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87fb30e1711cc7931b716e5.png)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浅析《城市意象》1.书籍简介《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
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
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068b406763231126edb11b1.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写的一本关于城市面貌的著作。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在读后感里我主要抓取了波士顿来讨论。
书中的研究范围主要有:马萨诸塞大街以里的中央半岛地区,包括大都市区的商业中心和几个高密度的居住区。
对许多人来说,波士顿中央公园是他们意象中的城市中心,再加上贝肯山、查尔斯河、联邦大道,是提及城市意象时,市民最先映入脑海的地方。
波士顿中央公园是与城市最密集地区毗邻的巨大开放空间,它的位置由此也分别限定了其它三个地区的一条边界,因此成为所有人借以认识环境的参照核心。
波士顿景观生动,但道路系统混乱,不过交通功能的重要性使得道路仍然支配着城市的整体意象。
波士顿的道路系统有独立的元素构成,一个连一个,或者有些彼此之间根本就没有联系。
这个系统很难描绘,也很难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意象,通常需集中按照节点的顺序来梳理。
因此这些节点对于城市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波士顿意象分析的一个总结,是进行规划设计准备的第一步。
它用图像汇集了城市意象中的主要难点,即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
读了这本书的给我带来的主要是在掌握作者的思路后,在自己脑袋中添加了一个框架可以很好的以后往框架中加入新的。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678572a7cd184254b353596.png)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城市意象,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结合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前来查阅。
范文一:城市意象的读后感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这项研究背后的工作,由Gyorgy Kepes教授和我本人进行指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完成。
几年来,这项工作一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
本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联合城市研究中心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个中心是由这两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城市研究活动机构。
任何智力工作,其内容的来源都多种多样,很难描绘。
有几位同行的相关研究对本书的形成有直接均关系。
他们是,戴维克兰,伯纳德弗雷顿,威廉阿伦索,弗兰克霍奇基斯,理查德多博,玛丽艾伦彼得斯 (现在是阿伦索夫人)。
对他们所有人,我都万分感激。
还有一个名字应该和我的名字一起放在标题页上,只是他不必为本书的不足之处负责,他就是Gyorgy Kepes。
本书细节的发展和具体的研究是由我完成的,但作为基础的概念是与Kepes教授交换多次后产生的。
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我的观点。
对我来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范文二:城市意象的读后感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城市意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P90),“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392de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f.png)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一书以城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城市意象的构成原理及其实现的方式,并且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入手,深入探究了城市意象的构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这本书的立足点从城市的实体出发,告诉我们要创造美丽的城市,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美化”层面,关键还在于从更深层次,从城市意象的构建问题上发挥才能,创造性地运用对城市的认知,把城市的特质体现出来,激发出城市元素的认同性。
本书的关于城市意象的理论论述,既丰富又充实,从城市视角深入探讨了城市意象的构成原理及其实现的方式,突出了感知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相关案例也非常实用,案例的分析通过实践,使人们知道了城市意象的构建方式,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出感知艺术在城市中的实现,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意象的构建原理。
《城市意象》这本书,对于深入地去了解城市的特质,城市资源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到,尊重当地城市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把握政治、社会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运用感知艺术,帮助城市构建真正美丽的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73c2cfd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7d.png)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第一篇: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多数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年,但凯文林奇教授所编著的《城市意象》这本小册子,在对城市景观结构的阐述上,仍然有着非凡的高度。
本篇读书笔记试简要概括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作者首先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的讨论中,“环境意象”这个词语即是指道路、标志、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可以看到,在作者的眼中,城市首先是由细节环境所组成的。
作者又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些环境应该具备的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而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环境意象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最后,这个物体必须包涵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中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为此增加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
附录内容丰富,例子们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是学生可以摘记的,例如描述一个城市空间很劣质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有时是因为)一遍遍地修饰以试图表现华丽,但在外表上它们反而常常缺乏特征。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d16bda9b89680203d82580.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这个书名第一次看到就有一种莫名的好奇感,今天终于把它阅读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但是还是有那么点自己的小看法,希望与前人所留下的资料更好的结合,不仅用以增添自己的见识,还可以领略其他人对于这本书的见解。
凯文·林奇在书中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他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在研究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物,这些元素在城市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书中主要着墨的城市意象中的五个元素进行简单阐述,也就是大致的记录下书中对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理解;第二部分是选取别人根据这本书的分析方法对苏州进行城市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希望与书中内容可以相结合,更好地帮助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城市意象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是观察着习惯、偶然或者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其他的环境元素也都是沿着道路而展开布局。
道路作为重要的城市意象,具有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可度量性的特性。
道路的连续性是因为道路的可识别性,包括流线通常、宽度连续和景观的连续。
道路的方向性就是在某一方向上累计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可以快速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起点和终点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将城市连接为一个整体。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如山、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fcdfad998fcc22bdd10d20.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
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段的印象。
本书通过研究城市市民心中的城市意象,分析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性或是“可读性”。
文中举了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采访观察,让居民描述城市,来总结居民对城市意向的感知程度,也就是居民是否对城市结构感觉清晰,对城市的道路,边界,节点,路标,区域是否有明确的认知。
通过这些调研得到了几个结论:1.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
如波士顿的查尔斯河沿岸占据景观主导地位,因为它由此将人们引入市内的宽广视线走廊。
洛杉矶的市中心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开敞的空间,泽西城则是从佩利塞德岩壁走下来时面对的曼哈顿天际线。
2.开敞的景观而产生的感情上的愉悦。
一个处置得当的全景景观是城市快乐的源泉。
3.未经加工或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可能会十分显眼。
4.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5.不同阶层居民的居住区域。
6.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
人们对时代的对位,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等印象深刻。
本书此处最引起我的思考也是我印象最深。
城市中的居住者是城市的使用者,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在平时生活中都体验了城市的空间,对城市的节点,路边等都有一定的印象。
如我回忆大连理工大学的意向,能说出几处设计令人感到舒适,几处景观很宜人,也能想出几处景观或建筑不舒服,是很糟糕的设计;还有一些区域没什么印象。
也会对某些区域的环境有些如何改善的想法。
我回想一下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对大致的路网关系有个比较清晰地印象,对于拐弯处,多条道路交点处印象模糊一点,甚至有混乱的感觉。
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城市节点,如胜利广场,友好广场,星海公园等印象深刻。
市中心正在施工的区域十分引人厌恶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x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ca6b96ab90d6c85ed3ac616.png)
精品文档《城市意象》读书报告浅析《城市意象》1.书籍简介《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 ,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 ,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 ,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 ,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 ,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
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 ,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 ,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
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 ,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 ,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 ,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 ,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 ,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 ,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 ,应该容易认明 ,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 ,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 ,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 ,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 ,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81eb88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e.png)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提出的那几个城市意象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一开始觉得挺抽象的,就像密码一样。
但是越想越觉得妙啊。
道路可不只是那种让车跑、让人走的水泥路,它就像城市的血管,流淌着故事和生活。
我就想起我家附近那条老街,两边都是小吃摊和一些老店。
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路上都是各种香气,煎饼果子的、豆浆油条的,那就是这条路独特的“味道”。
这条道路连接着家、学校,还有我和小伙伴们的小世界,它就是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林奇说的,在城市意象里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边界呢,有点像城市的围墙,但又不是那种生硬的隔绝。
像河边的堤岸,它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静静流淌的河。
我经常去堤岸上散步,看着对岸的灯火和这边的车水马龙,就感觉这个边界把两种不同的氛围给划分开了,却又让它们相互映衬。
它就像是城市画卷的一条分割线,让城市的景色有了层次感。
区域这个概念就更有趣了。
比如说我们城市的老城区,那一片房子都是古旧古旧的,巷子里的石板路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
那里的人们说话都慢悠悠的,和新区那种充满现代感、到处是高楼大厦、大家走路都带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老城区就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小气候。
走进那里,就像走进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但又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
节点这个东西就像是城市的关节点。
像广场,就是那种特别热闹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城市举办音乐节,就在那个大广场上。
好家伙,那天广场上全是人,大家都在跟着音乐摇摆,周围还有各种卖小吃、卖小玩意儿的摊位。
这个广场一下子就成了城市的活力中心,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里,就像一个磁场一样,把城市里不同的元素都聚集到了一起。
标志物就更不用说了,城市的地标啊。
我们城市那个高塔,老远就能看到。
不管我在城市的哪个角落迷路了,只要一抬头看到那个塔,心里就踏实了,就像它在给我指路一样。
而且这个塔也成了我们城市的象征,外地人来旅游,肯定要去那里打卡拍照。
它就像城市的名片,向世界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d626aaaad02de80d5d84027.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过研读大师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从个人观点及本土化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意义。
并逐一对五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本我国大城市实情对城市意象五要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作出小结及心得感想。
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便是他于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大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此外,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规划及园林,建筑设计等均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及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并且应该是“可识别的”,并且有能够启发人们强有力“意象”的能力。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设计及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
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表现为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b2d7a6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c.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在《城市意象》这本书中,作者凯文·林奇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感知。
这并非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人们如何理解和体验城市空间的深刻洞察。
林奇认为,城市对于居民和访客来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道路和公共设施等物质元素构成的物理实体,更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意象。
这种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记忆的综合,它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的行为和感受。
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道路是城市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元素,它们如同城市的骨架,连接着各个部分。
人们沿着道路移动,形成对城市的线性认知。
比如,北京的长安街,宽阔笔直,承载着大量的交通流量,同时也是游客和市民心中重要的城市象征。
边界则是将城市不同区域划分开来的线性元素,它们可以是河流、城墙、铁路等。
边界不仅在地理上分隔了区域,也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分隔感。
例如,南京的明城墙,它界定了老城区的范围,让人在心理上感受到城内和城外的差异。
区域是城市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范围的地区,具有可识别性和内聚性。
像上海的外滩,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一个鲜明的区域,让人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和区分。
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要点,是人们在城市中行程的集中点,如广场、交通枢纽等。
它们往往是人们聚集和交流的场所,具有重要的交通和社交功能。
纽约的时代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节点,每天吸引着大量的人流。
标志物则是城市中容易被识别和记忆的突出元素,如高塔、纪念碑等。
它们通常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的象征和代表。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就是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标志物,无论在何处看到它的图像,人们都会立刻联想到巴黎这座城市。
林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阐述了这五个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的意象。
他强调,一个清晰、易于理解和富有特色的城市意象对于居民的归属感和城市的活力至关重要。
一个混乱、难以认知的城市会让人们感到迷茫和疏离。
2024年《城市意象》读后感
![2024年《城市意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d9c40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3.png)
2024年《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是由美国文学家、社会评论家简·雅各布斯撰写的一部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书籍。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61年,至今已经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我最近读了2024年的版《城市意象》并深受启发。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作者对城市的描绘深深吸引。
在《城市意象》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城市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将城市比作一座庞大的“石头河”,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像是石头的碎片,人们在其中穿梭,形成了活力四溢的城市景象。
通过这样的比喻,作者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的本质。
其次,我对作者对城市现象的深入分析印象深刻。
在《城市意象》中,作者对城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她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发展的观点和理论,并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来支持她的观点。
这使我对城市的运作机制和城市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另外,我对作者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深为赞赏。
在《城市意象》中,作者对城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她关注城市中的贫困、拥堵、污染等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建议,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
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我认为《城市意象》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城市的认识得到了深入和拓展。
我深刻地意识到,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城市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综上所述,2024年版的《城市意象》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思想深度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城市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也对当前城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c9513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7.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在阅读《城市意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城市的窗户。
作者凯文·林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意象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意义。
书中开篇,林奇就指出城市意象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堆砌,更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记忆。
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观察,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地图。
道路是城市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它们不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人们在城市中移动和感知方向的线索。
一条清晰、连续、有特色的道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帮助人们建立起对城市的整体认知。
比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宽敞而繁华,两侧的建筑和景观富有魅力,成为了巴黎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界则是城市中区分不同区域的界限。
它可以是自然的,如河流、山脉;也可以是人为的,如城墙、铁路。
清晰明确的边界能够让人们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区域范围,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
例如,北京的二环路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边界,将城市中心与外部区域划分开来。
区域是城市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范围的地段。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功能和景观,人们往往会根据这些特征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区域。
像上海的外滩,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和繁华的商业氛围,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交通枢纽、广场等。
它们是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聚集点和转换点,往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重要性。
纽约的时代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节点,它汇聚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成为了纽约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
标志物则是城市中容易被识别和记忆的突出元素,如高塔、纪念碑等。
它们往往具有独特的造型或历史价值,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
悉尼歌剧院独特的建筑外形,使其成为了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重要标志物。
林奇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意象应该是清晰、可识别、有特色的。
《城市意象》读后感(精选5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8df0d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6.png)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读后感(精选5篇)《城市意象》读后感篇1一、概述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
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
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
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
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
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
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
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
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
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d71e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2.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用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城市意象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篇1[标题]:城市意象:从城市规划到人文关怀的视觉之旅[引言]:在阅读《城市意象》这本书之后,我对城市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由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所著,主要阐述了城市意象的概念和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城市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著作。
[主要观点]:1.城市意象的概念: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边界、道路网络、重要建筑物和地标等。
2.城市意象的形成:城市意象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道路网络、建筑物、公共空间等。
3.城市意象的重要性:良好的城市意象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城市意象与人文关怀: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人文关怀的问题。
[实例]:在书中,凯文·林奇提到,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意象。
例如,一座城市的边界应该是清晰的,道路网络应该是便捷的,建筑物和公共空间应该是有特色的。
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在进入城市时能够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例如,书中提到的芝加哥的城市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芝加哥的城市边界清晰,道路网络便捷,建筑物和公共空间有特色,这些都让人们在进入芝加哥时能够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此外,芝加哥的城市设计还考虑到了人们的需求,比如在市中心设置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这些都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个人观点]:我认为,《城市意象》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人文关怀的问题。
凯文·林奇的观点让我对城市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城市设计充满了期待。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fa34643f5335a8102d220b4.png)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篇一: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建筑学的一大好处,就是有很多“小部头”的书,可谓老少皆宜,百读不厌。
《城市意象》就是其中不容错过的一本。
本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候早期现代主义的城市理念的弊端逐渐显现,当代的城市思想逐渐萌发。
而《城市意象》就是其中堪称先声的著作。
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理念,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故而超越了传统的形式思维,将城市规划和设计引入了新的领域。
认知城市:用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它是认知城市的基本指南,用书里的话来组合一下,就是:——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长去感知。
——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
——感知并构造我们的周围环境十分必要,这种意象对于个体来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重要。
——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我们的研究能够肯定的仅仅是存在一个一直的意象,当你不在那里时可以用它来描述和回想这个城市。
——在重建城市的过程中时,我们应该有可能赋予城市一种适宜的形态,使其有助于城市的意象组织,而不是更加尴尬。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可意象的、同时也是开放式的环境。
即,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并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代入了我们自己建立的一个由各种意象组成的模型(认知环境),进而从物质上和情感上定位自己所处。
由认知环境出发,作者建立了由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区域构成的意象体系。
道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
边界: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海岸、围墙、用地边界等)区域: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
(住区、商业区、贫民区等)节点:点状参照物,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人们能够进入其中。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644bf62b84ae45c3b358c65.png)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4 营造意象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可意象性: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 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
第一章小结
第一章主要讲意象的定义以及一些对环境意象的阐述。由 浅入深的讲解了意象这一抽象的内容。 建筑是“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第二章 三个城市
特征: 1.波士顿 缺乏开放的休闲空间,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是沿河的窗户, 铁花栏还有褐色砂石的建筑立面 2.泽西城 隔河而望的纽约天际线 3.洛杉矶 “伸展”“开敞”“无形”“无中心” 4.共同的主题
第二章 小结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 个性;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未经过加工的或是无定 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很可能会十分显眼;城市 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
第四章 小结
较前一版,多了的这一章节。 从设计线路,其他元素设计,形态特征,整体感知,大都 市形态,设计过程,来阐述现代大都市的形态更全面的展 示了现代大都市的多核心的特点。
第五章 新的尺度
可以看作书本的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 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 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 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 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 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 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 淀。”P91
读书笔记——城市意象
第一章 环境的意象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 的一种艺术形象。
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 灵可读性 容易辨知凝聚形态的特性 p3 一处可读的环境能带来安全感
在P4 惊喜必须基于一个整体的框架,迷惑的只能是可见整体的一 小部分 证明了环境的安全感
第三章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城市意象的五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道路:意象的主导元素
时间和方向的主导流向
边界:线性要素 区域:组织城市意象 节点:人们往来行程的焦点 标志物:点状参照物
第三章 小结
“无论是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 态渐渐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 的联想。” “但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是在城市街道漫步的机会,让人很 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能够回忆起几种自己喜欢的特殊场景,在生活环境中我 们就在努力创造这些鲜明的结构和形状。”
第四章 城市形态
• P70 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 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 和社区的感觉 • P73 道路是城市综合体中最常见、最可能的运动线路网络 • P80 特异性,形态简单性,连续性,统治性,连接清晰, 方向差异性,视觉范畴,运动的意识,时间序列,名称和 意蕴。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