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4,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美主要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 要均齐。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8, “八事“主张: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宣扬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 9, 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10,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一些以“为人生”为目的的作家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王任叔、许钦文等。 11, 民族主义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12,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的四年零 一个月的上海租界地区的文学, 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文和戏剧创作上。 13, 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经过了普罗文学阶段。普罗文学主张要反映北伐革命时期和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工农生活和斗争,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心态。 14,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的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15,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6, 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等。 17, “汉园三诗人”:指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籍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和哲理。 18,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地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份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这是一场复杂的论战,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同,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19, 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艺文思想的核心,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而强调作家创作必须“拥抱现实”“突入现实”,才能取得现实主义的胜利 。 20, 精神胜利法:是《阿Q 正传》中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即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不敢正视现实 、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使阿Q 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凄命运、不能真正地做出改变自身境遇的反抗行动来。阿Q 的“精神胜利法”决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21, “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办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办内部的思想与分歧和论争。 22,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以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他们创作了一批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的,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激昂悲愤的笔触表现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故土的眷恋,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李辉英等人。 23,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武汉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了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文协的会刊是《抗战文艺》,这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文 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文协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4,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5,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标志着新文艺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将要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6,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联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等,出版会刊《新诗歌》,在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是一个以大众化为创伤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27,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先后出版刊物《萌芽》等十几种。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丁玲等。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国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28,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演出活动。 29,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王独清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30,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出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鲁迅的著名杂文 《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31, 未名社: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32, 狂飙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高长虹等。出版《狂飙》周刊及狂飙社丛书。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33, 太阳社:是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等,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出版《太阳月刊》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但有左倾错误观点。 34, 浅草社和沉钟社:浅草社和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陈翔鹤、冯至等。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 《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35, 弥洒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致力创作,强调艺术无目的和灵感作用。 36, 新月社和新月诗派(或新格律诗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西滢、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 。《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 新月诗派(新格律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被称为“新月诗派。” 37, 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尤多杂文、小品,随笔。创伤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38,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39, 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和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年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

40,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以新文学创作为主要活动之一的文化团体,创办刊物《新潮》。主要社员有罗家伦、傅斯年、叶绍钧、杨振声、朱自清、汪敬熙、周作人等,多数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新潮社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和支持下展开活动的,《新潮》上发表的俞平伯、康自清等的新诗,杨振声、汪敬熙等的小说,是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成就。《新潮》扩大了《新青年》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41, 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 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3, 甲寅派:是文学革命后继学衡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甲寅》而得名。是以章士钊为首的封建复古主义流派,主要观点是赞美文言,反对白话文学,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尊孔读经,维护封建化教育。

44,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45,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以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46, 现代诗派:是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围绕《现代》杂志而形成,强调用“现代的诗歌”来表现“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为现代的诗形。代表作家有戴望舒、卞之琳等人。

47,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内容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绵生活百态,着重是病态生活的描写,用快节奏的笔触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里的病态文明,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花样,但也有一部分存在颓废的思想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