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管理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小麦中后期管理一般是指在小麦拔节以后到成熟前这段时期的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和总结生产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因苗进行管理是获取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本文分别就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管理技术建议,以适应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各地小麦生态区的具体情况,分类进行肥水处理,积极应对并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危害,以期为基层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及广大种麦农民提供参考,实现小麦增产、增收、增效。

一、肥水管理技术

小麦进入拔节期以后,其生长发育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时也是小麦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各地应当根据苗情长势,抓紧肥水管理。对于早春已施过返青肥水的麦田,拔节期应该再次进行肥水管理,但施肥数量可酌情减少,一般每667平方米(一亩)随水施入尿素10公斤即可;在返青期未追肥灌水的麦田,拔节期要重施肥水,一般每667平方米可随水施入尿素20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成穗;对于南方麦田,尤其是稻茬麦,春季降水相对较多,若土壤墒情良好,则无需灌水,可掌握在雨前适当追施氮素化肥,以满足小麦拔节期的需要;对于旱地小麦,无灌水条件,可把施肥时期前移至返青期,开沟施肥或趁雨适当追肥。

小麦进入开花灌浆期,仍需要肥料供应,各地可根据苗情和以前追肥的情况,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象的麦田,每667平方米可随灌水施2~3公斤尿素,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还可改善品质。

南方冬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降水较多,所以经常遇到渍害威胁。因此要随时注意清理麦田三沟,保证排水通畅,做到雨过田干,不存积水,防止或减轻渍害造成的损失。

各类麦区在小麦生长后期,如需灌水,要特别注意当时的天气,遇到大风天气,切勿灌水,以防止后期倒伏。

二、“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小麦生长后期一般施肥较少,通过叶面喷肥即可高效利用肥料的营养,达到养根护叶的作用。当前叶面喷肥主要是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直接进行根外喷施,植株吸收快,养分损失少,肥料利用率高,健株效果好。也可以用少量尿素溶液进行喷洒,但应注意浓度,一般控制在2%以内,避免肥液烧伤叶片。通过喷施“一喷三防”混配液可以增加麦田冠层的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干扰形成干热风的条件,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植株组织含水率,降低叶片蒸腾强度,提高植株保水能力,可以抵抗干热风危害,防止后期植株青枯早衰。通过叶面喷施杀菌剂,可以产生抑制性或抗性物质,阻止小麦生长后期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原菌的侵入,抑制病情的发展蔓延,减少上述各种病害造成的损失。叶面喷施杀虫剂,农药可以迅速进入植株体内,可以通过蚜虫、吸浆虫等刺吸式害虫吸食植株或籽粒中的汁液,毒死害虫,有些农药同时对害虫有触杀和熏蒸作用,通过喷药直接杀死害虫,从而降低虫口密度或彻底消灭害虫,以防止或减轻小麦生长后期各种病虫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还可以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延缓根系衰老,促进根系活力,保持小麦灌浆期根系的吸收功能。此外,适当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可延长叶片功能期,延缓植株衰老,促进叶片强光合作用,进而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1. “一喷三防”技术要点

(1)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防治

“一喷三防”喷施时期是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这一时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的主要农药有三唑酮和烯唑醇等,每667平

方米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主要有多·酮(多菌灵和三唑酮复配剂)和甲基硫菌灵,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10%扬花)第一次喷药,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需在第一次喷药5~7天后进行第二次用药,每667平方米用60%多·酮可湿性粉剂70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纹枯病的主要农药有井冈霉素和三唑酮等,当田间病株率达10%时,每667平方米可选用5%的井岗霉素水剂250毫升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对水50公斤,对植株中下部均匀喷雾,重病田需间隔7~10天再用药防治一次。

另外,多菌灵和三唑酮混用可以防治包括赤霉、白粉、锈病和纹枯病等多种病害。

(2)小麦生长中后期虫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的害虫主要有蚜虫、吸浆虫等。防治蚜虫的主要农药为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氧化乐果等农药,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20克,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5~1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吸浆虫成虫的农药主要有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甲基异柳磷、氧化乐果等,吸浆虫的防治一般分为孕穗期、蛹期防治和抽穗期保护。蛹期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之一,应在孕穗前撒毒土进行蛹期防治,这时小麦植株已经长高,群体相对繁茂,撒施的毒土容易存留在叶片上,施药后要设法将麦叶上的药土弹落至地面,具体方法是:每667平方米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公斤拌细土25公斤,撒入麦田,随即浇水或抢在雨前施下,能收到良好效果。小麦抽穗期一般与小麦吸浆虫成虫出土期吻合,整个抽穗期都是小麦吸浆虫侵染的敏感期,是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穗期喷药防治。在小麦抽穗70%~80%时进行穗部喷药效果最好,用48%毒死蜱、40%辛硫磷或40%氧化乐果等1500倍液,或者10%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药液50~6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3)小麦生长后期干热风的预防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是一种高温且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轻则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20%。干热风出现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植株蒸腾加剧,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光合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灌浆时期缩短,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高温还可使籽粒呼吸作用加强,消耗增加,积累减少,造成粒重进一步降低。我国的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灌浆期间受干热风危害的频率较高,其它麦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出现。干热风危害一般分为高温低湿、雨后青枯和旱风三种类型,以高温危害为主。

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日最高气温≥32℃,14时相对湿度≤30%,14时风速≥3米/秒为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5℃,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3米/秒为重干热风。

雨后青枯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小麦成熟前10天内有一次小至中雨以上降水过程,雨后猛晴,温度骤升,3天内有1天同时满足以下其中的两项指标,即最高气温≥30℃,14时相对湿度≤40%,14时风速≥3米/秒。

旱风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最高气温≥25℃,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14米/秒。

预防小麦干热风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在干热风来临之前,适当灌小水,或采用麦田微喷技术,喷施少量的水,以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干扰干热风的形成。还可以喷施抗干热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速效叶面肥,增强植株保水力能力,减轻叶面蒸腾,进而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有试验表明,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向植株各喷一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能提高小麦植株体内磷、钾浓度,增大原生质粘性,增强植株保水力,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同时,可提高叶片的光合强度,促进光合产物运转,增加粒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