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遭遇的“冷思考”

者:

王军

仔细分析今年屡次发生的多宗记者被打事件,有的是因为舆论监督触

及利益所引发;有的是记者采访技巧不当所致;还有的是记者行为界限不

明使然。因此,记者当务之急应明确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调整心态,尊重

采访对象、提高采访技巧,增强权利意识。

采访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

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记者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无

冕之王”是对记者的赞誉,这意味着:记者既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又

可以采访“社会名流”,还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这种状况,给很多

记者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新闻报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无

条件地接受采访。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自愿、公平的民事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的上下级指令关系。新闻机构并

无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所以对被采访对象不存在支配关系。

采访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改变工

作作风至关重要。只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正当权

利和严正声明,新闻记者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如在一次广播热线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问一名演艺圈的明星:“你还

记得你的初恋情人是谁吗?”这位明星当时就表示拒绝回答,因为这是一

个隐私问题。尤其是对那位人们未知的曾经与这位明星初恋过的人来说,

这段经历如果无意中被披露出去,会给其现在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十分

不利的影响,因此,主持人本来就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即使问了,作为嘉宾也可以拒绝回答或者迂回回答,这完全取决于被采访者当时的主观意愿,但也折射出主持人隐私意识的欠缺。

采访对象可拒绝采访

原则上说,被采访者可以拒绝采访。无论是谁,如果认为记者所提的问题触及到自己的个人隐私,都可以拒绝回答。这一点在文娱新闻对明星的报道中尤其应该引起注意。

明星包括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影视明星、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这些人所从事的活动,一般都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且构成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新闻媒体可以适度地报道明星的公共生活,以满足公众对于明星心理上产生的关注、了解、知情的愿望,即公众兴趣。

明星们也应该认识到,其所获得的名利与他的公共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媒体长期以来的报道已经大大提高了其商业价值。明星的事业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公众的,公众有权了解他们的事业及与他们的事业有关的个人情况。

对于明星的偷税漏税、别墅私搭乱建等行为,表面上看是涉及明星个人收入、住宅等隐私问题,实际上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其偷税漏税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侵占公共绿地的示范效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等远远大于其强调保护的个人利益和住宅隐私,因此,这时的隐私应该让位于公众和媒体对其的监督。媒体披露明星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隐私是正当的,是社会公众对明星个人行为的监督和鞭策。

但明星与社会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信息、私人领域和家庭活动除非本人同意,媒体不得随意公之于众,否则就可能构成对其隐私或尊严的侵犯。如香港某报社记者,骗取了某影星家小保姆的信任,进入其家中,将其卧具、橱具、洁具的品牌和家庭的摆设布置等实景拍摄下来,在香港的

报纸上刊登,记者这样的做法是违法的,是对人的不尊重。隐私权实际上

是人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权利,承认、尊重、保护隐私权很必要,它实际上是承认、尊重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增强权利意识,明确行为界限

记者的职责是客观记录事实,不能夹带任何个人感情,更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要给双方当事人平等说话机会,这是新闻采写最基本的要求。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记者有必要尊重采访对象“拒绝采访”

的选择。新闻记者对报道对象的充分尊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是保持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记者的提问应该是平等、善意和友好的。无论对待什么人,都应该保

持尊重。记者在采访时,除通常的礼貌礼仪外,还要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

年龄、职业特点、性格心理特征,采取与之相应的采访方式,包括措辞、

举止以及态度。

如果我们承认新闻事业在实现“喉舌”功能的同时,也要面对激烈竞

争的市场,做到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理性地涵养我们的资源,如同人类

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日益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一样。

(纸媒文本见《中国记者》2010年第9期)

时评现状、存在问题及增强引导力的创新策略

者:

凌锋

从收集的媒体公开征稿函来看,目前国内开办时评版的报刊不少于300家,至于开办时评或类似于时评的评论专栏的报刊就更加广泛。

当前时评现状与问题

1.过度商业化影响良性发展

公民权利张扬是时评发展的内在动力,时评的市场价值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时评作者之意不在‘评’而在乎‘酬’”的现象非常严重。高稿费的时评栏目并不十分多见,高者无非千字三四百元,低者千字50元,但是就是这么低的稿费依然吸引了很多时评作者。其中重要因素是几乎成明规则的“一稿多投”,以中等写作水平的作者写作的1500

字评论为例,且稿费按照千字一百元计算,在群发几十甚至上百家时评栏目后,即使刊用率10%,也能收入近千元,何况经验丰富且知识储备充足的作者一天不止一篇评论产出,即使新闻热点不是每天都有、创作质量不是每天都有保障,但是一年平均下来,收入相当可观。

商业化产生的另一个不良现象是:不但有作者流水线式地一日“制造”两三篇时评,还有人组织了一套写作时评的“班子”“工作室”,他们每天分工合作,用不同的名字向编辑的邮箱“轮番轰炸”。无怪乎有文章忧虑:“把一项争取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崇高事业当成谋生的手段时,自己能够坚守的时评伦理底线还能够有多深呢?”。

2.质量参差不齐,八股化现象严重

不同媒体、不同时评作者间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由于评论题材立足点是“论理说法”,而抽象性的理论、原则、概念相对于丰富的社会现实总是处于少数,具体到媒体上就是,反映具体个案的新闻可以很多,然而由于不少社会问题解决非一日一时之功,这就极容易造成评论观点乏新;同时,由于“标准化作业”有利于提高产出。所以,出现了一种看似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