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概念图汇编

生物必修3概念图汇编
生物必修3概念图汇编

专题1 基因工程概念图汇编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李希明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基因文库、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表达载体、DNA分子杂交技术、蛋白质工程

次要: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cDNA文库)、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基因治疗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1.4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专题2 细胞工程概念图汇编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李希明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动物细胞融合(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

次要: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全能性、杂种细胞、人工种子、细胞贴壁、原代培养、合成培养基、生物反应器、杂交瘤技术、生物导弹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2.1 植物细胞工程

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2.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1.1.2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2 动物细胞工程

2.2.1 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2.2.1.1 动物细胞培养

2.2.1.2 体细胞核移植和克隆动物

2.2.2 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二)2.2.2.1 动物细胞融合

2.2.2.2 单克隆抗体

专题3 胚胎工程概念图汇编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李希明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胚胎工程、体内受精、精子、卵子、受精、胚胎发育、体外受精、试管动物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肝细胞(ES或EK细胞)

次要:卵泡、精子获能、卵黄膜、封闭作用、原生质滴、放射冠、透明带、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原肠胚、供体、受体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3.1.1 精子与卵子的发生

3.1.1.1 精子的发生

3.1.1.2 卵子的发生

3.1.2 受精

3.1.3 胚胎发育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3.2.1 体外受精

3.2.2 胚胎的早期培养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3.3.1 胚胎移植

3.3.2 胚胎分割

3.3.3 胚胎干细胞

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概念图汇编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李希明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实质性等同、生态平衡、转基因技术、克隆人、克隆技术、伦理道德、试管婴儿、基因组计划、生物武器

次要:基因制药、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抗除草剂基因、超级杂草、生殖隔离、重组微生物、食物链、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胚胎分级、基因诊断、致病基因、易感基因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2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4.3 禁止生物武器

专题5 生态工程概念图汇编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李希明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

次要:物质循环、传统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抵抗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生物量、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协同进化、系统生产力、植物-动物营养循环、沼气工程、桑基鱼塘模式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5.2.1 生态工程实例

5.2.2 生态工程实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概念: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特点:有相对清晰的边界,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 举例: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 三、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区域的空间尺度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自然环境: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土壤/植被/主导因素】 东部季风区——(东部临海/ 45%/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自北向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气温随纬度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自西向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青藏高寒区——(西南青藏高原/25%/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原始土壤/山麓到山顶:森林—草原—荒漠/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文->农业/不利条件】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人多地少,环境问题->东部季风区】 畜牧业、绿洲农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西北】畜牧业、河谷农业/气温低、

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点归纳

(必修Ⅲ)必背知识点归纳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一、区域 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 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 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 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 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 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 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GDP:东>中>西 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

高中生物学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 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 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 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双基知识清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及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及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及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

压主要及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和。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物质:3-、42-:例323 和 24/ 24 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直接参及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及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具神经节)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

高中生物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至必修 三知识点大全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069554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概念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核糖 动植物细 胞 组成核酸的物质 脱氧核糖 葡萄糖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水解后能够生成二 分子单糖的糖 蔗糖 植物细胞 麦芽糖 乳糖动物细胞 多糖水解后能够生成许 多个单糖分子的糖 淀粉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 2

生物必修概念图新编完整版

生物必修概念图新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正交,反交,杂交,自交,F1,F2,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遗传因子 次要: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假说-演绎法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精子,卵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次要:睾丸,卵巢,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极体,联会,四分体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DNA半保留复制,基因,遗传信息,遗传效应,肺炎双球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次要: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胞嘧啶,同位素示踪技术,密度梯度离心,解旋,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的特异性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1.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3.1.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3.3.1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 3.3.2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4章基因的表达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遗传密码,中心法则,生物的性状??? 次要: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密码子,反密码子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略)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生物的变异,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 次要:重复,缺失,倒位,易位,二倍体,多倍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

第一部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酸碱度:人体血浆 PH :7.35—7.45;酸碱缓冲对: H 2CO 3/NaHCO 3; NaH 2PO 4/ Na 2HPO 4 温度: 37℃左右;安静时主要来源于内脏器官细胞代谢散失的热能;运动时主要来源于 骨骼肌 细胞代谢散失的热能 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基础: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 直接参与活动的系统主要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输入气体和营养物质;循环系统运输 物质;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负责排泄 化学物质的含量:血糖平衡— —神经体液调节 ——主要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指 水盐平衡—— 神经体液调节— — 主要激素:抗利尿激素 标 理化 主要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性质 体温平衡—— 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 环境 人体内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是外环境,如消化道腔、呼吸道腔、肺泡、膀胱腔、尿道 等) 人 体 内 环 境 理 化 特 性 化 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脂肪、水、无机盐等 学 来自细胞的代谢废物:如过多的水、无机盐、 CO 2、尿素、乳酸等 成 分 来自细胞的分泌物:如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等 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液体:如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渗透压:人体血浆渗透压 770KPa , 90%来自 NaCl,其次来自血浆蛋 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吐槽牌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是水啊,满满的全是水啊!)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记住·是等·,而不是只有他们。。。)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Ps:上图表示的是。血浆和组织液两个是好基友,但是同时组织液和细胞内液是好基友。然后组织液单恋淋巴,淋巴单恋血浆(好复杂的关系啊~~~)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别问我为甚内环境居然是外液。。。要怪就去怪操蛋的生物学家吧。)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就当他们一个妈生的),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就当他生下来比较胖),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奇3武,奇4武。八班的妹子你们懂的。)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这货真心只需要有个印象就好~反正不会是氢氧化钠也不可能会是硫酸之类的,那东西都能拿出来调节的话,所有人都是superman了。)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骚年们,记住一个7就万事大吉了。)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老师们都比较喜欢用这些知识盲点坑人: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当年的大头奶粉就这样来的。)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组织水肿的一些原因啊: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生物选修三专题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四、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

课题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二、统计菌落数目 (1)直接计数法:常用显微镜直接技术法,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2)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 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 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三、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四、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 四、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注: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 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