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合集下载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工作中因误操作或其他原因,被医疗器械(尤其是针头)刺伤所导致的伤害事件。

针刺伤是医疗人员职业暴露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对护士个人健康构成威胁,也会增加职业感染的风险。

造成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状态不佳:护士在忙碌的工作环境下,可能存在疲劳、压力大等问题,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容易出现疏忽和错误操作。

2. 操作技术不熟练:护士可能因为经验不足或工作能力不完善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例如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时操作不当。

3. 器械材料问题: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例如针头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打滑等情况。

4. 环境因素: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差、工作区域狭小、交叉感染防护不力等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针对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干预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常态化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事件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让护士时刻保持警惕。

2. 加强操作技术培训:针对操作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可以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操作失误。

3. 优化医疗器械管理:加强针头和注射器等医疗器械的采购和管理,确保器械质量合格,减少器械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5.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护士在进行有风险的操作时,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等,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6. 建立完善的事件报告和总结机制:建立护士针刺伤事件的报告和统计机制,及时记录和分析发生的原因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防策略。

护士针刺伤是严重威胁护士个人健康和职业安全的问题,需要从加强员工安全意识、优化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医疗器械管理、改善工作环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建立完善的事件报告和总结机制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以预防和减少针刺伤事件的发生。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针刺伤的意外,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危险的伤害。

出现针刺伤后,会对护理人员及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

因此,为了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应该加强针刺伤的防治工作。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护理操作疏忽导致针头滑出护理操作中存在疏忽和马虎行为,错过了正确的抽针、扔针动作,导致针头滑出等情况,进而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2.患者移动或行为突然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患者突然动了一下或者是突然抬起了身体,护士控制不了针头移动的时候,也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针头本身缺乏保护措施部分医用器械针头的设计不够安全,或者是使用时间过长,使用次数过多,在使用过程中针头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者是表面受到了大量摩擦,导致针头变得钝硬,再插入的时候无法轻松穿透皮肤,需要强行插入,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

4.多次使用同一针头在医疗工作中,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很多医院会在针头上进行反复使用,这样会增加针头的磨损程度,同时也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1.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械避免使用多次使用的器械尽可能使用单次使用的器械。

单次使用的器械更具备卫生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避免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引起的钝化、磨损等情况。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护士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

如果工作超时或工作疲劳,容易出现疏忽和失误,容易导致发生针刺等事故。

3.工作服要求干净卫生护士工作服和管制尽可能的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穿拖鞋或者是裸露脚、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源菌和细菌的传播,同时还可以保护护理人员的皮肤,避免感染。

4.护士加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针刺伤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和操作技能不熟练,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能力,避免错误操作、流程安排不当等现象而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工作中,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或者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刺伤或割伤的情况。

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不仅对护士本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1. 工作疲劳:护士长期从事医疗工作,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容易疲劳过度。

疲劳会影响护士的工作状态,增加了疏忽操作的几率,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护士缺乏安全意识:部分护士对于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的使用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忽视,容易造成不慎刺伤。

3. 医疗废弃物管理不当:在医疗废弃物处理环节,存在医疗废弃物交接不及时、容器破损、标识不清晰等情况,容易导致护士在处理废弃物过程中发生针刺伤。

4. 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不当:医疗设施和器材的质量不合格、使用不当等情况,容易导致器材损坏或操作不当,增加了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5. 医疗操作疏忽: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时,由于匆忙或疏忽等原因,可能忽视了对医疗器材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导致伤害的发生。

二、干预方案分析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清晰的工作流程、规范的操作程序、科学的排班制度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疏忽操作的几率。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医疗单位应加强护士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管理、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减少发生针刺伤的可能性。

3.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医疗单位应及时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4. 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医疗单位应定期组织护士参加安全演练,模拟真实情况,指导护士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使用医疗设施和器材,提高护士应急处理能力。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护理安全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意外针刺伤。

在医院环境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医护人员遭受意外针刺伤,进而感染传染病。

该文章将从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因分析(一)医疗器械问题1、使用不当: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材时,未按照规范正确操作,造成针头脱落或者破损,导致护理人员被针头扎伤。

2、医疗器材陈旧:在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材更新换代相对缓慢,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器材磨损、老化,增加了使用不当的风险。

(二)护理操作问题1、无意识的不注意安全:由于工作强度大、睡眠不足等原因,护理人员较难保持高度关注,容易出现疏忽等问题,导致针头误伤。

2、过度自信:护理人员经常从事注射等操作,从而形成过度自信的心态,不认为自己会犯错误,导致疏忽而发生针头误伤。

1、文化程度低:很多护理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认知水平不高,缺乏安全意识,容易犯错误。

2、随意捏压废针:护理人员在废针处理方面处理不当,随意将针头捏压绕扔,导致废针满地散落,增加了意外针刺伤的可能性。

二、预防措施1、更新器材:定期更换器材的使用,降低使用不当的风险。

2、审核产品质量:着眼于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审核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二)加强护士培训管理1、加强知识普及: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安全行为。

2、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护士行为规范,筛选出不适合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加强废针处理1、规范操作:强调对于已经使用的针头和注射器的管理操作,加强规范化操作。

2、添加安全措施:在废针处理过程中添加安全措施,避免废针满地散乱。

结语护理人员是医院中关键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安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包括改进医疗器材、加强护士培训管理和加强废针处理等方面。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遭遇针刺伤的意外,这不仅会对护士个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疾病的传播。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医疗设备不当使用导致针头暴露。

在医疗环境中,医疗器械的使用不当是造成针头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射器在使用完毕后没有及时进行安全丢弃,或者注射器的盖子没有被及时取下导致针头暴露。

2.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

在医疗场所,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就会给护理人员带来针刺伤的风险。

有时候废弃的注射器会被直接扔入垃圾桶,或者被患者乱扔在病房中,这样就会增加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行为不当。

有些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情绪不稳或者不配合治疗,可能会在护理过程中不经意地使针头对护士造成伤害。

4. 护士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

有些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因为匆忙或者工作疏忽,而忽略了自身的防护措施,例如没有正确使用手套或者口罩。

在了解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之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1. 加强设备管理。

医疗机构应该对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状况,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确保使用的器械的完好无损,减少因设备不当使用导致的针头暴露风险。

2. 加强废弃物处理。

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处理。

对于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处理流程,确保医疗废弃物被正确处理,避免造成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风险。

3. 加强患者教育。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了解不当处理医疗器械可能带来的风险,教育他们正确地处理废弃的医疗器械,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可能性。

4. 加强护士个人防护意识。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防护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正确使用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处理针头暴露的紧急处置方法。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护理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但随之而来的是护士们经常发生的针刺伤事件,这不仅会给护士自身带来伤害,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避免针刺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职业不熟练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刚刚开始工作的新人,很难做到完全熟练,这导致了他们在操作时容易出现失误。

例如,在护理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针头突然往前插,或者护士在转移患者时没有注意到针头,而导致被针刺伤等情况。

2、注意力不集中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往往需要长时间工作,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处理不同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护士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可能导致护士在操作中疏忽大意,而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3、过于自信很多护士在操作时,会过于自信,以为自己完全没有问题。

这就导致他们在操作时不够认真,或者太过鲁莽,从而出现针刺伤等事件。

二、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防范对策1、提高职业技能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护士而言,提高职业技能是避免针刺伤的最好方法。

要通过练习、训练或者职业培训来提高技能水平,这样可以减少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

2、从容不迫操作在进行操作时,护士应该要从容不迫,不要匆匆忙忙地想要完成工作。

此外,护士在进行操作时,要避免分散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操作,这样可以减少出现意外的可能性。

3、注意个人防护在护理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针刺操作,护士应该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耐心地佩戴手套,并注意对自身和他人的防护。

4、更换针头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换针头,这可以减少出现针头破裂、变形等情况。

如果发现针头损坏,应该及时更换,以保证安全性。

综上所述,护士发生针刺伤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会对护士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护士需要通过提高职业技能、从容不迫操作以及注意个人防护等措施来避免发生针刺伤的事件,让医疗工作变得更加安全。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能有效避免的主要是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完善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有关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的分析。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操作不规范某些情况下,由于护士操作不规范,不小心会把针头刺入自己的皮肤而引发针刺伤。

其中就包括操作不正确、工具选择不当以及使用不当等因素所引起的。

2.病人的不当行为病人的不当行为也可能会导致护士针刺伤,例如搔抓、挣扎、抽搐等,并误伤护士的安全。

3.工作环境卫生医疗工作环境的卫生差、消毒不严等也容易导致护士针刺伤,从而引发传播疾病的风险。

通过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操作规范,加强护士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针头保护等操作知识的掌握,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从而避免针刺伤的悲剧发生。

2.防护措施的加强护士应该佩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危险。

3.管理制度的完善针对医院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与规范其操作流程,确保所有工具严格消毒,防护设备随身携带且实现定期更换,提高医疗环境的卫生水平。

4.及时表达针对护士针刺伤事件,要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或直接去医院就医,以减少传播疾病的风险。

同时,应该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和表达,以便实施相应的管理和监察措施。

5.心理支持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后,护士应紧急采取应急措施,同时也要及时与家人、朋友等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疼痛和担忧,加强心理支持,以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总之,护士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一种常见的意外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操作规范、防护措施加强、管理制度完善、及时表达、心理支持等多种措施来有效预防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保障护士的工作安全和健康,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 工作环境: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可能会面临繁忙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不慎碰到针头。

2. 操作不当:护士在使用针头时,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或处置针头,容易导致自己被针头刺伤。

3. 病人行为:某些病人可能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抓挠自己的皮肤或试图夺取护士手中的针头,导致护士被刺伤。

4. 高风险操作:某些高风险操作,如血液透析或手术,可能会增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1. 提供培训:为所有的护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了解使用和处置针头的正确方法。

2. 提供安全设备: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被针刺的风险。

3. 提供工作环境支持: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拥挤和混乱的情况,以帮助护士在操作时更注意安全细节。

4. 识别高风险操作:针对高风险的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特殊的手术室设备或专门的培训。

5. 鼓励报告:建立一个鼓励护士报告针刺伤事件的制度,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伤员和评估风险。

6. 宣传宣教:定期对所有护士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使用针头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处置方法。

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关键是正确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同时要督促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

在工作中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近几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制定了预防针刺伤应遵守的条例,同时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最低,使护士更好地履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一、针刺伤发生原因1、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针刺伤是由于意外地针尖刺破皮肤而引起的创伤。

当人们使用注射器、分解注射器或处置废弃注射器的时候,针刺的伤害随时可以出现。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

有调查研究,护士在操作后每次都回套针帽的占40.3%,经常回套的占16.7%,其中以双手回套为主的占50.4%;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高达69.9%的护士从不戴手套,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根据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

2、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有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培训,而很大一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已没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

因此,很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和防护知识。

3、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受伤后报告率低,部分人甚至认为小伤无关紧要,无需上报。

二、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在医院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它不仅会造成伤痛,还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以下是对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以及干预方案的分析。

1. 原因分析:护士针刺伤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操作不规范:例如在注射、采血等操作中,缺乏正确的针刺技巧和规范操作流程。

(2) 设备问题:例如使用损坏的或不合格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容易导致针刺伤。

(3) 护理环境不当:例如缺乏充足的工作空间,器械存放不合理等,容易产生针刺伤。

(4) 个人因素:例如医护人员自身的疏忽、疲劳和应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干预方案:为了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案:(1) 提供培训和教育:通过为护士提供正确的操作技能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2) 完善设备管理:及时检修、更换损坏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确保使用的器械符合安全规范。

(3) 推行一次性使用:优先选择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护理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充足的工作空间,以及正确的器械存放方式,减少针刺伤的机会。

(5) 开展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风险认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6) 强调个人防护:敦促医护人员在操作中正确使用防护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感染和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技能培训、设备管理、工作环境、安全意识教育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综合干预。

通过积极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一些意外情况发生针刺伤,这不仅会对护士本人造成伤害,还可能会对患者和其他人造成潜在威胁。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1. 治疗操作不当护士在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如在给患者注射药物、抽取血液、更换输液瓶等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针头误伤。

在患者动作不稳或者位置不合适的情况下,护士可能会在操作中失去平衡或者松手,导致针头误伤。

2. 护士个人因素护士在疲劳、情绪不稳定或者专注力不集中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操作不慎,从而引发针刺伤。

3. 患者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惊吓或者行为异常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使护士在处理针头时不慎发生针刺伤。

4. 设备原因医疗设备如输液瓶、针头等的质量问题,以及使用年限过长等因素可能导致设备不稳定、易损坏、脆弱等问题,从而引发针刺伤。

护士针刺伤的干预方案分析1.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护士针刺伤风险评估机制,对不同治疗操作和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潜在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和评估。

2. 加强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护士针刺伤防护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 强化安全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安全操作规范和流程,例如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清醒、注意力集中,正确使用医疗设备,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4.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医疗机构应该为护士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5. 及时处理和报告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应及时进行创口处理和咨询专业医生,报告医疗机构,及时接受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定期展开检查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操作规范、设备状况和护士用品进行检查评估,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性。

7. 提高设备的质量医疗机构应提高设备的质量,选用可靠的医疗设备,确保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避免设备问题导致的针刺伤。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工作过程中,护士接触到带有感染性体液的针头、注射器等尖利器械,导致针头穿破护士的皮肤,可能引发疾病传播的一种意外伤害。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较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操作不规范: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缺乏经验或不熟悉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针刺伤。

护士在注射给药时可能没有掌握好角度或深度,导致针头无法正确插入。

2. 环境因素:医疗机构的环境条件也会对护士的工作产生影响。

工作区域狭小拥挤、器械摆放杂乱、使用的器械未经消毒等,都可能增加了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3. 疲劳状态:由于工作压力大、轮班制度不规范等原因,护士往往处于长时间的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疲劳现象,从而降低了工作质量和专注度,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可能性。

4. 患者因素:患者的行为也会对护士的针刺伤风险产生影响。

有些患者可能出于紧张、恐惧、反抗等情绪而使得针头滑脱,或者发生了剧烈的抽动等,导致护士受伤。

在干预护士针刺伤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提供全面专业的培训,包括正确操作和消毒器械、识别风险因素、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等。

护士也应通过持续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管理,保证工作区域清洁、整齐、安全,并提供足够的工作空间,防止工作区域拥挤,减少操作时的安全隐患。

3.强化个人防护意识:护士应该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正确佩戴帽子、口罩、手套等,遵循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规范,减少被针刺伤的风险。

4.建立反馈机制和事件报告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针刺伤事件,了解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护士应主动报告和记录针刺伤事件,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5.推广使用安全器械:医疗机构应推广使用安全器械,如带有保护罩的针头和注射器等,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工作中误伤自己的情况,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不慎。

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可能因为失误或者疏忽,使得针头误入自己的皮肤,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二是设备问题。

有时候针头可能存在问题,如针头损坏、锈迹、钝化等,这些问题会增加护士针刺伤的风险。

三是工作环境因素。

护士工作环境复杂,人员、设备、药品较多,工作时可能因为拥挤、不便或者急迫的情况,导致护士出现操作的不专注、不稳定甚至混乱的情况,增加了针刺风险。

四是缺乏个人防护意识。

有些护士对于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可能没有佩戴好厚手套,或者没有正确使用其他个人防护设备,这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针刺伤的发生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来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一是加强护士的职业培训。

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和操作水平,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减少操作失误和疏忽的可能。

二是改善设备和材料。

要确保医疗设备和使用的材料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减少因为设备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三是优化工作环境。

提高护士的工作条件,使其有更好的操作空间和条件,减少因为工作环境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五是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机制。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填写事故报告,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针刺伤是护士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工作中应加强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加强培训,优化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种伤害。

针刺伤不仅对护士本人造成身体伤害,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对患者和其他人员造成威胁。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对于减少这类伤害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工作环境因素护士在医院工作时,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器械,比如使用针头、导管等。

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当处理或者丢弃不当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护士被针刺伤的风险。

一些医疗设备使用不当也容易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发生。

2. 个人操作不当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因为粗心大意或者操作不当而导致自己被针刺伤。

使用针头时没有戴手套、操作过程中分心、操作手法不够娴熟等,都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 病人因素在医院工作中,护士需要接触各种病患,一些患者可能因为身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等原因,导致在采血、输液等医疗操作中意外对护士造成针刺伤。

4. 医疗制度不完善部分医院的医疗制度不完善,没有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医疗器械消毒规范等,都会增加护士被针刺伤的风险。

1. 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确保所有医疗废弃物都能得到正确处理,并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标识和包装处理。

相关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废弃物处理培训,确保能够正确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

2. 加强医疗器械的使用培训医院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医疗器械使用培训,包括正确使用针头、导管等医护器械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从而减少因为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的针刺伤事件。

3. 增加个人防护意识护士需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保证在使用医疗器械时能够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程序。

4. 针对患者的安全保护措施对于可能存在行为异常的患者,医院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比如增加监护力度、采用安全保护用具等,从而减少因患者因素导致的护士针刺伤。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不仅给护士本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给患者和他人带来风险。

理解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针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护士的操作不慎护士在工作中需要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如抽血、输液、注射等,这些操作都需要使用针头。

由于医疗环境复杂、工作压力大,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可能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导致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2. 医疗器械不当使用有时候,医疗器械的设计不够人性化,使用起来不够方便,或者是器械本身存在质量问题,都可能成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

一些针头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滑动或掉落。

3. 护士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由于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高压、高风险的环境下,有些护士对于个人防护意识不够强,可能忽视了对于危险因素的警惕,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4. 患者因素有时候,患者自身的情况也可能导致护士的针刺伤。

一些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不适或情绪不稳而做出突然的动作,导致护士在操作时被刺伤。

5. 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比如手术室、急诊室、采供室等医疗环境的清洁不到位,针头未及时处理等,都有可能导致护士针刺伤。

二、护士针刺伤的干预方案分析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医疗操作技能;加强对医疗器械的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对医疗操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护士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化管理意识。

2. 完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的设计应该更加人性化,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减少护士在操作中的失误和疏忽,降低意外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执行医疗任务时,因各种原因导致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刺入自己体内,从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其可能导致感染、传染病传播等严重后果。

本文将从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和干预方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操作不规范:护士在使用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时,如果操作不规范、不细致,就容易造成针头滑动、意外刺伤自己。

2. 设备问题:医疗器械的质量、使用寿命以及维修保养情况等都会影响护士的使用体验,如果设备质量不佳或者使用过期、磨损的针头等,就有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 缺乏个人保护意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果缺乏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不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就容易因疏忽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4. 工作环境因素:护士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导致紧迫感和疲劳,这样容易疏忽细节,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5. 患者因素:某些患者由于疾病特点或个人因素,如躁动不安、肌肉发达等,就容易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刺伤他人。

1. 提高操作技术:加强护士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术,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减少操作失误和针刺伤的发生。

2. 更新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医疗器械设备,确保其质量合格,并及时更换过期、磨损的针头和其他锐利物品。

3. 加强个人保护意识:护士应该加强自身的个人保护意识,注意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伤病者的血液和体液。

4.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疗机构应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压力和疲劳,避免因紧迫感和疏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5. 强化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疾病和诊疗过程的理解,减少病患因躁动不安等原因导致护士针刺伤的风险。

6. 及时处理针刺伤:一旦护士发生针刺伤,应立即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清洗伤口,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接受咨询、进行相关检查等。

7. 追踪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针刺伤事件追踪和管理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预防和控制针刺伤提供科学依据。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的常见职业伤害之一,也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都极力避免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原因分析。

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

这是导致针刺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包括无菌操作不规范、使用失灵的设备等。

2. 不安全的操作环境。

医护人员很容易在手术室、急诊室等一些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操作不当,从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3. 护士和医生的个人行为不当。

比如,护士和医生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赶时间,从而把重心放在速度上,导致注意力分散,意外针刺造成。

然后,预防措施的具体执行。

1. 加强对医疗器材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

护理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良好的医疗器材使用方法,以确保其公共卫生标准的遵循。

2.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始终记住健康和安全是在工作中合理地避免意外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前提。

所以,在操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穿戴保护设备,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行为规范。

3. 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行为因素导致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增强护理人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4. 进行意识宣传培训。

精心的意识宣传培训对于护理人员之间节省一些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可以在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培训,详细介绍日常手卫生操作规范、消毒检查和个人防护设备操作方法等,以便增强其操作规范和标准意识。

总之,避免意外针刺伤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从操作方法、个人行为到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安全规范宣传和实施。

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意外针刺伤降到最低,确保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总结词
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详细描述
在伤口清洁后,应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 理。这些消毒剂能够杀灭细菌,降低感染的风险。使用时应 注意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向上级汇报并填写报表
总结词
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填写相关报表,以便 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记录和管理。
部分医院可能存在人力资 源不足的情况,导致护士 工作压力大,疲劳过度, 容易发生针刺伤。
高强度工作
部分护士可能承担着高强 度的工作,长时间的持续 工作可能导致身体疲劳, 从而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连续工作时间过长
部分护士可能连续工作时 间过长,身体和精神状态 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针刺 伤。
患者不配合
患者精神异常
护士在操作时应保持 注意力集中,遵循安 全操作规程。
02
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操作不规范
01
02
03
操作步骤错误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流 程进行,导致针刺伤的发 生。
缺乏经验
新进护士或者实习护士由 于经验不足,可能操作不 熟练,容易发生针刺伤。
操作粗心
部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 在粗心、急躁的情绪,导 致针刺伤的发生。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士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主动采取 防护措施,不因疏忽或懒惰而放松警 惕。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严格的针刺伤防范制度
医院应制定完善的针刺伤防范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护士在执行操作时遵守规 定。
完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合理分类和收集医疗废物,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提供安全防护设施
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
医院应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如安全型针头、锐器盒等,减少护士接触锐器的机 会。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一些意外情况导致护士被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刺伤的现象。

这种意外事件不仅会对护士本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传播传染病给其他人员。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对于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分析:1. 护士操作不慎护士在医疗过程中,操作不慎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能是由于匆忙操作、疲劳过度、注意力分散等,导致在使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时失误,造成自身被刺伤。

2. 医疗设备质量问题一些医疗设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例如注射器针头易折断、容易滑落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护士在使用时被刺伤的情况发生。

3. 病患突然动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医疗操作时,患者突然移动身体或者挣扎,很容易造成护士被刺伤。

4.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医疗废弃物包括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护士在处理废弃物时被刺伤。

1.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士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自己的安全。

2.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严格质量管理,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对于有质量问题的设备,应及时报废或更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加强患者沟通与管理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治疗时,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他们操作的流程和风险,避免因患者突然动作造成的意外伤害。

4. 完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确保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对于带有传染病风险的废弃物,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5. 针刺事件的处理与反馈一旦发生护士针刺伤事件,医疗机构应立即组织对事件的处理,包括对护士的伤情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进行情况调查,找出针刺事件发生的原因。

同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医疗操作流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行业也在全面提升,这也带来了更多需要大量护理工作的患者。

在每个医院的护理班次当中,实习护士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实习护士的缺乏经验和技能,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像针刺伤这样的意外就时有发生。

一、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对工作器械的不熟练使用,操作不当;2. 对患者的生理情况了解不够,操作失误;3.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没有遵守操作规程;4. 着装不规范,没有穿着防护设备,如手套等。

二、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害1. 危及个人身心健康:针刺伤不仅会让实习护士产生惊恐感和心理疲劳,同时还可能感染多种病毒和细菌,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流感等;2. 医疗机构的声誉受损:因为实习护士的失误,患者容易产生对医院医生的不信任,同时声誉也会受到损害;3. 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针对有些疾病,如爱滋、乙肝等,治疗费用非常高昂,医院或个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三、预防措施1. 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为了避免误操作,有必要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制定手术流程时,要考虑特殊情况的预防处理。

2. 加强熟练的培训课程:对于新医护人员,特别是初次接触护理工作的实习护士,应该加强熟练的培训,提高护理技能的水平和专业知识,增加对解决疑难护理工作的能力,从而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

3. 着装规范:实习护士无论是在护理过程中,还是在遇到直接接触患者的情况下,都应该着装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特别是在进行手术时,应该使用一次性手套等防护设备。

4. 良好的心理素质:实习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发生意外的过程中不被恐惧所打乱心理和思维,及时处理针刺伤等事故,保持自我安全。

综上所述,实习护士应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判断,在操作之前一定要保持冷静,并遵循操作流程和规程,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在日常操作环节不仅是实习护士,所有医护人员也应该保障自己的安全锻炼自身素质,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最完美的专业护理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CA管理在预防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
针刺伤指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1]。

针刺伤的发生不仅对护士造成身体的伤害,同时也影响护士的情绪,增加了护士对工作的恐惧感,降低护理质量。

我科于2011年1月导入PDCA模式,持续改进,降低护士针刺伤的职业危害,通过运用PDCA模式,我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从2010年6-12月65例减少至2011年1-6月11例,取得明显的效果。

1资料对2010年6-12月心内科18名护士针刺伤的发生进行分析共发生65例次,18名护士均发生针刺伤,发生率100%。

65例针刺伤原因中违反操作常规28例,医疗垃圾处理12例、操作环境乱15例、病人不配合1例、自我防护意识差8例、人力资源不足1例。

通过分析发现针刺伤发生原因主要与管理者、护士、病人、环境等有关。

2改进计划2.1产生问题原因分析2.1.1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护士在进行有创无菌的技术操作时戴手套,可在输血、取静脉血、注射等操作时均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

处理医疗垃圾时不及时戴厚胶皮手套,徒手进行,使针刺伤发生频率增加。

尤其工作繁忙时,拔出的输液针头以及加(本文共计2页)......[继续阅读本文]伤中的应用与体会
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

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
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现将针刺发生的原因和防护措施分析探讨如下,供同行参考。

1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导致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

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引发针刺伤的因素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①丢弃用过的针头时;②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③针头用完盖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
...(本
247名儿科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研究与对策共计
1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现已
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爱滋病。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爱滋病、丙肝患者呈不断增长趋势,如何减少针刺伤是当务之急。

儿童医院由于患者均为儿童,有其特殊性,护士针刺伤是否也有其独特之处?对247名儿科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003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广州市儿童医院的247名儿科临床护士(经常进行输液、注射)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

2结果本组247名护士中225人发生针刺伤,发生率91.09%。

穿刺后及穿刺后整理物品在留置针、注射器、头皮针针头引起的针刺伤中各占78.21%、83.07%、61.80%。

由于患儿躁动引起留置针、头皮针针头针刺伤中各占28.00%、35.40%。

如发生针刺伤,护士觉得非常担心、担心、有点担心分别为42.51%、39.27%、17.00%。

发生针刺伤后有做处理的占91.09%,没有向上级部门汇报的占94.74%。

输液、注射、抽血时没戴......(本文共计2页)
应用PDCA循环促进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体会
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1],主要包括计划(p 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个阶段,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也是护理质量安全的重要策略[2]。

我院2008年3~12月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我院2008年3~12月在儿科病房住院的186例患儿为研究组,其中男90例,女96例;年龄5个月至4岁,平均1岁3个月;病程最短5 d,最长1个月。

对照组为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83例患儿,其中男89例,女94例;年龄8个月至5岁,平均2岁1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8 d。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1.2.1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管理。

1.2.2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1)计划阶段(P):①人员分组:按质控项目将全科护理人员分成若干个质控小组,参与不同的质控项目检查,使护理人员人人参与质控管理,增加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培养团队精神。

②分析问题查找原......
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朱金雁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儿科从2010年1月开始,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办法对儿科护理质量进行管理,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及后1年的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及接诊量变化,总结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后,在未增加床位及护理人员的前提下,儿科日均接诊量较实施前有显著增加;护理质量考核也较实施前有明显改善,上述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是一种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的管理工具,长期实施该管理方法,可使儿科护理体系更具活力,和最新的护理理念、方法同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在儿科护理体系中推广应用。

护理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或者科室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护理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也不断涌现[1]。

我院儿科护理组从2010年1月开始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管理办法,实施1年后,将前年的护理考核结果、日均接诊量、患者满意度和未实施前比较,有较大的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