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在体内扩散
透明质酸酶:或称扩散因子,可溶解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使结缔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如化脓性链球菌具有透明质酸酶, 可使病细菌在组织中扩散,易造成全身性感染。
二、毒 素
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按其来源、性质、作用等 的不同可分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毒素 内毒素
大多数情况下,外毒素简称毒素 。
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
如:嗜血杆菌等可以分泌IgA蛋白酶,破坏粘膜表面的IgA 。
通过LPS( 脂多糖)、OMP(外膜蛋白)、荚膜、S层等的 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补体可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有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能 将抗原破坏,当二者与补体结合后,抗原被破坏。
3. 内化作用
如果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该菌株的 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若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 菌株内,可使其获得毒力。
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 表达 。
被接种动物的体内,能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 体(此抗体由宿主产生),或产生免疫保护 。
二、细菌毒力的测定
在疫苗研制、血清效价的测定、药物筛选等工作中,都必须知 道细菌的毒力。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
III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kb大小的基因编码,以毒 力岛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或大质粒上。与基因 组的其他部分相比,GC含量较低。
最有代表性的是细胞外基质。其成员有:Ⅰ型、4型胶原蛋 白;层粘连蛋白;纤粘蛋白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原 结合蛋白受体是胶原蛋白。
(二)、干扰或逃避机体的防御机制
抗吞噬作用 抗体液免疫机制 内化作用
1. 抗吞噬作用
1. 抗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
1. 抗吞噬作用
不与吞噬细胞接触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后,能进入吞噬或非吞噬细胞内部 的过程。
细菌可以通过这种内化作用,移位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液循 环,从而使细菌感染从原发病灶扩散至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内化过程
(三)、在体内增值
细菌在动物机体内的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 增殖的速度对致病性极其重要,如果增殖快, 细菌在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的防御机制,在 体内生存;反之,增值速度慢,易被机体消除。
①G-菌的菌毛。(如:IV型菌毛) ②G+的脂磷壁酸(LTA) ③某些细菌的外膜蛋白(OMP)。如:链球菌的M蛋白。
黏附素的特性:
①无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的黏附素。 如:F1(I型菌毛)能与细胞表面的D甘露糖残基结合,无
论何种动物,何种组织细胞的甘露糖都结合。 ②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大肠杆菌F4(K88)菌毛黏附于猪的小肠前段;F6 (987P)黏
G+菌细胞壁中的脂磷壁酸具有脂多糖的绝大多 数活性,但无致热功能 。
1. 内毒素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O特异性侧链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类脂A。
类脂A为其毒性部分,可将脂多糖LPS 固定在G-菌的 外膜上。另外,类脂A高度保守,肠杆菌科的类脂A结 构完全相同,因此,所有G-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都大 致相同,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抗原性弱
内毒素抗原性弱,注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抗 脂多糖的抗体,但此抗体不能中和内毒素的毒性。 而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抗毒素则可中和外毒素。
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内毒素经甲醛处理,虽然毒性会有所降低,但不 会丧失,也不能被制成类毒素。
(三)内、外毒素的区别
特性
外毒素
化学性质 蛋白质
内毒素 脂多糖
产生
某些G+或G-分泌
由G-菌菌体裂解产生
耐热性 通常不耐热
极为耐热
毒性作用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或神经毒素, 全身性,
对特定的组织活细胞发挥特定作用
致发热、腹泻、呕吐
毒性程度 高,往往致死
弱,很少致死
致热性 对宿主不致热 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常致宿主发热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一)、外毒素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 胞有毒性作用的、可溶性蛋白质。
(一)、外毒素
大多数外毒素是产生于内,分泌于外,故称外毒素。 但也有少数外毒素存在菌体细胞的周质间隙,只有在 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到胞外。
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为:
G+:破伤风、炭疽、肉毒、产气荚膜、溶血 性链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G-:大肠、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气单胞、多杀
性巴氏杆菌等。
1. 外毒素的特性
外毒素具有菌种特异性
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毒素,霍乱弧菌产生霍乱毒素,炭疽杆菌产 生炭疽毒素 。
外毒素毒性作用极强
如1mg纯肉毒毒素可杀死2000万只小鼠;破伤风毒素对小鼠的致死剂量 是马钱子碱的106 倍
2.柯赫法则的不足之处:
健康带菌,隐性感染不能确定。 无法体外人工培养的细菌,不易确定 。 对找不到易感动物的细菌不适用,但兽
医不存在此条 。 此法则只强调病原微生物这一方面,而
忽略了病原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3.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
能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 力菌株中无 。
耐热性方面
大多数外毒素不耐热,一般60℃-80℃经10-80min即可失去活性(毒 性),但也有例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及大肠杆菌的耐热性肠毒 素(ST),能耐受100℃ 30min。
具有蛋白质的共性(理化特性)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易被热、酸、蛋白水解酶灭活。
2. 外毒素的组成
大多数外毒素由A、B两种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为毒素的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活性效应。 B亚单位为毒素的结合单位,能使毒性分子特异的结合
类毒素 能产生,用甲醛处理
不能产生
三、III型分泌系统
细菌的分泌系统是近年来才发现的,其中的III型分 泌系统与病原菌毒力因子的分泌有关。
病原菌接触宿主细胞时,其III型分泌系统启动,分泌 出与细菌毒力有关的多种蛋白质,与相应的伴侣蛋白 结合,从细菌的胞浆直接进入宿主的胞浆,发挥毒性 作用。
(一)、 定 殖
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而定殖的前提是:需要细菌黏附在 宿主细胞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以免被肠蠕 动、粘液分泌及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
这种黏附对于细菌方面而言,是靠细菌的黏附素来实现 对于宿主方面而言,宿主的细胞为细菌黏附提供了黏附素 的受体 。
1. 细菌黏附素
指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主要有: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 黏附素。
如:通过外毒素破坏细胞的骨架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如链球菌溶血 素等,溶血毒素可以破坏红细胞骨架。
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
如:荚膜、菌毛、和链球菌的M蛋白均具有抵抗吞噬的作用。
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即吞噬后不被消化
如:沙门氏菌的某些成分可抑制溶酶体与吞噬小体的融合; 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 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产生大量的H2O2酶,能中和吞噬细胞中的氧自由基。
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破坏吞噬细胞的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 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
2. 抗体液免疫机制
体液免疫主要由抗体介导
2. 抗体液免疫机制
抗体的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可抑制抗原的致病性。
2. 抗体液免疫机制 抗体的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有利于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因抗体上有Fc 结合位点)
2. 抗体液免疫机制 抗体的作用
与抗体结合,可抑制细菌毒素的致病性。
2. 抗体液免疫机制 抗体的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物,与补体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并可增强吞噬细 胞对抗原的吞噬(因抗体上有补体结合位点)
2. 抗体液免疫机制
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抗原伪装主要是:在细菌表面结合机体组织成分。如:金黄色葡 萄球菌通过结合型血浆凝固酶结合血纤维蛋白、或通过SPA结合 免疫球蛋白
附于猪小肠后段;二者均可引起仔猪黄痢。
2. 黏附素受体
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相互作用的成分称受体,即 能与黏附素结合的组织、细胞结构。
黏附素受体的化学成分: ①大部分是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其中的糖残基就是菌毛直接结合的部位。如:大肠杆菌I型菌
毛,结合D型甘露糖;霍乱弧菌的4型菌毛结合岩藻糖及甘露糖; ②部分黏附素受体为蛋白质。
(四)、在体内扩散
细菌分泌的蛋白酶,即胞外酶,具有多种致病作用, 如:激活外毒素、灭活血清中补体等。
有的蛋白酶本身就是外毒素。此外,最主要的作用是: 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增加组织细胞的通透性。 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
常见的有:①透明质酸酶②胶原酶③神经氨酸酶④磷 脂酶⑤卵磷脂酶⑥激酶⑦凝固酶。它们亦是构成侵袭 力重要的一方面 。
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内毒素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大致 相用,都可使机体发热、腹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休克等(即致病性是全身性的),严重的可引起机体 死亡。
内毒素毒性作用
(A)热源性
(B)白细胞数目改变
(C)内毒素血症和休克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 内毒素的特性
内毒素耐热
100℃加热1小时不被破坏,160℃经2-4h或用强碱、 强酸、强氧化剂煮沸30min可灭活。
毒力:指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菌株的致病 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即致病菌的致病能力大 小或致病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是细菌菌株的 特征。
一、细菌致病性的测定
1.柯赫法则:
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病原微生物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依 据。亦为微生物学诊断程序的依据。(确定细菌是否 具有致病性最经典的法则)。
特定的病原应在患病动物体内查见,正常机体无。 此病原菌能分离培养,而获得纯种 。 此纯化菌接种敏感动物,能复制出同样的病症。 从接种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的纯培养。
1. 外毒素的特性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机体具有免疫 保护,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抗毒素可以阻止外毒素对机体的作 用),可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 外毒素用0.3-0.4%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一段时间(28天)可以脱毒, 但仍保留其原有的抗原性,称之为“类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后,仍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作为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即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 素),称为毒力因子,主要有:
侵袭力
毒素
一、侵袭力
指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机构,内化 作用,从而获得在机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和蔓延扩散的 能力 。
定殖 干扰或逃避机体的防御机制 在体内增值 在体内扩散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指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对宿主造成的明显的损害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第三节 机会致病菌 第四节 细菌毒力的增强和减弱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致病性(病原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 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定宿主体内引起 感染的能力。
在宿主易感组织的细胞膜受体上,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 细胞膜。 A、B亚单位单独存在均无毒性,A亚单位必须在B亚单位 的协助下,结合至受体,释放到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阻断完整病毒结 合细胞,因此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
(二)、内毒素
大多数G-菌能产生内毒素,实际上它是存在于 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亡 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
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引起特 征性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如破伤风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肌肉强直性痉挛; 肉毒毒素则选择性的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和咽肌麻痹,病 重者由于呼吸和心脏的衰竭而死亡。
但也有一些毒素具有相同的作用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气单胞菌等可以产生作用相似的肠毒素。
半数致死量(LD50)
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 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感染量(ID50)
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细胞,但 不引起死亡,其毒力可用ID50表示。即能使半数实验 动物发生传染所需的活菌量。测定方法与LD50类似。 不同之处是统计结果时将死亡数变为感染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