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幸福感

金钱与幸福感
金钱与幸福感

幸福感与金钱

金钱是善仆,也是恶主。——培根

在一个物质崇拜的社会,金钱无疑成为幸福感的最大竞争对手:更多的人选择去追求财富。大多数人倒不是排斥幸福,而是认为一旦有钱了,幸福就随之而来。经过本章对于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关系研究的介绍,对于这种流行的看法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认识。

第一节横向比较的结论

希腊神话中有位国王叫迈达斯(Midas)。有一天,一个醉酒的老人误闯了他的玫瑰园。迈达斯认出这人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老师,因而加以款待后,把他送回了狄奥尼索斯的住处。狄奥尼索斯为了报答他,答应给迈达斯想要的任何东西。迈达斯想了想,说我想要点石成金的本领。狄奥尼索斯答应了。迈达斯喜出望外,赶紧兴奋地找身边的东西尝试。杯子、桌子、椅子,只要他的手一碰到,立刻就变成了金杯、金桌、金椅。不过,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就发现不对劲——他刚要喝水,水就变成了金子,他刚要拿起桌上的鸡腿,鸡腿也变成了金子。最要命的是,这时他的女儿走了进来,他不加思索地把女儿抱了起来——结果,女儿也变成了一尊金雕塑。于是他后悔莫及,祈求狄奥尼索斯收回他的点金术。可幸的是狄奥尼索斯告诉他,只要去帕克托罗斯河里浸浴即可。迈达斯赶紧去照做,终于,河底的沙子变成了黄金——迈达斯的能力转移给了具有魔力的喝水,他终于摆脱了这个梦魇。

一、幸福感与财富的相关是普遍的

在第一章中曾经提到过,幸福感的衡量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思路。在金钱和幸福感的关系上,这种区分也是有意义的。横向比较可以让我们看到在同一时间内,那些富有的人和贫穷的人相比,其幸福感的程度如何;纵向的比较则可以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财富给人究竟带来了什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些横断研究得出的结论。下面的表格显示了盖洛普公司2006年和2007年的全球民意调查。该调查据称是历史上最全面的人类抽样调查,包含了130个国家,每个国家抽取1000多名个体。受访者按照生活质量阶梯来给自己的生活评分,范围从0分到10分。下表展示了得分最高和得分最低的10个国家。

7.6芬兰 3.4 乍得

7.6荷兰 3.5 贝宁

7.5挪威 3.6 格鲁吉亚

7.5瑞士 3.6 柬埔寨

7.4新西兰 3.8 津巴布韦

7.4澳大利亚 3.8 海地

7.4加拿大 3.8 尼日尔

7.4比利时 3.8 布基纳法索

引自《改变人生的快乐实验》,埃德·迪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80页很多看重金钱超过幸福感的人会欢呼起来。很明显,得分最高的十个国家无一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富裕、政治民主、重视人权、男女平等;再看得分最低的十个国家,都是经济极其贫困,政治不稳定甚至经常受到战火摧残的国家。这是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幸福感的

有力证据。

二、中国国内的幸福感统计说明了什么

不过这个数据中没有关注我们的国家。奚恺元是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华人教授,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而知名。从2004年开始,他和国内的媒体《瞭望东方周刊》合作,对中国各城市的幸福感进行调查。2004年中国6大城市的幸福感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如果说04年的数据比较早,作者在网上也搜到了2011年的一个中国城市幸福感排名,部分结果如下所示:

排名城市总分

3 青岛93.77

4 长春93.68

5 重庆93.48

6 江阴93.26

9 香港89.74

从奚恺元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几条规律。首先,笔者掌握的资料也并不全,但在所看到的几年的排名数据中,杭州都是稳坐榜首;成都也是几乎每一次都位列前茅。同为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尽管经济更加发达,但是得分却低很多,排名往往非常靠后。相比之下,有很多小地方,比如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江阴,却位列很多大城市之前。另外,《财富》杂志最近几年也收集了类似的数据,每年都有中国城市的幸福感报告。作者在网上查到2011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幸福感最高的中国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青岛、大连和苏州,前三位和前面表中所列的一致。

不管是《瞭望东方周刊》还是《财富》,这些媒体在中国城市中所作的调查都指明了一点:金钱并不能保证更高的幸福感。或许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聚集了更多财富的同时,牺牲了一些传统文化;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持,生活在这些水泥森林中的百姓们会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空虚。杭州作为中国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二线城市,拥有比较舒适的气候和生活条件,也传承了江南水乡温润的生活习惯,同时又没有邻近的上海那样的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其市民才感到生活的满足;成都作为巴蜀文化的中心,更是继承了“美景、美食、美酒、美女”的安逸生活方式,遍地是各种茶馆、串串香、酒吧,成天可以见到公园里大摆龙门阵、热火朝天地搓麻的壮观场景。可见,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主观的心理状态也起到重要作用。

三、更为详细的数据

以上的调查只是统计了地区和幸福感的关系,并没有直接表现出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下面一项调查包含了世界各国、他们的购买力,以及生活满意度指标。购买力是以美国为100分满分,其他各国与美国进行比较算出相对分数。

国家生活满购买力国家生活满购买力

贝劳 5.52 30 中国7.29 9

拉脱维亚 5.70 20 意大利7.30 77

罗马尼亚 5.88 12 巴西7.38 23

爱沙尼亚 6.00 27 智力7.55 35

立陶宛 6.01 16 挪威7.68 78

匈牙利 6.03 25 芬兰7.68 69

土耳其 6.41 22 美国7.73 100

日本 6.53 87 荷兰7.77 76

尼日利亚 6.59 6 爱尔兰7.88 52

韩国 6.69 39 加拿大7.89 85

印度 6.70 5 丹麦8.16 81

表格取自《真实的幸福》,马丁·塞里格曼著,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59页这项调查的结果没有包含太多的极贫国家,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规律:同样地,那些幸福感排名前列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富裕的发达国家……不过,我们都看到了最右面一列数据中醒目地出现了一个个位数。中国作为一个人均购买力少得可怜的发展中国家,其生活满意度比德国、日本等大牌发达国家都要高。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巴西、阿根廷、印度人的身上。相反,像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几个国家,以及日本,其生活满意度都低于其购买力所预测的数值。因此,这份调查基本上也支持了这样一个结论:金钱总体上和幸福感是相关的,因此可能是贡献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金钱对于幸福感的作用边际递减?

但是反例也绝不少见,这些反例说明金钱并不是幸福感的决定因素,有钱不一定能够买到幸福。例如,弗雷等人发现,尽管在那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中,收入的增加对于幸福感的增加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一旦超过了大约人均年收入10000美元的阈限,财富值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就不再有显著相关了。另外,有调查显示,跻身《福布斯》财富排行榜的前100名富豪,只比普通美国人幸福一点点而已。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叫做金钱对于提高幸福感边际效用递减。或许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金钱起作用的方式十分简单:购买生活所需就能直接带来幸福感;但是当达到温饱和小康,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之后,金钱的作用就变得更加间接:得知道怎么去花钱才能够带来幸福感。还记得第一章中介绍的伊壁鸠鲁学派吗?他们的观点就认为,金钱的充裕可以让我们避免伤害和痛苦,但是一旦达到一个阈限值,它就不能够带来更高水平的幸福。伊壁鸠鲁相信,“不满足于少量(物质条件)的人,再大的量也没法满足他”(Nothing satis?es the man who is not satis?ed with a little)。

在快乐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收入增加而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的现象。它是由南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伊斯特林的名字命名的:伊斯特林在197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用实证证据来证明经济状况,尤其是达到基本需求之后,就和幸福感没什么关系了。这种效应的一个推论就是,一旦一国经济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那么政策制定者就不应当再把注意力放在GDP或GNP增长上面,而应该把工作的核心放在如何提高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或译国民幸福指数)上面。2008年,美国宾州大学两位经济学家斯特文森和沃尔佛得出结论:快乐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对数的。对数函数关系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尽管他们用这个事实来反对伊斯特林悖论——因为他们指出,对数曲线就表示不存在一个快乐饱和值,无论什么时候,财富都能提高幸福感;但是对数关系无疑是最典型的“边际递减”曲线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这个结论和我们上面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2010年,伊斯特林教授又发表了一篇论

文,用来自37个国家中的数据支持了自己最初发现的悖论。

五、仍有不少人活在对数曲线之外

前面我们看到,总体上看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很多研究都验证了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的结论;但是这样一个“边际递减”的论断也面临着两方面的反例:一方面,在金钱的绝对作用方面,卢卡斯等人曾经对大量德国人的快乐抽样数据进行了多年分析,他们发现了富有程度和人们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直接的关系。德国本来就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在这样的群体中,比较那些极其富有的人和很富有的人,确实得到了支持前者更快乐的结果。所以他们得出结论说,年收入8万美元的人比年收入6万美元的人更快乐,但是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人则比中产阶级要快乐得多。

另一方面,再来看看一项关于极端贫困条件下的例子。R.迪纳是第一章中提到的研究幸福感的专家E.迪纳的儿子,他也是一位业余科学家,曾经环游世界各地,调查形形色色的人们的幸福感。例如他调查过加尔各答的32名妓女和31名睡在街边的流浪汉的生活满意度。

凯帕娜是一位35岁的妓女,已经从业20年了。母亲去世后,她不得不做这行来养活兄弟姐妹。她一个月回乡探视家人一次,她的8岁女儿也住在乡下。凯帕娜独自居住,工作地点是一间窄小的水泥房,里面有床、镜子、一些碗筷和印度神像。她属于A级性工作者,收取每位顾客2.5美元的服务费。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对于我们很多读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一定会觉得他们对于生活极度不满意。确实,整体而言他们对生活不大满意,在1~3分中得分1.93,低于加尔各答的大学生(2.43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的其他特定方面,他们的满意度并不低,例如道德(2.56),家庭(2.50),朋友(2.40)和食物(2.12)。而且,当R.迪纳将加尔各答的流浪汉和加州弗雷斯诺的流浪汉加以比较时,发现加尔各答的流浪汉的幸福感反而更高。这说明,即便是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金钱对于幸福感也并不具有绝对的决定作用,很多情况下人们能够苦中作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态更为重要。就像孔子曾经夸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里很穷,住在破烂的小巷之中,饮食匮乏,旁人看了都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而为其担忧,但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总体来说,在金钱和幸福感的关系方面,我们能够看到大量方向不一的结果。但是多元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并不妨碍我们总结出一些普遍的规律:金钱很多情况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它和幸福感的正相关,在贫困条件下尤为如此;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金钱的作用绝不是决定性的,在另外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富人的快乐程度可能并不会高多少,甚至会更低;而同样是这些其他的因素有可能使得那些普通人成为最幸福的人,使得那些即便是贫困的人也能够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第二节纵向比较的结论

在上一部分中,通过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城市之间的比较,以及特定收入、特定人群之间的比较,我们对金钱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概念。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证据都集中在上一部分横向比较的部分,但是笔者认为一些纵向的证据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看清这一关系。

一、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变化

首先来看一些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幸福感是如何变化的。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尽管经济条件、人们的教育程度、营养状况和医疗条件,以及文艺娱乐等都有了长远的进步,但是人们的抑郁症比率却翻了10倍之多,而且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60年代第一次患抑郁症的平均年龄是29.5岁,现在则是14.5岁。最近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为抑郁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Myers发现,报告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人数,从1957年的35%下降到了1998年的33%,然而在这期间美国其实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相比于1957年,20世纪末美国的社会财富翻了一番,中产阶级的规模扩大了近两倍,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很多国家的情况与美国类似: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但到2005年只剩下36%了,而这段时间中英国国民平均收入则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但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们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荷兰的魏哈文教授曾经用“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对中国进行三次调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国家的GNH为6.64;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在1995年GNH达到了7.08;但是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反而下跌到6.60。以上证据都一直地表明物质的充裕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生活质量随之上升。

二、个人收入变化与幸福感

上面国家经济发展的例子是从宏观角度看的,下面我们将考察个人在富有之后的变化。这种情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了彩票大奖一夜暴富的例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完全来自于外在因素,而且是完全偶然的。不像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财富奖励,在中彩票的例子中金钱的影响因素往往能够比较纯净地展示出来,排除了其他的个体因素。下面是在西方广为人知的薇芙?尼克尔森的故事。

新闻中经常报道那些中大奖的人一一一开始是因为他们中大奖,后来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变得辛酸。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广为人知的薇芙?尼克尔森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的薇芙?尼克尔森一夜暴富。她赢得了当时英国最大的彩奖,总金额相当于今天的600万美元。你可能会猜到,尼克尔森欣喜若狂,她对每个人说,她要“花钱,花钱,再花钱”。有人甚至因此,写了一首歌,而“花钱,花钱,再花钱”成为经典歌词。

许多英国读者都知道后续的悲惨故事,可能其他人也预料到了这一点。尼克尔森一夜暴富后很难适应新状态,同时也和老朋友日渐疏远。1999年,在英国报纸上一篇名为《独立》的文章中,尼克尔森回忆了这段时光:“就连我的老朋友也离开了我。他们不想别人说他们是因为钱才和我在一起的。”尼克尔森的生活变得只有喝酒和购物狂欢,最后,她陷入了极

大的经济困境。她曾一度逃往马耳他,但因袭警被遣送回国。尼克尔森最终破产,她结了5次婚(其中有一次婚姻只维持了13周),后来以跳脱衣舞为生,而且嗜酒成性。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完。薇芙?尼克尔森最终幡然醒悟,从此,她开始了一段健康的新生活。在《独立》这篇文章中,尼克尔森描述了自己新的生活状态:“我对自己的新生活很满意。我是一个快乐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快乐,而不需要钱来让自己快乐。”

尽管薇芙?尼克尔森最终收获了比较美好的结局,但是或许这种自我复原的能力是她的个人财富,而她一夜暴富之后生活脱轨,逐渐陷入困境的经历则并不是一个特例。2002年美国人威特卡中了3.14亿美元的体育彩票。随后他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希望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他把大量的钞票送给了自己的孙女,但是后者却因此而死于吸毒过量。他自己也因为开空头支票而被一家赌场起诉。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因酒后驾驶先后两次被捕,他还多次遭遇入室盗窃,与妻子逐渐疏远,因殴打他人而被起诉,其基金会也被迫关闭。

有一些量化的研究也证实了上面暴富之后人们的经历。在伊利诺伊州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中了彩票的中等奖项(40万美元左右)的人比没中奖或者赢得其他奖项的人要更快乐,但是差异不大,在统计数据上并不突出。不过也有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证据:史密斯等人发现,在英国中了大奖的人尽管承认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他们比未中奖的人更加快乐。另一个研究调查了22名平时就有抑郁心情,但都曾经中过大奖的被试,发现中奖事件过去之后,他们比本来不抑郁的中奖者更快地恢复到了从前的抑郁状态,又觉得不幸福了。所以这些受到诅咒的幸运儿的事例其实呼应了前面其他的研究结果:金钱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同样不可忽略的是个体的其他心理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把一个奇迹变成一场灾难。

第三节金钱崇拜的原因及其害处

一、追求幸福=追求财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上面便是大名鼎鼎、人所皆知的美国《独立宣言》正文第一句话。这句话是杰佛逊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自然权利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洛克认为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而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佛逊将最后一项财产权改成了追求幸福的权力。他大概是感觉“追求幸福”更具有道德上的价值,在当时的独立战争的历史环境下对于人民大众也更具号召力吧。但他可能没想到,随着历史的发展,追求幸福被人们普遍地等同于追求财富。

关于金钱,美国著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如下精典论述:

“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钱可生金钱,孳生的金钱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己。五先令经周转变成六先令,再周转变成七先令三便士,如此周转下去变到一百英镑。金钱越多,每次周转再生的钱也就越多,这样,收益也就增长得越来越快。谁若把一口下崽的母猪杀了,实际上就是毁了它一千代。谁若是糟踏了一个五先令的硬币,实际上就是毁了所有它本可生出的钱,很可能是几十英镑。”

“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如果债权人清早五点或晚上八点听到你的锤声,这会使他半年之内感到安心;反之,假如他看见你在该干活的时候玩台球,或在酒馆里,他第二天就会派人前来讨还债务,而且急于一次全部收清。

“行为谨慎还能表明你一直把欠人的东西记在心上;这样会使你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认真可靠的人,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

“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很多有借贷信用的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要想避免这个错误,就要在一段时间里将你的支出与收入作详细记载。如果你在开始时花些工夫作细致的纪录,便会有这样的好处:你会发现不起眼的小笔支出是怎样积成了一笔笔大数目,你因此也就能知道已经省下多少钱,以及将来可以省下多少钱,而又不会感到大的不便。

“假如你是个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你一年虽只有六英镑的收入,却可以使用一百英镑。

“一个人若一天乱花四便士,一年就乱花了六个多英镑。这,实际上是以不能使用一百英镑为代价的。

“谁若每天虚掷了可值四便士的时间,实际上就是每天虚掷了使用一百英镑的权益。

“谁若白白失了可值五先令的时间,实际上就是白白失掉五先令,这就如同故意将五先令扔进大海。

“谁若丢失了五先令,实际上丢失的便不只是这五先令,而是丢失了这五先令在周转中会带来的所有收益,这收益到一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会积成一大笔钱。”

富兰克林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他虽然是一介平民,但是在美国家喻户晓,100美元纸币上的头像就是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富兰克林的这些话评论道:“毫无疑问,这些话所表现的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尽管我们很难说资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这些话里了。”“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把赚钱纯粹当做目的本身,从个人幸福或对个人的效用的观点看,显然是完全超然和绝对不合理的。赚钱、获利支配着人,并成为他一生的最终目标。获取经济利益不再从属于人,不再是满足他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我们称之为自然关系的这种颠倒,虽然从自然情感出发是不合理的,但却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一项主导原则,这是没有处在资本主义影响之下的一切民族所不具备的。”韦伯认为,这种以赚钱为最高目的的道德观来自于新教伦理。正像富兰克林引述的圣经中的那句话所说的:“你见到过在事业上克勤克俭的人吗,他必站在君王面前。”

二、美国梦的黑暗面

就像本章开篇引用的培根那句话所说的,笔者认为,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确实容易让金钱从一个“善仆”变为“恶主”。功利主义总结为一句简单的话就是胡特森提出的金钱越多越幸福。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探讨了东西方幸福观的一个巨大差别:在功利主义主导的西方幸福观中,人们倾向于把”good”,”happiness”的看作是静止的,把幸福看做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一种有限的资源,因此鼓励人们去征服。这种逻辑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导,因为它忽略了幸福的主观性,忽略了它是一种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为而达到的更高的精神状态。这种误导将人们异化为金钱的奴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人们的金钱狂热:很多情况下我们难以确定自身的感受是好是坏,因为情绪是多变的。相比之下,金钱总是有着一个明确的数字,因此追求金钱就经常被人们认为是更具有可操作性——金钱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自我的成长、精神富裕的构建,总是只有自己能够知道,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

正像本章前面所引述的各种研究结果所支持的,金钱的确对我们的幸福有重要贡献,但是那些秉持绝对功利主义观念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在一项名为“美国梦的黑暗面”的研究中,凯萨等人指出,那些只追求财富的人通常没办法充分地发挥他们真正的潜能。他们比其他人更有压力,更容易沮丧和焦虑。在新加坡商学院的学生中的调查也支持了这一观点:那些内心充满强烈的物质化价值观的人,其自我实现度、生命力和幸福感普遍较低,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焦虑和身体障碍。

三、中国财富界的精神现状和启发

尽管以上的例子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主,但是这种西方工业社会的文明已经席卷了全球。因此美国的情况绝不能说不适用于国内;甚至在很多方面,国内的情况更甚。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初现的中国,贫富差距加大,大众文化被富人营造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所统治——书架上最多的书往往是成功学自助书籍,而稍微有钱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出国去念个金融工程之类的专业。2011年路透社和法国益普索刚刚进行了一项世界范围内的物质主义调查,发现中国和韩国并列为物质主义最为严重的国家:在这两个国家中,69%的受访者认为有钱是成功的最重要标准;相比之下,加拿大是最少物质主义的国家,这一比例仅有27%,就连美国也不过33%的人认为金钱代表成功。这真的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我们所不齿的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我们所揶揄的美国梦的黑暗面,恰恰在中国最为深刻地体现了出来。

再比如说,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叫做“狼性”,大概是指在经营和管理中调用人们像狼一样的集群作战的凶猛本能,以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作者上百度简单搜了一下这个主题的书:《狼性精神》、《品读狼性》、《狼性员工》、《狼性法则》、《狼性征服》、《狼性管理》、《狼性团队》、《狼性商道》、《狼性智慧》、《狼性销售法则》、《狼性执行》、《狼性企业》、《狼性人生》、《狼性总经理》、《企业中的狼性》、《狼性商鉴》、《狼性中层》、《狼性密码》、《狼性生存》、《狼性七绝》、《狼性教育》、《狼性战争》……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其数量超过作者想象。作者绝不是反对这种精神;相反,某些角度来说狼的合作捕猎的生存方式是有其独特美感的。但是这种书籍能有如此大的市场,其泛滥至少说明了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赚钱而去学习一种“贪、残、野、暴”的动物精神。

图片取自网络

Steve Jobs的去世是2011年的一件大事——他不知是多少人心目中成功创业的英雄。在其传记的封面上,皱眉肌和上提眼睑肌的同时收缩让这位创业英雄目光如炬;微微上扬的嘴角透露出一丝深不可测的自信的微笑。这种犀利的表情几乎成为了当今中国各种“成功学导师”们竞相模仿的标准照模式,只是出于肖像权原因作者不能在此一一列出。其实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崇拜乔布斯的: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听来荡气回肠。但是在私人生活方面,他却很难称得上幸福:拒绝接受亲生女儿以致闹上官司,而且在最后弥留之际仍然拒绝和自己的亲生父亲通话。这位难得的天才刚刚知天命之年就撒手人寰,确实是值得我们惋惜和反

思的。相比之下,另一位中国的著名企业家的标准照则似乎和“主流”格格不入。

图片取自网络

照片上俞敏洪眼轮匝肌配合颧大肌不自主收缩,露出整排的上牙——这是最标准的真诚的微笑。不仅如此,作者搜遍了各大搜索引擎,都没有找到他那种“目光如炬”的表情。同为成功企业家,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下面他的这些名言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俞敏洪其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心灵的幸福,而不是任何身外之物。”“有财富未必有人生,有人生未必无财富。”“生命从不依赖人本身之外的东西,名誉、财富和已取得的成功都不是可以依赖的对象,它与你的心态息息相关。”“让我们全心全意地收获生活的每一天,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生命的美好,在耕耘里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期待。”有趣的是,正如“狼性精神”生动地表现了一种凶猛的竞争精神,俞敏洪对于人的奋斗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水的精神”。他在《赢在中国》中演讲到:“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心怀梦想,而且也重视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感受,他的生命多了一份从容。或许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能够对追求成功和生活幸福有更加深刻的看法。

本章小结

本章考察了最受人关注的变量之一——金钱对于幸福感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将这两者视作一对权衡(trade-off),金钱万能和金钱无用之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所以了解金钱对于幸福感的作用就成为最有意思的问题之一。

首先,通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横向的幸福感比较,我们发现了金钱和幸福感之间具有普遍的正向联系。但是我们随即发现这种联系的强度并不高,而且很容易发现反例。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效用边际递减”的理论,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变得更加充裕,等量的钱带来的幸福感会减少。然而这种理论也面临着某些来自极富和极贫样本的不一致的证据。

横向比较只是发现幸福感的作用的一方面的证据,另一方面的证据来自纵向的数据。包括美国、中国等国家在内的数据几乎一致表明,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带来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当我们观察那些暴富的个人,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财富并没有直接让他们变得更加幸福。

尽管有上面这些研究证据,我们的社会仍然非常重视追求财富,这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精神”。这种在现代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有可能会让人们南辕北辙,远离幸福。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受到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冲击,在某些人中间追求物质富裕甚至已经到了不惜牺牲人性的程度,确实值得反思。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物质富有还是精神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一辩稿

谢谢主席。幸福,是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而幸福感,就是指人们对于自身幸福程度的感受。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物质丰富,不仅仅是指财富总量的充足,其中也应当包含了分配制度的公平与公正。而精神丰富,则是指精神生活处于充盈、饱满的状态。我们今天来比较物质富有还是精神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其标准就是:何者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民众幸福感提升的主要社会矛盾。 我方认为,物质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理由有三,陈述如下。 第一,从需求的层次来看,实现物质富有,更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住而知荣辱。”同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只有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条件,需求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民生问题,是影响民众幸福感提升的主要问题,而实现物质丰富,又是民生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试想,如果连温饱都无法实现,我们又何谈幸福? 第二,从民众这一主体出发,实现物质丰富,更有利于达到人们对于幸福的终极追求。几千年前,孔子就发出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渴望大同社会的呐喊。而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只有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人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而这种种,又怎能离开物质的丰富。 第三,从社会现状出发,实现物质富有,能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原本落后的生产力在不断提升,因此,困扰我们幸福感的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们对于均富的渴望和欠缺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之间的矛盾。如果分配不公,那再丰富的物质条件也不是真正的富有。所以,只有实现物质富有,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诚然,我方并不否认,精神上的丰富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但是要论问题的关键,还是物质丰富更为重要。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物质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工作中的“幸福感”

兴家人的“幸福感” 人从出生到死亡,在其一生里面为了生存而进行着持续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行为。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追求工资,是为了生活更稳定而富裕。生活富裕,是为了生活更幸福。传统的观念,是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手段。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财富及物质的获取仅仅是能带来幸福感的其中因素之一,事实上,个体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才是达致幸福感满足的最终因素。 按照企业文化理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美国管理学学者威廉。大内认为: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员工关心企业。既然如此,企业管理就绕不开“幸福感”这个与人密切相关的话题。那么,“幸福感”理论对于工作和生活有何启发呢? 有人认为,提高员工收入是最重要的,诚然,提高员工收入能够调动其积极性,特别是在员工收入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收入的确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提高收入与调动积极性之间,之所以有这样正比例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幸福感”机制的作用。但正如“幸福感”理论所揭示的那样,这种正比例的效用是有限的。这并不是说可以不必重视员工的收入问题。金钱很重要,它是经济基础,但它买不来幸福,它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明白,人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员工对收入的预期;为职工谋福利也不完全等同于提高收入。员工如果过分关注收入问题,甚至把收入的高低作为评价企业的唯一标准,那么一旦出现收

入上的风吹草动,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轻则丧失信心,斗志衰退,干劲锐减;重则与企业离心离德,人心思“动”(调动),涣散懈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在收入问题上要多加正确引导,让员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切身感受到):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而是需要增加员工“幸福感”方面应有所作为,用“幸福感”凝聚员工,而不仅仅依靠金钱。企业给员工以幸福的满足,员工回报企业以敬业和奉献,这是人企关系理想的良性互动。因此,让员工生活在“幸福的家园”的工作环境中是企业的责任之一,把企业建成“幸福的家园”则是员工的追求。用“幸福的家园”凝聚人心,用强烈的“幸福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依恋感和归属感,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与企业和管理者的关系,形成上下同欲、和谐内聚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热情和干劲;可以长久地保持员工对企业的高忠诚度,泰山压顶不弯腰,风吹雨打不动摇;可以更好地挖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时刻关注企业发展、真正与企业共沉浮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在生活中,比如在某些人看来,一边喝酒一边看世界杯比赛是一种幸福;而另一些人看来,这简直是浪费时间。幸福因人而异,似乎无法找到客观的标准。其实不然,幸福是与快乐密切相关的,长期的快乐就是幸福,而快乐的体验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受到客观环境影响的。学术上的研究证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文化、教育、环保、人权保障、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电影与幸福感汇总

《遗愿清单》中的主人公在临死之前做了什么事?() ?A、美容 ?B、购物 ?C、分财产 ?D、旅游 我的答案:D 2 下列导致乐观与悲观的原因中,我们能够控制的是() ?A、父母的乐观表现 ?B、征服感与无助感的经历 ?C、家族的遗传 ?D、父母的评价 我的答案:B 3 从人格化的维度看,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悲观的解释风格。()我的答案:√ 3.心流体验 1 心流体验活动的特征中,最重要的是()。 ?A、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 ?B、注意力集中 ?C、目标明确 ?D、有及时的反馈 我的答案:A 2 高度技能化的动作训练对人的心理品质没有影响。() 我的答案:×

下列哪一项活动不属于心流体验? ?A、看电影 ?B、跳芭蕾 ?C、攀岩 ?D、表演魔术 我的答案:A 2 下列职业中,哪一项工作性质不具备心流体验的特征? ?A、歌唱家 ?B、售票员 ?C、舞蹈家 ?D、魔术表演者 我的答案:B 3 用感性的语言欢呼梦想的是()。 ?A、演员 ?B、歌手 ?C、诗人 ?D、牧师 我的答案:C 4 牛顿评价心流体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具有未知的神秘。()我的答案:× 5 通过心流体验可以提升人的自我满意度。() 我的答案:√ 1

下列途径中,通过人际关系而获得心流体验的是()。?A、两性 ?B、友谊 ?C、家庭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2 主动式娱乐的两个特点是()。 ?A、娱乐性与挑战性 ?B、趣味性与技能性 ?C、技能性与挑战性 ?D、娱乐性与技能性 我的答案:C 3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动式的娱乐活动是()。 ?A、听音乐 ?B、看电视剧 ?C、唱歌 ?D、看电影 我的答案:C 4 下列哪一项不是获得心流体验的方式? ?A、睡觉 ?B、运动 ?C、学习 ?D、工作 我的答案:A 5 休闲娱乐也需要技能。() 我的答案:√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最新资料推荐------------------------------------------------------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首先定义幸福感(Happiness) , 本文中所讨论的幸福感是研究主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满意程度,是主观心理对于客观外在条件的反应。 1.公式首先提出本文将论证的幸福感公式即: H=F(W,D,P,K,G) 其简单近似形式为 H=WD/PK 即简单幸福感指数=(财富总量能力) /(人口认知水平)其中 H: Happiness 幸福感指数;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 D: Distance 能力; K: Knowledge 认知水平。 并且设定 H 大于忍耐临界值 S 时,主体行为趋向于保持并发展现有状况,反之则趋向于改变现有状况,剧烈程度均与H和S的差成正比。 2.变量解释2 .1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这里所说的财富总量并不仅仅指物质财富,而是包括了精神财富在内的财富总和,公式中的 W 指研究的系统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价值总和,,其中物质财富占主要地位。 P 即所研究系统内占有财富的个体数。 将 W/P 为对象进行考虑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人均财富占有量,幸福感与人均财富占有量为正相关。 例一: 《马关条约》中的相关条约对中国与日本的影响《马关条约》 1 / 14

中有如下内容: 1.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2.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3.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对于清政府,其当时的年财政收入,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相当于年收入 3 倍的赔款,一是加紧搜刮人民外,二则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大幅度降低,这使当时中国社会的幸福感剧降,直接导致社会动荡以及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敌视从而爆发反帝反封建斗争。 (HSH<<S,幸福感降低至远低于忍耐临界值,趋向于激烈的改变)对于日本,这笔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的巨额赔款,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剧增,日本最大的受益者即资产阶级幸福感迅速增加,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HSHS 幸福感上升,趋向于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状态)例二: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 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同年 12 月 16 日,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联系幸福感公式我们发现,由于北美殖民地向英国财富的转移量越来越大,殖民地地区人民幸福感降低,而《茶叶法》的通过最终令幸福感指数降低于忍耐临界值之下(HSHS)群众行为趋向

第一章 幸福与幸福学

第一章幸福与幸福学 一、重难点解析 1.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获得满足或部分获得满足时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2.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幸福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渴求,可以将幸福分为利人幸福、利己幸福、害人幸福和害己幸福;根据幸福所属本性,可将幸福划分为求生的幸福、懒惰的幸福和不满足的幸福;根据对幸福的需要,可以将幸福分为物质幸福、人际幸福和精神幸福;根据创造性,可以将幸福分为创造性幸福与消费性幸福;根据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将幸福分为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和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根据感受,可以将幸福分为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 3.幸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真实性与虚幻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4.幸福具有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群体性和衍生性等特性。 5.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6.幸福感的构成要素包括富裕感、愉悦感、期望感、安定感、归属感、向心感、自由感和情谊感。 7.幸福感的特性包括暂时性、递减性、曲折性、需求性和愉悦性。 8.幸福感可以分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9.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是对幸福的根本态度、根本看法和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10.幸福观可以分为西方幸福观、中国幸福观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三大类。 11.幸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的本质规律,并总结为一定的理论方法,用以指导人类获得幸福的应用性科学。 12.幸福学理论包括认知决定论、判断理论、目标理论、态度协调论、体内生化论、活动理论、状态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社会标签论。 二、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幸福就是人们的()在获得满足或部分获得满足时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A.需求 B.欲望 C.目标 D.渴求 2. 以()界定的幸福,即幸福是建立在旁观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的,而不是由被观察者自我判断的。 A.外界标准B.情绪体验C.个体自我评价D.目标实现标准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在近期进行的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产生了很深的感触。也阅读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书籍,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当个体感觉到他找到人之为人的目的,并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一目的时,他就会有一种主观上的践行天命的愉悦,这就是幸福感。”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这种快乐体验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仰。无论是什么职业的家长,在面对我们老师的时候,总是热情万分。这种热情其实来自于他潜意识里希望老师对他的孩子在教学中能格外照顾,将来能有所抱负。我们教师也许收入赶不上很多其他职业,但是他们是没有我们这种职业的幸福感的。 2、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师作为大众的一员,他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他认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是伟大的、是有意义的、是具有价值的;他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之中去;他做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教书育人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感,当看到自己夜以继日、呕心励血把学

生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我们也许往往只注意了学生调皮,作业完不成,有人违反纪律等等。其实我们再认真看看,其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地方,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你喊你孩子拿不会拿,但是学生却当做圣旨一样。你的高兴往往成为了学生的高兴,你的 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晴雨表”,看着学生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3、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 4、教师有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当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使学生豁然贯通;或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点点在进步?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体验的人,你是无法体验教师的幸福的。

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钱越多越幸福,心理越健康么?这个话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人们的生活中都偶见争论。Diener等人的元分析显示有钱人比穷人感到更幸福。而Kasser和Ryan 发现以金钱为目标的人,通常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Srivastava等则从动机的角度对金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认为金钱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负性相关取决于寻求权力、炫耀,和克服自我疑虑这两个因素。金钱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研究不多,但是对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则已经有很多了,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越健康[4,5]。那么金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否通过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或者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呢?在金钱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Yamauchi和Templer编制的金钱态度量表(MAS),该量表后经Baker等人验证修订,确定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权力-名望维度,指金钱是用来影响或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象征;维持-保留维度,指将金钱的使用焦点放在对未来财务规划的准备情况;不信任维度,指对金钱的使用抱持着犹豫不决、怀疑的态度;焦虑维度,指把金钱当作是焦虑的来源,同时也是免于焦虑的方法。这四个维度

分别从金钱的含义、消费的规划及态度、心理地位等角度来对金钱态度进行考察。这四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研究就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回答。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群体施测的方法,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班级中发放问卷。发放问卷251份,其中回收236份,回收率94.02%,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7.46%。年龄从21到33岁,平均年龄为24.16±2.09岁(11人该项资料缺失)。男生144人,占62.6%,女生75人,占32.6%,11人该项资料缺失。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心理健康量表(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是由Goldberg 编制,共12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效度较好,在美国受到了大量应用,并有大量的研究关注于此量表,在国内由张建新课题组进行翻译并修订使用(未发表)。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1.2.2金钱态度量表(MoneyAttitudeScale,MAS)由Yamauchi和Templer

物质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座各位: 很荣幸能与对方辩友就精神富有与物质富有哪个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展开讨论。首先请允许我从传统的拆字法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幸福”?“幸”字,上面一个“土”,下面一个现代人民币的符号,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土下埋黄金”;而“福”字,更是左边有衣,右边有一口田,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然,我方是不会站在如此肤浅的角度与对方辩友辩驳一二。我方认为,物质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理由如下: 第一,从当前民众幸福感的现状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幸福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民生得不到保障,因此改善民生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所在。而民生的改善,显然是需要通过物质富有才能有效解决。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才能最终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第二,从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而要改变这三个方面,我想对方辩友不会否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物质富有方能有效解决。到那时,我们的幸福感不可能不提升。 第三,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该理论认为,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了驱使行为的动力。因此,当人们还需要满足温饱的情况下,食物、衣服、住所等物质的提供,就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然而,在满足了必须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人们会转而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尊、被人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如果此时物质仍然能帮助人们获取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它依然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物质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工作中的幸福散文随笔.doc

工作中的幸福散文随笔 工作中的幸福散文随笔 我是一名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那可是号称第二国防大学的名牌大学,令人羡慕与仰望,无论是找工作、谈对象、被提拔,都会沾点光。毕业后我曾想留在郑州,省会城市吗!毕竟路子宽。可妈妈却狠狠地照我背上拍了一巴掌,责备地对我说:心比天高,在家里闲了快一年你不是还没找到工作吗?,现在博士生、研究生都找不着工作,这还有什么稀罕吗?财鑫集团又是全省百强企业,你还有啥不满足啊? 尽管我当时的思想有徘徊、有彷徨,但我还是到三和公司来应聘,就职于秘书岗位。我当时心里美滋滋的,眼前不由浮现出秘书的形象:手拿皮包,跟着领导屁股后面,狐假虎威,风风光光。可现实打碎了我的幻想。当我随着领导踏着冰雪、第一批走进三和的时候,眼前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空旷的院子荒草疯长,破漏的厂房机器铁锈斑斑,四处没有一点生气,夜里寂静得让人害怕,我心里有一种直觉:创业艰难百战多。 虽然我不是战斗在生产一线,但走上秘书岗位,我才明白这也是一份不轻的工作,不仅要挑灯夜战、挖空心思,还有许多兼职要做,什么接听电话、打印资料、整理记录、甚至打扫卫生、倒茶送水、烟酒接待、甚至连招待所也要去帮忙。累得我腰酸腿疼、疲惫不堪。有一次我工作中不小心将脚歪了,本想休息两天,可不行,当时人手紧,一个人干几个的活,我只能瘸着腿也要上班。还有一次妈妈让我相对象,一请假,领导不批,这约会怎么办?只好任那只美丽的白天鹅飞向远方。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思想又有了浮动。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又狠狠地训了我一顿,说我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思想认识总是有一个过程,还是到了大修的时候,我才真正得到触及灵魂的转变。当我在污水处理场看到大修突击队跳到冰池中清淤的时候、当我在车间看到师傅们修设备的时候、当我看到工人们除锈刷漆摸爬滚打的时候,我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们才是真正的钢强铁汉,正象那句名言:财鑫人面前无困难。看到他们高大的身影,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羞惭!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边沁主张:“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英语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按照功利主义观点的解释,快乐是人生的主要追求,每个人总是追求他认为的自己的幸福,而人的幸福主要集中在个体经历的情绪、心理和身体的快乐和痛苦上。因此,幸福生活的特征就是人心理和生理上快乐的出现和痛苦的去除,这可以看作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先驱。 如果说早期的哲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建立在思辨的理性的基础上,那么真正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还是到20世纪早期才出现。Flugel在1925年通过记录一定样本的人群在不同时刻的情绪性事件来研究人的心境,根据这些记录,并最终概况出不同时刻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allup.G,Gurin.G,Cantril.H等,他们运用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量表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人群进行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这种调查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答一些量表问题来获得

经济增长并非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幸福悖论)

经济增长并非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 -----------基于幸福悖论的探讨 摘要:幸福悖论又称伊斯特林逆论,认为财富的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但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财富的增加便无法继续提高幸福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甚至会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概括为个人的特征和个人无法选择的宏观制度的安排。针对影响幸福感的三大因素,提出合理收入调整分配政策、提高公共服务建设和构建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措施。 关键字:幸福悖论幸福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一、引言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国居民幸福感与国民收入的新研究,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与财富增长不成比例。研究人员指出,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与20年前相比并没有大幅提高。总而言之,财富的增加并没有让中国人感到更幸福。对于这一现象,打破了原有对幸福感的单一认识,认为富人的幸福感比穷人高,富国国民幸福感强于穷国国民观念,产生了幸福悖论的理念。 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阐述衡量及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并对此简要提出破解幸福悖论的措施。 二、影响幸福感的三大因素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说明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影响人民幸福感的因素存在。下面我们将会对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做出分析说明。 (1)经济的增长 英国哲学家边沁开创的功利主义哲学通过人们主观心理感受上的苦乐来定义快乐和幸福,社会中所有人幸福的加总即为社会的总体幸福,道德、立法以及其他公共政策的原则与目标就是尽量增进个人幸福以及社会的总体幸福。但是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难以量化衡量,因此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旧新福利经济学以及建基其上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用效用或福利来衡量个人幸福,效用来自于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并最终决定于收入的多少,社会的总福利可以通过国民总收入,即现在得到政府和大多数人们广泛看重的GDP来进行衡量。从此,在经济学的框架中,不可捉摸、难以衡量的主观幸福就被实实在在的、可以准确衡量的客观收入或财富所取代。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和普遍富裕的时代,批评家们喜欢谈论所谓的“财富悖论”,他们说大众追求物质财富往好处说是徒劳的,可能性更大的结果是让人更加不幸福。那些对经济增长持怀疑观点的人说追求物质财富简直就像患了疾病一样,他们说发达国家得了“富贵病”或者“奢侈病”。 虽然经济的增长并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因素,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否定经济增长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而财富增长怀疑论者好像忘了富裕生活即便不一定让人们更加幸福也是带来巨大好处的事实。经济的增长给国民带来了稳定的生活,不必再忍受建国初期饥寒

公需课《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考试题库

《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试题 成绩单 您的得分:445 分答对题数:89 题 问卷满分:500 分测试题数:100 题 答案解析 1. ()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 角色。[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想象能力(得分:5) 2.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意义上 的特殊用法。[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经济学(得分:5) 3. 创新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包括()[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市场投资意识(得分:5) 4. 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50 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B.竞争对手(得分:5) 5. 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样的特征? ()[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凶猛好斗(得分:5) 6. 以下关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的描述,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胜任力包括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中社会角 色、个性、态度等影响胜任力的直接发挥(得分:5) 7. 综合能力必须与()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 有价值的创新。[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分析能力(得分:5) 8. 以下哪项不是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得分:5)

9. 对于职业人士而言,在职业生涯早期最好的工作应该是()的工作。[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锻炼最大(得分:5) 10. 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专利、标准、新理论、知识产权运用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成 果(得分:5) 11. 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 要大力发展()[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继续教育(得分:5) 12. 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技术变革的结果(得分:5) 13. 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挫折影响(得分:5) 14. 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技术变革的结果(得分:5) 15. 职业幸福是指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的()[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幸福(得分:5) 16. 职业幸福感与人们对()息息相关[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职业需求的期望值(得分:5) 17.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B.班杜拉(得分:5) 18. 快乐的无条件投入对获得职业幸福感起着()的作用。[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积极(得分:5) 19. 倒霉蛋模式是一个()的思维方式。[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B.悲观(得分:5) 20. 心理学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 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得分:5)

正念、时间充裕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7), 883-88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0956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09567.html,/10.12677/ap.2017.77110 文章引用: 陈盈盈, 黄小华, 陈文婷(2017). 正念、时间充裕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进展, 7(7), 883-887.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indfulness, Time Afflu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Yingying Chen 1, Xiaohua Huang 2, Wenting Chen 2 1Institution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2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Received: Jun. 29th , 2017; accepted: Jul. 17th , 2017; published: Jul. 20th , 2017 Abstract Mindfulness denotes the increased awareness that arises when we pay attention on purpose to the present non-judgmentally. Using Mindfulness Awareness Attention Scale, Time Affluence Scale and General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w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indfulness, time afflu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esult reveals: 1) Mindfulnes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ime Affluence. 2)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ime afflu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3) Mindfulness is correl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4) Time Afflue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words Mindfulness, Subjective Well-Being, Time Affluence, Mediating Effect 正念、时间充裕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陈盈盈1,黄小华2,陈文婷2 1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广东 湛江 2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收稿日期:2017年6月29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20日 摘 要 正念是有意地对当下经验不加评判的觉察。本研究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时间充裕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正念水平、时间充裕感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幸福感 微观经济学分析

(2)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1.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幸福从字面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满足更多的渴求。一般情况下,快乐比幸福容易获得,幸福的获得比较难,因为幸福的获得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或有较大难度,或有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上述的幸福原理,我们知道幸福与物质财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与渴求却有直接的关系,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拥有渴求,并且渴求被得到满足,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幸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不断地提高,大多数人许许多多以前贫穷时的渴求资源,现在已经不再成为渴求资源,比如渴求能吃上面包,能吃上糖果,孩子能上得起学,圣诞节上,孩子能穿上新衣服,能有圣诞礼物等等有许许多多的贫穷时代渴求资源,对现在的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再是渴求资源。所以,随着大多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渴求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同时渴求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如渴求拥有豪华轿车,渴求拥有别墅甚至渴求到太空旅游等。所以现在欧美大多数人不但获得幸福成本增大了,同时获得幸福的资源(机会)也变少了。 2.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 马昭铭 教师最大的快乐是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造福国家和社会。书本虽小,里面却装着古今中外和上下五千年;讲台虽寂寞,但来来往往的却是充满了好奇心的少年和他们的梦想。幸福并不等于房子、车子、票子,只要自己有一份快乐的心境,幸福的小天使会翩然飞入你的怀抱。教师是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的坚守者,是最高的精神层面的建设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教师的最伟大、最让人敬仰之处,并不是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不是他为自己和家人谋取到了多少利益,而是他把人类的最高的智慧传授了多少个学生,从形而上的角度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灵魂塑造发出了多大的声音、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做出了多少的贡献。无论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纵横天下,还是花园中和学生们交流探讨,抑或是在寂寞的书房中一个又一个晚上的苦读,教师都是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点燃了一盏盏希望之灯。这希望之灯,将为学生在成长中指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径。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要从修心、修身、修业几个方面出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只有淡定从容,心才能真正静下来,才能超越人生的局限,看到更高远的未来。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患得患失,不能静心,那

就很难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很难客观冷静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幸福。从容淡定的老师,必然是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人。老师需要一颗安静的心,一份淡然的超越,才能享受一种恬然的幸福和安宁。那么,就在研究事理上下工夫,历练自己的内心,努力顺应“势”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一定要学会少欲知足,用淡定得心态去面对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性和修养,学会欣赏自己,而不要总是和别人去比较。只有心胸豁达,智慧充足,才能保持真正的淡定,才能获得一个幸福的职业生涯。 教师需要有爱心,有爱心的教师会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幸福。教师的爱,往往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这种爱纯洁而伟大,能激起学生们的自信,促进他们的成长。老师的爱还要严慈相济,通过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老师的爱。要以公正的心去爱学生。老师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要尽量的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的成长。与此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明察秋毫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有点,对他们多一点鼓励和赏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一旦有了这样的平台,就会发现,学生们的潜力是超乎想象的。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让学生增添自信,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会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和探索的勇气,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