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及个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交焦虑及个案分析
1、定义
是一种在人际互动情境中所引发的情境焦虑,一方面感到苦恼、紧张,同时担心他人对自己有不利的批评,所以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来与外界隔绝,借此免除与他人立场不同、意见不同以及自我揭露而产生的焦虑。症状:生理唤醒水平升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包括羞怯、约会焦虑、交往焦虑、沉默焦虑、沉默寡言及舞台恐惧。
【社交焦虑VS.内向】内向的人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是自己的选择;多数社交焦虑者不喜欢自己的羞怯。
【类型】
①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害怕各种社交和职业场合。
②非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只对2 或3 种社交场合感到害怕
③公共场合讲话恐怖,为独立的或特定性社交焦虑障碍。
Mannuzza 等(1995) 研究发现,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比非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有更多的是独身,起病更早,更多的害怕人际交往,更高的酒依赖及不典型抑郁的同病率,认为两型代表不同的临床症状群。Heimberg 等(1990) 比较了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与公共场合讲话恐怖,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具有:年龄较小,受教育较少,就业成功率较低,社交回避和痛苦分、害怕批评分、被动社交分、焦虑特质分及抑郁分均较高。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比非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及特定社交焦虑障碍更具家族遗传倾向性。
2、社交焦虑者的特征
不得不和人交谈时感到笨拙和紧张,觉得自己在犯错;比一般人更可能在社交情境中的所作所为感到窘迫或尴尬;不仅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还往往给各种反馈加上校级色彩;总认为自己与别人的交往很糟糕;总是寻求别人拒绝自己的证据
认知形态——
自我标签与自验预言:社交焦虑人格会将引起焦虑的情景做出负面的内在归因,认为焦虑是由于自己的人格特质造成的,因而是自尊降低。社交焦虑者保持着一种非理性的想法,认为自己就是引起焦虑的原因,从而产生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应验了自己的假设。(Leary,1983)
认知功能——
A、非理性的信念,高社交焦虑者较重视社会赞赏,对他人有较高的认可需求。
B、负面的自我陈述:不管是在何种社会情境,或是互动时间的长短,高社交焦虑者都倾向认为自己从他人身上得到负面的评价。
C、负面的归因形态:社交焦虑者习惯将恐惧的想法集中在:别人真实或想象的评价与反应;这些回应会产生负向的结果;他们个人的无能及行为会使他们产生社交困难。(何春慧,2000)行为模式——
当个体产生焦虑时,就会企图去避免接触或离开会引起焦虑的情境。若在身体上无法抽离时,常会用心理上的退缩来逃避
【研究】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社交焦虑者的特征:逃避社交及表现的情境,或怀着强烈的焦虑及痛苦忍耐着,而且其逃避行为、预期性焦虑及身处其间的强烈痛苦造成当事人明显的苦恼并妨碍日常生活。
Stein & Stein 2008——就医本身就是一个令社交焦虑者焦虑的人际情境,所以社交焦虑者就医的比例很低,调查显示余只有约1/4的人求医,而且通常是症状出现后15至20年才寻求治疗,或者是因为其他常与社交焦虑症共病的疾病如物质泛滥、忧郁症、其他焦虑性疾患而求助。
Butler & Beck 2006——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最广泛被使用且最多实症研究证明具有明显疗效的治疗取向,它是一种具有时间限制且为目标导向的心理治疗法,教导当事人认知及行为技术协助他的功能能够运作良好。
3、对社交焦虑的解释
1)评价恐惧,社交焦虑者担忧别人怎么看他们(Baldwin & Main,2001;Leary & Kowalski,1995)。对
评价的恐惧使社交焦虑者采取避免与交往对象减免的方式;或尽量减少与别人接触;或尽量让谈话变得简短、不惧威胁性
2)能够引起他人评价的情境因素
3)社交焦虑者真正缺乏的是自信,是不相信自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用于帮助可能羞怯的心理治疗程
序都关注与帮助来访者建立信心:他们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讲述任何事,并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4、应对策略
采取自我保护策略:羞怯者谨慎地使自己与别人的谈话更简短、愉快,避免谈论可能引起争论和尴尬
的话题。
【案例】
M为一位27岁男性,大学毕业,无业。目前正在参加政府补助的电脑培训课程,希望取得证书后从事网络工程方面的工作。M的主要困扰是与人聊天时有障碍,因为他担心别人会注意他,所以会脸红、心跳加速且全身僵硬,此外,他也觉得因为紧张的关系,自己的眼神变得很不自然,他担心自己这种焦虑不安的样子被人察觉,所以会可以避免某些人际情境,因此造成他在生活及人际功能上的减损根据M的描述,他幼时个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上亦主动发言,但初中时期,有一回班会时被老师点名上台发表对某新闻事件的看法,M上台后,感觉自己严重心悸并且手抖,自此以后,M开始害怕许多社交情境,因为担心自己的肢体之外,也会可以避开没有把握的人际情境。此次M就是在中午用餐高峰时间到快餐店用餐时,巧遇一群一起在电脑培训班受训的学院,M当场感到强烈的焦虑反应包括头晕、欲吐、全身僵硬、脑筋一片空白等,因而送医求诊。
【特征】M最大的担心就是在社交情境中显露出焦虑症状并被人注意到,因此会有预期性交流处,为缓解焦虑,尽量避开会让自己产生焦虑的社交场合,如不与不熟的朋友交谈、选择教室最后一排角落的位置停课、避开与人眼神接触、上课时不敢发问、不与人共桌吃饭、到图书馆看书时不会到人多的阅报区读报、避免搭乘公共运输工具等,明显影响其生活功能。
自初中开始产生社交焦虑症状,但当时并未就医,而是到高三时因强迫症的重复检查症状才到精神科治疗,后来强迫症症状缓解便停止治疗,直至最近发作才针对社交焦虑问题寻求协助。
【认知模式】根据M的描述,一开始他发现自己在人前会紧张到脸红、手抖,而他认为他在人前不可能有这样的反应,因为这样很丢脸,因此他试图将自己的手握的更紧,以免手抖的反应被人发现,或低头不要让人发现他紧张扭曲的表情。他与人互动时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注意自己是否显露出焦虑反应,然而过度聚焦在在自己的焦虑反应,不仅无法舒缓焦虑,反而因为运用安全行为及逃避人际情境而是自己的焦虑反应更加严重,最后妨碍了自己的人际表现。
所以从历程上来看,M在面临社交情境之前,就有所谓预期性的焦虑,他希望自己表现好,但由于其自己会表现不佳,认为自己在面对他人时一定会紧张,且会有焦虑的生理反应,于是在与人互动时,他又会用一种他人角度来评价自己,认为别人一定会注意到他的焦虑反应,并认为他有这些反应时不正常、懦弱、胆小的表现,除此之外,他自己也会认为“会紧张“代表他是一个胆怯、无能的人。另外,他会将别人的回应做负面解读,如M将别人看他的眼神解读为对方对他有攻击性,并给与他负面的评价;当社交互动结束后,他的事后回想又取向负面,如觉得先前自己的表现很糟、面部表情扭曲可怕,或认为别人当时对他的回应,代表对方认为自己是个怪异、有问题的人。由于M在互动过程中过度担心自己可能有的焦虑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