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护措施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护措施的研究目的了解某医院外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现状以及调查引起针刺伤的原因,

并分析和探讨发生针刺伤后所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外科护士预防及应对针刺伤的能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6名外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发生的频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3名外科护士被针刺伤过,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0.6%;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的护士有33人,占所有针刺伤发生的76.7%;在近一年内,针刺伤的发生率为27.4%;不同工作年限的外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15,P<0.01);是否发生针刺伤的外科护士采取应对措施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1,P<0.05)。结论外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比较淡薄,应着重加强外科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并更好的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

标签:外科护士;针刺伤;防护措施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坏和出血。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2]。据文献报道,每年全球大约有10万名护士被针头刺伤,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约占80%。因此关注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护士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为护士增加相应的职业培训而提供依据。该研究于2014年12月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外科护士进行针刺伤的现况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外科护士115人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被调查的护士主要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外科护士(普胸外科,产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胃肠外科),护士的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为28岁。护士的工作年限为1~30年,其中年限≤5年的57人,5~10年的30人,年限>10年的19人。其学历为中专2人,占2%;大专或高职54人,占51%;本科49人,占46%;硕士及以上1人,占1%。其职称为护士34人,护师51人,主管护师20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人。

1.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护理人员发针刺伤发生情况调查表》。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护士一般情况,针刺伤发生频率、环节,发生针刺伤的原因,针刺伤后对伤口的处理、上报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共计27个条目。发放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0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2%。

1.3 统计方法

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数据录入,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的分析。计算率和比,再运用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

在所调查的106位护士中,有43位外科护士被针刺伤过,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0.6%。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的护士有33人,占所有针刺伤发生的76.7%。在一年内,发生针刺伤的人数为29人,占总人数的27.4%。其中只被无菌针头刺伤的护士有8人,剩余21人同时被无菌针头和污染针头刺伤过。

2.2 工作年限与针刺伤发生率的关系

不同工作年限的外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15,P <0.01),工作年限≤10年的外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例数明显高于工作年限>10年外科护士,见表1。

2.3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在对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进行调查时,可以发现大部分护士认为工作忙乱、粗心是发生针刺伤的首要原因,其次就是防护意识淡薄,同时针头使用后处置不当也容易引起针刺伤的发生。有些护士也认为发生针刺伤由自身技术不熟练及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其他一部分护士认为在操作时,病人的情绪躁动也会增加针刺伤发生的几率,见表2。

2.4发生针刺伤的外科护士应对措施的知晓率

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的知晓率为90.7%。没有发生过针刺伤护士为69.8%。由此可以发现,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可能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没有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见表3。

2.5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自我防护意识

在通过针刺伤而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认知方面,19.8%的护士认为风险低,34.9%的护士认为感染的风险中,45.3%的护士认为风险高。在进行有针刺伤危险的操作是否中戴手套方面,戴手套的仅占24.5%,不戴手套的占33%,偶尔带手套的占42.5%。在进入临床工作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有105人,占总人数的99%。发生针刺伤后有70%的没有填写职业暴露上报表,大部分认为反正没有感染,所以不用担心会产生不良后果;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填写。

3 讨论

3.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尤对新入职护理人员的培训

护士因临床操作多,发生针刺伤的几率高于其他医务人员,因此加强对护士的自身防护教育与感染管理尤为重要。该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越短,他们相对地就更容易发生针刺伤。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有三个:第一,低年资的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差;第二,低年资的护理人员新到自己的岗位,对临床操作的熟悉性要比高年资的差;第三,与现在的工作模式有关。一般高年资的护士都是管理小组里的组长,她们更多时候是在掌控全局,进行操作的频率明显减少[3]。研究表明,通过实施职业防护教育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频数由原来的每人每年2.21次下降至每人每年1次,同时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机会也会明显降低。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关于针刺伤知识的培训,讲解针刺伤的现状,发生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尤为重要[4]。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建立培训制度,由专人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及考核,并且对他们进行分层培训,培训内容以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应采取的职业防护措施、职业防护规范和标准等为主。3.2 规范操作行为,做好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在做各项护理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操作。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保证职业安全[5]。该次调查显示:应该尽量减少回套针帽的次数;在进行有针操作时,需要带手套保护自己;处理针头时,要将针头放入锐器盒中,防止针头扎到自己及其他护理人员;不能因为工作忙乱,就不注意保护自己,对于不熟练的操作也应该加强锻炼。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6]。在治疗室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语,告诫医护人员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操作手势正确,禁止一切不规范、不符合要求的临床操作行为。

3.3 提供安全器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医院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防针刺伤的安全产品。比如说,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7]。普及真空采血的装置,尽量不采用传统的注射器采血;增加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研究表明,使用无针系统能将针刺伤的伤害降低78.7%[6]。同时,医院也要为发生针刺伤的护士提供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制定完善的感染上报制度,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上报系统,以便发生针刺伤的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妥善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于海霞,黄玉琴.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81-25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