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课程考查试题

一、简答

1、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说”与“内模仿说”进行比较分析。

立普斯“移情说”:是关于美和审美本质的学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产生并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指把人的主观感情移放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夸张审美的移情作用力,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该学说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只是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未能揭示出审美中移情现象的实证心理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谷鲁斯提出了“内模仿说”:侧重于以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审美心理与审美感受,对审美过程中某些生理、心理现象做了精细的描述和论证。认为凡是知觉都要以模仿为基础,审美活动中的模仿虽然建立在知觉模仿的基础之上,却与一般知觉模仿截然不同。一般知觉模仿多数在筋肉动作方面表现出来,是外现的;而审美的模仿大半内在而不外现,只是一种内模仿。

谷鲁斯和立普斯的观点虽然有分岐,但都从“审美同情说”为起点,各自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的是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即将审美主体的情感通过移情作用,外移到审美对象上去。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却恰好相反,侧重的是由物及我的一方面,即将审美对象的姿态或运动,通过内模仿传递给审

美主体。谷鲁斯的美学观和“内模仿说”,被不少人看作是“移情说”的一个分支或变种。

2、以一件(或一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是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具体地说,就是以感性形式完整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性。与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技美共称为美的存在系统。艺术美的特点:1、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2、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4、艺术美具有永久性。以著名画家米勒的油画《晚钟》为例,暮色笼罩着无际的田野,一对夫妇低头合掌祷告,身边停放着独轮推车和农具,远处隐约显露着钟楼。作品真实再现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艺术家往往关注世俗——现实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意义,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改变现实,而在于表达现实。与此同时,看似平凡的画作也蕴含着艺术展现,恰如其分的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甚至“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就连观赏者也似乎与画中人、画中景融为一体,只有进入想象的世界,才能真切得感受到美。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和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仿佛拥有了直指人心的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很难有如此卓绝的创作,从生活现实到艺术美的真正形成,需要艺术家付出巨大心血和创造性劳动。艺术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的艺术形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限,可以取得超时空的普遍的审美效果。受众可以从艺术形象上感受、体验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美。像

《晚钟》这样优秀的艺术作品有着长远的审美价值,具有永久的魅力。

3、为什么中国建筑结构大多比较对称?

形式美中的对称,是指整体的各组织部分之间的对应和一致,对称与均衡常常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运用对称式结构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是其他设计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能给人以条理性好、统一感强,、安定稳重的美感, 使画面产生较强的节奏感和装饰性艺术效果。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其中又以对称式结构见长。结合由孔子提出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其中故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中国建筑尤其是古建筑结构为何大多对称了。

4、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美”。

美的存在有三种形式:现实(或自然)中的美、想象中的美与艺术(因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所产生的客观存在)中的美,无论哪种美都离不开人与社会,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人可以探索美好、追求完美。美是生活的、也是日常的,只有在生活的体验

中才能获得更切合的美感。在我看来,花开是美的、花落是美的;云卷是美的、云舒也是美的,各有各的情态,各有各的美好。生活中的美是自然、生动、情感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谁也不可谓之不美,平凡生活的琐碎里,同样有细品就可以察觉的美,猝不及防又显得真实可爱。美其实充斥在每个人的生活里,缺少的、或许只是一双发现美或者乐于发现美的眼睛,荀子提出“天人合一”,即人的身心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是动态的进行,美的一切就在那里,只等你去发掘。美的实现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5、怎样理解人物美?

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人物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其中,内在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或者说,人的美侧重于美的内容。

人物美包含:

人性美,即人的本质、本性的美。具体体现于人的精神、品格、言行和创造力之中。

人格美,人的品德品格的美,在于尊严责任、正直、诚恳、光明磊落。

人情美,人际交往中流露出来的友爱互助的情感的美。

人体美,亦称“形体美”,指人的形体结构的美。包括两方面,就人的体态、容貌而言,要求人体线条匀称、富于变化,各个部分的比例以及肤色、动作乃至姿态符合人类的普遍尺度。就其本质而言,人体美是健、力、美的统一,展现出人的活泼、勇敢、热情、蓬勃

的精神状态,同时又要具备内容美的要素。

心灵美,亦称“精神美”、“灵魂美”包括思想意识的美、道德情操的美、精神意志的美、智慧才能的美。是真、善、美的统一,亦是知、意、情的统一,是人的行为美、语言美、仪态美的内在依据,并通过具体的感性形态而被感知。

语言美,指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美。是心灵美的直接体现,语言美表现词语、语音、语法,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及和气、文雅、谦逊、有礼貌。

仪态美,亦称“仪表美”,人的容貌、衣饰、举止、态度、风韵等的美。

行为美,人的行为动作等的美。表现精神层面就是克勤克俭、埋头苦干、献身祖国、坚持真理和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礼仪待人等。行为美是心灵美的表现,是构成人的美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论述

1、结合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说明“审美意象”对形成作家文学风格的功用。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源于内在的抽象的心意,借助于“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