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

合集下载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写的一本关于城市面貌的著作。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在读后感里我主要抓取了波士顿来讨论。

书中的研究范围主要有:马萨诸塞大街以里的中央半岛地区,包括大都市区的商业中心和几个高密度的居住区。

对许多人来说,波士顿中央公园是他们意象中的城市中心,再加上贝肯山、查尔斯河、联邦大道,是提及城市意象时,市民最先映入脑海的地方。

波士顿中央公园是与城市最密集地区毗邻的巨大开放空间,它的位置由此也分别限定了其它三个地区的一条边界,因此成为所有人借以认识环境的参照核心。

波士顿景观生动,但道路系统混乱,不过交通功能的重要性使得道路仍然支配着城市的整体意象。

波士顿的道路系统有独立的元素构成,一个连一个,或者有些彼此之间根本就没有联系。

这个系统很难描绘,也很难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意象,通常需集中按照节点的顺序来梳理。

因此这些节点对于城市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波士顿意象分析的一个总结,是进行规划设计准备的第一步。

它用图像汇集了城市意象中的主要难点,即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

读了这本书的给我带来的主要是在掌握作者的思路后,在自己脑袋中添加了一个框架可以很好的以后往框架中加入新的。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一书以城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城市意象的构成原理及其实现的方式,并且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入手,深入探究了城市意象的构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这本书的立足点从城市的实体出发,告诉我们要创造美丽的城市,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美化”层面,关键还在于从更深层次,从城市意象的构建问题上发挥才能,创造性地运用对城市的认知,把城市的特质体现出来,激发出城市元素的认同性。

本书的关于城市意象的理论论述,既丰富又充实,从城市视角深入探讨了城市意象的构成原理及其实现的方式,突出了感知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相关案例也非常实用,案例的分析通过实践,使人们知道了城市意象的构建方式,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出感知艺术在城市中的实现,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意象的构建原理。

《城市意象》这本书,对于深入地去了解城市的特质,城市资源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到,尊重当地城市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把握政治、社会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运用感知艺术,帮助城市构建真正美丽的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第一篇: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多数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年,但凯文林奇教授所编著的《城市意象》这本小册子,在对城市景观结构的阐述上,仍然有着非凡的高度。

本篇读书笔记试简要概括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作者首先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的讨论中,“环境意象”这个词语即是指道路、标志、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可以看到,在作者的眼中,城市首先是由细节环境所组成的。

作者又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些环境应该具备的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而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环境意象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最后,这个物体必须包涵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中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为此增加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

附录内容丰富,例子们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是学生可以摘记的,例如描述一个城市空间很劣质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有时是因为)一遍遍地修饰以试图表现华丽,但在外表上它们反而常常缺乏特征。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

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段的印象。

本书通过研究城市市民心中的城市意象,分析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性或是“可读性”。

文中举了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采访观察,让居民描述城市,来总结居民对城市意向的感知程度,也就是居民是否对城市结构感觉清晰,对城市的道路,边界,节点,路标,区域是否有明确的认知。

通过这些调研得到了几个结论:1.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

如波士顿的查尔斯河沿岸占据景观主导地位,因为它由此将人们引入市内的宽广视线走廊。

洛杉矶的市中心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开敞的空间,泽西城则是从佩利塞德岩壁走下来时面对的曼哈顿天际线。

2.开敞的景观而产生的感情上的愉悦。

一个处置得当的全景景观是城市快乐的源泉。

3.未经加工或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可能会十分显眼。

4.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5.不同阶层居民的居住区域。

6.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

人们对时代的对位,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等印象深刻。

本书此处最引起我的思考也是我印象最深。

城市中的居住者是城市的使用者,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在平时生活中都体验了城市的空间,对城市的节点,路边等都有一定的印象。

如我回忆大连理工大学的意向,能说出几处设计令人感到舒适,几处景观很宜人,也能想出几处景观或建筑不舒服,是很糟糕的设计;还有一些区域没什么印象。

也会对某些区域的环境有些如何改善的想法。

我回想一下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对大致的路网关系有个比较清晰地印象,对于拐弯处,多条道路交点处印象模糊一点,甚至有混乱的感觉。

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城市节点,如胜利广场,友好广场,星海公园等印象深刻。

市中心正在施工的区域十分引人厌恶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x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x

精品文档《城市意象》读书报告浅析《城市意象》1.书籍简介《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 ,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 ,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 ,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 ,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 ,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

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 ,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 ,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

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 ,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 ,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 ,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 ,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 ,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 ,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 ,应该容易认明 ,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 ,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 ,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 ,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 ,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推荐】城市意向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2页)

【推荐】城市意向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城市意向读后感篇一:《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

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

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

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过研读大师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从个人观点及本土化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意义。

并逐一对五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本我国大城市实情对城市意象五要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作出小结及心得感想。

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便是他于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大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此外,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规划及园林,建筑设计等均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及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并且应该是“可识别的”,并且有能够启发人们强有力“意象”的能力。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设计及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

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表现为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在阅读《城市意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城市的窗户。

作者凯文·林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意象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意义。

书中开篇,林奇就指出城市意象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堆砌,更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记忆。

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观察,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地图。

道路是城市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它们不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人们在城市中移动和感知方向的线索。

一条清晰、连续、有特色的道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帮助人们建立起对城市的整体认知。

比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宽敞而繁华,两侧的建筑和景观富有魅力,成为了巴黎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界则是城市中区分不同区域的界限。

它可以是自然的,如河流、山脉;也可以是人为的,如城墙、铁路。

清晰明确的边界能够让人们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区域范围,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

例如,北京的二环路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边界,将城市中心与外部区域划分开来。

区域是城市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范围的地段。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功能和景观,人们往往会根据这些特征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区域。

像上海的外滩,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和繁华的商业氛围,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交通枢纽、广场等。

它们是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聚集点和转换点,往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重要性。

纽约的时代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节点,它汇聚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成为了纽约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

标志物则是城市中容易被识别和记忆的突出元素,如高塔、纪念碑等。

它们往往具有独特的造型或历史价值,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

悉尼歌剧院独特的建筑外形,使其成为了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重要标志物。

林奇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意象应该是清晰、可识别、有特色的。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第一章:环境形象·可识别性:色彩、形状、光谱、运动视感、嗅觉、听觉、触觉、动觉、引力、电磁感(动物)人则可以通过地图、门牌号码、路牌、汽车站、标志物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以防迷路。

·建立形象。

形象的关联(Coherence)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其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

环境提示了特征和关机,观察者——以他很大的适应能力和目的——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见物以一定的意义。

-视觉过滤or强调在形象本身不断交织的过程中,不同的观察者对于一定的实体的形象感知是有相当差别的。

-对形象的描述,不同观察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形象(对任何一个特定的形状),但当观察者在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性格方面接近于同一类时,对这种形象的描述将会更精确。

-抽象的固定的方位系统。

·结构与识别(identity)环境形象分为三方面:识别(物体)、结构(空间关系)、意义(感情)·形象性(可识别性legibility;外显性apparency)1)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心里形象的性能。

2)对环境的感知:广度深度3)城市形式的形象性:美丽的环境还有其他性质,如意义和表达、没敢、节奏、刺激和选择。

4)大都市区5)艺术品的两个基本功能(stern)“创造形象,以清晰而协调的形式去满足人民对生动的可理解的外观的需要。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

迄今为止,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主要包含以下五种元素:1、道路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沿着道路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城市,其他城市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

2、边界边界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比如海岸线、铁路分割线、开发用地边界、围墙等。

这些边界可能将区域分割开来,也可能是接缝,将相邻的区域连接在一起。

它在城市的组织特征中有重要的作用,3.区域区域是城市中中等面积的分区,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识别的特征,而让人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进入”的感觉。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他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寻找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城市理论。

它从环境意象和城市形态两个方面对城市形体环境内涵进行了说明。

《城市意象》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时有关城市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我们可见、可观、可喜的源泉。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到处可见的就是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的,越来越多的生活快节奏让人们停不下来观赏身边的建筑。

同样,我们身边的建筑不变,在城市不同的阶层人们来说,眼中的景观也有所不同。

看到书中,作者林奇针对洛杉矶、波士顿、泽西城这三个城市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市民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城市的意象;二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进行访谈。

性比较而言,林奇更喜欢民意的调查。

三个不同的城市,人们却有共同的意象特征:1.城市的景观及环境,是人们离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城市的绿色植被,得到更多人的关注;2.社会经济阶层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无论是文化、历史、底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3.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经常描绘城市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及清洁度的对比,甚至还有年代的对比,元素及其特征在整个环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比例随实行形态的变化二不同,但它们种类以及使意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是十分类似的。

不过,在人们的感知环境中,这三个城市给人们有不同的感受,差异是很大的。

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作者林奇不仅是一位城市规划师,同时他还是一名心理学家,他的每一个观察点都是很细微的细节,往往是人们眼中所忽略的。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城市意象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篇1[标题]:城市意象:从城市规划到人文关怀的视觉之旅[引言]:在阅读《城市意象》这本书之后,我对城市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由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所著,主要阐述了城市意象的概念和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城市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著作。

[主要观点]:1.城市意象的概念: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边界、道路网络、重要建筑物和地标等。

2.城市意象的形成:城市意象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道路网络、建筑物、公共空间等。

3.城市意象的重要性:良好的城市意象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城市意象与人文关怀: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人文关怀的问题。

[实例]:在书中,凯文·林奇提到,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意象。

例如,一座城市的边界应该是清晰的,道路网络应该是便捷的,建筑物和公共空间应该是有特色的。

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在进入城市时能够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例如,书中提到的芝加哥的城市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芝加哥的城市边界清晰,道路网络便捷,建筑物和公共空间有特色,这些都让人们在进入芝加哥时能够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此外,芝加哥的城市设计还考虑到了人们的需求,比如在市中心设置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这些都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个人观点]:我认为,《城市意象》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人文关怀的问题。

凯文·林奇的观点让我对城市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城市设计充满了期待。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摘要: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

《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重要意义。

凯文•林奇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关键词: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主要内容: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环境的意象、三个城市、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新的尺度。

其中城市意象及其元素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环境的意象其中讲了四个部分: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象性。

其中可读性指城市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可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P4 营造意象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可意象性: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 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
第一章小结
第一章主要讲意象的定义以及一些对环境意象的阐述。由 浅入深的讲解了意象这一抽象的内容。 建筑是“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第二章 三个城市
特征: 1.波士顿 缺乏开放的休闲空间,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是沿河的窗户, 铁花栏还有褐色砂石的建筑立面 2.泽西城 隔河而望的纽约天际线 3.洛杉矶 “伸展”“开敞”“无形”“无中心” 4.共同的主题
第二章 小结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 个性;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未经过加工的或是无定 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很可能会十分显眼;城市 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
第四章 小结
较前一版,多了的这一章节。 从设计线路,其他元素设计,形态特征,整体感知,大都 市形态,设计过程,来阐述现代大都市的形态更全面的展 示了现代大都市的多核心的特点。
第五章 新的尺度
可以看作书本的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 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 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 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 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 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 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 淀。”P91
读书笔记——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读书之前,很疑惑什么叫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又和城市设计之间有什么关联。

带着疑问,我读了凯文林奇的这本《城市意象》。

不能说完全读懂了,可是也有了那么点自己的想法。

按照书上说——“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这句话很难理解,也难被解释。

同时,按照书上说的——“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我们能发现两点: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

我们发现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

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

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三个城市中,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泽西城。

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说,泽西城缺乏自己的城市个性。

城市没有与周围城市的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

在城市结构上,城市与它的市民间缺乏更多的联系,城市各部分又缺乏空间或形态间的差别。

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又缺乏对城市的感情或者认知。

“千城一面”,或许这便是泽西城的中国现实版的描述。

苏州,这座我生活了三年的城市,它并不缺乏底蕴,也不缺乏与其他城市的可区别性与可识别性。

中心古城区的保护与严格的限高管理,使得苏州也拥有独特的城市结构。

可是,作为一个出行多半靠地铁出行的学生而言,苏州之于我还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缺乏通过概念性的路网将他们连接起来的机会,即使每一个点都很有特色或拥有很高的视觉意象。

相比于苏州的得天独厚,中国更多的城市缺乏特色。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关键词:城市意象要素西安一、概述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

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

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

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

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

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

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

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

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

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 (2)

城市意象读后感 (2)

泛读《城市意象》小感题解:对于这个作业,很是困惑,首先是对于这个论文的困惑,论文,据百度所查,应是用来做学术研讨或报告的东西,可是,我们这个阶段,既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很多的成果,那么,如何来做这个文便成了问题;其次对于选题,我们的内容过于宽泛,问题设置就显得很大,更加无从下手。

那我可不可以认为这个作业就是在前人的理论和观点上进行翻译?那么,这是不是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一般这个过程只是几个小时就搞定了的。

不知道老师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依稀记得大一时候的建筑概论课,最后的学习考核也是写论文,貌似是得了78分,貌似是按页数给分,暂且抛开这个不说,只是说说这个于我的作用,我觉得,也只是浪费了几个小时去手写一些什么东西,现在叫我回忆,真是只记得题目和城市乡村有关而已。

我觉得,这样的东西,真的没有必要。

针对这个现状,我觉得,那就先抛开这一切,只是从一本书入手,去看看作者是怎么来理解城市的。

既然是入门。

那我就选择了《城市意象》。

我要做的工作也就变得简单而连贯,那就是去理解他是怎样想的,或者他的思路是否清晰。

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对于城市的解读的翻译吧(我更愿意把这个阶段所坐的一切叫做翻译)?由于时间原因,读书粗略,只知大意,未解深意,所以,翻译可能会略显粗浅,感想或许略显幼稚,但是都不管了,对了,字数可能会不达标。

第一部分:首先,我想说的是关于凯文林奇,对于他的一系列诸如本书,或者《总体设计》,再或者《建筑的永恒之道》等著作,不再多说。

只是觉得,他的诸多功绩之中,最为令我赞赏的,就是他对于建筑教育体制的改良——他帮助建立了麻省理工规划学院,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学院之一。

个人认为,这种对于学科的改良,是需要一定的魄力的,而这种改良也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说服力的,后来也证明了这种改革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对于MIT或者是建筑教育。

对于凯文林奇的成书思路,我做一个介绍,他的方式是这样的,关于城市意象,他使用了5个章节来介绍,首先便是意象的解读,其次是关于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这三个城市的介绍,然后他深入介绍了城市意象的元素及城市形态设计,最后,他探讨了城市的新尺度和城设计问题。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篇一: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建筑学的一大好处,就是有很多“小部头”的书,可谓老少皆宜,百读不厌。

《城市意象》就是其中不容错过的一本。

本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候早期现代主义的城市理念的弊端逐渐显现,当代的城市思想逐渐萌发。

而《城市意象》就是其中堪称先声的著作。

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理念,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故而超越了传统的形式思维,将城市规划和设计引入了新的领域。

认知城市:用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它是认知城市的基本指南,用书里的话来组合一下,就是:——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长去感知。

——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

——感知并构造我们的周围环境十分必要,这种意象对于个体来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重要。

——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我们的研究能够肯定的仅仅是存在一个一直的意象,当你不在那里时可以用它来描述和回想这个城市。

——在重建城市的过程中时,我们应该有可能赋予城市一种适宜的形态,使其有助于城市的意象组织,而不是更加尴尬。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可意象的、同时也是开放式的环境。

即,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并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代入了我们自己建立的一个由各种意象组成的模型(认知环境),进而从物质上和情感上定位自己所处。

由认知环境出发,作者建立了由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区域构成的意象体系。

道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

边界: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海岸、围墙、用地边界等)区域: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

(住区、商业区、贫民区等)节点:点状参照物,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人们能够进入其中。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 作者:凯文·林奇 环境的意象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 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 同条件下对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彻底放弃。研究一个场景所包含的内容通常要联系周围的环境,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先前 的经验。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关系密切。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回忆中,意味深长。城市中移动的元素,尤其是人类的活动,是与静止的物 质元素同等重要的。在场景中,我们不仅是简单的观察者,也与其他的参与者一起成为场景的一部分。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相关事物混 杂在一起,形成部分的,片段的印象。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城市不但是成千上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们共同感知,或享 受的事物,也是众多建造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建设改造的产物。尽管一段时间内大致轮廓可能静止不变,但细节的变化从不间断。城市的发展史中由一系列连续的片 段组成,局部作用职能作用于它的发展和形态,并没有最终结果。 可读性 主要着眼于城市 的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亦即容易通过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的形态的特性。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城市意向分析城市的视觉品质,一个可读的城 市,它的街区,标志或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作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在 探路过程中,其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向。这种一向是个体头脑队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的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迷 失”在我们的词汇里不但意味着简单的地理方位的不确定,也暗示者更大的灾难。一个清晰的意向可以使人方便快速的迁移。有秩序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可选择的可 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浅析《城市意象》1.书籍简介《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

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

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基于这种观点,林奇进一步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的提出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也是我们在目前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基本要素。

林奇将五要素称之为充当城市设计的标准元件,在详细分析这五种元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使每座城市都有其本身的可意象性。

3.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在城市意象中,林奇关注的是城市的视觉品质。

在组成这些视觉品质的环境意象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元素尤为重要。

提高城市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辨别和组织。

城市区域组成,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道路是观察者移动的路线( 街道、运输线、运河等),组成了城市综合体中最常见、最可能的运动线路网络,它构成了城市意象的骨架,是城市整体赖以组织的最有效的手段。

对许多人而言, 道路是他们想象城市图像中的主要元素。

人们游走在这些路网中, 游览这座城市, 同时将其它的环境元素加以整理, 建立起相互的关系, 形成人们心中的城市意向。

当其它要素环绕周围时, 道路通常在人们意向当中处于支配地位。

哪里的主要道路缺乏定义或者容易和其它的混淆时, 哪里的整体意向就会不那么清晰。

道路能成为城市意向中重要的特征是有某些原因的, 包括经常使用、专门使用的集中、特有的空间特性、正面的特征、接近城市中专门的特征、视觉上显著, 或者在全部道路结构或地形学中它们位置的优越性。

边界是不同于道路的线性要素,它既不用来使用, 也不被看做道路,它通常用来形成区域中的边界或者连续中的线性隔断。

它们是横向的参考,而非坐标轴。

最强烈的边界是视觉上显著的, 外表上连续的并通常难以逾越的。

边界是重要的组织特征,特别当它连接毫无特征的区域时, 就像水域城墙勾勒出了城市的轮廓一样。

大多数城市拥有定义非常清晰的边界。

济南市的边界, 举个例子来说,有南部山区和北部黄河形成的强烈意象,这种特点鲜明的自然环境经常形成一个城市很重要的边界。

区域是城市中的观察者“精神进入”的一个中型到大型的区域, 或者它有可识别的“连续性主题”自然特征, 这是根据肌理、空间、结构、细节、象征、用途、居民、维持费用、地形等得出的。

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因素, 但并不足够创造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 一个区域仅仅被熟悉城市的人这么认为。

创造一个更深刻的意向可能需要更多的线索。

区域可能拥有生硬的、精确的分界线, 或者也可能是渐渐消失在周围地域的柔和的不确定的分界线。

节点是点性参考,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城市中战略性场所,它是人们行进中来去的强烈的焦距。

节点可能是第一个交叉点, 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专有用途或自然特征的“主题性的集合”。

当做出决定和提高注意力时, 交叉点和行进模式的变化是的节点意义功能更加重大。

然而当主导性的节点趋向于同时具有“集合”和“交叉”, 就具有双重的功能和自然意义, 譬如公共广场。

然而非本质的、有特色的自然形态更能够使得节点记忆深刻。

标识物是作为外部的点参照。

一些诸如塔、尖顶、小山——是远方的, 作为一个特色可以在远方的各个角度的小一点的环境中的顶部被看见。

相对于它的背景来说, 有明显的外形和显著的空间位置的标识物, 能更容易的被识别, 对观察者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

凯文·林奇认为标志物的一个关键的自然特征是单一性,“环境中的一些唯一的难忘的外表”, 通过使它们能从很多地点可视或者与它们附近的要素创造对比度, 那些“显著性空间”能建立标识物元素。

一个环境是怎么用的也可能加深一个标识物的重要性, 譬如它的位置在于包括道路节点的交叉处。

这一系列要素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联合起来提供出整体的意向。

区域由节点构成, 由边界定义, 被道路穿透以及布满了标识物……元素有规律的交迭并互相渗透。

一批批的意向通常相互交迭并在一系列的层面上互相关联, 来反应地域的尺度。

这样, 观察者可以通过意向从街道层面到那些临近地段, 到城市以及更远, 就如身临现场一样。

书中通过对意向特性的分析和总结,得出“随着联系的不断增加, 结构也就变得有了刚性, 各个部分在各个方向上都有紧密的联系, 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内部”的观点。

这指出了城市发展的过程与几种发展形式。

4.城市的可意象性设计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其中设计者可以操作的尾部物质形式起着主要的作用。

尽管大部分工作都局限于单个元素的个性和结构,以及它们在小复合体中的形态,但最后都集中到作为一个整体形态考虑的城市形式的远期合成,整个大都市地区清晰而且全面的意象是未来城市的基本要求。

在今天,大尺度的可意象环境非常稀少,像当时的深圳一样重新规划新建一座城市的可能性几乎已不存在,然而反观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城市发展,其空间组织、运动速度、新建项目的速度和尺度依然迅猛增长,这些建设的需要使得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建立结构良好,意象清晰,同时又充满诗意和象征性的环境成为可能和必要。

5.小结在加拿大作家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城市的本质被阐述为: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

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

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城市意象》给了我们挽救大城市的一种方法,它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方面给我们不同的启示,告诉我们一座城市或大都市的形态将不会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却又复杂易变。

适应数以万计市民的感知习惯,它应该具备可塑性,对于功能和意义的改变不加限制,同时又能包容新形象的生成,它应该设计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设计他们的理想和传统,设计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它必须鼓励他的观众来探索这个世界。

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和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

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城市意象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优秀的城市景观是时代性、地域文化性与自然环境特点的综合反映。

城市文明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与社会变迁,阶级分化,民俗民风,生活娱乐紧密相连。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它自己的呼吸、节奏、性格、历史。

我们的城市不应该是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如何去寻找这种保存记忆并创造记忆的方法,是我们城市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铭记历史,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赠送相关资料考试答题的技巧拿到试卷之后,可以总体上浏览一下,根据以前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试卷中每部分应该分配的时间。

安排答题顺序关于考试时答题顺序,一种策略是按照试卷从前到后的顺序答题,另外一种策略是按照自己总结出的答题顺序。

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你必须非常清楚每部分应该使用的最少和最多的答题时间。

按照自己总结的答题顺序:先做那些即使延长答题时间,也不见得会得分更多的题目,后做那些需要仔细思考和推敲的题目。

例如,数学先做会做的题目,再做难题,所谓难题,就是你思考了好几分钟仍然无法做出的题目。

再例如,英语和语文,你可以先把填空、选择、作文等题目做完,然后再做阅读题目。

数学处于高级阶段的贾甲在某次考试时,做到第5题时,实在做不出来,于是就先不做,继续往下做,到了第10题时,又做不出来了,心里有点着急,就暗自对自己说,“平静”、“平静”,于是隔过去往下做,到了第15题,又做不出来了。

于是就回头做第5题,想了几分钟后,仍然做不出来,于是就再做第10题,想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解题思路,于是就很快的做出来了,这时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然后接着做第15题,想了一大会儿,只是想出了某一步骤,于是就把这一步骤写在试卷上,并猜了个答案写上,然后再回头做第5题,想了一会儿就做出来了。

然后,他用了几分钟检查了所有题目,发现没有大的错误后,他就再做第15题,他在脑子里把与这道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逐一回忆,由于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回忆了几遍之后,他终于想出了第15题的解题思路,于是就很快的做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