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彭述林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22期
摘要:分析了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群内企业缺乏合作、缺乏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支撑体系薄弱、政府政策不完善等是当前制约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延伸产业链条,深化群内企业分工合作、加强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等促进服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装产业产业集群问题和对策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并呈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态势,而且群内主要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
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恶化,我国服装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
对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扩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具有较大规模。
服装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主要集群地集中了全国76.38%的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79.74%的销售、86.04%的出口交货值和90.08%的外商和港澳台资本,已经成为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为载体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和以温州、晋江、宁波等中国品牌服装制造中心地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后者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已经成为从事出口加工生产为载体的多层次服装产业集群。
(二)集群内以民营企业为主
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小规模、小批量、多品种、快速生产是该行业的特色,所以我国大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中以民营企业为主。
集群内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对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创新生产和投入上存在着不足,制约着产业升级。
集群内过多的中小企业会导致过度竞争,也不利于集群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服装产业集群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我国的47个服装产业集群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服装产业集群占据了服装集群数量总数的60%以上,大部分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河北等地。
2001年在服装行业里,全国排名前118位的服装企业就有95家落户这些地区,占到总数的80.51%。
这一分布特点一方面表明这些省份具有集群形成和发展所需的良好经济条件和设施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加剧这些地区的资源紧缺状况,如土地资源紧缺造成土地成本上涨、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水资源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问题。
产业集群过于集中增加了服装生产的成本,降低了集群的经济效应,削弱了我国服装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利于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过短,群内企业缺乏合作
成熟、完善的服装产业链条应该是延伸较长且分工非常细致的,一般包括面料辅料业、设计业、剪裁、缝制、贸易业、信息咨询业、展览业、模特业、出版业等。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合作已初步形成,但存在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
由于我国服装产业进入的门槛较低,群内存在大量的“小而全”的企业,服装生产过程基本上在一个企业内完成,企业间没形成明细的专业化分工,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还会造成群内众多的企业在同一层次上生产过多的相似产品,致使过度竞争,进而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降低了集群整体的发展水平。
(二)缺乏区域品牌,产业大而不强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缺乏区域品牌,集群内企业大多数是从事贴牌生产,就连大企业也不例外。
如我国国内男装第一品牌雅戈尔,其对外出口的服装全都是贴国外厂家的商标,在国际上没有真正的声誉,知名度很低,致使我国服装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仅获得较少的加工费用,利润空间狭小,产业集群大而不强。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集群内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制于“小富即安”观念的束缚,缺乏培育品牌的理念。
二是设计能力低下。
由于企业长期从事贴牌生产,设计环节的能力较低,而且企业拥有的设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把握服装的流行趋势,同时还存在专业化设计手段不足、设计氛围不浓的问题,企业严重缺乏服装产品的专业设计人员。
(三)集群的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群内企业融资困难。
据有关统计,约有80%的中小企业存在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其原因:一是企业与银行拥有的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不高,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水平难以预测,银行为了避免坏帐的发生,将资金安全性放在了首位,从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二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具有贷款需求急、贷款频率高、贷款数量少、风险大的特点,造成了贷款成本过高和风险过
大,以至于在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很低。
三是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上的政策不足,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和专项基金。
其次是中介服务滞后。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的中介机构发展缓慢,还没形成体系化的服务模式,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如还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服装企业提供所需的服装信息、技术、设计、品牌、人才、法律、审计会计等中介服务,同时缺乏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监督体系,致使相应的集群内配套企业难以建立,没有为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不利于服装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
三、促进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产业链条,深化群内企业分工合作
完整且长的产业链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防范风险,所以必须完善和延伸产业链。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链过短是由于缺乏外包意识造成的。
从历史经验来看,外包是促进专业分工的一个有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增强企业外包意识和提高社会信任度着手,逐步推进产业链的完善。
通过发展外包业务,将一个企业存在不足的环节分包给群内优势明显的其他企业,促使企业围绕主要产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改变企业原有“小而全”的低效率状态,使其变为“专、精、深”分工合作的规模效应状态,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加强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
区域品牌对产业的发展与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应打造集群品牌,把集群品牌和产品品牌结合起来推向市场,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明显,加工生产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而且还面临其他成本低廉的国家竞争的压力。
服装企业应树立危机意识,科学确立生产经营方向,强化品牌开创意识,营造体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文化氛围,营造能够真实反映消费者需求倾向的产品品牌。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资金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十分重要,必须切实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首先,应加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准确及时地向企业提供银行信贷政策,同时也应保证银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加深对企业的信任度,消除信息不对称。
其次,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信贷银行。
该银行应是政府出资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目标为宗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最后,应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步伐,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
在中介服务中,行业协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集群内企业应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
行业协会应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行业规章,并通过引导、推动、协调的方式,使企业有章可依循,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行业协会还应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发展规划、服装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市场行情信息咨询、展览与国际交流、专业技能培训等各项服务。
同时,还应保持与政府的沟通,准确及时地向政府反映行业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产业咨询,发挥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①胡宇辰. 产业集群支持体系[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②李敬华.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及山东状况分析[J]. 市场论坛,2007(5):79—80
③王一名,徐松,王瑞.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分析[J].北京纺织,2005(4)
④宋莹. 辽宁服装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9—25
⑤高寒.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5—25
⑥2008年服装业利好政策报告.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⑦王树文,韩巧霞.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链竞争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2)
(彭述林,1968年生,安徽广德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