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及发展的
比较分析
2009.07.06
联合研究报告
联合研究报告
2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及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中国四大经济区及其发展定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
基本形成了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经济区,并采取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四大区域在地理空间涵盖了中国大陆现有的31 个省市区(见表1)。

2008年,东部10省市,面积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35.68%,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6%;中部6省,面积占全国10.7%,人口占全国26.8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9%;西部12 省、区、市,面积占全国71.5%,人口占全国27.51%,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GDP的17%;东北3省,面积占全国8.2%,人口占全国8.2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8%(图1)。

联合资信还观察到,2008年全国14万多亿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东部占比最大,为43.46%;全国11万多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东部占比最大,为53.98%;全国近1.5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东部占比也是最大,达到87%;在总额为28641亿元的全国31个省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东部占比最大,为58%(图2)。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当前东部是中国经济的绝对重心。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人口土地面积GDP
(%)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资信整理计算
图1 2008年中国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总量的区域分布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四大区域的资
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总体上讲,东
部地区经济区位优越,加工制造及商贸流通业发
达,但资源禀赋较差;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正好
相反。

中部和东北部则介于东西部之间(表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资信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计算图2 2008年全国投资、消费、出口和财政收入总额的区域构成
正是从各区域的上述特征出发,国家对四大区域的
发展方向有不同的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指出,西部
地区要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及区域合作,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其三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东北地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对其定
表1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及其覆盖的省级行政区
大区名称包括省市区
东部地区
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
江、福建、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西部地区
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
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3
联合研究报告
产品。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正在推动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国国
土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大类。

总体上看,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地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则主要集中在西部。

二、区域格局变化的特点及趋势展望
1、区域格局变化特点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从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出现东部
沿海-内陆地区的两大板块到目前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根本动力来自于国家的区域发展的调整和实施。

因此可以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是在国家主导下演变和形成的。

虽然财政分权改革以后,地方发展经济的意愿十分强烈,但地方自主的发展不足以改变整个区域格局。

但联合资信也由此认识到,地方的积极争取在国家区域战略的形成中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至少也是国家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其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原因,国家在区域经济发
展采取的一直是分阶段重点发展某些地区的非均衡战略。

对于选定的重点发展地区,国家运用政策和资金给予扶持。

其三,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崛起的主要载体和
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与创新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

中部地区:《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
中部六省的定位是“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部地区可以比照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标准获得中央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

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

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

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
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
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表2 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和产业特征
区域基础特征产业特征
东部
基础设施最为完备,加工制造和商贸流通业最为发
达,但资源不足,须从区外购进。

非国有经济发达。

以二、三产业为主。

第二产业多位下游产业。

产业的外向型程度高。

产业聚集度高,关联度强。

西部
基础设施不足,制造业基础较差,市场发育程度较
低,以国有经济为主。

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

产业结构较低级,多为上游产业,产业的外向
度低。

中部
基础设施一般,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国有经济为主。

为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

东北
工业基础较好,但老工业基地较多,技术、管理水平
较低。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市化水平较低。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
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经济外向度较低,对外
贸易、利用外资等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整理
联合研究报告
4
城市及城市群,这将为入选的城市圈/群提供快速发展的机遇。

第二,发达地区仍有可能成为国家继续支持的重点
发展地区。

其所采取的方式,将可能是类似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新的试验区的方式,而支持的手段,更多
将是在政策创新等方面。

同时对这类地区产业的调整升级,也将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将不是绝对的。

一些较
落后地区,可能会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城市群;而一些发达地区,也可能存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及农村。

但从基本趋势上看,中西部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将持续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持续周期也相应较长。

三、2008年四大区域经济增长急剧回落,东
部增速回落幅度最大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显化
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第三季度出现大幅回
落,全国季度GDP增速由第一季度同比10.6%,急剧回
落至第四季度的6.8%,全年增长9%,比上年的13%下
滑了4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各区域增长也是急剧回
方式。

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开发的瞄准机
制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城市圈或城市带,并依此推动地区
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近年来,城市群(圈)迅速出现,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表3)。

其四,区域内增长点趋于多极化。

比如在东部地
区,目前已形成了京津冀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
角经济区三个增长极。

中部、西部、东北都出现了分散
化的增长级,许多省市至少形成了省市区首府所在城市
为中心的增长极。

联合资信认为,这是在中国现行的体
制下,地方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化的必然产物。

其五,随着国家区域开发建设重点的转移,东部地
区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而中、西、北部的增长速度逐
渐提升,表现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东部
地区,北部增速高于南部,经济重心出现由南向北、由
东向西转移的态势。

2、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对区域格局变化特点的分析,联合资信对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做以下初步预测:
第一,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国家战略的需要,
在现有重点发展地区的基础上,国家还可能增加新的重
点开发地区,或者在现有区域范围内部规划重点开发的
表3 全国主要城市圈一览
城市群名称包括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10市。

长三角城市群
上海、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
台州。

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
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威海、烟台、日照、东营、潍坊、淄博8市。

海峡西岸城市群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宁德、三明、南平、龙岩9市。

武汉城市圈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9市。

中原城市圈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市。

长株潭经济圈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8市。

成渝城市群
四川包括成都、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
乐山14个市,重庆则包含主城9区、潼南、铜梁、大足、双桥、荣昌、永川、合川、江津、綦江、长
寿、涪陵、南川、万盛、武隆等23区县。

北部湾(广西)经济群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

关中-天水城市群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天水。

沈大城市圈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锦州、本溪、营口、铁岭。

哈大齐城市圈即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哈大齐工业走廊”。

绥化、五常长春都市圈长春、吉林、四平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收集整理
5
联合研究报告
落,尤其是作为经济重心的东部地区,各项指标均出现
大幅下滑。

1、GDP增长速度变化比较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全国GDP增长持续高
位运行,四大区域均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中
部、东北和西部在国家区域开发政策的刺激下,GDP增
速明显高于东部,其中中部的增速一度高达22%以上。

但在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影响的加剧,外需
衰退,内需不振,各区域增速开始放缓,其中东部增速
下滑比较大(见图3)。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整理
图3 2004-2008年四大区域GDP增速变化
利用各省市区2008年分季度的GDP增长数据绘制出
图4。

图形显示,2008年,东部的GDP增长速度持续下
降,从1-3月份累计同比增长12.5%以上,降低到1-
12月累计同比增长11%多。

增速下滑近2个百分点。


北增速最高,而且下滑幅度不大。

中、西部地区均略有
下滑。

其中西部的GDP增速在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四大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这种差异,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以
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部在外需下降和和固定资产投资减
少双重影响下而持续衰退,而外向型比较差的中西部和
东北,在内需下降不大、投资增速强劲的势头下,经济
增速总体上下滑不大。

尤其是西部地区,在2008年第四
季度大规模投资拉动下,增速有较大反弹;东北地区则
在投资的大动下,全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2、工业增加值增长变化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分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月度统计
报表,用每个区域内各省市区工业增加值的简单算术平
均值代表各区域的增长速度,大致可以对各区域工业增
加值增速的变化做一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整理计算
图4 2008年四大区域GDP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数据整理计算
图5 四大区域2008年以来工业增加值累积增速变化
从图5可以看出,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在2008年2月
到2009年2月的一年时间里,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导致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迅速滑落。

比较看,东部增速下滑最大,而且2008年6月即出现下滑,比中西部地区提前2个月左右。

中部的增速最高,前半年增速上升明显,8月份后方出现下滑。

总体上,2008年全年增速呈现平稳下降态势,但进入2009年后,由于一些省市出现负增长,导致各区域增速大幅下滑。

其中东部地区出现负增长的省市(北京、上海、浙江)最多,故东部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最大。

2009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急剧放缓,一方面受春节长假的影响;另一方面,联合资信认为这种急剧下滑的更深刻原因,在于库存压力下企业的限产减产甚至关闭。

3、投资增长变化情况比较
从图6看出,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东中西和
东北部投资增长波动不大,西部增速缓慢下降。

进入2009年,西部、东北部投资增速大幅提高,中部维持稳联合研究报告
6
定,而东部则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已下达的投资项目及资金明显向西部倾斜所致。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整理计算图6 2008年四大区域投资增速比较
4、消费需求增长变化比较
联合资信的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四大区域的消
费几乎是同步增长。

2006-2008年,四大区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均从15%左右提高至22%左右(图7)。

2008年虽然受到经济金融危机影响,总体经
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但社会消费增速依然上升,而且四大区域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这一现象与中国各地区居民基本一致的消费习惯及城乡居民收入近年持续增长有关。

联合资信同时注意到,尽管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从区域分布上看,东部十省市的消费额占了全国消费总额的50%以上,且在近年基本稳定保持。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收集整理
图7 四大区域基本一致的消费增长
5、外贸出口额增长变化比较
如图8所示,四大区域中,除中部地区2008年的出
口增长高于2007年外,其他区域的出口增长在2008年均低于2007年。

其中东部地区的下滑幅度最大,下滑近10 个百分点。

其次是东北部,西部的下滑幅度最小,大概为5个百分点左右。

中部出口额增长速度逆势大幅提高,上年同期基数
太低而产生的翘尾因素可能是主要原因,同时中部出口以能源原材料及大型装备为主,且主要出口欧洲市场,
外需收缩相对较小;而受到中部崛起政策的推动,中部
大规模的基础和产业投资产生的巨大进口需求,也大大
推高了其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各省市区2006 -2008 年统计公报
图8 四大区域外贸出口增长比较
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变化比较
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内外部需求迅速收
缩,企业的经营环境随之恶化,收入大幅下降,利润降
低甚至亏损,导致财政收入的来源萎缩,再加上政府为
提振经济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价格
水平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长也全面回落。

2008年,东
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分别增长18.43%、22.64%、26.3%和27.92%,东部
和西部增长回落加大,分别回落11.32%和9.87%。

中部
和东北增长则基本与2007年持平(图9)
综上分析可见,金融危机加速了内地的区域格局调
整,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经济引擎的长三角、珠三角
遭受较大冲击,经济增长回落较大;另一方面,中西
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及东部的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正在
加速崛起。

再次区域格局中,不同区域以及相同区域内
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出现较大变化。

总体
上,企业的内外部需求呈现全面下滑甚至负增长,但相
对来说,东部制造业行业受内外需收缩的影响最大,企
业的盈利下降,流动性不足,偿债能力总体走弱。

而中
西部受益于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特点及国家政
策的大力支持,增速下降幅度相对要小的多。

7
联合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2006 -2008 年全国各省市区社会经济统计公报整理计算
图9 四大区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比较
四、2009年一季度四大区域经济增长继续回
落,中西部地区增速回落幅度减小
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深化、国
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国家贯彻落实四万亿投
资计划,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增策,
出台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最近国务院确定建设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并扩大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区
划,公布支持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各区域经
济发展面临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一季度各区域经济总体
上与全国经济走势保持一致,呈现继续放缓的态势。

一季度全国GDP增长6.1%,比上季度下滑0.7个百分
点,比上年同期下滑4.5个百分点,增长继续下滑。


大区域中,东部多数省份GDP增长大幅下滑,从2位数变为个位数,如上海增长3.1%,比上年同期增速下滑
8.4%;浙江增长3.4%,比上年同期下滑8.4%;广东增
长5.8%,下滑4.7%,只有江苏仍为两位数,为10.2%,但下滑3.5%。

中部六省中湖南上升增长4.1%,山西下
降20%。

西部12省市区中广西、贵州上升,其余下滑,而且幅度较大,如甘肃、青海的增速下滑均在6个百分点以上;东北总体增长8.5%,回落4.9%。

工业生产方面,区域之间表现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
增速回落较大,负增长的省市增加;中部、西部、东北
增速回落相对较小。

据发改委统计,一季度东部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中部增长5.2%,西部增
长11.8%,东北增长9.3%。

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中部地区8.1和6.6个百分点。

其中,3月份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比1~2月增速高6.9
个百分点,广西、四川、内蒙古同比分别增长19.8%、19.2%、19.0%。

固定投资方面,各区域均表现大幅增长,但中西部
及东北投资增速远高于东部。

一季度,全国城镇固定
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1%,扣除物价因素后为30.9%。

东部地区增长19.8%,中部地区增长34.3%,东北地区
增长33.6%。

西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加总平均水
平18.1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26.4%,高于中部地区11.9%,为四大区域投资增速之首。

西部地区投资增速
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往年一季度各省特别是西北地
区冬季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数额较小;二是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西南部分省区去年年初投资完成基数较低;三是
今年国家扩大内需的政府投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西
部地区投资额增加较多,西藏、宁夏、陕西、青海、云南、四川一季度投资增速均超过50%。

此外,在外贸进出口方面,各区域均下降较大,而
且差异不大。

一季度,全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2455亿美元,下降19.7%。

占据中国外贸出口近90%份额的东
部地区首当其冲的受到外需衰退的影响,出口贸易大幅
收缩,其中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一季度出口总额出
口708亿美元,下降18.4%;另一大省浙江一季度出口总额270亿美元,同比下降17%。

而中西部地区一些省市
区对外贸易也大幅下降,如中部地区除江西外,一季度
累计出口额均大幅下降,其中山西下降68%,河南、湖
南下降均在30%以上。

西部地区出口102.52亿美元,同比下降16.2%。

主要原因是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低
位运行影响,部分原材料产品出口型企业处于停工或半
停工状态,如资源输出大省甘肃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
下降51.7%,降幅居全国第一位。

以上分析表明,近2个
季度以来,外需收缩对中国的影响已迅速扩展至西部地
区,中西部地区出口型企业的经营压力迅速增加。

2009年年初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对各区域的产业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区域分布
上看,十大产业中的电子信息、纺织、造船、装备制造
等行业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而且这些产业销售市场的
外向性更强,而且在“振兴”与“调整”之间,可能更
重于振兴,因而对东部经济的提振作用更大。

有色、钢
铁、石化等产业虽然在布局上虽然中西部占比不小,但
由于这些产业短期内更侧重于“调整”,同时面临较大
的去库存压力,因此短期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相对有
限。

其他如轻工、汽车等产业分布于各大区域,受国内
消费需求及消费政策影响较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
尚待观察。

联合研究报告
8
附录1 各省市区2009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地区
固定投资国内生产总值
累计完成额( 亿
元)
累计同比增速%
累计完成额( 亿
元)
累计同比增速%
全国23562 28.6 65745 6.1
北京市468.56 -12.4 2511.88 6.1
天津市660.98 44.8 1416.93 16
河北省1250.52 41.4 3023.5 8.5
山西省281.32 20.9 1309.21 -8.1
内蒙古自治区289.78 47.5 1471.07 15.8
辽宁省804.18 63.5 2642 9.6
吉林省175.3 34.8 1155.21 9.1
黑龙江省104.56 72.8 1460 6
上海市827.46 0.8 3150.47 3.1
江苏省2733.99 23.6 6653.2 10.2
浙江省1188.8 12.1 4632 3.4
安徽省1254.13 35.3 1885.3 11.6
福建省864.07 12.4 1965.51 7.4
江西省649.16 44 1281.12 10.2
山东省2246.35 18.5 6469.3 7
河南省1220.86 29.5 4067.44 6.6
湖北省980.89 33.3 2423.15 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