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情况分析
□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刘长虹张金水
(*参与本项目的还有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何慧芳、张伟良等研究人员)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1991年、1993年国务院分别批准设立了深圳、中山、广州、惠州、佛山、珠海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此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分别批准设立了汕头、东莞、江门、肇庆等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2003年,又增加了佛山、阳江、河源、梅州、清远、揭阳等6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了16个,成为全国高新区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告主要以数据分析为依据,阐述广东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它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当前的形势,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报告主要着眼于广东高新区2000~2006年的统计数据,重点依据2002~2005年的有关情况,因为这一阶段是广东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广东高新区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广东高新区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新区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增长迅速
“十五”期间,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总收入年均增长34.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7%,净利润年均增长21.4%,出口创汇年均增长47.5%。“十五”期间是省级高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五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呈现大幅度的提高,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增长4倍,净利润增长3.7倍,出口创汇增长8.7倍。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发展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十五”期间,高新区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省级高新区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在园区建设上,2006年底,国家级高新区新建区累计已开发面积已达52平方公里,占新建区面积的70.3%。高新区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30.8%,达到95万人。高新区企业数快速增长,国家级高新区企业数增长一倍,达到2423个;省级高新区企业数增长尤为迅猛,增幅达9倍,进园企业5375个。(详见表1)
(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广东16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6273.29亿元,工业增加值1336.8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21.31%,比上年增长0.6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达到469.46亿元,比上年增长
表1“九五”期末和“十五”期末国家级高新区主要指标对比
专刊
25.16%,远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高新区2006年单位面积产出36.61亿元/平方公里,比2005年提高4.08亿元/平方公里;人均劳动生产率63.25万元/人,比2005年提高5.06万元/人,是全省的11.5倍,高于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平均水平。全省16个高新区以占全省0.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12.27%的工业总产值,真正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高新区的发展也处于先进地位。2006年广东6个国家级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142.64亿元,工业增加值1038.35亿元,分别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14.32%和12.19%。深圳、广州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近组织的全国高新区评价中分别排在第二和第四位,名列前茅。
(三)高新区对地区经济贡献不断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地方经济的重点,也是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各个地方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在国家高新区建区的第15年(2006年),我省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3%,比2005年增长了0.7个百分点,在“十一五”的第一年开了个好头。
尽管2003~2004年六个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存在普遍下降的现象(详见图1),主要原因是2004年开展全国经济普查,统计口径扩大,地方经济总量数据提升幅度较大,而高新区统计口径没有发生变化。2006年,四个国家级高新区的这一比例都比2005年有所上升。从总体趋势来看,我省高新区对地区的
经济贡献正在提升。
(四)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构成高新区支柱产业
高新区产业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从所属技术领域来看,国家级高新区企业有73.6%属于广东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也就是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领域。此外,非高技术领域的企业仍占有17.7%。四大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总收入占高新区总收入的87.2%,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92.6%,出口创汇占92.2%,R&D经费支出占91.7%。由此可见,四大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是国家级高新区的支柱力量。其中,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数占高新区全部企业数的近一半,而且总收入占全区的65.4%,出口创汇占全区的72.5%。(详见图2)(五)企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2006年,广东高新区企业R&D投入约15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约23.04%,其中6个国家级高新区R&D投入126.2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达2.52%,远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50%。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16个高新区累计专利申请量约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万2千多件。6个国家级高新区当年专利授权2350件,其中发明专利892件,占38%。广州、深圳高新区被批准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州高新区有4家企业4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5个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华为”牌程控交换机获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全省高新区内名牌产品达到60多个,占全省名牌产品的25%左右。国家级、省级新产品100多个,
图1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图2国家高新区按所属技术领域分的企业结构
占全省新产品总数的35%左右。
(六)区内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效益显著
在高新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氛围下,国家高新区区内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企业规模也逐步扩大。百人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由2002年的415个增长至2006年的922个,占全部企业的33.8%,增长6.6个百分点;其中千人规模以上企业增长两倍,达124个,所占比重达4.5%,增长1.4个百分点。但国家级高新区企业从数量上仍然以小规模企业为主,50人规模以下企业仍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详见图3)
规模以上企业在高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2006年广东6个国家高新区规模以上(收入≥500万元)企业有1767个,占全部企业数的64.8%;规模以上企业的经济规模在高新区占绝对主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的99.8%,出口额、净利润和上缴税费都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
大规模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485个,比上年增长29.7%,占全部企业数的17.8%;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的90.2%。
(七)高新区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广东持续通过组织、优化和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高新区的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启动建设了广东软件研究公共创新平台、广东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广东生命健康研究院、广东数字媒体研究院、广州工业研究院、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广东工业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形成了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搭建了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创新平台,形成了研发、中试、生产的产业链,创建发展了形式多样化的企业工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到2007年,我省高新区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达665家,国家级、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00多家。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近年来,全省高新区普遍建立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服务于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介机构组织,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保险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中介机构入区,为区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此外,我省高新区还积极探索引入科技保险服务,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二、广东高新区发展问题分析
广东高新区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区域协调性、人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广东高新区新一轮的大发展。
(一)高新区研发投入产出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广东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全省高新区来看,2006年,我省高新区的R&D投
专刊
图3国家高新区企业人员规模结构的变动情况(200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