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编号:第号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村落名称:山后初家居委会(本村属于:行政村)所属镇(乡):大季家

所属县(区、市、旗):经济技术开发区

所属市(地区、州、盟):烟台

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山东省

调查负责单位(盖章):

调查负责人签字:

调查负责人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2012 年 5 月 28 日

(一)村落基本信息

村落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明代

□清代

□民国时期

□建国以后

村落形成原因

由初姓人氏自小云

南迁居此地,择山后而

居,并逐步形成村落,

故称山后初家。

村域面积 4.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150 亩

户籍人口4293 人

地形地

貌特征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

常住人口4800人

村集体年收入2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4050元

主要民族汉族列出产值较高的

2-3个主要产业

渔业捕捞、海水育

苗养殖、海产品加工。

村落是否列入各级保护或示范名录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省级列入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级□省级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是□否

其他,请注明名称及由哪一级认定公布:

正月十三渔灯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规划及保护利用状况

保护规划

☑有,规划名称是:开发正月十三渔灯节观光旅游

规划批准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无规划

保护利用状况

(可多选)

□闲臵废弃

□照常使用,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发展旅游和服务业

□以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他,具体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村落传统建筑

注:传统建筑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类建筑。

如村落无传统建筑可不填写此栏。

基本信息

建筑名称

(见注释)

建筑年代

建筑规模

(平方米)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及数量

认定为历史建

筑的数量

国家级:处

省级:处

市级:处

县级: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

查新发现不可移动

文物数量:

文保单位是否为古

建筑群: □是

□否

市级政府认

定:

县级政府认

定:

注:建筑名称填写民居、祠堂、庙宇、书院、牌坊

等,以及乡土建筑名称,如徽派民居、XX故居,吊

脚楼、土楼、窑洞等。如传统建筑较多,可按表格

内容另加附页。

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

村落简介内容要求:简述村落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和保存的情况,主要传统建筑建造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空白不足可另加附页)

图纸及照片要求:提供村落平面布臵图,并标明传统建筑位臵,提供反映村落整体风貌保持情况的照片,提供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照片,提供各类重要代表性建筑主体和细部(如建筑材料和工艺)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

(三)村落选址和格局

注:如村落无保持传统特色的选址和格局可不填此栏。

对村落选址、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历史环境要素及数量 注:历史环境要素名称填写古河道、古树、古井、传统公共空间等。

名称: 数量: 处(个、座) 名称: 数量: 处(个、座) 名称: 数量: 处(个、座) 名称: 数量: 处(个、座) 名称: 数量: 处(个、座)

选址和格局简介 要求:概述村落选址特色和形成背景,村落格局特征(如空间、路网、水系、寨墙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分布,以及村落整体风貌保存情况。

照片及图纸

要求:提供反映村落与周边环境协调性、体现村落选址特色和文化的照片或图纸,提供反映街巷格局和公共空间布局照片或图纸,提供各类重要历史环境要素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要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

(四)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如村落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填写此栏。

如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复制本表,作为续表,逐项登记。

基本信息

名称渔灯节

级别☑国家级□省级

类型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是否确定传承人□是√否

项目存续情况☑传承良好□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濒危状态

与村落依存程度☑必须依托村落存在□不需依托村落存在

活动规模□10人以下□10至30人□30人以上☑全村参与

传承时间☑连续100年以上□连续50年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起初,沿海渔民的习俗与陆地从事农耕的人大致一样,他们将陆地上的习俗沿袭到赖以为生、相依为命的船上,渔民们虽然以牧渔为生,但仍摆脱不了对农耕文化的依附。随着历史的变迁,渔家文化不断的发展,渔灯节已具雏形,成为渔民习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渔灯节的创始人们,将渔灯节变成渔民自己专属的节日,可以说渔灯节改变了渔家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地位。

渔灯节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祈福活动形式,而且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改革开放以来,渔民们大力弘扬渔家文化,渔灯节不断繁荣发展,已成为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日,渔灯节这天几百条渔船齐聚渔港、全体村民倾巷出动、鞭炮响彻整个村庄、海岸。在渔港码头,村民们舞起渔家秧歌,敲起欢庆锣鼓,整个码头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喜气洋洋,气氛热烈。渔民们摆上供品,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祈求海上的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出海渔船满仓,日进斗金。

如今渔灯节已形成特有的渔民民俗文化,活动从单一的海上祭祀,发展成搭台唱戏、会亲访友、观光旅游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保护渔灯节不但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更能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照片

要求:提供反映活动场景和活动空间的照片,提供重要传承活动器具、传承人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