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中国妈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当代舞蹈作品,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一群女学生们共同演绎的一部群舞。作品名称是编导赋予的,能体现作品的中心思想“中国”、“妈妈”,这就是这部舞蹈所要表达的潜台词,也是观赏者展开联想,构建意象的基础。舞蹈主要表现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中国妈妈抚养一个日本遗孤的故事,整部舞蹈里都贯穿着丰富的面部表情,用表情表达了舞蹈中情感的变化,丰富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触动心弦,难以忘怀,朴实无华的动作体现了伟大母亲的辛劳与内心的挣扎,无论是接受遗孤的挣扎还是送行是的挣扎,都通过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作品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憎恨。一群衣着简朴的中国妈妈弓着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迈着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向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迸发尖锐的控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控诉日军滔天罪行令人发指,而后又向后下腰,手捂颈部,让观众有窒息的感觉,那弯曲的背,绝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现出中国妈妈遭受的苦难,失去亲人的痛苦。

第二部分,接纳。音乐嘎然而止,人群中出现一个穿着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缩着身体蹲在地上,曲风一转,细腻而舒缓的音乐更显出女孩儿怯懦、可怜。小女孩张开五指挥舞双臂,跪着向前挪动,充分体现了绝望与无助。然而,她是侵华日军的孩子,她的和服上还沾着中国人的血,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妈感到不忍与同情。对于饱受家园洗劫、亲人被杀的中国母亲来说,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遗孤。二人拥抱的动作,骤然拉近了二人的距离。演员围成圆后再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第三部分,养育。在悠扬、轻快的音乐声中,妈妈把小女孩的手捂在自己的手中揉搓,而自己却瑟瑟发抖,这样的动作表现出对小女孩捧在手心里的疼爱。母亲们插秧、割草,一起一伏,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动作贯穿整部舞蹈,表现出中国妇女勤劳能干。女孩抱住妈妈撒娇,一起嬉戏,用了背、抱、滚、落等一系列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特征,体现一个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不言而喻,无关国界,这是真正的“大爱”。此时,当年的异国小儿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了,她的活泼与懂事,让中国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简单的播种收割动作,让人联想到妈妈辛勤劳作,抚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憎恨与母爱的矛盾碰撞,母性的伟大瞬间体现。尤其是那几句歌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女儿”一把抱住正在地里劳作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的手磨出了层层老茧,“女儿”把妈妈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脸上,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溢于言表,接着,“女儿”弯下腰,模仿母亲的动作开始为母亲分担劳苦,全体舞者一起劳作,响起了整齐的脚步声。这一刻观者饱蘸泪水,妈妈也欣慰地潸然泪下。

第四部分,送行。

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响起,旋律如泣如诉,深沉的音乐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然而,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女儿终将离去,离开这片养育她的厚实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个生下她却未能抚养她的陌生的国度。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啊。突然,女孩一个转身,回奔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妈妈腿不忍离去,此刻别离让所有妈妈怆然泪下。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让人为之动容。漫天大雪中,亲手抚养日本遗孤的善良的中国妈妈依然在痴痴地守望,就这样,舞蹈在摇篮曲中缓缓谢幕。

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舞蹈,除了它承载了一段沉重的历史,演员们的倾情表演,把历史进行了一种艺术的升华,这个升华的着力点,就在这些表现大爱和大恨的肢体语言上,由这些艺

术化的肢体语言与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呈现出这个舞蹈生命的中心,打动人心的结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