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
【热点剖析】
一、古代中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主要措施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管理。

2.宋朝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真题再现】
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
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4.(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
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
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5.(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

6.(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水车”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的灌溉工具“翻车”.A项与史实不符,因为翻车是用人力的,故A排除;B项提高农田抗旱能力符合;C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

7.(2011·福建文综·14)图 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
8.(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联考,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这说明( )
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
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
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题干未提及甲骨文的地位,且“唯一”两字不妥,故A项错误;题干中“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且发现地点是宁夏,并结合所学知识,故B
项正确;题干中提及的是西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监察体系还不成熟,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且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9.(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

10.(2019·内江一模,25)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11.(2019·淄博二模,28)有学者指出,唐代之前的基层乡官由乡里推选产生,官府对乡官也比较尊重,人们以充当乡官为荣。

唐代开始,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乡官改由官府指派,成为征收赋役和维护治安的工具,人们对乡官一职则避之唯恐不及。

这种转变( )
A.缓和了基层社会矛盾
B.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了官僚选拔范围
D.弱化了地方自治功能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乡官由“乡里推选”到“官府指派”,这种变化便于官府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

材料未反映出矛盾尖锐和“地方自治”,故排除A、D两项;材料反映的是“指派”而非“选拔”,故排除C项。

12.(2019·衡水金卷三,26)元朝统一后,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岭北行省在全国占有特殊地位。

元廷不断派遣内地各族人民,给予牛具种子进入牧区,打井开渠,在和林、称海、谦
州、吉利吉思、五条河及杭海、金山之北等地大力兴办屯田。

这些举措( )
A.旨在加速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
B.有利于发展改善边疆地区经济
C.使岭北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地
D.说明元代重视发展自耕农经济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出元代注重对岭北地区的开发建设,这有利于发展和改善边疆地区的经济,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片面,岭北不一定都是蒙古贵族,A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屯田制下的农民一般不属于自耕农,D项错误。

13.(2019·济宁二模,27)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这强调的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稳定边防,故选D项。

“华夷”观念到了近代才逐渐改变,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4.(2019·启东中学月考)“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答案】B
【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降低了地方的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故B项正确。

15.(2019·宿迁中学调研)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

”由此说明( )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解析】由题干中的“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进而说明了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故选C项。

16.(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

17.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由此可知( )
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
C.王莽新政权废除分封
D.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
【解析】据材料安徽六安由“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异地做官,这样有利于减少与地方的联系,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而未涉及除分封制之外的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可知以庆为六安王的统治时期在王莽新政期间结束,而非废除分封,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诸侯异地为官,并非强调开始推行新政,故D项错误。

18.(2019·福州一模)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名符其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名不符实,故B项错误;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

19.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答案】C
【解析】“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些地区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
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税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20.(2017·广东汕头调研)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
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北宋时,边境战乱不断,因此,“边境战乱日趋减少”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影响日益深远”是在南宋,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日渐盛行”与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无关,故C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宋仁宗之后,掌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都是文职出身,这说明当时政府逐步确立用文官取代武官来管理军事的方针,故D项正确。

21.(2017·广东深圳调研)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元朝地方政务的决策方式,并未涉及到(中央)中书省的运作,故A项错误;元政权为少数民族政权,元代“圆署或圆坐署事”正是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体现元代地方官僚内部共同进行决策,一定程度体现了民主的特点,故C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