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国脱贫新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入·消费精准扶贫——中国脱贫新思路

王晓晨

(湖北大学 楚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以精准扶贫政策为脉络,详细论述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的落实现状,并与韩国的新村运动

做比较,分析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可行性、实施阻力因素等作

出了全方位评价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为扶贫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粗放扶贫;贫困人口;新村运动;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源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重要指示,后经不断发展与完善,已成为我国治贫的主要方式。这几年中,精准扶贫战略深入落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共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进展公之于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1 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1.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精准”二字,其目的是为了扶持真正贫困的人,真正扶持到贫困的人。

1.2 精准扶贫的特征

为突显精准扶贫的特征,引入粗放扶贫进行比较,二者是我国在脱贫道路上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粗放扶贫战略对贫困状况把握不够准确、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准,实现的是大范围脱贫,由国家下发扶贫资金,地方领导根据当地贫困居民数据进行资金安排。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整体生活水平确有提高,但扶贫不到位、数据弄虚作假、官员贪污等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继续实施粗放扶贫战略,贫困的现状将难以改善,始终处于瓶颈期,为应对这一现象,精准扶贫政策得以产生,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2.1 目标明确性。以往的粗放扶贫以行政单元作为扶贫对象,单元内的所有居民无论贫富,都可享受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则具体明确到村、户乃至人,以村、户、人

[收稿日期]2018-06-02

[作者简介]王晓晨(1998—),男,河南郑州人,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在读本科生。

根本一环,减少贫困既对全球做出贡献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市场能够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在贫困治理过程中,要借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既解决贫困又提升发展能力。政府因体制限制无法有效落实的政策,社会组织在获得生存机会的同时也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贫困者是贫困治理的对象,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提升贫困群体就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其贫困落后的现状,加强投入才能有效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贫困治理需要增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贫困者各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集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来治理农村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振杰.以发展的新思维促进农村贫困治理[J].人口与发展,

2014,20(02):76-86.

[2] 刘振杰.资产社会政策视域下的农村贫困治理[J].学术界,2012

(09):235-245+262.

[3] 喻涛.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J].人民论坛,2017(03):

92-93.

[4] 吕方,梅琳.“精准扶贫”不是什么?——农村转型视阈下的中国

农村贫困治理[J].新视野,2017(02):35-40.

[5] 范和生,唐惠敏.农村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改进[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45-52+75.

[6] 何仁伟,李光勤,刘邵权,等.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

理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69-85.

[7] 吕国范.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

学,2014.

[8] 徐丽媛.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D].南昌:南

昌大学,2015.

[9] 李文政.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策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9

(07):36-38.

[10] 覃志敏.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治理转型:内源性扶贫——以滇西

北波多罗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6):5-11.

王晓晨:精准扶贫——中国脱贫新思路

-123-

收入·消费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17期(总第445期)

的公众基础设施、家庭经济条件、贫困信息作为扶贫标准,精确采集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所有贫困人口的具体状况都可随时查阅。

1.2.2 措施针对性。扶贫措施是指使贫困人口脱贫的具体解决方案,原先的粗放扶贫因面向范围大,只能采取向行政单元给予补助的方式进行脱贫,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精准扶贫则更关心造成贫困的原因,如恶劣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对症下药,对不同的贫困个体指定专属脱贫方案,提升脱贫效果。

1.2.3 考核精细化。考核精细化,是指精准扶贫政策改变了组织对脱贫成效考核的标准。由曾经的对县、乡、村整体水平考核转变为对贫困个体生活水平的考察。此举避免了曾经的脱贫政策造成的“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平均水平反而上升”的荒唐局面,精细化的考核,使得脱贫政策能够真正落实下去,真正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2 精准扶贫在我国的落实现状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要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中国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在2020年实现全民脱贫,这一目标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然而伴随精准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我国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效以及创新性的突破。这些成就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让我们坚信全民脱贫的目标必将实现。

2.1 精准扶贫落实的阻力因素

2.1.1 贫困群体与贫困原因难以准确识别。原先的粗放式扶贫模式只重视争取扶贫资源投入和脱贫数字,不注重脱贫成效和贫困动态管理,造成国家扶贫资源投入高却并未得到高回报。地方政策执行者过于重视绩效,在考核时虚报数据,导致当地居民的贫困信息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性。此外,国家重点贫困县、贫困村乃至贫困人口的认定存在较大问题,亲缘因素以及利益因素的影响颇为严重,各级领导串通一气,凭主观臆测和个人利益为居民“贴贫困标签”,导致真正的贫困人口得不到扶持,贫困的根本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贫困群体与贫困原因识别不准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官员的不作为。贫困信息的采集,需要调查人员走进各家各户、向街坊邻里打听,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资源,部分官员为了节省财力与时间,选择抽样调查甚至不调查,凭空捏造贫困信息,贫困的根源尚且不知,脱贫又从何谈起?

2.1.2 贫困群体的思想难以改变。漫灌式扶贫模式导致扶贫实效有限。之后,国家组织大量扶贫资源投入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中,使部分贫困地区成功摆脱贫困。但是,这种漫灌式资源利用方式也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滋生了许多问题。扶贫资金下发到贫困地区后,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感恩政府,反而安享其成,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导致部分贫困人口不愿脱贫,心甘情愿地做政府养的懒汉。另一部分贫困人口则与之相反,因自尊心过于强烈,无法接受自己被划分为贫困群体的现实,即使受苦挨饿也不愿接受政府的救济补助。此外,一些偏远地区的地理环境恶劣,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周边可供劳动的机会又少,当地居民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因此政府针提出移民的方案,然而由于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传统观念,使他们宁可继续忍受贫困也不愿移居。由此可见,扶贫远不止物质层面的补助,精神文化亦属于扶贫的范畴。

2.1.3 考核模式过于松散、扶贫工作缺乏动力。所谓考核模式松散,具体表现在考核指标不完善、考核过程不规范,松散的制度直接导致考核结果不真实,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且影响地方扶贫开发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甚至影响我国扶贫开发的整体布局与规划。考核的实际标准,应建立在贫困户个体的生活水平上,应综合各方面获取真实材料,不能任由管理层虚报。由于部分贫困人口不愿脱贫,导致扶贫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久而久之,工作人员的耐心消磨殆尽,失去了扶贫的动力,导致整体脱贫进程减缓。

2.2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与创新突破

2.2.1 贫困人口数量稳定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对调查样本数据的推算,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仍有8249万人。接近一亿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似乎不太现实。然而在十九大报告中“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一节提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已下降到4000万左右,距离达成全面脱贫的目标还有两年时间,凭借脱贫工作中积攒的经验教训与越来越强的综合国力,中国的贫困人口终将被消灭。

2.2.2 经济发展促进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带动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与脱贫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根据我国目前各地方脱贫成效的综合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脱贫成效要远好于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而贫困人口的就业同时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政府在脱贫过程中,把握住了这一点,鼓励企业家向贫困地区进行对口投资帮扶,因地制宜,让贫困人口化劳动为财富,在脱贫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双赢。

2.2.3 科学扶贫,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这里的资源,指国家为地方扶贫工作下发的资金设施、当地的资源环境以及来自社会的帮扶资源。精准扶贫政策的特征总结来说就是具有科学性,抛弃了原先的“漫灌”模式,将扶贫工作具体化,采取“滴灌”模式。扶贫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社会多元主体也参与帮扶,使得资源能够精准分配到位,避免了资源浪费现象。丰富的资源也使扶贫工作更加具有活力,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多元主体参与帮扶,更是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团结精神,同时为世界各国带去了脱贫经验。

-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