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症的网络心理咨询案例分享

合集下载

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社交障碍

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社交障碍

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社交障碍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社交障碍患者信息在本案例报告中,我们将介绍一位27岁的男性患者,他被诊断为社交焦虑症。

这位患者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困难和焦虑情绪。

他对与陌生人交流、公开演讲以及参加社交活动等社交场景感到极度不安。

治疗过程该患者接受了为期六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旨在帮助他克服社交障碍。

以下是治疗过程的描述:1. 初始评估:治疗师与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初步评估,以了解他的社交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潜在原因和影响。

患者描述了他的社交情绪困扰和对特定社交场景的恐惧。

2. 目标设定:治疗师与患者共同制定了一些可行的治疗目标,旨在减轻患者的社交焦虑和提高他的社交技巧。

目标包括逐渐参与更多的社交活动、学习应对焦虑的技巧以及改善自我形象与自信心。

3. 认知重构:治疗师使用认知重构技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他的消极思维模式。

患者经常担心被他人评价和拒绝,治疗师教导他挑战这些负面信念,并用更积极和合理的思考方式替代它们。

4. 暴露疗法:治疗师引导患者逐渐面对他所恐惧的社交场景。

治疗师以渐进式的方式帮助患者首先尝试与亲密家人进行交流,然后逐渐扩大社交圈子,和陌生人进行简单对话,最终挑战更具挑战性的社交活动。

5. 角色扮演:治疗师与患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逼真的社交场景。

治疗师扮演不同的角色,向患者提供可能遇到的不同社交情境,并指导他应对焦虑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的实践帮助患者逐渐建立起一定的社交技能和信心。

6. 支持与反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讨论患者在社交活动中的进展和困难,以及制定应对策略。

治疗结果经过六个月的治疗,该患者在克服社交障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他的治疗结果:1. 自我报告的改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自我评估量表报告了社交焦虑水平的降低和对社交活动的积极态度的增加。

2. 社交技能提升:患者逐渐学会了与陌生人进行对话,参加公开演讲和社交聚会等活动。

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现代社会,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社交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但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报告将通过一个女大学生的案例来探讨社交焦虑的严重心理问题,并介绍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个案背景被调查者小美(化名),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她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社交焦虑,害怕与人交流,自卑,经常独自一人,拒绝与他人合作。

她还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自己的照片,时刻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二、问题分析小美的社交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小美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自己的照片,但她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经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她认为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而不是来自内心的自我认可。

2.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小美害怕与人交流和社交,她担心自己的言行会被他人嘲笑或拒绝。

这种恐惧导致她避免社交场合,经常选择独自一人。

三、治疗方法治疗社交焦虑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因此以下的治疗方法仅供参考: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重建和行为暴露技术来改变小美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治疗师将引导小美识别并挑战她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帮助她建立自我肯定的内心声音,降低对他人评价的依赖。

同时,治疗师会逐步引导小美暴露自己于社交场合,帮助她逐渐减少对社交场合的恐惧。

2.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师将提供支持和理解,与小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通过倾听和鼓励,治疗师帮助小美愈合心灵创伤,减轻她的痛苦和孤独感。

同时,治疗师也会引导小美探索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并帮助她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

3.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社交焦虑症状,药物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但需要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并不是唯一解决社交焦虑问题的方法,药物只能帮助减轻症状,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治疗师和医生需要共同协调,根据小美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药物治疗。

四、预后评估社交焦虑问题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关注。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小美可以逐渐改善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和对社交场合的恐惧。

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

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

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刘冰[摘要]本文以社交焦虑障碍为个案,通过合理情绪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帮助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消除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和不适应行为。

1、一般资料1.1来访者一般情况:来访者小萍,女,25岁。

文化程度:中专。

职业:公司职员。

婚姻状况:未婚。

1.2成长发育情况:出生在农村,父母是农民。

出生及发育正常,父亲常酗酒,酒后常与母亲争吵,有时打母亲。

父亲要求严厉,母亲较柔弱。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

来访者学习一只很努力,小学、初中成绩都很好。

初中毕业考取中专,毕业后在城市工作。

通过熟人关系在城里某公司做档案录入工作,单位经济效益不错,求助者薪水在周围同学里面算上等。

自己感到学历不是很高,压力很大。

求助者不是本地人,来自不远的农村,离开家一个人生活在喧闹的省会城市,周围也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

每天工作7小时,但劳动强度不是太大。

1.3心理测验:SDS总标准分58分;SAS总标准分76分。

2、来访者的主述及主要问题求助者心情烦躁,持续约一月。

认为一个人在外面打拼,周围也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工作性质的原因,逐渐产生自卑、抑郁,害怕和他人交往,导致心情烦躁。

主要是在工作环境里,自己觉得是与人隔绝了,但是又不能轻易放弃目前的岗位。

现在变得越来越不会与人交流,总担心说话会得罪人,整个人快崩溃了。

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毛病。

称领导对她要求很严厉,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批评我,给别的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

内心想和许多人交朋友,但是周围的人却都瞧不起自己。

有时候觉得自己象是说错了话,因为总是得到周围人们的嘲笑,因此也很自卑,每天都想躲起来,不想与人接触。

看到办公室的其它同事在一起说话就担心是在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觉得很紧张,认为自己可能是神经过敏。

3、心理咨询师的发现3.1一般印象:求助者衣着朴素,外貌与实际年龄有些显老,未化妆。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使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并探讨他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张先生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平时性格内向,总是觉得很难和陌生人交流。

他害怕参加聚会、社交活动,即使在工作场合也感到不适。

他一直觉得自己无法让别人接受并且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使他感到沮丧和不自信。

由于社交恐惧症给他带来的困扰,张先生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初次咨询时,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张先生的对话,发现他对人际交往充满了负面观念和恐惧。

他认为自己的话题无趣、会被别人嘲笑,害怕在社交场合中犯错误或遭受拒绝。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张先生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对他的社交恐惧症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张先生应对他的社交恐惧症。

通过与张先生一起分析他的负面思维模式,心理咨询师帮助他辨别了那些虚假和消极的信念,并教他如何用积极和合理的思维来替换它们。

同时,心理咨询师向张先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社交技巧和策略,比如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对话和充分展示个人兴趣。

随着咨询的进行,张先生逐渐意识到他过去的自己只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和观念。

通过与其他咨询客户分享经历,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

这种认识使他逐渐摆脱了自卑感和孤独感,开始勇敢地面对社交场合。

在咨询的最后阶段,张先生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他能够主动与同事和朋友进行交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在一个大型聚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独特性,不再担心他人的评判和拒绝。

通过心理咨询,张先生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焦虑和应对社交场合中的不适感。

他从一个陷入恐惧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自信并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个体。

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接受与否,而是取决于他自己对自身的肯定和发展。

社交恐惧症是一个常见且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

应对社交焦虑一个案例报告

应对社交焦虑一个案例报告

应对社交焦虑一个案例报告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心理问题。

许多人在与陌生人交流、社交聚会或公开演讲等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安和紧张,这就是社交焦虑的表现。

本案例报告将介绍一个实际案例,探讨该个体的社交焦虑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二十五岁的大学生,他在学校表现良好,但面对人际交往时却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

他经常担心自己的言行可能会被他人批评或嘲笑,因此避免了许多社交活动,尤其是与陌生人的交流。

这种社交焦虑影响了他在学校和社会上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小明的社交焦虑问题可能起因于多种因素。

首先,他可能有过一些尴尬或负面的社交经历,导致他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

其次,可能存在自尊心不足或对他人评价过于在意的心理因素。

最后,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技巧不足,导致他在社交场合中自信心不足。

应对方法:1. 寻求专业帮助:小明可以咨询并接受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小明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社交焦虑问题,并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2. 理性思考:小明可以学会对自己的社交焦虑进行理性思考。

他可以尝试认识到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是主观的,不一定与现实相符。

通过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等技巧,他可以重新评估和改变对社交场合的看法。

3. 渐进暴露法:小明可以通过渐进暴露法来逐渐面对自己的社交恐惧。

他可以从与熟悉的人开始,逐步扩展到与陌生人的交往。

在每次成功的经历后,他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将逐渐增强。

4. 社交技巧训练:小明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技巧训练课程,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非言语表达、谈话技巧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他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5. 支持系统和练习:小明可以寻找身边的朋友或亲人作为支持系统,帮助他渡过社交焦虑的困难。

此外,他可以通过多参与社交活动来增加自己的社交经验和应对能力,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

小结:社交焦虑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专业帮助、理性思考、渐进暴露法、社交技巧训练以及支持系统和练习等方法来应对。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对于社交场合产生过度的恐惧和焦虑。

本文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交恐惧症,并探讨针对该症状的心理咨询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25岁的年轻人,报名参加了一家大型企业的面试。

却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正常表达,面试官的目光和观察让他感到极度不适,他害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让他丢掉这个机会,而这种恐惧持续了很长时间。

症状分析:小明的症状呈现出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特征。

他害怕在社交场合出现,尤其是在需要表达自己和接受他人评判的场合。

这种恐惧也让他避开与人交流的机会,导致他的自我价值感下降,情绪和社交问题不断积累。

心理咨询介入:心理咨询是解决社交恐惧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心理咨询师与小明一起探讨其社交恐惧的根源,并帮助他建立面对社交场合的技巧和信心。

1. 探索根源: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明的交谈,发现其社交恐惧很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某种不良经历。

小明曾被父母要求过度完美,导致他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害怕在社交中出现失误。

2. 认知重建:心理咨询师帮助小明认识到他对社交的过度焦虑是不合理的,并教导他通过正确认知和积极思考来改变自己的负面信念。

小明逐渐理解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自己并不需要完美。

3. 暴露治疗:心理咨询师采用渐进的暴露疗法,帮助小明逐步面对社交场合,减少他的恐惧反应。

开始是与咨询师进行模拟的社交情境,随后逐渐扩大到真实的社交交流。

4. 技巧训练:心理咨询师教授小明一些技巧和工具,帮助他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

如身体放松练习、积极倾听他人、逐步改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心理咨询的效果:经过数次心理咨询的过程,小明逐渐意识到他的社交恐惧症不再占据他的生活。

他通过暴露治疗和认知重建,逐渐恢复了对社交场合的信心,能够更加自如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面试时,他能够很好地控制焦虑情绪,表现出自信与灵活。

最终,他成功地进入了自己期望的企业。

社交焦虑症咨询案例报告

社交焦虑症咨询案例报告

社交焦虑咨询案例报告一、一般资料来访者小牛,山东人,女,在校学生,家中姐妹两个,排行老大。

平时跟女同学交流一般,跟男同学交流很少,总的来说朋友不多,爱看恐怖片,听音乐,恶搞。

没有宗教信仰,学习成绩中等。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最近烦恼,睡眠不好,爱发脾气,心情郁闷个人陈述:两个月前来访者在男同学面前出丑,受到他的嘲笑,本来来访者就不敢和男生说话,而这次更加觉得男生害怕,不敢与他们交流,每次与男生说话就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楚,而男生也经常因此嘲笑她,最近情况越来越严重,由此感到苦恼,困惑,导致睡眠不好,学不进去,非常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个人成长史来访者幼年跟爷爷奶奶生活,从小受到溺爱,大概十岁回到父母身边,与父亲不和脾气,觉得父亲脾气不好,没事总教训她,讨厌父亲,家中只有姐妹两个,与男生交流少。

四、观察与搜寻的资料来访者与女同学能够正常的交流,但是一遇到男同学就开始恐慌,词不达意,不能表达自己,但是与女同学还能正常的交流。

回到家中不愿意与父亲交流,自从父亲知道她不喜欢被管着,就也不怎么关心她了。

来访者脸容疲惫,有严重的黑眼圈,可以看出目前睡眠不好,由于是女咨询员,说话有条理。

面谈时能与咨询员正面交流,会主动观察咨询员。

躯体方面,没有重大生理疾病,来访者没有身体不舒适感,没有疼痛。

有黑眼圈,为失眠引起。

人格方面:不稳定,自认性格较敏感。

社会功能正常,能坚持上学。

五、初步印象初步诊断为一般性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所致情绪困扰。

诊断理由:1.按精神病诊断的三原则,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来访者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和食欲下降;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来访者的反应强度不是太强烈,反应也只局限于与男生的交流方面,内容未泛化,逻辑思维清晰,社会功能基本正常。

从病程标准看,时间不长,只有两个多月;从排除标准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性心理问题。

解开社交焦虑的困扰一个案例报告

解开社交焦虑的困扰一个案例报告

解开社交焦虑的困扰一个案例报告解开社交焦虑的困扰:一个案例报告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许多人在社交场合中都会感到不安和紧张。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报告来说明如何解开社交焦虑的困扰,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总是对与他人进行交流感到紧张和焦虑。

无论是与同学、老师还是陌生人交谈,他都会感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心理压力增加。

这种焦虑与紧张情绪让他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很被动,甚至有时会选择避开社交活动。

他意识到自己的社交焦虑正在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因此他决定主动寻求帮助。

解决方案一:认知行为疗法(CBT)小明前往心理咨询师处寻求帮助。

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来帮助他应对社交焦虑。

这种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以达到减少焦虑和增强自信的目的。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小明合作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 意识观察:帮助小明观察和认识社交焦虑的情境、触发因素和身体的反应,并记录下来。

2. 深呼吸练习:教导小明通过深呼吸来缓解身体上的紧张感和焦虑。

3. 替代性思维:帮助小明识别和改变负面的自我评价,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和信念,增强自信心。

4. 逐渐曝露:逐渐引导小明面对社交情境,并帮助他应对焦虑和紧张感,逐渐习得更适应的社交行为。

通过连续的咨询会议和实践,小明逐渐有效地减轻了社交焦虑。

他学会了自我观察和深呼吸,有效地缓解了心理压力。

逐步改变负面自我评价和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使他在社交场合中变得更加自信。

最终,小明的社交焦虑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他重建了更健康积极的社交关系。

解决方案二:参加支持小组除了个体心理咨询,小明还选择参加一些社交焦虑支持小组。

在这个小组中,他能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自己的困扰和经验。

小明在这个小组中找到了理解和支持,也学到了更多应对焦虑的技巧。

支持小组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小明能够逐步面对自己的社交焦虑,通过模拟练习和角色扮演等方式,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交际障碍

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交际障碍

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交际障碍案例报告:帮助社交焦虑症患者克服交际障碍概述:社交焦虑症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出现过度紧张和害怕的心理障碍。

本案例报告将介绍一位社交焦虑症患者的情况,并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他克服交际障碍。

案例描述:小明,一名22岁的大学生,多年来一直背负着社交焦虑症的困扰。

他害怕与陌生人交流,总是担心自己会出现尴尬的情况,这导致他在社交场合中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小明曾试过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自我心理暗示和放松技巧,但效果都不明显。

干预措施:为了帮助小明克服交际障碍,我们采取了以下干预措施:1. 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小明于不同的社交场合,并练习与他人交流,我们帮助他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一开始,我们选择较为轻松的场合,例如参加小组讨论会,逐渐向较为复杂的场合过渡,例如参加社交聚会。

2. 认知重建:我们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小明的消极思维模式。

通过帮助他深入挖掘并挑战负面的自我意识,我们帮助他建立了更积极和现实的自我认知。

此外,我们还教给小明一些应对策略,例如替代性思维,以便在社交场合中更好地应对可能的尴尬情况。

3. 群体支持:小明参加了一个社交焦虑症支持小组,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分享经验,并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小组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小明逐渐放下心防,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焦虑,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结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训练,我们对小明的交际能力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小明在社交场合中的焦虑水平有明显降低,他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流,并且已经建立了一些新的社交关系。

此外,小明也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态更加积极,并且乐于接受新的社交挑战。

讨论与结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但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社交焦虑症患者可以克服交际障碍,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

本案例中,我们采用了暴露疗法,认知重建和群体支持等干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来应对其独特的需求。

01一例社交紧张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1]

01一例社交紧张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1]

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东华大学宋德军一、来访者基本资料赵某,男, 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赵某出生于单亲家庭,母亲在其幼年便因病去世。

父亲性格内向,一直未再婚。

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赵某身上。

赵某很感激父亲,从小他在家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前三名,得到过很多次学校的奖励,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

在生活上由于父亲的精心照顾,尽管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小时候赵某就不爱多说话,只是刻苦学习,不善于交往,家里一般也很少来客人,与父亲交流也不多。

和同学关系也一般,没有很深入的和别人交流过,他一直把所有的心事都放到学习上来,高中毕业他考上了上海的某重点大学。

二、案例简述赵某自述从小就不太爱说话,但是小时候只是学习,不关心这些事情。

初二时在社交方面好像就有一些问题,但是没有现在严重,仅仅是看到陌生女性很不自在而已。

到高中后情况越来越严重,陌生男性也会令他感到紧张不安,后来发展到,每次与陌生人接近时,就会感到很恐惧,脸很快就红起来,因为皮肤很白,每次脸红的时候,脸上就像要渗出血来,令人感到很尴尬。

上大学后,意识到自己已是成人了,总这样下去不行,开始努力和同学交往,希望改变这种现象,在熟悉的同学面前,能应对自如,晚上,陌生人接近时自己也不太害怕。

但在白天,迎面走来陌生人特别是陌生女性,哪怕在街上擦肩而过也会令自己心慌、脸红,在食堂和图书馆等人多的地方,感到更恐惧。

通过多次引导,赵某回忆起了社交恐惧的原因,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因为自己皮肤很白,讨人喜欢,所以有的成年女性常常对他开玩笑,说他像小姑娘,有时候还摸摸他的头,捏捏他的脸。

当时他觉得她们侵犯到了自己,心里很反感。

但那时年龄小,无能为力,于是对女性比较厌烦、抵触。

以后,见了女性就表情不自然、脸红。

再后来,见了男性也紧张、脸红。

三、评估与诊断根据赵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赵某本人对症状有自知,有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赵某有重性精神病。

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社交焦虑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位女大学生的个案报告来探讨社交焦虑的症状、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该女大学生名叫小丽(化名),年龄22岁,就读于一所知名大学。

她是一个外向开朗的女孩,但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总是感到极度不安。

她在班级聚会或社交活动中经常回避与同学们的互动,宁愿孤独地躲在角落里。

她常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会被人嘲笑或评判,这使她害怕主动与别人交流。

小丽的社交焦虑也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业。

她在上课时极力避免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怕自己的答案被别人批评。

她总是选择课上后排的座位,希望尽可能低调。

但即便如此,当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讨论时,她还是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社交焦虑的症状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首先,小丽可能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她常常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答案不足以引起他人的兴趣或认同,加之曾在过去被同学聚众嘲笑的经历,进一步破坏了她的自信心。

其次,小丽可能经历过社交失败的痛苦经历。

这种失败使得她害怕再次被拒绝或嘲笑,从而选择回避社交互动。

此外,社交焦虑可能与小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负担有关。

她在大学期间独自面对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缺少良好的情感支持,这进一步加重了她的焦虑症状。

针对小丽的社交焦虑问题,我们建议她采取以下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社交焦虑的方法。

通过对小丽的思维过程进行干预,帮助她认清自己的负面思维,并引导她逐渐改变这些思维。

同时,通过实践社交技巧和面对社交场合,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2. 群体治疗为小丽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社交环境,使她能够与其他有相似问题的人进行互动。

在群体中,她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并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焦虑症状。

此外,群体治疗还可以提供角色扮演和反馈训练,帮助小丽学会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

3. 药物治疗是一种辅助治疗的选择。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患者简况:患者小明,男性,25岁,大学生。

患者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小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他整天闷闷不乐,不愿意与人交流,开始担心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步诊断:小明被送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咨询。

经过初步的观察和交谈,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害怕被他人评价和否定,因此会避免与他人交流,甚至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

症状分析:小明在咨询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他对于与陌生人交流感到非常紧张,甚至在一些正常的社交场合中也会感到不安。

他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和紧张,因此会选择回避社交,避免与他人交流。

在家庭中,他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父母的期望感到压力很大。

这些症状表明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潜在原因分析: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可能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有关。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这种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感到自己需要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否则会让父母失望。

这种压力导致小明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和焦虑,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不安和脆弱。

此外,小明的内向性格也使他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症。

治疗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心理咨询师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对社交的负面认知,减少对于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其次,通过暴露疗法,让小明逐渐接触社交场合,减少对社交的回避行为。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建议小明与家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减轻家庭压力对他的影响。

疗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社交焦虑症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交场合,与他人交流的紧张感明显减轻。

在家庭中,他也开始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例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例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例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是指对于社交场合中的交流、互动和评价等方面存在过度担忧或明显的害怕,包括害怕在人多的场合与人交往,害怕被他人评价、贬低和嘲笑等问题。

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也是我们常见的心理咨询主题之一。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位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的咨询案例。

案例简介张女士(化名)今年28岁,白领,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她告诉我她最大的困扰是在公司和社交场合中,感觉自己无法适应别人的期待,总是害怕自己会做出错的事情或会做出不好的印象,从而拒绝了许多与人的交往和聚会活动。

她说,她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心理问题,但自己并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她向我表达了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应对这种状况,希望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和沟通。

咨询过程刚开始,我让张女士回想一下她的社交经历和社交场合中的感受,症状的出现时间和程度,以及当前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和程度等方面。

在听到她的描述之后,我和张女士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下去,帮助她理清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张女士告诉我,她一直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中不够出色,或不够“合群”,这使她对社交感到不安和恐惧。

她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被人评价和被人拒绝的恐惧,认为这样会使她的形象受到损害。

我向张女士提供了几种患者通常会使用的对抗性思维模式的常见类型,帮助她找到了自己对社交和人际交往的一些内在局限。

接着,我们一起讨论了张女士能够采取的一些实际行动,以制定一些社交的目标和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她更加自信和渐进地进行社交和人际交往。

我们也一起讨论了各种感觉管理技巧,包括善于通过深呼吸或通过静观自己的感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还让张女士进行了情境模拟,并使用一些新的思考和行动模式来理解和处理尴尬的社交情况。

在会话的最后,我把张女士的症状和行为进行了总结,并鼓励她继续使用新学的技能和策略来更好地适应自己面对的各种社交场合。

结果和反思很明显,这种心理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女士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感觉管理技巧和积极的思考技巧,当面对社交恐惧症状和困扰时,她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心理咨询案例五:森田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

心理咨询案例五:森田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

案例五:森田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青年心理咨询网案例简述有一位男咨客,是深圳某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初一时有一次在课堂发言出现紧张、脸红,心动过速,怕同学看出来就瞧不起自己,因为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有真正演讲家的风格,应该从容大方、思想深刻、谈吐风趣、情绪平静,而不应该感到丝毫紧张、更不应该表现出脸红、面部肌肉颤抖等没有出息的行为。

从那以后就开始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不敢交朋友,有陌生人的场合不敢说话,尤其在公众场合讲话出现心悸,伴脸红、脸部肌肉抖动、手发抖等,如果是他认为重要的场合就更严重,而期待性焦虑的痛苦会使他在事情发生很多天以前就开始紧张,参加工作后,工作的性质要求他经常与人接触,这更加使他难以适应,压力很大,在特定的场合来临之前很多天就开始焦虑,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美好境界。

他特别希望改变,并作了很多努力。

他告诉我很多在不同时期他努力地消除症状的方法,如告诉自己要勇敢大胆,骂自己没用,告诉自己一定要克服羞怯,还参加过口才训练、成功训练班,但都坚持不久就败下阵来;他还收集了很多医学、哲学、心理学的书籍和资料,企图找到对自己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解决方案,后来学会在重要场合事先服用速效救心丸,认为可以减轻心悸,脸红、脸部肌肉抖动症状,但同时他又担心自己长期服药会上瘾,会有副作用。

他的知识在增加,地位在上升,交往圈子却在缩小,曾多次想辞职,走途无路中也曾寻求心理咨询,但效果不佳,听朋友介绍来我这儿,来时已经正好19年,可以想象,对他来讲,近二十年来他的痛苦有多深重。

咨询过程及方法刚进咨询室时,怀疑心重,一方面怀疑自己的情况是不是能完全治好,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什么办法可以立刻解决问题。

在初次交流之后,我觉得他的个性和发病符合森田神经质症的形成机理,他具有疑病素质(因为幼年时邻居得心脏病而死,就开始担心自己万一得了心脏病怎么办。

)性格内向、内省力强、完善欲望高、以偶然的一次挫折为契机导致病态,在精神交互作用下,愈来愈烈,治疗的关键在于“精神交互作用”这一环节,只有切断这一交互循环过程,让病人接受症状,以顺其自然的心态与人处,根据我的经验,是完全可以自愈。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过度担心他人评价、害怕尴尬和担忧被否定的一种焦虑障碍。

下面是一个心理咨询案例,描述了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经历以及咨询师给予的帮助。

案例:患者小明(化名),二十五岁,大学生。

小明一直以来对社交场合感到十分不安,与陌生人交谈时会紧张得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甚至会出现言语不连贯的情况。

他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担心自己的话题会让别人觉得无聊或尴尬。

在学校里,他总是选择独自一人而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这种持续了数年的社交恐惧症状给小明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小明的社交恐惧症是源于他年少时的一次尴尬经历。

他记得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他突然紧张起来,脸红如血,发抖不止。

当时,他的发言忘词了,全班都在嘲笑他。

自那以后,他对社交就感到畏惧,尽量避免与人接触,以免再次遭到尴尬和嘲笑。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首先与小明建立了信任关系,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咨询师了解到小明对社交的恐惧主要是由于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害怕被拒绝。

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方法帮助小明理解他的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咨询师与小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目标。

首先,他们一起探索小明的自我认知,并试图改变他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消极思维。

咨询师鼓励小明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其次,咨询师引导小明通过渐进式曝露的技术来面对他的恐惧。

他们从一对一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渐进行小组对话,最后尝试参加社交活动。

这样的慢性疗法帮助小明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减少了他的不适感。

另外,咨询师提供了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

小明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减轻自己的紧张感。

咨询师还建议他通过积极思考来应对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尴尬的时刻,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调整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调整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调整案例分析得了社交恐惧症怎么办?下面分享一个严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调整案例。

一、求助者基本资料娇娇,24岁,独生女,父亲经商,母亲持家,家庭条件优越。

已经从重点大学本科毕业两年,但毕业后一直呆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工作,父母曾经托关系给她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但其工作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一方面嫌累;另一方面与同事关系紧张。

后来父亲安排其在自己的公司里上班,娇娇在公司里面处处以老板自居,对其他员工呼来唤去,弄得很多员工意见很大,不得已,父亲让其回家休息。

从此娇娇以父亲不让自己工作为理由拒绝出去工作,要么呆在家里上网,要么出去玩,没钱花的时候就伸手向父母要。

一次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回来后娇娇大发雷霆,认为同学们看不起自己,原来参加聚会的同学要么已经有很好的工作,要么研究生即将毕业,另外还有些人已经出guo深造或者即将出guo,只有娇娇一个人没有着落。

在聚会上,她和老同学没有共同的话题,也没有人去关注她,习惯了以自我为焦点的她,感觉特别失落,认为同学们都看不起她了。

从此以后,她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愿意出去玩,天天在家上网,总是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为此经常失眠、做恶梦。

每当父母建议她出去工作时,她也大发雷霆。

看着女儿一天天憔悴下去,母亲带其去医院精神科求治,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医生建议其采用药物治疗,已吃药将近一年,没什么效果,而且药物副作用很大(娇娇身体发胖、思维迟缓、目光呆滞)不得已,母亲经过对多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对比,带其来美龄心理咨询做心理咨询调整。

二、母亲自述娇娇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父母、爷爷奶奶就都宠着她,除了学习方面对其严格要求外,其他方面都依着她。

当娇娇十八岁上大一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作,不会和同学交往,不会洗衣,不会自己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自己就会来学校给她收拾一番。

唉,这孩子好像总是长不大似的,让父母操碎了心。

三、资料收集后来在咨询的时候还了解到,她在读大学的时候很专横,很会发脾气,和室友闹矛盾,要求室友们象妈妈一样必须爱她,室友们都讨厌她。

社交恐惧症案例

社交恐惧症案例

社交恐惧症案例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指的是在社交场合中出现过度紧张和恐惧情绪的一种心理疾病。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害怕被他人评价、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因而避免社交活动,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交障碍。

下面将介绍一个社交恐惧症的案例,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更好地了解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影响和应对方法。

小明,25岁,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在一家外企公司。

在工作中,小明需要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和社交聚会,但他却总是感到非常紧张和不安。

每当有社交活动时,他就会感到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被他人嘲笑或批评。

因此,他常常回避社交场合,尽量避免和同事、客户交流,甚至拒绝参加公司的团建活动。

在工作中,小明的社交恐惧症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他的工作需要和同事、客户进行频繁的沟通和合作,但由于社交恐惧症的影响,他的表现总是畏畏缩缩、言语吞吞,导致同事和客户对他的工作能力产生了质疑。

他的上司也多次批评他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和自卑。

除了工作上的困扰,小明的社交恐惧症还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他不敢参加聚会、聚餐,也不愿意结识新朋友,整天宅在家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他的家人和朋友看到他这样,都非常担心他的身心健康,希望他能够主动寻求帮助,走出社交恐惧症的阴影。

针对小明的社交恐惧症,他开始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自己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和原因,明白到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来改善的心理障碍。

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方法,帮助小明逐步克服社交恐惧症,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小明的社交恐惧症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主动参加公司的团建活动,和同事、客户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也勇敢地结识了新朋友,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的工作表现也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肯定,生活中的乐趣和充实感也逐渐回到了他的生活中。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导:社交焦虑的应对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导:社交焦虑的应对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导:社交焦虑的应对案例引言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在中学生群体中。

这篇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应对社交焦虑的案例,帮助中学生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案例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小明是一个内向的中学生,他总是感到不自信并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

为了帮助他克服社交焦虑,老师提出了一个策略。

他鼓励小明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例如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老师还提供了一些例子,帮助小明理解他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通过这种方式,小明逐渐增强了自信心,减轻了社交焦虑的程度。

案例二:寻求支持和帮助小红是一个中学生,她在面对新的社交场合时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

她经常避免参加社交活动,这对她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她应对社交焦虑,她的家长建议她寻求支持和帮助。

小红开始与一位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会谈,并参加了一些社交技巧培训课程。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研究,小红学会了一些缓解社交焦虑的技巧,并逐渐克服了她的困扰。

案例三:放松和自我关怀小李是一个中学生,他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感到紧张和不安。

为了帮助他应对社交焦虑,他的辅导员建议他研究放松和自我关怀的方法。

小李开始每天进行冥想和深呼吸练,以减轻焦虑的症状。

他还学会了一些自我关怀的技巧,例如保持良好的睡眠惯、均衡饮食和参加一些喜欢的爱好活动。

通过这些努力,小李逐渐改善了他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减轻了社交焦虑的困扰。

结论针对中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以及放松和自我关怀等方法都可以帮助中学生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学生克服社交焦虑,过上更健康、快乐的生活。

社交焦虑咨询案例分析

社交焦虑咨询案例分析

二、初步诊断
和来访者初步交谈后,我调阅了该生的入学SCL-90测 评结果:总分208分,阳性项目56个,躯体化1.25,强迫 症状1.70,人际关系3.67,抑郁2.54,焦虑2.40,敌对性 2.67,恐怖1.86,偏执3.17,精神病性2.4,其他2。 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 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 上严重程度。下面是正常成人SCL-90的因子分常模,如 果因子分超过常模即为异常。 躯体化 1.37+0.48 ;敌对性 1.46+0.55 ;强迫 1.62+0.58 恐怖 1.23+0.41 ;人际关系 1.65+0.61 ;偏执 1.43+0.57 抑郁 1.5+0.59 ;精神病性 1.29+0.42 ;焦虑 1.39+0.43
执从3.17减少到了1.83,敌对性从2.67减少到了1.33,抑郁从 2.54减少到1.54,焦虑从2.4减少到1.2,恐惧从1.86减少到 1.57, 强迫从1.70减少到1.30,精神病性从2.40减少到1.4,其 他从2减少到1.29。
2、来访者自我评价
在12月18日测评之后,经过和来访者商定,咨询进入 结束阶段,12月24号晚上,进行了结束阶段的第一次咨询。 以下是来访者对自己情况评价的原话记录:接受发生在自 己身上的一切,就算是不好的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无法摆 脱,只有坦然接受才能不痛苦。以前把不是病的东西都看 成病,并且不断逃避,结果是越逃避越痛苦,其实没有逃 避的必要。比如紧张、敏感都是正常的,当你把它看成病 并拼命摆脱的时候就是病了,当你不看成病并接受它的时 候,它就不是病了。
社交焦虑咨询 案例分析
主讲人:邓丽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交焦虑症的网络心理咨询案例分享写在最前:这是一个通过网络咨询的案例,在征得求助者同意以后(对人名、居住城市、及敏感信息进行删除),咨询师将主要的咨询过程和内容进行整理。

一是为了给有同样心理困扰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的框架,以便自己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尽可能摆脱心理困扰;二是给现在才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提供一个借鉴,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你们的孩子,使他(她)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完成人生各阶段的心理、生理准备;三是给同为心理咨询师的同行朋友一个可参考案例,可以在今后的咨询中得以借鉴;也同时请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给予指点和教导。

本案例中,求助者以“小雅”作为化名。

某日,咨询师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一位大学一年级的女学生(小雅)写来的,大致内容摘录如下:咨询师您好!首先,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您,我是通过一个朋友知道您的,因为这种发电子邮件进行的咨询我还是第一次,以前我也去过心理咨询门诊,但效果不是很好,不知道这种邮件咨询会不会和门诊有所区别。

是这样的,我去年才考入XX大学,现在是大一学生,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远,但是我感觉与同学相处很困难,与男生和不认识的人接触非常不自然,总是担心自己的穿着、举止会不会有问题;与人交谈时我不敢抬头看对方,心特别慌,巴不得赶快结束谈话,总是担心自己会出错;我特别想和男生交往,但又害怕,我有时候总是不自觉的会想到那女之间的那种事,但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这些“肮脏”的想法而看不起我。

我现在很痛苦,经常头痛、心慌。

请帮帮我,现在我每天都是晕晕乎乎的,我快崩溃了。

咨询师在读完邮件以后,没有给出任何判断,首先:邮件中所表述的信息比较杂乱;其次:因为“小雅”虽然以前进行过心理咨询(去过心理咨询门诊),效果不是很好,而这种网络咨询是第一次,咨询司与求助者之间没有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尚不能做出任何判断。

因此,咨询师这样给求助者回复了邮件,大致内容摘录如下:你好!你发来的邮件我已收到,并认真看了你的相关叙述,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困扰和心情,希望我们的交流可以给你带来一定的帮助。

首先,我姓杨,我除了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以外,还是一名健康管理师,很多人都称呼我“杨老师”,你也可以这样称呼。

其次,我向你解释一下电子邮件咨询。

电子邮件咨询不同于心理门诊,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不需要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求助者可以匿名求助,避免尴尬。

同时,在建立好彼此友好的咨询关系以后,求助者可以更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减少顾虑。

网络咨询也和心理门诊一样,咨询师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除非求助者同意将咨询过程和内容公开),………(给求助者讲述心理咨询的原则、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当然,任何一种咨询方式都不是万能的,网络咨询可以是面对面咨询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但他不能完全的取代面对面咨询。

好了,现在让我们切入正题吧:(1)你在邮件中提到你与人相处困难,尤其是陌生人和异性,那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原因促使你怕与人交往?(2)你所谓的“肮脏”的想法具体指的是什么,可以说说吗?(3)你经常头痛、心慌,有去看过医生吗?具体的诊断结果是什么?(4)可以讲一讲你的家庭,和成长情况吗?咨询师初步整理了4个问题,其目的是,首先明确求助者是否有躯体性疾病;其次进一步挖掘求助者目前表现出来的怕与人交往、“肮脏”想法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和产生这种情况的时间;再者,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家庭和成长因素。

很快,求助者第二天便回复了邮件:您好!我感到太意外了,想不到您这么快就回复了我,我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谢谢您。

我感觉这样的咨询方式比较轻松,我不用面对咨询师的眼睛,打字比说话更能够表达想法。

你在邮件中问我问题,我大致给您讲一下:(1)我不敢与陌生人交往大概从小学时候开始的,因为我怕我说错话、怕做错事、怕我的穿着不得体,反正就是怕,怕任何事情;而怕和男生交往大概是从高一时候开始的,因为我觉得男生都是不是好人。

(2)我虽然觉得男生不是好人,但是我又忍不住总往男女方面的那些事想,我觉得我的想法很“肮脏”,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男女方面的画面不断的在脑袋里面出现,越是强迫不要去想,却越是想,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很肮脏。

(3)对于我头痛、心慌的情况,我多次去看过医生,也没有看出有什么问题,做了核磁共振、化验等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4)我是独生女,爸爸妈妈管我很严厉,我爸爸是大学教授,我妈妈是图书馆管理员;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上班以后,就把我反锁在家里,我就一个人玩,自己和自己说话。

爸爸妈妈回家以后,也很少和我说话。

我父母比较保守,从小就不准我穿暴露一点的衣服,也不和我谈有关性的话题。

在我上初中以后,我第一次来例假,我很惊慌,不知道怎么回事,哭着跑回家,妈妈只是说这是正常的,没有给我太多的解释和安慰。

高一时候,我收到同班一位男同学写给我的情书,虽然我在电视上看到过类似的情节,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件很肮脏的事情,当时我就哭了,老师知道后狠狠的批评了那个男生,后来那个男生很恨我。

上大学以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有一次同寝室的同学鼓励我穿了一条露膝的裙子(因为我平时都穿的长裤,或者长裙,尽量都遮住身体),那天我爸爸居然来我们大学做报告(我就读的大学和我父亲上班的大学是隔壁城市),顺便来探望我,我事先不知道,他看到了我着装暴露,就严厉的教育了我一顿,我立刻跑回寝室换了长裤。

从小雅回复的这一封邮件中,我可以初步了解到几点信息:(1)小雅已初步对咨询师产生了信任和认同感(这有可能将来会产生移情,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暂时还没有处理移情的必要,因为一定的移情有可能更好的使求助者敞开心扉,挖掘到求助者更深一层的心理困扰)。

(2)小雅出现这种怕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况至少已经持续了10年,出现这样的情况,初步判断可能是和其是独生子女、父母上班后将其独自反锁在家,父母没有很好的和子女交流的成长经历有关。

(3)小雅出现怕和异性交往,觉得男生都是坏人,觉得自己的想法肮脏,初潮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收到情书时便哭泣,初步判断可能和其家庭(学校)对性的回避、和性教育缺失有关,使得小雅对性有错误的认知。

(4)从小雅的叙述中可以得知,其家庭教育比较正统、严肃、和父母缺乏沟通,小雅从小人格特点内向、敏感。

然而,要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以及给予合适有效的治疗,需要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信息。

于是,咨询师在回复的邮件中提了一系列的问题,期待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小雅你好!经过这两次的邮件交流,我们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咨询关系,你所叙述的这些情况在我以往的咨询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我能够理解你的情绪和困扰。

我会以我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尽可能帮助你走出心理困扰,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

下面我们针对一些问题进一步进行求证:(1)你自己一个人出去购物吗?(2)你是不是认为性是不好的,是肮脏的,很下流,见不得人,但是你又会控制不住自己又要去想,是这样吗?(3)你会和你的父母谈论你的想法,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和他们交流想法吗?在这封邮件发出去以后,有一个星期时间没有收到小雅的回信,一天早晨,咨询师收到了小雅的邮件。

杨老师您好!很抱歉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复您的邮件,因为最近学业有点忙,这几天稍微空一些,抓紧时间给您回复。

希望您别误解我,我是很想和您交谈我的情况的,我觉得您是一位值得信任的长者,像我父亲一样。

(在这里,进一步证实了求助者对咨询师产生的正移情)您问我是否一个人出去购物?说来很惭愧,我在读大学以前,都是母亲陪同一起去超市买日用品、去商城买衣服。

到了大学以后,日用品、衣服什么的都是由母亲买好以后,定期快递给我。

我一个人不敢出去买东西,我害怕,我怕和陌生人交流,怕说错话,我怕遇到男生,怕他们知道我的想法。

您问我对性的认识。

是的,我觉得性就是肮脏的、下流的,所以我会回避这个东西,但是我又偏偏老是想这个,我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进一步印证求助者的这种错误认知)我很少和我的父母交流,因为小的时候和他们说话,他们总是三言两语就唐舍我,感觉总是避免谈论一些事情似的。

尤其是我初潮的时候,我母亲没有给我过多的解释和教育,只是说这个很正常,当时我觉得心里很惶恐。

初中时接到情书的事情我都不敢给父母讲,后来是老师给他们说的,我母亲严厉的批评了我,说不准在读书时谈恋爱,说这个时候有这些想法的都是坏孩子,必须专心学习,以后必须考上好大学。

之后一段时间里面,咨询师与求助者来往了多次邮件,针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获得了很大进展。

咨询师在给求助者的回信中对相关问题做了一一解释,对求助者的一些错误认知进行了释义,使得求助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情绪困扰。

咨询师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解释:你实际上是有一些错误认知的,因此造成了你的交往障碍,你处于青春期,对性有冲动,有好感,这是合乎一个正常人正常体验。

性是一种生理本能,青春期与儿童期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性激素分泌,出现强烈的性幻想,是正常的性本能冲动,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是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

你越是回避,就越会感到压抑,就会越去想。

想法不等同于行为。

所以你性本能的冲动和你的错误认知,导致了你与异性交往紧张害怕,进而感觉他们都不是好人,进而影响到了你的社会交往,交往时很不自然,总是怕出错。

在你出现不良的情绪困扰和行为困惑时,你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是否有错误的想法才会导致不合适的行为方式。

当出现错误认知时,要调整自己,认知调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无论你自己心里怎么想,也要像正常人一样去交往,这样你的进步才会更快。

你可以尝试不要母亲给你快递生活必需品和衣服,尝试自己去超市,去商城购买,尝试和营业员交流,和商家讨价还价。

这样会促使你的社交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且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和别人交流的体验。

咨询师在回复的邮件中建议求助者参考以上的方式尝试交往,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自己负面情绪。

并且建议求助者不要急着回复邮件,建议求助者按此训练自己一个星期,然后再响咨询师汇报取得的进展。

在一个星期以后,咨询师收到了求助者的邮件,主要内容如下:我现在比以前要好一些了,我现在可以在室友的陪同下去超市买日用品了,感觉没有那么紧张了。

通过之前的咨询,我想到自己对性和自我的错误认知,对性不是那么讨厌了,但是和在买东西时,我还是避开男服务员。

咨询师意识到,小雅已经有了不少进步,但是其认知错误还仍然比较顽固,这与求助者多年的生长环境有关,还需要进一步开导。

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咨询中,咨询师从不同的角度开导求助者,逐渐使得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错误认知,纠正了错误的行为方式,逐渐恢复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不是很害怕与男生交往了。

增强了求助者的自信心,建议求助者可以从行为的正常化做起,继续系统脱敏,逐渐平稳过度。

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咨询,求助者已开始认识到自我,并逐渐恢复了社会交往能力,对性的认识也理智了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