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已肯定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内质网等具有重要
的遗传功能。 A 线粒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它呈很小的线条状、棒状、或球状;
线粒体是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含有多种氧化酶,能进行 氧化磷酸化,可传递和贮存所产生的能量,因而成为细胞里 氧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中心,是细胞的动力工厂。 线粒体含有DNA、RNA和核糖体,具有独立合成蛋白 质的能力。线粒体的DNA与其同一细胞的核内DNA的碱基 成分有所不同 ,呈环状DNA分子。因此,认为线粒体与细 胞核是两个不同的遗传体系。图(线粒体)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近似
棒状。
4. 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T,
telocentric chromosome):
着丝点位于染色体的一端,
因而染色体只有一条臂;
细胞分裂后期呈棒状。 但有人认为真正的端着丝粒 染色体可能并不存在,只是 由于有些染色体的短臂太短,
5. 颗粒状
另外,还有一种形态 比较特殊的染色体, 称为颗粒状或粒状染 色体。
各物种染色体都具有特定的数目与形态特征。
同一物种内的各染色体间往往也能够通过其形态特征 加以区分、识别。
经过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分析并用于染色体 识别的特征主要有:
染色体的大小(主要指长度); 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臂的相对长度); 次缢痕和随体的有无及位置;等。
染色体由着丝点、长短臂、主次缢痕和随体构成。示 意图如下:
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
染色体的形态示意图(有丝分裂中期)
(四)、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和随体 (satellite)
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 往还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 位,称为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 短臂上。
次缢痕末端所带的圆形或略呈长 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染色质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 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物 质的主要载体。图:
染色体是核中最重要而稳定的成分,它具有特定的形态 结构和一定的数目,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并且积极参与细 胞的代谢活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出现连续而有规律性的 变化。 当细胞分裂结束进入间期时,染色体又逐渐松散而回复 为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 表现的不同形态。动画:
因此,为了深入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其内在 机理,有必要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方式、以 及生物繁殖方式与遗传表现的关系进行介绍。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可把生物界
的细胞概分为两类: A: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B: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
1.
2. 3. 4. 5.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 颗粒状
1.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M,
metacentric
chromosome):着丝点
位于染色体中部,两臂
长度大致相等;
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
丝牵引着丝粒向两极移
动,染色体表现为“V”
2.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着丝点偏向染色体一端, 两臂长度不等,分别称为 长臂和短臂;
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呈
3.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 sub-telocentric chromosome): 着丝点接近染色体的一端, 染色体两臂长度相差很大。
(一)、 染色体的大小
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 大小差异很大:
在进行染色体形态识别研 究时,需要首先将同一物 种不同染色体进行区分、
长度:0.20-50 m
宽度:0.20-2.00 m
编号;
在各个染色体形态特征中,
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
宽度大致相同
染色体大小主要对长
长度往往是染色体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则互称为非同源染
色体。如图:
核型分析(analysis of karyotype)
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
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 为染色体组型分析(genome analysis) 。
原生质的连续,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转运 。
图(胞间连丝)
胞间连丝
(二) 细胞质
细胞质是在质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围的原生质胶 体溶液,内含许多蛋白质分子、脂肪、溶解在内的氨 基酸分子和电解质;在细胞质中分布着蛋白纤丝组成 的细胞骨架(cytoskeleton)及各种细胞器(organelle)。 细胞骨架的主要功能:维持细胞的形状、运动并使细胞器 在细胞内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细胞器:是指细胞质内除了核以外的一些具有一定形态、 结构和功能的物体。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
生物(prokaryote)。
二、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不仅含有核物质,而且有核结构,即核物质 被核膜包被在细胞核里。图示:
真核生物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由膜 包被的细胞器。 除了原核生物以外,所有的高等植物、动物,以及单 细胞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等都具有这种真核细胞结构, 故统称为真核生物(eukaryote)。 所有的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 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以及各种细胞器等。
次缢痕、随体的位置、大小也相 对恒定,可作为染色体的识别标 志。 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 核仁相联系。可能与核仁形成有
注意: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对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如果某一染色体发生断裂而形成染色体的断片, 则缺失了着丝点的断片将不能正常地随着细胞分裂而分向两 极,因而常会丢失。反之,具有着丝点的断片将不会丢失。 几个概念 主缢痕:着丝点所在的区域的染色体缢缩部分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 位,染色较淡。
(一) 细胞膜 细胞膜:包被细胞内原生质(protoplasm)的一层薄膜, 简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或plasmalemma)。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的 糖类物质、固醇类物质及核酸等。 质膜的结构:质膜是流动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 的液态结构,其厚度约为70-100mm。图(植物细胞)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
突出体。如图:
核仁组织中心 :
染色体的次缢痕一般具有组成核仁的特殊功能,在细 胞分裂时,它紧密联系着核仁,因而称为核仁组织中心 。
例如,玉米第6对染色体的次缢痕就明显地联系着一个
核仁,也有些生物在一个核中有两个或几个核仁。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构不仅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大
C
核糖体 核糖体是直径为20nm的微小细胞器,在细胞质中数
量很多。它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是由大约40%的蛋白质和60%的RNA所组成,
其中RNA主要是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故亦称为核糖
蛋白体。 核糖体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或核里,也可以附着在 动画(核糖体) 内质网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都含有核糖体。
两条臂都极短,所以 整个染色体呈颗粒状。
染色体的形态示意图(有丝分裂后 期)
染色体臂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是染色体识别与编 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三)、 染色单体 (chromatid)
在有丝分裂中期所观 察到的染色体是经过
间期复制的染色体,
均包含有两条成分、
结构和形态一致的染
色单体。
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
D
内质网 是在真核细胞质中广泛分布的膜相结构。把质膜和
核膜连成一个完整的膜体系,为细胞空间提供了支架作 用。 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它在形态上是多型的,不仅 有管状,也有一些呈囊腔状或小泡状。 粗糙内质网(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 主要场所。 平滑型内质网(不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可能与某些 激素合成有关。图(内质网)。
着丝粒:细胞分裂时, 纺锤丝附着 (attachment)的区域, 又称着丝点。 着丝粒不被染料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 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 (无色间隔点),所以又 称为主缢痕(primary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 染色体上位置相对固定
根据其位置/两臂相对 长度可将染色体的形态 分为: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的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生活周期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cell)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 物界除了病毒和噬菌体等最简单的生物外,所有的植物和 动物,不论低等的还是高等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繁殖后代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无性繁殖 一系列的细胞分裂 有性繁殖 繁衍后代
质膜的功能:能主动而有选择地通透某些物质。对于信息 传递、能量转换、代谢调控、细胞识别和癌变等方面,都 具有重要的作用。图(质膜)
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在其细胞质膜的外围 有一层由纤维素和果胶质等构成的细胞壁,对植物细 胞和植物体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壁上有许多微孔
称胞间连丝,是相邻细胞间的通道,导致相邻细胞的
内质网
E
中心体 中心体是动物和某些蕨类及裸子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形成有关。 (三) 细胞核
细胞核简称为核(nuclear) 。一般为圆球形,但在不同
生物和不同组织的细胞中有着很大的差异。核的大小也不 同,就植物细胞核的直径计算,小的不到1μm,大的可达
600μm;一般为5-25μm。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细胞分裂的
间期,由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核中,故而一般只看到染色 较深的染色质,而看不到具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体。 观察染色体最好的阶段是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因 为这个阶段染色体收缩到最粗最短的程度。
分析染色体形态特征的主要目的是区分、识别染色体
第一依据:通常由长到短
度而言。
排列染色体。
例:人类染色体编号。
人类染色体的编号(pp12-13)
1.按染色体的长度进行
排列(分组); 2.按长臂长度进行与着 丝点位置排列(M,SM, ST,T);
3.按随体的有无与大小
(通常将带随体的染色
体排在最前面)。
(二)、着丝粒 (centromere)和染色体臂(arm)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它对控制细胞发 育和性状遗传都起主导作用。
核膜(nuclear membrane) 细胞核 核液(nuclear sap):核液中含有核仁和染色质 核仁(nucleolus):主要是由蛋白质和RNA聚集而成 染色质(chromatin) 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 现的不同形态。 染色质: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所表现的形式,呈纤细的丝 状结构,是DNA和蛋白质复合体。
多数高等生物是二倍体(diploid),其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 般是成对存在的。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图:
同源染色体不仅形态相同,而且它们所含的基因位点也 相同。但在许多物种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其形态 和所含基因位点往往是不同的。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一、原核细胞组成:
1. 细胞壁成份,蛋白聚糖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
2. 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
3. 细胞质有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仅有 核糖体(ribosome), 不存在线粒体(mitochondria)、叶 绿体(chloroplast)、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高尔基体(Golgi body)等有膜的细胞器, 4. 无真正的核 DNA存在的区域称作拟核 (nucleoid)
线粒体
B
叶绿体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叶绿 体的形状有盘状、球状、棒状和泡状等。 主要功能:光合作用即利用光能和CO2合成碳水化合物 叶绿体含有DNA、RNA及核糖体等,并且能分裂增殖, 也能够合成蛋白质,还可能发生的白化突变,这些特征都 表现叶绿体具有特定的遗传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之一。 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