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一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特点。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保持。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

进入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主要项目收支规模较2008年有所下降。各国经济均受到较大打击且复苏缓慢,使得外需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在多年持续增长后出现下滑。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国内高储蓄率的情况,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同样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的投资环境恶化,大量境内投资者对于境外投资的信心开始不足,使得资本流出开始缩减。而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再次开始将投资目标转向中国。使得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进一步拉大。

到了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然而在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总体看,近三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逐年下降,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2012年,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总体保持顺差格局,但顺差规模将继续稳步回落,短期波动可能加大。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1. 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

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尤其是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的“双顺差”。占总顺差比例一直很大。这是我国国际收支最显著的特征。

2.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依然是外资流入的主要方式,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3. 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中国的外汇储备额非常大,其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远低于25%的国际经验标准。到2011年3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我们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

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