个片段都很熟悉,我也一样。每次细细研读《西游记》,聪明智慧的孙悟空,憨厚贪吃的猪八戒,坚持不懈的唐憎,忠诚老实的沙憎就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我和他差不多,一样爱打抱不平。他有一身高超的绝世武功,天不怕,地不怕,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敢作敢当、机智勇敢,敢与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做斗争,大闹蟠桃会,砸坏了太白金星的炼丹炉,多次大闹天宫,还机智的和妖魔鬼怪做斗争,面对困难绝不低头。这就是我眼中的孙悟空,一个敢作敢当的大英雄。孙悟空那伸张正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他是广大民众心中的一位榜样,反映广大民众的美好心愿。

读书笔记创意设计

读书笔记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基础 第二章设计元素 一、线条 用线条营造气氛:水平直线置于图形中央,由白色空间环抱,显得平稳舒坦。同意的线条偏离中央,并形成角度,给人以较为活跃的感觉。水平线通常传递一种平静的情绪;而垂直线则给人以井然有序的动感;折现能为设计增添紧张和无序的气氛;曲线像大多数线条一样,可以指示方向,除次之外,曲线也能为设计增添流动的感觉。 用线条进行构成 用线条增加纹理 二、文字 使用文字创造气氛:在一副设计中,常常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体,而保持作品的整体和谐与统一。事实上,使用反差强烈的字体可以增强趣味,例如经典。优雅的Goudy Oldstyle字体配上粗重的Univers粗体或黑体字,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在杂志的一页中,不妨把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同时使用:一种用于正文,另一种用于标题/说明或附属性文字。字体的变化类型多种多样 选择恰当的自豪和字体 文字可以构成形状

字体风格:永恒经典与时尚流行 三、图形 图形可以用多种方式创造 图形能够激发兴趣 图形的组织功能 图形也能成为创意的工具 四、纹理 纹理的多种用途:A纹理可用于填充图形,或者作为背景尘土文字和线条,营造特定的氛围。即使不是特意加入,纹理也可能以耨中形式存在,如纸张、电脑荧光屏以及其他材料都具有各自的纹理B讲平时难得拼凑在一起的纹理互相搭配,形成对比,可以产生饶有风趣的效果。 第三章结构 1、平衡 获取平衡的路径不止一条 平衡有助于营造气氛:对称、非对称、非对称平衡、紧张感 2、对比 对比是自然而成、无处不在 对比能强化创意 对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明度、色彩、形状纹理的对比。字体设计中的对比。

广告设计读书笔记

广告设计读书笔记 【篇一:平面类读书笔记】 平面设计法则读后感 《平面设计法则》对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一站式的资源库, 既是有趣的基础教程, — 同时也是深入设计领域实践的“入门读物”。《平面设计法则》围 绕着三个有递进关系的部分 展开基本法则、创作流程的法则和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基本法则:由知名设计师从文字、 色彩、版式及设计风格等设计元素的角度人手,讲述平面设计基础的、一般性的方法。创作 流程的法则:结合项目案例,解析从概念策略、市场研究、图形图 像到设计工作流程和后期 制作的工作方法和要点。各个领域的设计法则:通过知名设计师分 析自己设计的作品,与读者 { 项目包含了大量的爱和关怀。这些设计师也是我最欣赏的,他们认 真研究、精心撰写,并很 好地展示了作品。这对任何设计书来说都非常重要。”目录分为 自序基本法则、简介、文字设计、色彩、版式没计、风格、创作流 程的法则等 等

序言介绍了作者第一件事:在我还只有十二岁的时候,我有一个名叫德比的好朋友。我 们俩都喜欢杂志和时尚,都喜欢画画、看书、写文章。在进入六年级之前,我们俩用了整个 : 夏天创建了一本杂志,并且根据我们两人的名字为它取了一个名字——debutante。我们花了 很多时间去写文章、画插图;采访了所有认识的人以便提高杂志的曝光率;进行了关于衣服、 男孩儿、约会(尽管当时我们俩都还没有尝试过)的调研。我们翻阅了很多杂志和书籍来寻 找灵感,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创作当中。我们以讨论采用哪些内容、放弃哪些内容、什么具有 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什么无关紧要,唯一的一次争吵就是到底由谁来保存仅有的一份原稿引发 ; 富有传奇色彩的((vogue))杂志编辑。但当我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学校报社的编辑部,却被礼 貌地回绝了。我是那么地想为报社工作,不禁想象自己给编辑写了几封文笔优美的信,倾倒 众生,以至于他们来求我加入报社。后来事情出现转机。在没有人愿意报道一次妇女权利集 会的情况下,我在最后时刻接到任务去报道了校园健康食品商店旁举行的妇女集会。我的雄 心壮志终于得以实现。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把自己的作品集投递给了cond6 nast公司。不可

广告策划与设计读书笔记

广告策划与设计读书笔 记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广告策划与设计》读书笔记 “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短长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可宝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而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具市场优势的品牌”——营销专家如是说。 品牌是为机构创造持续、稳定、独有的有形与无形利益的竞争手段,是机构通过产品、消费者建立的、需要机构主动追求和维护的一种关系。 品牌兴,则企业兴。广告作为打造品牌重要途径,是市场部成员必须了解和学习的一门知识。下面将《广告策划与设计》中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记录如下,更好的为工作服务。 一、广告方案的主要内容 广告方案是通过广告语言、形象和其他因素,对既定的广告主题、广告创意所进行的具体表现。 广告方案的结构一般有四大主体部分,即标题、正文、随文、广告语。根据具体需要,有时也有副标题和引导文。 二、广告策划书的结构 1.前言 2.市场概况及竞争状况 3.消费者研究 4.产品机会点/问题点 5.市场建议 6.产品定位 7.行销建议

8.创意方向与广告策略 9.广告表现 10.媒体策略 11.预算分配 12.广告效果测定 13.前品推荐 三、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1.罗瑟.瑞夫斯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2.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法(brand image) 3.威廉.伯恩巴克和ROI理论(relevance originality impact) 4. A.里斯和J.屈特的定位论(positioning) 5.共鸣论(resonance) 6.品牌个性论(brand character) 7.集脑会商法(头脑风暴法) 8.垂直和水平思考法 9.联想创意法 10.实证法 11.逆向思维法 12.提问探讨法 13.形态方格法 14.强化创新动机法 15.提喻法

《图形设计》读书笔记

《图形设计》读书笔记 由于对设计类的知识了解的不多,所以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图形设计》这本教程,其中,对图形的构形方式这一章印象深刻。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讲述了关于图形的作用特点和视觉传播的手段。图形的特点在于它比文字传播更迅速、直观、感性,它是人类探索视觉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智慧体现和结晶。而人类可以说是一种依靠信息生存的动物,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视觉,单独依靠文字来传播信息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通过图画语言来传递信息比通过任何字母或者数字的组合来进行交流都更直接、更便捷,这是有原因的,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图画的方式来进行的。仔细思考,的确如此:图形不受语言差异的限制,它有视觉的共通性。从下学期开始,就将踏入设计领域的学习了,而在设计领域,图形设计已经成为视觉传播的主要手段,利用图形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设计师的主要活动和基本功。所以我决心在进入这一领域的开始阶段就认识图形的重要意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不断的设计时间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设计家。 读到这里,我越发的认识到艺术里面的学问博大精深,不得不承认,对半路出家的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这些在“努力”面前都不算什么,只要有心学习就能够完成。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图形的概念和特性,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这些概念类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图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智慧,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视觉艺术中。狭义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在平面设计中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而对视觉元素进行的组织和创造。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知道,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它不同于图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且图形创作的目的是传达或者记录信息和思想。书中列举了图形的十种特性,包括多义性、叙事性、空间性、文化性、审美性、传承性、复制性、独特性、象征性、概括性。 1、图形的多义性:很多图形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多种解读,图形的这种特点在我看来有利有弊,利在于它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可能传递出更多的含义,可以丰富一个图形所具有的信息量;弊在于,如果处理不当,图形会引起歧义,这也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 2、图形的叙事性:图形是静止的,却能讲述连续的故事。其实,在平面设计中有很多回讲故事的图形广告,这些广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到,仅仅是一幅图画就能让观者联想到里面发生的内容,这就是叙事性的体现。 3、图形的空间性:在二维的空间中能够去表现出三维空间,比如仅仅用线条就能表现出立方体,在图画中采用多点透视的方法一样能表达出三维空间。 4、图形的文化性:每一种文明的独特视觉文化都能以各种图形形象和图形语言表现出来,不仅传统文化在图形中有明显的反映,现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也在通过图形表现出来。 5、图形的审美性:图形的功能已不只是实用,而且还能满足审美需求,图形所能提供给人们的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视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6、图形的传承性:图形语言如同我们所讲的语言一样,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被创造出来,图形语言同样不是无根之木。 7、图形的复制性:一个图形形象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各类媒体上并能够大量复制,这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图形的这一特性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 8、图形的独特性:在设计中,图形的独特性是树立自我形象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关键。比如标志的设计,期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与众不同。 9、图形中的象征性:图形

读书笔记封面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TY 读书笔记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09软件工程1班 姓名:陈炀 指导教师姓名:刘杰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2013年 1 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969800.html,+SQL Server动态网站开发——从基础到实践》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969800.html,开发宝典》读书笔记 1. 该书的学习,初步了解了.NET的一些基础知识,什么是.NET呢?.NET就是微软的用来实现XML,Web Services,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和敏捷性的技术。想真正了解什么是.NET,必须先了解.NET技术出现的原因和它想解决的问题,必须先了解为什么他们需要XML,Web Services 和 SOA。技术人员一般将微软看成一个平台厂商。微软搭建技术平台,而技术人员在这个技术平台之上创建应用系统。从这个角度,.NET也可以如下来定义:.NET是微软的新一代技术平台,为敏捷商务构建互联互通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是基于标准的,联通的,适应变化的,稳定的和高性能的。从技术的角度,一个.NET应用是一个运行于.NET Framework之上的应用程序。(更精确的说,一个.NET应用是一个使用.NET Framework类库来编写,并运行于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之上的应用程序。)如果一个应用程序跟.NET Framework无关,它就不能叫做.NET程序。比如,仅仅使用了XML并不就是.NET 应用,仅仅使用SOAP SDK调用一个Web Service也不是.NET应用。.NET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运行的操作平台,应用于互联网的分布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969800.html,代表了一种战略、一个集合、一个环境、一个可以作为平台支持下一代Internet的可编程结构。我们这里认为它是一个平台,具有全新的架构,提供了丰富的服务。 2. .NET框架(.NET Framework)是由微软开发,一个致力于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development)、快速应用开发(Rapidapplication development)、平台无关性和网络透明化的软件开发平台。.NET是微软为下一个十年对服务器和桌面型软件工程迈出的第一步。NET包含许多有助于互联网和内部网应用迅捷开发的技术。 .NET框架是一个多语言组件开发和执行环境,它提供了一个跨语言的统一编程环境。.NET框架的目的是便于开发人员更容易地建立Web应用程序和Web 服务,使得Internet上的各应用程序之间,可以使用Web服务进行沟通。从层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是历史的产物,伊恩·麦克哈格正是那个被历史之手选择的人。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围绕《设计结合自然》的一生,这种历史也是生态规划的历史,乃至于景观设计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恩·麦克哈格的成就已为世界公认,但围绕着他同时又有着一些争议。这些争议说明了景观设计学专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了解这些历史,对于今天中国现状下的景观设计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麦克哈格在1967年出版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规划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他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中,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上面。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读过之后,笔者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其中蕴涵着对以前规划思想中错误的价值观的警示批判与对新的价值观的倡导。在书中的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中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加深了对规划中建立正确自然价值观的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自然价值观麦克哈格在书中指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 他对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批判,指出人们无视自然,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象魔鬼一样将道德排在最末位。还尖锐的指出经济学家,除极少数例外,都是商人的奴才,他们和商人一起,毫不掩饰与厚颜无耻地要求我们的价值体系适应他们的价值体系。 他认为由一神论产生出来的西方的宗教是这些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圣经中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坚持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鼓励了人类最大的剥夺和破坏,而不是尊重自然和鼓励创造。在过去久远的

读书笔记标志创意设计

标志创意设计 第三章标志设计的原则 象征性识别性审美性时代性适用性 第四章标志设计的创意思维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 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4、顿悟——直觉与灵感 A展开联想和想象B移植法(结构、内容材质)C元素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D组合法(主体添加、异类组合、重组组合)E头脑风暴法 第六章标志设计的造型表现技法 一、基本型的重复构成形式 二、渐变构成形式 三、变异构成形式 四、对比构成形式 五、图底互映构成形式 六、立体表现形式 七、以传统图形元素展开设计的表现形式 八、电脑特效的表现形式 九、标志外形的表现形式 第七章标志设计的色彩运用 一、标志色彩运用分析 1、红色:红色具有稳定、厚实、强烈、鲜艳、富含活力等特征。在我国,红色是吉祥、喜庆、热情、幸福、革命的象征,深受光大群众喜爱。红色除了单色使用外,也可与蓝色,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灰色等搭配,效果都是很鲜明的 2、蓝色:蓝色具有理性、平静、朴素、宽阔、深邃、悠久、庄严等特征,常常给人以智慧、科技、天空、大海、寒冷等联想。蓝色也常用以表现与科技、水相关的信息,常用的有一下几种形式:单色、反白或与橙、灰、吕、红等色彩搭配使用。 3、橙色:橙色对视觉是刺激度没有红色强,它是处于红和黄两原色之间的中间色,既有红色的积极性有有黄色的明亮活泼感。在标志设计中,橙色多用以传达火焰、华丽、实物。温馨、可爱、甜美、秋天等想过信息。此外,橙色与红色、蓝色、绿色、黑色想搭配,可增强色相对比效果,给人以脱颖而出的感觉。 二、标志的色彩运用形式 标志的色彩运用有单身、类似色、对比色、调和色、渐变色等形式。 1、单色形式 单色形式是指仅以以后总色相作为标志的色彩语言表达形式好单色反白形式。在可视面积小的标志中,单身具有色调统一、易识别等特征,如红、蓝、黄、吕、橙等色相,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选择单色时要依据主题内容和标志图形的造型而定,简洁、符号性强的造型较适合用单色,而造型相对复杂的图形不适合用单色。 2、类似色形式 类似色形式是指用色相环相邻的两色或三色进行组合搭配的色彩形式。由于色相相近,色差微弱,股既有单身的整体统一感,又有相对微妙的色差变化。其色彩对比主要通过明度来表现,如橙与黄橙,蓝与蓝紫、黄与黄绿、红与红紫等色彩来搭配。 3、对比色形式

创新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创新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转眼间创新设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真的感慨万千,有辛酸,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啦!学习生活提高了我的独立学习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通过实践真正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了,从实践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了我对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的重要性;第三,在上课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 刚开始上专业课的时候,因为实践能力的欠缺,起初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也觉得挺辛苦,不过在老师和同学的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也充分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和温暖,于是我决定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所以设计起来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通过虚心请教,在老师的指导帮忙协助下,解决了很多专业上和技术难题。 通过创新设计这门课,在学习的半年时间里,我知道了实践创新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断积累实践技术经验。创新设计课是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我们通过实习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成为骨干打下良好基础。“理论来源于时间,理论最终用于实践”,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平时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学习了解制作电路板所涉及到的有关方法。在这次实践中都得以解答,并进一步让我深刻地理解、体会和证明了理论知识,让自己有了深刻地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为一个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就是首要任务。

学习学不好,事情也很难做好。大学生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行万里路,从实践求真知,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本学期创新课程过程中,我不但对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观点和提高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等。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电气工程专业

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艺术设计学 绪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艺术设计学 一、设计活动中的艺术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其含义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在一些情况下,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产品的原型保留在生产者的头脑中;在另一些情况下,设计是相对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设计和生产的若干关系:(1)设计和生产相互适应,它们是统一的行为;(2)设计适应于生产;(3)设计独立于生产,但是对生产影响很小;(4)设计独立于生产,并对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生产服从设计。 艺术设计是英语design的译名,它是指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设计。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是在20世纪初期产生和形成的。 技术设计赋予艺术设计内容,艺术设计赋予这种内容以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包括产品的外观,而且包括产品的结构。 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都是商品的设计,商品设计调节以商品为中介的社会关系。所以,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都具有社会性。不过,艺术设计还具有不同于技术设计的特殊功能,那就是赋予产品以文化意义。 艺术设计作为以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为基础的设计体系,不同于技术设计(机械设计和电气设计)。技术设计旨在解决物与物的关系,产品的内部功能、结构、传动原理、组装条件等属于技术设计范围。艺术设计在解决物与物关系的同时,还侧重解决物与人的关系,涉及产品的外观造型、形体布局、操纵安排、面饰效果、色彩调配等属于艺术涉及的范围。艺术涉及要考虑产品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又不同于工艺美术和实用美术设计。它所设计的产品,首先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它对产品的外形、图案、装饰、色彩的关注,必须以产品特定的功能和内部结构为基础。它的对象主要不是手工艺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设计要经历的若干阶段: (1) 产品观念的产生; (2) 工程师检验产品构思的技术可能性,从一般技术观念向该产品的结构过渡; (3) 机构方案形成以后,可能需要改变艺术设计师原初构思中产品的功能参数和外观; (4) 艺术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对产品模式进行结构上、技术上和审美上的再加工。 “实用+舒适+美”——(1)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总和;(2)人体工程学因素的总和;(3)审美因素的总和。 二、艺术设计学的研究对象 艺术设计学研究艺术设计的历史和理论。 我国对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个层次:一是基本理论性的,如设计概念设计原理一类;二是分述理论性的,如产品设计、织物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传达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理论一类;三是应用理论性的,如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图案学、材料力学、加工工艺学一类。 包豪斯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建筑之家”,它的历任校长——格罗皮乌斯、迈耶、米斯·凡德罗。 包豪斯制定了艺术设计师创作活动的基本原则、艺术设计教学法、以及与建筑理论密不可分的艺术设计理论。 艺术设计综合了艺术活动、技术活动、设计活动和生产活动等多种实践领域,考虑到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价值取向。 艺术设计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包括艺术设计创作、艺术设计作品和艺术设计欣赏三个部分。 艺术设计学研究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形式因素、形式和功能的关系、艺术设计语言和符号系统。

书籍设计与印刷艺术 读后感

书籍设计与印刷艺术读后感 作者:毛德宝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这是一本书籍装帧设计的图文书。从书籍的目录中可以看到,开始绪论全面思考书籍是个一个整体,第二章是书籍的大小,第三章书籍的材料,第四章书籍的蓝图,第五章书籍的制作,第六章书籍的印刷,第七章为书籍增色,第八章书籍成型。 人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捧起一本书翻看或是面对一套书的时候我们会它有一种感受,来自我们的,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听觉的感受,指引我们做一个判断:要么对它爱不释手,要么厌恶至极,或者无动于衷。短时间做一个判断,便是这本书的整体印象。 书籍的作者是善于通过写书来体现自己的话,那么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更好的把书籍本身—作者、书籍内容、书籍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怎样把文字中的精神转变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元素呈现在读者面前,怎样安排设计过程,怎样和其他编辑共同完成整本书的编辑和成书工作,怎么把细节做好,书籍设计不是一本书的全部,但是作为设计者,不得不考虑到这本书的全部,这就是整体设计书籍的第一步。 整体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全面、统一的设计,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组成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就是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全部地协调布局。 这本书中写道,整体设计包括开本、封面、插图、护封、扉页、书脊、内文、版式、环衬、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书函在内的开本、封面、版式设计及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内容。综合设计包括书籍类别、读者对象、承印工厂的机器性能、各种纸张的性能、诸材料的特性、员工技术水平、印刷工艺、成本的核算、价格的确定等综合因素。 把每种元素都看做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风格鲜明、统一是一本书设计成功的首要标准。这是很实用的。 设计是一个立体、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是当代一项十分重要的学科。书籍艺术为人类文化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人类精神产品的一部分,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 一本书的成功,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也体现了设计师的灵感和才华。这种完美的结合,塑造了优秀书籍的外表和“心灵”。如果说作者通过写书来体现自己的话,那么,设计师所要做的是更好地体现书籍本身——那就是把作者、书稿内容、书籍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设计师要具备的不仅是单纯表现形式的能力,更要有统领全局,把握书籍整体风格的气度。能够全面的构思整本书,包括怎样从内容出发而有更好的表达形式,怎样把文字中的精神转变成可视可感的元素呈现在读者面前,怎样安排这个设计过程,怎样和责任编辑共同完成整本书的编辑和成书工作,怎样把整体的思路与风格贯穿到书中每个细节以及印刷、装订之后应该有怎样的效果等等。这些不仅是设计师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书籍设计工作首先要考虑和规划的事情。可以说,书籍设计并不是一本书的全部,但作为设计师,你不得不思考这本书的全部,这也正是整体设计的第一步。整体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的全面统一设计,也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将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这就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地调节与控制。完整的书籍设计方案只是书籍的蓝图,综合设计是物化的过程,设计方案只有通过制版、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环节的配合才能形成成品书的最后形态,实现完整的书籍整体。综合设计的过程是书籍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书籍整体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整体的设计过程是由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共同完成的,因此,实质上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