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一)生平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

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

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

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

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

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

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城市设计设计方案pdf

城市设计设计方案pdf

城市设计设计方案pdf城市设计方案一、总体规划本城市设计方案旨在创建一个适宜居住、宜人环境的城市。

规划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和公共设施。

总体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

1.住宅区住宅区将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种类型。

高密度住宅区将包括公寓楼和联排别墅,以满足人口密集区的需求。

低密度住宅区将包括独立别墅,为居民提供更私密、安静的生活空间。

同时,将在每个住宅区域划定公共绿地,以增加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

2.商业区商业区将包括购物中心、超市、餐馆和娱乐设施。

购物中心将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超市将提供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方便居民购买。

餐馆将提供各种美食,为居民提供就餐选择。

娱乐设施将包括电影院、游乐场和体育场馆,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3.教育区教育区将包括学校和幼儿园。

学校将提供各个年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将为年幼的孩子提供学前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4.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将包括医院、警察局、消防局和图书馆。

医院将提供各类医疗服务,保障居民的健康。

警察局和消防局将维护社会治安和消防安全。

图书馆将提供各种图书和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二、交通规划本城市交通规划主要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的设计。

1.道路设计将建设主干道和支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主干道将采用宽敞的设计,以适应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支路将连接住宅区和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和工作。

2.公共交通将建设公交站点和地铁站,方便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公交车将在主要道路上运营,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地铁将在城市主干道下方运行,缓解交通压力。

3.自行车道将建设自行车道,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出行。

自行车道将连接住宅区、商业区和教育区,为居民提供绿色出行方式。

三、生态保护本城市设计方案将注重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1.绿化环境将在城市各个区域增加绿地和公园,提供自然环境和休闲空间。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第一页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第二页此书简要介绍。

作者:[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5月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i. 强调整体性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 整体性的特征: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2. 是不可预测的3. 是连贯的4. 是富于感情的。

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 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壹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

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

“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貳“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

”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

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

”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建筑学读书笔记

建筑学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作者:c.亚历山大h.纳斯《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

“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

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

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

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

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

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

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

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 渐进的发展。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

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 构想。

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即它是什么,建在哪?4. 正向城市空间。

设计类读书笔记

设计类读书笔记

设计类读书笔记【篇一:设计类读书笔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学院:艺术学院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班级: 09-09学生:梁艳梅指导教师:黎勇日期: 4.27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日日期: 2013 年 04 月 30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1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6 日【篇二: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

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

《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

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

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

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

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城市设计的空间要素整合

城市设计的空间要素整合

城市设计的空间要素整合城市设计是指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设计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各项工程设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关资料和设计方案以及相关技术和经济指导。

城市设计的空间要素整合是指在城市设计中,对城市空间各要素进行合理整合、统一规划,确保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有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利用的整合土地利用是城市空间的基础要素之一,合理的土地利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可以对旧城区进行土地整理,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等用地,提高城市整体的空间品质。

二、交通网络的整合交通网络是连接城市各个要素的纽带,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设计中,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

通过道路、轨道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城市空间的宜居性。

三、绿地与水系的整合绿地和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城市设计中,要合理整合城市绿地和水系,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合理配置绿地系统,形成城市的绿心地带,同时合理规划城市水系,提供城市的水景和水体保护,构建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功能区域的整合城市功能区域的整合是城市设计中关键的空间要素之一。

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合理整合城市的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定位,合理整合不同功能区域,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城市功能区域的多元化和协调发展。

五、景观设计的整合六、社会文化的整合城市的社会文化是城市空间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2000字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2000字

设计中的设计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仅涉及到外观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对功能、用户体验和社会影响的考量。

设计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建筑、服装、家具还是数字产品,都需要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阅读《设计中的设计》,对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通过读书笔记来共享一些观点和体会。

一、设计的定义设计不仅仅是外形的美感,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不仅仅是视觉的,还可以是多感官的。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新奇和独特,更应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需要综合考虑材料、工艺、成本、用户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而在这些因素中,用户需求应该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们的生活。

二、设计的过程设计不是孤立的活动,它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来支持。

通常,设计过程可以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造和测试等阶段。

在需求分析阶段,设计师需要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在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头脑风暴和草图绘制,找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并与工程师、制造商等进行合作;在制造和测试阶段,设计师需要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多次的测试和改进。

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设计的思维方式从事设计工作的人,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设计师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灵活地接受并应用。

设计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和创意。

再次,设计师需要有逻辑思维,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合作完成设计项目。

四、设计的影响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影响力。

优秀的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一件舒适的家具可以让人们在家中放松身心;一款便捷的手机App可以让人们轻松处理生活琐事;一座美丽的建筑可以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简述城市设计的方法

简述城市设计的方法

简述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是指通过规划、布局和建设,创造一个可持续、高效、宜居和美观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的方法有许多种,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城市设计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空间和功能规划。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和功能规划。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交通系统、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分布等因素。

而在进行功能规划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第二种方法是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指将城市设计的决策权交给居民和利益相关者,通过他们的参与来实现城市设计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社区参与可以通过举办公众听证会、开展社区讨论、征集居民意见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社区参与,居民可以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而设计师和决策者也能够了解到居民的真实需求,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居民意愿的城市设计方案。

第三种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能力。

在城市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例如,通过设计更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减少汽车使用量,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城市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不仅满足当前需求,也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能力。

第四种方法是人文环境的关注。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解决交通、居住等功能性问题,也应该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

人文环境的关注包括建筑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艺术装饰等方面。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可以通过建筑设计来营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风格,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可以通过设计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通过在城市中设置雕塑、壁画等艺术装饰来增加城市的艺术氛围。

人文环境的关注可以让城市更加宜居和有吸引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第五种方法是适应性规划。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概念——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评价标准1.定性标准:特色、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

2.定量标准:容积率、覆盖率、日照、通风、视觉艺术、功能组织单元要求·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规模乃至质量上的更高要求。

城市设计在中国城市建设实践和管理中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相对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发展和主流趋势,中国城市设计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章·城市设计发展的由来现代的城市设计是在传统的设计上发展的。

1.传统城市设计发展城市设计由来已久,有城市就有设计,civic design 。

早期的有工匠,以古代开始,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复兴(公元前8世纪——本世纪初)。

2.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二次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伴随城市运动产生城市设计,60年代以来到现在,城市设计变成了重要学科,重要事件,40年代中,沙里宁提出:“要恢复城市设计,开始培养人才。

”·古代城市设计特点1.把自然引进城市2.重视城市视觉形象和视觉感受3.以有机秩序原则追求城市的整体统一协调4.重视人的尺度卡米络·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他的设计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

卡米络·西特的城市设计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广场与建筑和纪念物之间的整体性、广场中心的开敞性、边界的围合性、尺度的适宜性、形态的不规则性事古代城市公共广场设计所遵循的共同规则;古代公共广场与建筑物、纪念物之间有着整体性的关联关系;喷泉一般位于广场的边缘,大型建筑物一般后退布置,以保持广场的开敞性;古代广场采用大量巧妙的设计手法减少开口,从而达到边界封闭的艺术效果;古代广场的尺度与周边建筑之间有着内在和谐的比例关系,并且广场与广场之间有着巧妙的组合关系。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一)生平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

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

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

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

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

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

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城市设计课程大纲

城市设计课程大纲

城市设计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城市设计是研究和规划城市空间的学科,旨在创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本课程将介绍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城市发展的概念、理论和实践;2. 掌握城市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对城市环境和人文特征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三、课程安排1.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的定义和目标- 城市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城市设计的实践案例2.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参与主体与政策法规- 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区划3. 城市设计工具- GIS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CAD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4. 城市设计案例研究- 国内外城市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项目规划与管理- 城市设计方案评估与优化5. 城市设计实践- 独立或小组完成一个城市设计项目- 进行城市设计方案讨论与提案-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比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个人项目(30%):完成一个城市设计项目,并撰写设计报告。

3. 期末考试(40%):考察学生对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城市设计导论》、《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等2. 课件:提供相关案例、资料和PPT讲义等3. 实地考察:安排实地考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六、参考书目1. Lynch, K. (1981). 城市规划的形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Alexander, C. (1977). 一个自然的系统——建筑的城市观。

北京:中国建筑工業出版社。

3. Montgomery, J. (2016). 小城市——寻找社区伙伴。

北京:中国建筑工業出版社。

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资深教师团队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概述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类。

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

2,系统设计,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形体。

3,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

K·Lynch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

Team10 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

特别强调了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题的微观层次。

A·Rapoport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角度,认为城市设计是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

作为应用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更见关注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在现实背景中,这种解释常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机构和社区有关,具有显见的政策取向和工程取向。

J·Barnett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

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

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s。

H·Shirvani教授指出,城市设计不仅仅与所谓的城市美容设计相联系,而且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齐康院士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义通过图形付诸实施的手段。

包含这样几个意义:1离不开城市;2离不开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现代城市设计读书笔记(一)

现代城市设计读书笔记(一)

哈默比湖城—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杰出范例作为世界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为均衡、国民平均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处在世界的前沿。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中心城区以南,环绕哈默比湖,一座新鲜的生态之城正在建设之中,这就是使瑞典在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中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著名案例—哈默比湖城。

哈默比湖城曾经是码头和工业用地,开发哈默比湖城的想法在斯德哥尔摩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时候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由此开始,一个全新的结合了强烈环保理念的混合型居住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哈默比湖城为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发展增添了一个新的年轮。

一方面它与老城的都市肌理紧密交织,另一方面则体现出更为开敞和流畅的当代都市特质。

老城的街道与街区尺度、建筑高度与密度以及混合的城市功能与开敞的湖面景观、公园和阳光融为一体。

哈默比湖城在很多年内都将是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城市开发项目,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内城的自然延伸对于整理基础设施、规划和设计建筑有很大的帮助。

在规划后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抓住这个独一无二的机遇,如何在一个城市中心又是滨水的地带进行后续开发,又如何将一个老工业区和港区转变成一个现代都市环境保护区。

这是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以前向郊区扩张的外向型建设转变成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内向型建设,将老工业区的高压输电线下地,利用地面用地进行改造建设。

在哈默比湖城项目中存在着一个由政府驱动、享誉国际的生态环境规划。

在其规划和实施阶段针对环境问题都有自己一整套环境规划程序。

哈默比湖城建有自己的生态循环处理系统来观察和管理物质能量流,其主要理念就是在本地区建立循环经济,将流出本地区以外的环境问题最小化。

哈默比湖城采用的生态解决方案主要包括:①土地利用:清理污染土壤,将棕色地带重新开发成美丽诱人的居住区,建设风景优美的公园和绿色开敞区;②能源:采用可再生燃料、沼气和余热回收,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③水:生产尽可能洁净,使用尽可能高效,采用新技术用于节水和污水处理;④垃圾:采用可行的垃圾分类系统,尽可能进行循环利用。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城市意象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篇1[标题]:城市意象:从城市规划到人文关怀的视觉之旅[引言]:在阅读《城市意象》这本书之后,我对城市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由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所著,主要阐述了城市意象的概念和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城市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著作。

[主要观点]:1.城市意象的概念: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边界、道路网络、重要建筑物和地标等。

2.城市意象的形成:城市意象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道路网络、建筑物、公共空间等。

3.城市意象的重要性:良好的城市意象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城市意象与人文关怀: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人文关怀的问题。

[实例]:在书中,凯文·林奇提到,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意象。

例如,一座城市的边界应该是清晰的,道路网络应该是便捷的,建筑物和公共空间应该是有特色的。

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在进入城市时能够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例如,书中提到的芝加哥的城市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芝加哥的城市边界清晰,道路网络便捷,建筑物和公共空间有特色,这些都让人们在进入芝加哥时能够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此外,芝加哥的城市设计还考虑到了人们的需求,比如在市中心设置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这些都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个人观点]:我认为,《城市意象》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人文关怀的问题。

凯文·林奇的观点让我对城市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城市设计充满了期待。

读书笔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读书笔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②在地面层,是常规街道复杂而精致的网络,可以使交通在各个想要的方向上运行;
③高架道路,在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形成城市两条主要轴线,它们是快速的,道路中间进行分隔而形成单向交通的干道,总宽度可达120到160码(yards),每半英里左右通过辅道与地面层相连接。高架道路可以使车辆快速地通过整个城市而到达郊区,同时也不会受到城市中众多的交叉口的影响,但又能与城市地面交通在任何给定的地点进行连接。P.93
27.
所谓的“人口分轴线”,实质上是线性城市的一种扩张方式,它沿着道路伸展,并保证所有分散在全国的工业企业,在其附近都能配备有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设施的居住综合体。这样形成的人口分布结构,不仅能防止形成巨大的城镇集团,而且还能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P.137
28.
“福利国家”实质上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共同承担的主要职责,通过总的纲领和服务措施解决使公民苦恼的所有各类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包括:
(3)西梅尔的“城市精神生活”。西梅尔认为,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在现代都市中,由于生产和工作技能的高度专门化,每个人不得不更加直接地依赖于其他人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探究生活在大城市这种结构中的个人是如何调节自己以适应外部压力的。
③防卫(defense)的需要:他们认为,前面两项人类的本能都可能是无意识的,而人们出于防卫的目的集聚在一起以保护家族或团体并建设城镇以使这种防卫更加有效,则是人类建设城市的有意识的动机;
④宗教(religion)的需要:礼拜和宗教纪念场所的创造同样也创造了人类聚居地的需要;
⑤提高生活标准(standard of living)的需要:这是人类之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五个原因中最为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是最动态发展变化的,反映了生产、消费和技术的变化。P.217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解读城市设计场所文脉理论摘要:阐述了场所文脉理论的由来,并且简要对场所、场所精神以及城市文脉的内涵做出了相应的分析,通过实例理解场所文脉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对场所文脉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场所文脉;城市设计;海洋文化1、引言城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积淀的变化过程,形式本身并不能充分说明它背后的原因,只有当我们熟悉了产生这种形式的文化时,才能真正的“解读”这种形式。

所以,我们只有对各种文化了解得更多,才能将相应的建筑环境理解得更好。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城市设计中关于文化的探索越来越处于主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场所文脉理论。

2、正文2.1场所文脉理论的内涵“场所文脉”理论主张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相互匹配。

简单来说,就是注重体现历史传统和地方感,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类为根本出发点,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城市设计理论。

所以,将场所文脉理论运用于城市设计中,应尊重场所的特征和其特有的文脉。

2.2场所及场所精神“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所谓的“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小组10:”成员凡·艾克认为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在人的意向中,空间是场所,时间是场合,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中去。

概括而言,场所则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连续。

阿尔多·罗西在城市设计中强调诸如记忆和纪念性,公共和私有等城市主题,他认为场所不仅由空间决定,更是由这些空间中所发生的古往今来的持续不断的时间所决定。

而所谓的“城市精神”就存在于它的历史中,一旦这种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记号。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最有意义的空间。

由此开始,场所理论第一次将人的心理情感和地域精神被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生命体,人在一个环境中生存,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趣味判断。

城市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读书笔记【篇一:《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

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由艾森曼主持再版。

《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

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

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

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

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城市建筑体的结构主要内容摘录:、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

——《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由自身的建筑构成,由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

——《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第一篇:城市设计读书笔记第四章城市设计的编制一、城市设计编制和研究的主要类型是什么?虽然城市设计内容涉及从城市整体到城市局部小范围的空间环境,任务目标多种多样,但总体上看可以从编制与研究两种角度出发。

(1)从编制角度入手的城市设计比较重视与城市规划编织层次相协调,常以规划任务委托形式出现,以求城市设计将城市规划目标具体化,将规划目标与措施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上体现出来,最终又可将城市设计主要成果纳入到规划文件中,在不停层次规划内容中反映出城市设计成果。

(2)从研究角度入手的城市设计则注重城市发展中所需解决的特点问题。

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解决问题方案只从宏观社会经济上研讨是不够的,对城市而言,在特定的物质空间中探讨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社会各方都愿意接受的方法,其直观与可能性是寻求可行解决问题方案的有效途径,常常以研究任务形式委托出现。

城市设计可作为独立的规划成果,对城市发展的特定问题与区域,提出具有指导性的物质空间与规划管理方案。

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研究工具,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工作相结合,为城市寻找更为合理的建设发展方案。

城市设计常常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成果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发展中发展目标与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城市设计过程,以发展目标为依据,来探讨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国内外城市设计实践来看,城市设计可分为概念性城市设计、策略性城市设计与实务性城市设计。

概念性城市设计作为探讨城市地区的适宜的发展目标、策略与方式的重要手段,成为相对独立的城市设计任务,其主要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指导下一阶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寻找具有引领性的城市设计方案。

概念性城市设计针对城市成片新开发地区或对城市十分重要并面积较大的地区,常常采用城市设计竞赛方式,目的是选择能够满足城市发展功能需求,适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创新,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与新的增长动力的城市设计发难,方案针对项目发展涉及的重大问题与潜在的实施内容提出物质形态层面的解决方案与相应的发展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
[德]迪特尔·普林茨
本书是为德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城市设计》教科书,分上、下两册。

本册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现状调查、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及道路交通、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

此书,可以让“城市设计”不再炫耀,更加的理性化。

读书笔记主要集中在第四章——设计的基本方法。

学习了解在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布局形式、尺寸以及组织形式,使得以后的设计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化和人性化。

设计的基本手法
1 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维持绝对必需量的交通。

——当分配交通流量时,就以所有的交通方式作为对象,这时,尤其应促进非机动化的私人交通以及公共的客运交通。

——公平考虑所有居民所拥有的交通机动化需求和可能性。

——对比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从而尽量减少交通问题对于生活质量的侵害。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国民经济方面的可能性。

例:一个居住区的道路网开发
合理的开发模式——集中布置的居民点
建筑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置,日常生活必须的设施在步行范围内。

远距离的目的地与住宅间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联系。

优点:大大限制了机动车交通,只需要较少的交通用地。

能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也较轻。

1.1 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必须是连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指示的道路结构,步行者的安全和活动灵活性必须优先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步行的舒适性。

步行者的出行半径收到目的地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条件、道路频度和阻碍等因素的影响。

在步行交通中,特别需要保护婴儿、小学生和老人的安全。

以下道路的安全性需要优先考虑:
1.步行者来往频繁的道路
2.不以车辆通行为首要用途的道路,例如游憩道路和购物街到。

需要设置保护设施的目的地:游乐场所、游乐场和运动场、幼儿园和学校、商店、社会设施、停车场等。

根据使用频率和道路的联系,对步行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主要步道的绕行系数必须最低,而次要步道则允许较大的绕行系数。

根据道路不同等级重要性和尺度对道路结构进行分配组合,构成步行交通道路网络。

城市步行系统开发的结构图式
a.链接各目的地的穿越步行道连接结构
b.根据造型和体验内容的差异所做的步行路线来区分路线分布道路
道路系统开发结构包括:方格网结构、错位方格网结构、梳妆结构、组合式开发系统、通过不同平面上的疏导分离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

1.2 自行车道
自行车交通为日常短途交通需求提供了特别划算的性价比。

自行车道的建设中普遍的建议:
1.单条自行车道一般宽度为1.6米,最小宽度为1.4米
2.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同一标高,且与车行道(路缘石线)间有分隔带(=0.75米)
3.骑车者和转弯或等待的驾车者之间有视线联系
4.自行车道/带在交叉口区域有清晰的视距
5.双向通行的自行车道在已建成区域不可能实现
6.双向通行的自行车道在交通交叉点需采用信号指示
1.3 短途公共客运交通
有关短途公共客运交通方面的说明,在此仅限于短距离交通,即只限于在空间上为住宅、工作、供应、教育、休闲提供联系的公共交通工具。

包括:公交车、悬轨车、有轨电车、地铁等。

为了促进短途公共客运交通——同时也是为了借此减少私人机动化交通——必须在城市设计中通过空间配置以及适宜的道路网开发建设实现预定目标。

有关城市设计的结论
1.公交站点与住宅或其他重要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2.公交站点周边500米范围内的高密度使用是值得推荐的;
3.从住宅到停车场或到公交站点的“出行距离”,应当几乎相等。

1.4 车行交通
道路网结构包括:放射状、方格网状、环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