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门之后的碑亭
碑亭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 四出式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厅 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六米多。上 题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三 千五百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 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在碑阴面还刻有 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该 碑 碑文作于一四二五年,(洪熙元年)碑 石却是一四三五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
大殿内除了让人惊奇的楠木巨柱外,还有让人惊叹的铺 地金砖。金砖又称细料方砖或"澄浆 砖",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叫"金砖"。烧自江南苏州, 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烧成。据宋应星 《天工开物》记载:"首先要选好的土质"皆以粘而不散, 粉而不沙者为上,然后"汲水滋土,人 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框之中,平板盖面, 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砖坯制 成后阴干,入窑烧制。烧时火温要逐渐升高,以免烧裂, 先用较弱的糠草熏一月,而后用片柴烧 一月,再用稞柴烧一月,最后用松枝柴烧40天,共130 日,方可"窨水出窑。"
祾恩殿
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首陵,规模最大,保 存最完整。特别是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 祾恩殿,在十三陵中仅存此一座。
长陵祾恩殿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所建,下面台基由三层汉白玉石
雕成,高3.13米,占地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台基周围绕以三层荷叶净瓶纹饰的栏板和雕有云龙
翔凤的望柱。台基前后设踏垛三道,古称"三出陛",即古代宫殿前的石阶。中间御路石雕,下层 是海水江崖,云腾浪涌,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龙在云海中上下翻腾,追逐火 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上得丹陛,前面是一块平坦的月台,衬得大殿更加雄伟。

来自百度文库
楠木,在木料中最佳,是非常贵重的木料,它树木高大而没有斑节,花纹细腻,坚固耐用。 而且具有防腐朽的特点。用它建成的殿宇多不用涂漆,显得古色古香,目前我国保留最大最完整 的本色楠木殿极少,这是其中之一。殿内60根楠木柱中,最粗的1.17米,未加工的原木就可想而 知了。据《春明梦馀录》中记载"京师神木厂积大木皆明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为樟扁头,围二 丈,长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
谁开创了这片陵区?
朱棣:故宫、天坛、十三陵、武当山、郑和、永乐 大典……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 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 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 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 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 世界观与权力观。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 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 群。”
仅葬了皇帝吗?
还有皇后23人,贵妃1人。另有殉葬宫女 数十人。 朱棣沿袭朱元璋殉葬制度,该制度被朱祁 镇费除。
朱棣的选址方案与风水
风水的理论大概是: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 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 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 所以,古人寻找 墓地,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 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风 水概念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 人 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 行的。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 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 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 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 等等。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 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 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 (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 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 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 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 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 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 郊玉泉山。
明清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
整个十三陵区域极大
是哪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 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 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 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 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 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 陵。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 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 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 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 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 前建有月台(就是所谓丹陛) 。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 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 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 “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 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
十三陵的风水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 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 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 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 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 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 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 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 去。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 山”,西为“虎 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 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 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 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 远处一直伸 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 (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 “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在 中国传统风水 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 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 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 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点。
碑亭之后的神道
绿柳掩映中的石像生
出了碑亭,往北2、300米即到了石像生。 石料都采自房山石料场,共计36尊,石兽 24、石人12共两种。从望柱开始,依次为 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 文臣、勋臣,两边对称。
再向后就出了神路景区----进入长陵
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 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 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 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 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 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第一景区:神路
神路,总长约7公里,是长陵的起始道,也 是十三陵的总神道 •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 1540年(嘉靖十九年)。不过石牌坊离神路还 有3、4公里远,基本只在车上眼观即可 。
石牌坊
神路的起点-大红门
大红门之后 从大红门之后的路,就开始叫做神路。神路一 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建,但后来便成了全陵 区得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十公里, 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极为壮观。
这种形式的殿顶叫"重檐庑殿式",在古建中等级最高,比较少见。此殿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
殿顶全部黄色琉璃瓦覆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使大殿更加金碧辉煌。红墙、黄瓦、彩 绘额枋、斗拱、白石台基,远远望去,犹如神话中的仙境。

大殿面阔九间(66.75米),进深五间(29.31米),九五,代表帝王九五之尊。殿内总面积 1956.44平方米,是我国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大殿构件全部是楠木,不加修饰,当你步入大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楠木巨柱,矗立在柱础石上,直通天花板。这里共有60根立柱支掌殿 顶。直径最粗的达1.17米,二人合抱不能交手。古代有墙倒屋不塌之说,主要是立柱的作用。在 这里我们只能看到天花板下面的部分,而它全部的建筑结构,柁、檩、方、椽等木构架则在天花 板上面。古色古香的本色楠木构架泛着几分神秘色彩,殿内装修虽不尚华丽,但是古雅大方。
"龟不见碑"的传说。《文海披沙》中记载了 这样一个故事,太祖死后,成祖皇帝为太祖 建碑,碑凿好后,因龟背太高,立不上 去。 工部官员想不出办法,一次做梦,遇有神人 对他说"欲立此碑当令龟不见碑,碑不见龟"。 醒后,一想便明白了,遂令筑土与龟背平, 顺土坡将石碑用车拉上 去,竖起来,然后 再将土去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