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概念、有关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政务的概念、性质和意义
关于电子政务( 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政府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其基本的内涵是一样的。
即“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隙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后,通过政府网站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根据上述界定、电子政务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发展。
二,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府服务进行简单网上移植,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政府管理的重组、整合和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社会的全面创新。
三,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大力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精简、更公开、更透明的政府,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终构建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和谐互动的关系。
电子政务堪称政府管理的革命。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政府作为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理应成为信息社会的中心节点。
电子政务成为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电子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主要表现在:推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与创新;转变政府管理的观念;重塑政府业务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化、透明化、民主化,强化政府监管的力度,加强廉政和勤政建设。
最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建设政府与公众、企业、社会和谐融洽关系,从而促进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框架结构与业务模式
电子政务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可以包括传统政务活动的各个方面。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网状立体交叉结构。
既有横向的按行政划分的不同的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又有纵向的按行业划分的不同的具体职能部。
以我国为例,从政务层次看和政务部门看,电子政务系统横向分为国家级电子政务系统、省级电子政务系统、地(市)级电子政务系统和县级电子政务系统四个层面。
横向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侧重同一层面上的各级政府机关和业务系统之间的行政管理和协作。
而纵向各政府职能部门按业务层次序列构成电子政务系统,如党中央――省(市)委――地(市)委――县(市)委,国务院――
省(市)政府-地(市)政府-县政(市)府,工商总局――省(市)工商局-地(市)工商局-县(市)工商局等。
纵向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侧重同一种业务中的各级政府和业务系统之间的业务处理。
它的每一个横向的块块和纵向的条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条块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
如一个市政府下面的公安系统不仅属于地方政府,还要向更高一级甚至中央的公安部门负责,同时它又和地方的工商税务、治安等其他部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电子政务时首先要进行流程的再造。
在信息化社会中,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居民。
政府的业务活动也主要围绕着这些行为主体展开。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政府与企(事)业的互动、政府与居民的互动构成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构成信息化领域的主要方面。
电子政务的主要业务模式相应的有G2G、G2E、G2 B和G2C等四种模式。
1、G2G模式。
指政府(Government)与政府(Government )之间的电子政务,即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和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
G2G模式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分为: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培训系统、垂直网络化管理系统、横向网络协调管理系统、网络业绩评价系统、城市网络管理系统等十个方面,亦即传统的政府与政府间的大部分政务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高速度、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
2 、G2E电子政务。
指政府(Government )与政府公务员即政府雇员(Employee)之间的电子政务,也有学者把它称之为内部效率效能(IEE)电子政务模式。
G2E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G 2G、 G2B和G2C电子政务模式的基础。
G2E电子政务主要是利用Intranet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办公和员工管理体系,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管理水平服务。
3、G2B电子政务。
是指政府(Government)与企业(Business)之间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通过网络进行采购与招标,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税务通报、办理证照、参加政府采购、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反馈等;政府向企业事业单位发布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行政规定等。
对政府来说G2B电子政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电子外经贸管理、中小企业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
4、G2C电子政务。
G2C电子政务是指政府( Government)与公众(Citizen)之间的电子政务。
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G2C电子政务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应用包括:公众信息服务、电子身份认证、电子税务、电子社会保障服务、电子民主管理、电子医疗服务、电子就业服务、电子教育、培训服务、电子交通管理等。
G2C电子政务的目的是除了政府给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开辟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畅通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平台。
发展阶段和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是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进行的过程。
目前,国内外比较普遍而认同的划分法是,将电子政务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发布(posting of information online)。
这是电子政务的起步阶段。
即政府仅通过网络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公共服务的静态信息,如政策法规,办事指南、机构设置、职能介绍、成员名单、联络方式等;第二阶段,单向沟通(One-way intera ction ),即政府除了在网上公布公共服务的信息,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
如用户可以从政府网站上下载表格、保税单等;第三阶段,双向互动(Two-way interaction)。
这个阶段的政府和用户可以在网上实现双向互动,如用户可以从政府网上下载表格,也可以提交表格,反馈信息和意见等;第四阶段,全方位网上事务处理(Full online tranctions),即政府与公众、社会、企业实现全面的互动,完成事件的处理。
到了此阶段,政府的运作方式必然发生改变,进行政府业务流程的再造,政府公共服务出现全方位的电子化特征。
然而,由于各国电子政务的实践并不一样,电子政务具体的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的名称,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家徐晓琳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粹》(P4 24-428,武汉出版社,2003)做了系统的阐述,有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六阶段论。
各阶段论又有好几种观点。
四阶段论主要有欧委会的阶段规划、IDC的阶段规划、爱森哲的阶段规划,香港电子政务的阶段规划等几种观点;五阶段论主要有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UN/USPA)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电子政务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开始出现网站、改善网站、网站互动、网上处理、全方位的政务整合五个阶段。
六阶段论观点将电子政务发展划分为建设电子邮件和局域网阶段、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公众获取信息阶段;双向信息交流阶段、价值交易阶段、电子民主阶段、跨部门合作的政府阶段等。
无论怎样划分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其实质上都是按照网络建设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向高级的逻辑顺序划分的,即按照从静态的、单向信息发布到动态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划分,相应地,电子政务的广度和深度也随着信息建设阶段性发展程度而递增。
从电子政务的组成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等组成部分;从电子政务的应用形式来看,电子政务包括政府电子商务、政府电子采购及招投标、网上福利支付、电子邮递、电子资料库、电子化公文系统、电子税务、电子身份认证等内容;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等几个方面。
因而,网上办公、
业务重组、面向公众成为电子政务的三要素,这三要素也是区分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政
务的关键因素
相关名词:
一、EAF 高校,应用,
二、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的总称。
它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
通过提高设备可利用率得以增加收益,通过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拥有高价值资产的企业来说,设备维护已不再局限于成本范畴,更成为获取利润的战略工具,EAM系列产品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EAM是以企业资产及其维修管理为核心的商品化应用软件,它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工单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资产管理、作业计划管理、安全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报表管理、检修管理、数据采集管理等基本功能模块,以及工作流管理、决策分析等可选模块。
EAM以资产模型、设备台帐为基础,强化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以工单的创建、审批、执行、关闭为主线,合理、优化地安排相关的人、财、物资源,将传统的被动检修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修,与实时的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预防性维护。
通过跟踪记录企业全过程的维护历史活动,将维修人员的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范围的智力资本。
集成的工业流程与业务流程配置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的授权管理和应用的客户化改造工作。
三、ETL是商业智能(BI)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先看一下在WIKI中的定义:ETL,是英文Extract-Transform-Load的缩写,即填充、更新数据仓库的数据抽取、转换、装载的过程。
这是实现商业智能之前的数据采集步骤。
这一步骤完成之后,对库中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处理才可以进行。
对于ETL而言,“是什么”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就是将分散的、不易利用的数据进行整理,变成规则清晰的、易于利用的、(可能同时还是)集中的数据。
在ETL过程之外,就可以基于报表分析系统、多维分析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等,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利用。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Hard Codding,即编写程序实现,也可以通过各种ETL工具实现。
对于ETL,实际常见的问题有两个:1、为什么要做ETL,而不是直接利用数据?这个原因有多种多样,比如可能原始数据量太大,需要加以提炼;可能业务数据的服务器面临性能压力,不希望分析工作影响性能;可能源数据的异构性和低质量,需要加以规范;还有可能有些数据直接利用起来有困难,例如SAP系统中的数据。
2、不同ETL工具与方法的差异主要是什么?由于ETL是一个可以用Hard Codding并不大困难就可以实现的过程,因此很容易会问“为什么要用ETL工具”。
实际上,Hard Codding也是一种可供选择ETL方法,而各种工具与方法主要的差异在于两点,一是设计与建立ETL过程的复杂度,比如有些工作用工具可以很快建立和修改、调试,而写程序要花很大力气,有些工作则配置ETL工具很费力,还不如直接写一个SQL,不同的工具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二是运行时的效率,有些ETL工作,要经常进行,有些则是初始时进行一次,有些数据量大、时效要求高,有些则反之。
这样,在不同情况下,就可能需要根据运行效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ETL工具。
从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ETL的必要性与适用性,同时,也可以认识到,ETL是一个概念,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与需要,选择(包括不使用)合适的ETL工具或方法。
四、SAP起源于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
SAP既是公司名称,又是其产品——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名称。
SAP是目前全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软件。
另有,计算机用语SAP,同时也是Stable Abstractions Principle(稳定抽象原则)的简称。
/view/8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