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B在空间信息服务集成中的应用

ESB在空间信息服务集成中的应用
ESB在空间信息服务集成中的应用

空间信息分析技术_王劲峰

第24卷 第3期 2005年5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4,No 13May ,2005 收稿日期:2004210216;修订日期:20052012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471111)、863项目(2002AA13523021)和973项目(2001CB5103)支持。 作者简介:王劲峰(19652),上海市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信息科学研究。 Email :wangjf @igsnrr 1ac 1cn 空间信息分析技术 王劲峰,武继磊,孙英君,李连发,孟 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在GIS 技术日趋成熟和空间数据极大丰富的今天,通过分析空间数据探索空间过程机 理正变得日益迫切。空间信息分析技术至少包括以下六个主要方面:(1)空间数据获取和预 处理;(2)属性数据空间化和空间尺度转换;(3)空间信息探索分析;(4)地统计;(5)格 数据分析;(6)复杂信息反演和预报。本文提出了解决具体应用问题一般的空间数据分析计 算、结果解释和反馈程序。认为空间过程的一般共性和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各种不同的方 法技术最终可能导致空间数学(spatial mathematics )的产生,同时发展鲁棒的空间分析软件 包对于普及空间数学是必要的。 关 键 词:GIS ;空间信息;空间过程;空间分析;机理解释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5)0320464209 1 引言 随着对地观测、社会经济调查、计算机网络和格网信息处理能力的迅速提高,空间数据正在以指数方式急速增加。通用和专用的(时)空间数据结构[1]、应用于具体事物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对这些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深加工以获得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2]成为空间信息三大领域。 数据分析通常用统计学方法,当今流行软件包SPSS 、MA TL AB 等大大地促进了数据分析深加工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徐建华,2002)。 但是,空间数据通常具有非独立性,这与经典统计学基本假设相驳。因此,专门的空间信息分析理论和技术正在迅速发展[3~5],已在遥感、生态环境、地球科学、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诸多成功的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 2 研究动态 统计分析是常规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然而,传统统计学在分析空间数据时存在致命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由空间数据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假设共同造成的。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是建立在样本独立与大样本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对于空间数据,这两个基本假设前提通常都得不到满足。空间上分布的对象与事件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是普遍存在的,这使大部分空间数据样本间不独立,即不满足传统统计分析的样本独立性前提,因而不适于进行经典统计分析[6];另一方面,有些空间数据采样困难,如某些气象台站分布在稀疏的山区,导致样本点太少而不能满足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大样本的前提;地学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

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 应用实践 凯军田鹏桂红付哲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主任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副主任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副部长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部长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副部长 摘要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化基础软设施。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行政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满足“数字”、“数字奥运”建设的要求,市开展了“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相关的理论、关键技术、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和创新。通过近10年的建设,市初步建成了适合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本文结合“数字”、“数字奥运”建设成果,对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工作进行了系统、概要地总结。 关键词: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1.建设背景 1999年11月29日,时任市市长淇正式提出“数字”的概念及其实施计划。2002年,首都“十五”信息化规划重点工程“市信息资源网中心工程”和“市空间信息工程”开始组织实施。 本平台的建设是在数字地球、数字、空间信息工程的背景下开始规划建设的,并伴随着数字的推进而逐步完善。自2002年开始,市先后组织开发了“市综合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市地址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和“市政务信息图层共享服务系统”等重要系统,全市政务基础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成。 为了更好地满足业务部门的应用需求,迫切需要对3个系统进行整合,从源代码级别进行重新设计、整合、集成、完善,将遥感影像、地址数据、政务信息图层等市现有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提供共享服务,并解决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等问题,为市政府各部门提供一个政府部统一的综合政务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窗口,以满足各部门对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共享应用需求。 自2005年7月至今,经过三期的建设,平台已成为一个多源、海量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服务的大型平台,已经为全市38个政府部门63个业务系统提供了高效、安全、高可靠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应用服务,成为全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1.1总体结构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主要起到一个基础支撑作用,使XX地理信息可以统一管理和对外发布服务,集约化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建设,各委办局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自己的专业应用系统。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支撑平台包括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对XX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更新、管理;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对外发布服务。 1.1.1数据中心功能仓库 数据中心提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功能的管理设计工具、支持数据操作的功能插件和设计应用系统工具——数据中心资源设计器,并在框架方面提供给用户多种常用数据管理的功能和扩

展接口。 1.1.2数据中心数据仓库 为了实现用户更好地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分类、集中地管理,数据中心引入“数据仓库”的理念和数据组织管理方式。它由数据中心数据仓库、数据中心工作空间、视图界面和系统菜单四大部分组成,系统菜单主要是实现对数据中心工作空间中的图层进行相关的编辑操作,视图界面是在对应的视窗中显示、查看数据容和属性。 1.1.3数据中心设计器 数据中心设计器把数据资源和功能资源有效的进行管理,按需定制用户关心的目录系统;工作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编辑、维护和修改。 1.1.4工作流编辑器 业务工作流设计器主要完成业务流程的定义、流程活动的权限配置、活动功能配置;工作流监视器主要负责监视各个流程的状态;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解释业务过程的过程定义,驱动过程和活动的执行,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并提供支持用户操作的接口。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X O[q19h\9G20d a=S1.hY f\r T^.qkJc>6;[q19h\9G2a= S1.h M.h*`;<@LADB JDIKFCDJL\9`U^70_Q V:G9h`U A a}|6Q p nC 9h\9`U6_Cp r L a=L h h V Array -S\Q}[/q T e v k_9h G2a =S1Q;y kM X O[<1q1q G2 x a.Q}`3X O>Jk_5_j6\ 9b8r tM s>1+NNX O[G20d h h zF Y X O[G2x^7V`\5^6W S1 +Qs0/]?G20d h h L X G i\ q<1q1>J r n^7M N+e Q zF TtV Q9O`3X O P}|^Q x j` q1G20d a=B z m3P R q>J Q :5|R q m M trz- q19h\9G20d7}|R6*y Kj r0d Q gq Th h L W h7[M y Z\O l jL M9h \9G2a=.h6>J Q[C49p m7c KC mI Q k_]xE6I{`}S1M }4Q[e v G2v b X N QJ Q.l>j0K O|f P M Y}Q>J X O[q19h\9G20d a=S1.hX g Z J Q>q t6a=.h j o S*y9h `U bS1`U Wt QP~.QP]E Q u5[e v M8M jnb_ /--.+2QX O[X T kw L6sq19h\9G20d`U^>J M/--3+wQ;[r T6q1* y a=9h\9G20d`U^*Y>qM3r a=S1^7M CQ3Z\E B Q r n m X O[Z. VLX O[GW*LX O l v T70-DZ q T e v6S13r>J a x q DZ[L9.h C D Qwd :5[g6I{CX q P1CX M X O[q1*y a=9h\9G2`U^^Q Y[?`U^L`3;w t`U^L q1<19t`U ^L9v`U^-q1G2t j`U^c qQ h h q1G2t j-44--DZ M l/.`U^Y X iq 19h\9G20d a=L S1V-Z\f Z M69h\9*y K JO M m C9h`Ul n.6j:Q f\6IC@89o l9h\9+z0_Q=W q1G2t j7q19h\9G20d6h h q g;a=M X O q19h\9G20d X G i\T k`U>J L0d h h L a=S1L r n Z\64mb oM J >J M g a=S16E{U z Q p nG c Rr>;7^.A=@,A:@6S1Q k_^.6F~X G D]Q [/e v[QP g;}:[?b R l t j7`U V-9h S1Q*E a c,>[2S13r M q19h\9G20d a=S1E{U b L*..A83r X G}@Q d A>J~0Q V_C p6W \K q C56Z\K Q y V_1g7+j n R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一、概述 (2) 二、空间信息产业现状 (3) (一)空间信息产业界定 (3) (二)空间信息产业特征 (5) (三)国内外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3) (四)技术发展情况 (27) 三、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形势与趋势 (36) (一)全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总体趋势 (37) (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 (42) (三)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7)

一、概述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新技术竞争发展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卫星导航、地理信息、遥感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迅速扩展、渗透到众多行业和产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解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支撑技术之一。 空间信息技术是涉及遥感对地观测、地理信息和卫星导航的综合性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该技术派生的空间信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典型的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该产业具有需求旺盛、服务面广、产业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产出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极具发展空间和潜力。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信息产业制高点、争夺技术创新话语权、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当前,以北斗系统为主体的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创新与应用产业化发展,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是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发动机与倍增器。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稳步实施,以及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和遥感对地观测(GNSS/GIS/RS)3S融合创新与综合应用的高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XX市“数字城市”GIS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设计方案

“数字城市”总体设计与建设规划方案 XX市“数字城市”GIS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编写________________ 校对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 XX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背景和现状--------------------------------------------------- 4 1.1建设背景----------------------------------------------------- 4 1.2平台定位----------------------------------------------------- 4 1.3平台建设意义------------------------------------------------- 5 1.3.1消除信息孤岛----------------------------------------------- 5 1.3.2节约建设成本----------------------------------------------- 5 1.4XX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6 1.4.1网络现状--------------------------------------------------- 6 1.4.2硬件现状--------------------------------------------------- 6 1.4.3应用软件建设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系统维护组织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5空间信息资源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6信息人才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7组织机构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存在的问题--------------------------------------------------- 6 1.5.1信息资源供求比例严重失调----------------------------------- 6 1.5.2各委办局的信息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考虑----------------- 6 1.5.3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7 1.5.4人才缺口较大----------------------------------------------- 7第二章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总体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共享平台服务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共享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共享业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共享业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共享业务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总体功能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1数据特点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2共享信息内容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3共享服务部署方式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4其他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建设目标及策略----------------------------------------------- 8 3.1建设目标----------------------------------------------------- 8 3.2建设任务----------------------------------------------------- 8 3.3建设策略----------------------------------------------------- 8 3.4建设原则----------------------------------------------------- 9第四章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11 4.1标准体系内容------------------------------------------------ 11 4.1.1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11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 一、项目背景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 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13年4月

1、引言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智慧城市”理念和框架,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城市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提出并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模式,打破了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市政建设、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 图1智慧郑州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定位 2、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构建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UGIS”。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

进工具。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数据中心、系统平台、业务应用三个方面。 图2 平台构建图 2.1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即全市建立一个地理空间云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更新、维护和分发全市核心地理空间信息。该数据中心集成全市域7446.2平方公里范围内历年的9大类30余种数百层的城市空间基础和专题信息,具体包括基准数据、基础地图数据、扩展地图数据、地籍地政数据、自然资源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政务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其他数据等,建立了丰富详实的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采用了“集中建库管理、分工更新维护”的工作模式,空间数据集中存储在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空间数据生产、加工和应用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负责数据的生产、更新和维护,做到“数源法定、部门联动、分工负责”,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现势性和有效性;在数据组织方法上,提出了“分层存储、分幅更新”的数据组织与更新策略,兼顾了数据生产、数据管理的需要,提高了数据组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2系统平台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空间信息技术)路线图

7月2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这份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的《规划》大篇幅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发展的路线图。包括开展新机理新体制遥感载荷与平台、空间辐射基准与传递定标、超敏捷卫星与空天地智能组网、全球空间信息精准获取与定量化应用、高精度全物理场定位与智能导航、泛在精确导航与位置服务、量子导航、多源多尺度时空大数据分析与地球系统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在线可视化服务、空间核动力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不只局限于技术创新本身,而是从全产业链入手,涵盖从研究开发一直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并且注重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执行和协调,包括科技金融、大众创业、各类风投等。《规划》还要求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一体化部署。 近年来,随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海量空间信息处理技术、无人机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而随着众多利好政策的出台,空间信息行业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现代农业、现代交通、公共安全、海洋开发、智慧城市等领域,并且引领产业变革。 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空间信息技术)路线图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

现代农业技术 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力争到2020年,建立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支撑农业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云端融合交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应用。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 总体框架 2.1总体框架与体系结构 2.1.1总体框架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总体由数据资源层、数据引擎层、运维支撑层、服务接口层、应用层五个层面构成。 图1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总体框架 数据资源层 北京市重点规划、建设了政务基础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并积累了大量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包括在基础框架层面上的遥感影像数据库和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政务支撑层面的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和地址数据库以及政务应用层面的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如图2所示)。

图2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引擎层 数据引擎层指对各类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入库更新、网络发布的各类数据引擎。 海量矢量数据引擎:高速、稳定的提供海量矢量数据发布服务,严格遵循OGC规范,实现WMS/WFS服务接口并且扩展。支持矢量图层自动更新入库发布、支持超过3000个以上图层的集中发布、支持集群服务器矢量图层发布、支持多种空间数据格式、支持主流平台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支持并发访问大数据量图层时快速查询、出图速度快且稳定。 地址匹配引擎:为地址匹配提供准确、高效、可靠的地址匹配引擎。 遥感影像数据引擎:采用影像金字塔技术为用户提供在线浏览访问服务时,能够根据用户浏览影像的范围、比例尺与事先生成的影像金字塔进行快速匹配,系统仅需检索和拼接包含与用户需求尺度最接近、范围最小的影像集合即可,能够大幅减少对系统的I/O访问操作,从而提升服务响应和反馈的效率。 地图图片引擎:支持海量地图数据的发布与快速浏览、多用户并发操作、响应速度、地图美观等方面的功能。地图图片引擎是下一代WEBGIS的主流,它采用地图拼接机制、地图缓存机制、VML绘制技术,并且采用Javascript技术封装出来地图服务访问API,有效满足了用户对性能和易于二次开发的需求。 运维支撑层 由数据管理子系统、运维支撑子系统、服务巡检子系统构成。数据管理指后台对数据的入库、更新、删除、维护等操作;运维支撑主要是指平台的用户权限管理、安全管理、日志及服务监控等。 服务接口层 该层是平台的核心功能,对外提供多个层次的多个功能的服务接口。以满足全市政府部门对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的强烈需求。 业务应用层 指调用服务接口层的各类服务接口搭建的各业务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 2.1.2平台子系统构成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自2005年7月开始启动,截止目前已进行了三期建设。平台通过对政务基础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主要采用网络系统在线共享,二次接口开发服务等方式为北京市政府、各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L I BRARY AND I N FORM A TI ON SERV ICE ?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3 盛小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510006 〔摘要〕认为利用知识转移层次、知识类型、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转移时间作为四维坐标可以描述I C 的知识流及其知识转移机制。这种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4个部分。其中,社会化可通过交流、观察、模仿、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外部化可通过记录和整理、溯因推理、对话、合作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组合化可通过通讯媒介、知识组织、综合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内部化可通过培训、同化、行动、交互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关键词〕知识转移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分类号〕G250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Tran sfer M echan is m i n the I nfor ma ti on Comm on s Sheng Xiaop i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 ment,S outh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Knowledge fl ow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 m in inf or mati on commons can be described by use of four di m ensi onal coordinates including level of 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type,knowledge lifecycl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i m e,while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 m is composed of s ocializati on,externalizati on,combinati on and internalizati on of knowledge .Knowledge transfer may be realized by s ocializati on thr ough communicati on,observati on,i m itati on and exp l orat ory learning,by externalizati on thr ough record 2ing,arrange ment,abductive reas oning,dial ogu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by combinati on thr ough communicati on mediu m,knowl 2edge organizati on and synthetic learning,by internalizati on thr ough training,assi m ilati on,acti 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 〔Keywords 〕knowledge transfer inf or mati on commons library 3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E 2Knowledge 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08M -03)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9-09-25 修回日期:2009-12-24 本文起止页码:16-20 本文责任编辑:杜杏叶 在当今知识时代,快速有效地传递与获取知识是保证个人或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信息共享空间(I n 2 for mati on Commons,I C )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服务 模式的变革,而且对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图书馆与相关机构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尽管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过程、策略、机制等问题作了广泛探索,然而并没有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转移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1 知识转移定义与影响因素 1.1 知识转移定义 对于什么是知识转移,好像众所周知,其实并未形 成统一的定义。舒兰斯基(Szulanski )指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即在一定的情境中,知识从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传播或转移过 程”[1] 。阿拉维和莱达(A lavi and Leidner )认为,知识 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程,它由知识的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 [2] 。利亚纳盖 (L iyanage )等人则提出一种操作性定义,认为“知识转 移是识别、获取那些已经存在的(可利用)知识,并随后应用这种知识建立新观念或改进现有思想以使某种过程(或行动)相比之下更加迅速、完善或安全。因此,知识转移本质上既是利用可存取的资源即知识,也是如何恰当地获取与吸收这些知识以便使事情进展得更有效率和效力”[3] 。 总而言之,知识转移既是一种交流行为,即知识从一个地方、个人或所有者向另一个地方、个人或所有者 61

WebGis在空间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WebGis在空间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文章研究了WebGis在空间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详细叙述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3个主要模块:空间信息服务模块、后台数据库模块和导航搜索设计模块的设计思想,最后给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并对WebGis在空间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给出总结。 标签:WebGis;空间信息;应用 WebGis即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热点,是实现GIS互操作的一条最佳解决途径,它具有客户端/服务器、交互性、分布式、动态、跨平台等特点,还具有开放的、在Internet环境下运行、支持数据分布和计算分布、直接存取和查询数据等要求。WebGis克服了GIS只能在局域网内部使用的局限,实现了在Web平台上实现地理信息发布和空间应用的解决方案[1]。基于以上背景本项目采用如下研发路线:平台原型系统使用Oracle和Autodesk 公司的MapGuide产品,新一代的WebGis平台,它提供PHP和JSP的API,服务器选用RHEL6.4(LINUX)来实现海量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应用,整个平台原型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的混合型系统架构,充分吸纳C/S和B/S两种运行模式的优点。可根据具体应用目的,以不同的模式与之对应:对于空间数据交互较为频繁和GIS空间分析要求较强的功能采用C/S模式,对于地理信息发布和日常业务类的应用要求采用B/S模式。根据实际使用的要求,整个平台原型系统主要开发了3个模块,下面分别详细论述。 1 空间信息服务模块 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设计思想是从技术层面实现空间数据的管理和部署、深入分析空间信息服务的相关技术、终端无线定位技术和空间信息移动表现技术等。快速搭建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要求平台,实现各种资源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共享,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种资源发布的同步性和一致性。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结构如图1所示。 空间信息服务模块可以实现公交查询服务、电子地图服务、综合信息服务、交通常识服务、实时路况服务等功能[2]。 2 后台数据库模块 高效的后台数据库管理是实现空间信息服务的关键和核心。结合WebGis本身的特点和公众对空间信息服务的要求,将后台数据库的数据划分为基础地理数据、道路网及交通规则数据、城市公交网数据和专题GIS数据。专题GIS数据库中存储的是专题性的地理信息数据[3]。 数据库使用数据库软件Oracle进行开发,数据库中有若干个表格,表格的结构设计模式如表1和表2所示。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1.1总体结构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主要起到一个基础支撑作用,使XX地理信息可以统一管理和对外发布服务,集约化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建设,各委办局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自己的专业应用系统。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支撑平台包括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对XX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更新、管理;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对外发布服务。 1.1.1数据中心功能仓库 数据中心提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功能的管理设计工具、支持数据操作的功能插件和设计应用系统工具——数据中心资源设计器,并在框架方面提供给用户多种常用数据管理的功能和扩展接口。 1.1.2数据中心数据仓库 为了实现用户更好地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分类、集中地管理,数据中心引入“数据仓库”的理念和数据组织管理方式。它由数据中心数据仓库、数据中心工作空间、视图界面和系统菜单四大部分组成,系统菜单主要是实现对数据中心工作空间中的图层进行相关的编辑操作,视图界面是在对应的视窗中显示、查看数据内容和属性。

1.1.3数据中心设计器 数据中心设计器把数据资源和功能资源有效的进行管理,按需定制用户关心的目录系统;工作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编辑、维护和修改。 1.1.4工作流编辑器 业务工作流设计器主要完成业务流程的定义、流程活动的权限配置、活动功能配置;工作流监视器主要负责监视各个流程的状态;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解释业务过程的过程定义,驱动过程和活动的执行,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并提供支持用户操作的接口。 1.2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1.2.1总体结构 XX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基础地理数据和支撑共享平台的基础平台,它主要负责提供对空间数据进行更新、维护服务、数据提取以及日常管理。XX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1.2.2功能设计 1.2.2.1用户认证模块 面向地理信息系统的所有内部用户。用户认证模块是进入XX地理信息系统的必须模块,其中包括了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根据用户权限加载系统功能。所有涉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内部用户必须经过认证才能够使用系统。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 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1.1总体结构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主要起到一个基础支撑作用,使XX地理信息可以统一管理和对外发布服务,集约化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建设,各委办局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自己的专业应用系统。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支撑平台包括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对XX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更新、管理;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对外发布服务。 1.1.1数据中心功能仓库 数据中心提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功能的管理设计工具、支持数据操作的功能插件和设计应用系统工具——数据中心资源设计器,并在框架方面提供给用户多种常用数据管理的功能和扩

展接口。 1.1.2数据中心数据仓库 为了实现用户更好地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分类、集中地管理,数据中心引入“数据仓库”的理念和数据组织管理方式。它由数据中心数据仓库、数据中心工作空间、视图界面和系统菜单四大部分组成,系统菜单主要是实现对数据中心工作空间中的图层进行相关的编辑操作,视图界面是在对应的视窗中显示、查看数据内容和属性。 1.1.3数据中心设计器 数据中心设计器把数据资源和功能资源有效的进行管理,按需定制用户关心的目录系统;工作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编辑、维护和修改。 1.1.4工作流编辑器 业务工作流设计器主要完成业务流程的定义、流程活动的权限配置、活动功能配置;工作流监视器主要负责监视各个流程的状态;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解释业务过程的过程定义,驱动过程和活动的执行,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并提供支持用户操作的接口。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构建与发展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构建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4-13T13:25:30.81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赖洁萍 [导读] 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获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图书馆协作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赖洁萍 宝安区燕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获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图书馆协作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共享空间迎合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将会对国内公共图书馆事业飞快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读者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不断受到挑战,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已具备了进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可能性,而广大读者的需求,也使这一模式的发展成为必然。信息资源共享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应对新常态下图书馆事业遇到的冲击和挑战。 1.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高校图书馆。随着当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相比于以往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或是通过课后的阅读获取知识,协作式学习成为了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以及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互动获取更多的灵感和知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侧重向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迎合了这一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一站式获取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场所,以及通过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所需的空间。 2.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根据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内涵,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应包含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面。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层构建 目前,公共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物理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原有的电子阅览室为基础进行改造,二是建立开辟新的空间。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划分出开放获取区、研究讨论区、参考服务区等,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可增设多媒体室、休闲区等。开放获取区提供计算机设备,供读者检索和获取各种数据库和电子资源; 研究讨论区为读者提供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的空间; 参考服务区是馆员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场所,设有参考资讯台,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在信息共享空间里,公共图书馆应为读者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基础设备,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在研究讨论区添加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摄像机等,供读者使用。 2.2 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层构建 虚拟层的构建即对电子信息的整合,包括馆藏的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专业数据库中的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加快馆藏纸质资源的电子化工作,同时积极采购、定期更新和维护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2]。对于各式各样的数据库,应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及所服务读者的需求加以选择。公共图书馆还应加强与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此外,对于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也应及时更新和维护,并提供快速稳定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方便读者获取互联网上的资源。 3.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发展策略 3.1 加强宣传培训 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的人流量大,受众广,但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率却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素质参差不齐,读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存在不甚了解,或是仅仅将信息共享空间当成是免费的网吧,长时间占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休闲和娱乐,甚至浏览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信息。对于这些读者应加强疏导,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推广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除了传统的以读者被动接受信息为主的阵地式宣传,还应与时俱进地引入社会化、移动化、本地化的宣传模式。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宣传信息共享空间,突破以往单向的宣传模式,积极与读者交流、沟通,并积极采用移动技术和移动终端,将宣传阵地扩展到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上。此外,可利用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 进行本地化宣传,利用签到功能,掌握读者位置信息,向进入图书馆的读者宣传共享空间服务。 对于有意使用信息共享空间的读者,还应加强引导和培训。可以采用线下讲座、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让读者了解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和作用,掌握空间内各项设备的使用方法,让读者与信息共享空间的馆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帮助读者提升信息素养,以提供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率。 3.2 引进培养人才 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对于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应做到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首先,应扩充人才的引进渠道,人才的配备应该多样化,不仅要积极引进图书情报方面的人才,还应积极引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及其他学科背景的馆员,并在学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其次,工作人员应互相协作,又各有专长。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才协助读者处理计算机的使用和故障问题,学科馆员负责解答一些专业性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学科服务,参考咨询馆员则负责解答一般性的信息获取问题。 其次,应加强对信息共享空间馆员的培训。信息共享空间对于馆员的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定期对馆员进行学科知识、服务意识、计算机和设备使用技能、参考咨询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制定有效的考评机制和合理的激励制度,让培训不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工作中,切实提高馆员的服务热情和服务水平。 3.3 引入移动服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推出移动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本身是一个实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