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特殊毒性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化 程度 高
进入进展阶段的化学
物称为进展剂 (progressor)。进展剂 可引起染色体畸变, 但不一定具有引发活

性。
引发、促长及进展都可自发发生。有些化学 致癌物可同时具有引发、促长及进展的作用, 称为完全致癌物。
在引发阶段主要是细胞原癌基因和肿瘤
抑制基因的突变;
在促长阶段主要是遗传外机制; 在进展阶段主要是核型不稳定性。 正常细胞经过遗传学改变的积累才能转变为 癌细胞。
因组中。
原癌基因: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表达并不引 起恶性病变,其表达受到严格控制,通常与机 体的生长和发育有关。原癌基因必须经过激活 才能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原癌基因是一种显 性基因,当其两个等位基因之一发生突变,即 可被激活。
肿瘤抑制基因:即抗癌基因。抗癌基因可能是 编码抑制生殖、促进分化的基因,也可能是某些 基因的负控制调节基因,并是维持基因组织定性 的某些基因。
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称为引发剂。引发剂 本身有致癌性,大多数是致突变物,没有可检测 的阈剂量,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累积性的。
但并非所有的引发细胞都将构成肿瘤,因其中大
多数将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引发细胞不
具有生长自主性,因此不是肿瘤细胞。
(2)促长阶段
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
良性肿瘤的过程。促长剂单独使用不具致癌性,
必须在引发剂后使用才发挥促长作用。 促长剂通常是非致突变物,影响引发细胞 的增殖,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 损害,如乳头瘤、结节或息肉。这些病损很多
会消退,仅少数细胞发生进一步突变引成恶性
肿瘤。
特点:
来自百度文库
历时较长,早期有可逆性,晚期为
不可逆的;
对生理因素调节的敏感性,衰老、
结果报告:
应着重报告发现肿瘤的部位、数量、性质、癌前病 变,以及其他毒性效应; 应报告剂量-反应关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如在动物组织中观察到良性和恶性肿瘤,并有良性 肿瘤向恶性化进展的证据,在进行统计学分析之前 将良性和恶性肿瘤合并是适宜的,但仍希望分别对 良性和恶性肿瘤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致癌试验设计
1.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哺乳动物致癌试验是鉴定化学致癌物的标准 体内试验。 哺乳动物致癌试验用来确定受试物对试验动 物的致癌性、剂量-反应关系及诱发肿瘤的靶器 官。
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应考虑进行致癌性评价:
①人体可能长期暴露于该化学物;
②该化学物或其代谢物的化学结构与已知致癌
物相似;
③反复染毒毒性试验提示该化学物可能产生癌 前病变。
肿瘤发生率(%)=(实验结束时患肿瘤动
物总数/有效动物总数)×100%
式中,有效动物总数指最早发现肿瘤时存活动物
总数。
肿瘤潜伏期即从摄入受试物起到发现肿 瘤的时间,因为内脏肿瘤不易觉察,通 常将肿瘤引起该动物死亡的时间定为发 生肿瘤的时间。 肿瘤多发性指一个动物出现多个器官的 肿瘤或一个器官出现多个肿瘤。
月,大鼠为24个月;然而对于某些生命期较长
或自发肿瘤率低的动物品系,小鼠和仓鼠可持
续24个月,大鼠可持续30个月。
⑤染毒途径
尽可能模拟人体可能的暴露途径,主要途
径有经口、经皮和吸入三种,应根据受试物的
理化性质和接触方式选择确定。
受试物优先选择短期致癌试验阳性的化学
物质。
⑥观察指标
(1)一般观察:每天观察受试动物一次,主
(3)激素调控剂:主要改变内分泌系统平衡 及细胞正常分化,常起促长剂作用。
(4) 免疫抑制剂:主要对病毒诱导的恶性转
化起增强作用。
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或
免疫血清,均能使动物和人发生白血病或淋巴 瘤,但很少发生实体肿瘤。
(5) 固态物质:物理状态是关键性因素,可能 涉及细胞毒性。如塑料、石棉等。 动物皮下包埋塑料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 可导致肉瘤形成。石棉在人和动物的胸膜表面 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石棉和其它矿物粉尘,如 铀矿或赤铁矿粉尘,可增强吸烟致肺癌的作用。 (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 可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过量生成。 如降血脂药安妥明、降脂异丙酯、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酯和有机溶剂1,1,2-三氯乙烯。
生长、发育和寿命,即不产生任何毒性效应。
中剂量组:介于高、低剂量之间(高剂量的 1/3~1/4),如有可能按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性质
来确定。
对照组除不给受试物外,其他条件均与试验组相
同。
同时应设阴性(溶剂或赋形剂)对照组。必要 时可设阳性对照组,阳性致癌物最好与受试物的
化学结构相近。
④试验期限
一般情况下,试验期限小鼠和仓鼠应为18个
(1)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又称哺乳动物终生试验,是目前公认的确证动物
致癌物的经典方法。
化学致癌的最大特点是潜伏期长,在啮齿类动物
进行1~2年的试验即相当于人类大半生的时间。
如果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确证一种新化学物的 致癌性,一般需要人类接触受试物20年后才能进 行。
①实验动物 物种和品系:要求用两种实验动物,常规 选用大鼠和小鼠,也可用仓鼠。在选择品 系时应选择较敏感、自发肿瘤率低、生活 力强及寿命较长的品系。
组3,对人类的致癌性尚不能确定。指对人类致
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致癌性也不充分或
有限。或人类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致 癌性证据足够,但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动物致癌 机制不适用人体。 组4,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指证据指示对人 类和动物不具有致癌性。
二、致癌作用的发生过程
人类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如何在化学致癌物的作用 下,逐步转化成癌细胞。
癌作用的代谢物和不需代谢活化的致癌物)。
前致癌物
活化
正常细胞
修复 DNA结合
引发的细胞
促长
终致癌物
致癌物-DNA加 合物
DNA复制 错配修复失败 DNA修复
分化的肿瘤
进展
不分化的癌
转移
细胞死亡
细胞含错 配碱基
2.无机致癌物
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有些可能是亲电子 剂,但有些是通过选择性改变DNA复制保真性,
动物种属的选择,应考虑受试物可能作用
的靶器官。
大鼠 肝癌
小鼠
呼吸道和肺肿瘤
膀胱癌 大鼠和小鼠
金黄仓鼠、狗或猴 靶器官无法估计
性别:应使用同等数量的雌雄两种性别的 动物。
年龄:使用刚离乳的动物,以保证有足够
长的染毒和发生癌症的时间,而且幼年动
物解毒酶及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致癌作
用比较敏感。
②动物数量
饮食和激素可影响促长作用。
(3)进展阶段
进展阶段是从引发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
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过程。
在促进之中或之后,细胞表现出不可逆的遗
传学改变,其标志为遗传不稳定性增加和恶性变
化,在形态上或功能代谢和行为方面逐渐表现出 肿瘤的特征,如生长速度、侵袭性、转移能力及 生化、免疫性能改变。
使细胞由促长阶段
(3)病理检查
动物自然死亡或处死后必须及时进行病
理检查,包括肉眼和组织切片检查。组织
切片检查应包括已出现肿瘤或可疑肿瘤的
器官和肉眼检查有明显病变的器官,应注
意观察癌前病变。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肿瘤
的性质和靶器官。
⑦结果分析 统计各种肿瘤的数量(包括良性和恶性
肿瘤)及任何少见的肿瘤、患肿瘤的动物数、
每只动物的肿瘤数及肿瘤潜伏期。
亚胺类;芥子气和氮芥;活性卤代烃类等。
(2)前致癌物:
多数有机致癌物本身并不致癌,需代谢活化
才具有致癌活性,称为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 物的原型称为前致癌物。前致癌物经代谢活化 形成的中间间代谢产物——近致癌物(半致癌 物),有一定致癌作用但必须再一次激活——
终致癌物(前致癌物经代谢活动形成的具有致
为避免假阴性,每组实验动物较一般毒性试验 多。 每组至少有雌雄各50只动物,希望在出现第一 个肿瘤时,每组还有不少于25只动物。
③剂量设置
致癌试验一般设三个试验组。 高剂量组:最大耐受剂量(MTD)是由亚慢性毒性试
验来确定的,此剂量应使动物体重减轻不超过对照
组的10%,并且不引起死亡及导致缩短寿命的中毒 症状或病理损伤。 低剂量组:一般不低于高剂量的10%。最好相当于 或低于人类实际接触的剂量,应不影响动物的正常
癌的发展。
(1)促癌剂:本身无致癌性,在给以遗传毒
性致癌物之后再给以促长剂可增强遗传毒性致
癌物的致癌作用,也可促进“自发性”转化细 胞发展成癌。 如苯巴比妥对大鼠肝癌有促进作用;色氨 酸和糖精对膀胱癌有促癌作用。 (2)细胞毒物:可能引起细胞死亡,导致细 胞增殖活跃及癌发展。 如氮川三乙酸使锌进入肾脏,由于锌的毒 性,造成细胞死亡,结果引起增生和肾肿瘤。
在体内如何逐步发展成可见肿瘤,并转移到机体 其他组织。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多基因改变 累积的过程,具有多基因控制和多因素调节的复 杂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癌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1、持续性增殖,分化不良,体外培养无接触性抑
制。永生性。
2、浸润性生长:可侵入其他组织,并发生转移
第三节 致癌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致癌作用的概念 二、致癌作用的发生过程 三、致癌试验设计 四、致癌作用评价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一、致癌作用的概念
致癌作用是指环境有害因素引起或增进 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为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chemical carcinogenesis)是指化 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 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癌症的发生80~90%由环境因素引起, 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 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 在环境因素引起的肿瘤中,80%以上 由化学因素引起。
致癌物可分为三大类:遗传毒性致癌物、 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遗传毒性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不需代谢活化直接与亲 核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这类化合物为 亲电子剂,大多数为合成有机物。 内酯类,如β-丙烯内酯等;烯化环氧化物;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二、致癌作用的发生过程
尚未彻底阐明,大体可分为遗传机制学说和非 遗传机制学说。
1、化学致癌的多阶段学说
(1)启动阶段:化学致癌的第一阶段,致癌 物对靶细胞DNA产生损伤作用,经细胞分裂 增殖固定下来,造成单个或少量细胞发生永久 性、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
(7)助癌物:本身无致癌性,在致癌物之前或
同时应用助癌物可显著增加癌症的发生。
助癌作用的机制可涉及增加致癌物的吸收、
增加活化的致癌物的比例、耗尽内源性结合反
应底物、抑制DNA修复、促进DNA损伤固定为 突变等。
(二)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
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 对人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但对实验动物的致癌证据足够, 并且具有可通过相关致癌机制对人体发挥作用的强有力证据, 可归为此类。 组2,对人类是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又分为两组,即组2A 和组2B。 组2A,对人类很可能(probably)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 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组2B,对人类是可能(possible)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 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指对人类致癌 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要观察其外表、活动、摄食情况等。在实验
最初三个月每周称体重一次,以后每两周称
体重一次。经饲料或饮水给以受试物时,应
记录食物消耗量或饮水量,以计算受试物的 摄入量。观察时要注意有无肿瘤出现、肿瘤 出现时间及死亡时间。
(2)肿瘤发生情况:记录肉眼可见或 可触及肿瘤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 外形、发展状况并记录动物死亡时间。
导致DNA的改变。
铀、镭、氡等可能由于其放射性致癌。 镍、铬、钛、锰等金属及其盐类可在一定条件 下致癌。
3. 非 遗 传 毒 性 致 癌 物 (non-genotoxic
carcinogens)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不与DNA反应,可
能间接地影响DNA并改变基因组导致细胞
癌变,或者通过促长作用、增强作用导致
3、过分旺盛地合成核酸和氨基酸
4、强烈的有氧酵解:在供氧充分时,仍能将葡萄 糖转化为乳酸,大量的乳酸使pH下降,影响细胞 酶活力,破坏内稳态的维持。 5、可将上述特征遗传给子代细胞。
癌细胞大小不等。胞浆着蓝色,边缘有少许细小紫红色 颗粒,含空泡。核型不规则,染色质粗点状排列。核仁 明显,多少不一,有空泡,此外可见裸核细胞。右上瘤 细胞有血小板附着。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返回
2、化学致癌的癌基因学说
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基因发生异常 ,可导致细胞持续增殖,不能及时分化和 凋亡,形成肿瘤。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 基因主要有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
癌基因: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及癌变的基因。
通常以原癌基因的形式存在正常动物细胞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