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发轫期即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观念,该时期的政治理念不同于后世,具有浓厚的神本主义的意味,但某些重要的政治观念如君主专制主义却奠定了此后政治理念的核心基础。

本章授课时数为4课时。

第一节商代的上帝信仰与王权观念

中国政治思想史可以说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大体而言,三代之世的政治观念具有强烈的神本特色。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帝或上帝是殷代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帝的至上性,乃是殷代人王(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至上性的反映,帝不仅是商族的至上神,更是殷王的保护神和象征。殷人除了崇拜上帝、还有山川诸神外,更盛行祖先崇拜。总之,在商代的政治观念中,上帝和祖先庇佑殷王,殷王亦主要是借助上帝、祖先崇拜来强化自己的权力。商代晚期,更出现了帝、祖合而为一的现象,而殷纣王更自称“帝辛”,这是为了神化自己。上帝与王同为帝,那么王也就具有了人神结合的性质,因此,王同一切人对立起来,成为人上人,故又自称“余一人”。

第二节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经牧野之战,兴起于西方的附属国“小邦”周在周武王的领导下一举打败了“大邦”商,史称顺天应人的“革命”。在周王朝的开国者,周公可以说是周的真正开国完成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开山鼻祖。

周初的统治者特别是经历了整个殷亡周兴的沧桑之变的周公,除了制定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礼乐典章制度之外,还在周初发布了一系列的诰命,在这些诰命中,对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进行了深切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和理论。1.周公作为一位绝顶聪明的宗教理论改革家,论证了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转移。他一方面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一方面又对它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强调“唯命不于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和唯德是授,从而也就合理地解释了朝代的更替。

2.周公既把上帝当作精神保护伞,又提出要面向现实,注重人事,从而满足了神、人两方面的要求。面向现实、注重人事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他“明德、保民、慎罚”的主张,开启了中国传统注重德治主义、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传统。

3.西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观念主要体现为王权神授与天下王有的信念,即周王的权力和地位是由天授予的,这种观念把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结合为一了;而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表达的是王有天下的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同事实不是一回事,但这一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核心。

复习与思考题:

1、商周二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有何不同?

2、周公对商代上帝至上信念作了什么样的重要修正?

3、在周公发布的一系列诰命中阐述了哪些重要的政治观念?

拓展阅读书目: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章、第二章。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章。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政治思潮的兴起与成熟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轴心文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政治思潮勃然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特别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诸子各家之学的基本政治态度和倾向以及对当时政治理性的推进作用。

本章授课时数为8课时。

第一节诸子异说的兴起

随着西周宗法与神权政治的走向末路及其观念文化的衰落,时至春秋战国(前770—前476年—前221年),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又经历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大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各种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即勃然兴起于这一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

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主要有两个标志:其一,“天”被改造为一个泛化的、自然化的概念,其神秘主义的性质大大减弱了;其二,人们开始主要从政治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解释政治的兴亡,即政治的兴亡取决于民之向背和执政当权者(君、臣)的政策与品质,而不取决于神意或天命。

时至春秋末叶和战国时代,自孔子立教垂统而大开私人讲学之风,诸子之学乃继之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时人谓之“诸子(或百家)异说”、“处士横议”、“邪说暴行有作”或“诸子尝试之说蜂起”。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哲人倍出,各种思想流派竞相争奇斗胜,史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犹如一个丰富的思想库,他们的存在与争鸣正是中华民族人文与世俗政治思想成熟的标志。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有什么开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诸侯国林立为知识分子自由驰骋、迂回于各国之间提供了比较多的政治空隙,这也造成了“思想自由,学无拘禁”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形容当时思想流派之多。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主要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据《汉书·艺文志》,除了上述六家之外,还有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

第二节政治理性的发展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讲,诸子百家兴起争鸣的意义可以说正在于它大大推进了政治理性的发展。具体来说,诸子对政治理性发展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诸子中的多数把政治视为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对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义对政治的影响。2.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哲学问题。其中突出的有天与政治的关系,人性与政治的关系,矛盾观与政治的关系,历史观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哲学影响着政治理论的全局,政治哲学的深入正是政治理性深入的标志。

3.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运转的规律与机制。政治是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交叉的运动过程,一着失算则可能全盘皆乱。诸子对影响政治的各种因素一一作了分解,从自然到社会,从总体到局部,从群体到个性,从一般观念到个人的品格与喜恶等等,都作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各种因素在政治运转中的地位和作用。

4.诸子对政治路线和政策作了种种探讨与设计。当时社会处于巨变和诸侯竞争时期,各国统治者竞相寻求富国、强兵、安民、胜敌之道。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政治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路线是否得当。不过,由于诸子各自观察问题的立场、方法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