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结构与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写、结构与仪式

【内容提要】由人类学“他者的眼光”解读舞蹈,获得的启示是:舞谱的书写是“一种用符号反应经验,并赋予其意义的实践”,是以舞蹈的符号来传达书写者的思想、观念和对舞蹈感觉的综合体;通过对舞蹈中结构和能动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舞者是如何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客观世界,并从中洞察出社会结构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文化展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包含了仪式,它通过“呈现”来体现社会秩序,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和传统都隐含着“社会真实性”。文化展演中充满了创造性因素,舞蹈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舞蹈人类学/书写/能动性/仪式与展演

毋庸置疑,舞蹈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人类学家眼里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人类学家普遍把舞蹈看作一种社会现象①,喜欢把对舞蹈的漠视归结为它的“晦涩难懂”,并发现论证舞蹈比解释舞蹈要简单得多②。他们关注舞蹈一般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然而,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眼中的舞蹈稍有不同。一般来讲,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把舞蹈看作一种文化,而社会人类学中则把舞蹈看作一种社会行为③。总体来看,他们的分析方式一般采取对不同文化中动作模式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动作模式作为区别文化特征的方式,如此,对舞蹈人类学和舞蹈学研究均带来极大影响,“使他们把焦点集中在舞蹈的社会和公共属性上以及舞蹈制造意义的方式上”④。虽然对舞蹈的人类学分析多种多样,但从进化论学派至今人类学对舞蹈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只是这种关注多了些“功利目的”而少了些“审美特征”。无论如何,舞蹈实体从没有从人类学文化

概念中分离出来过。

从整体来看,似乎把舞蹈人类学看做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比看做一门学科更为合理,因为它没有独有的研究范式,现有研究方法也基本由人类学而来。相反,舞蹈民族志却异常的丰富多彩。舞蹈民族志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舞蹈民族志研究并不仅仅属于舞蹈人类学学科范围,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或民俗学家撰写的关于人体运动的民族志作品,都可以称为舞蹈民族志。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关于舞蹈的人类学研究似乎遭遇着“工具”的命运,成为人类学家眼里有效的分析工具。人类学家关注舞蹈是因为舞蹈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阐明文化价值;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舞蹈人类学研究的起步,为数不多的有舞蹈教育背景的并受过人类学专业训练的学者的出现,使得这一学科名称开始跃入人们视野。关于舞蹈的人类学研究开始脱离附属地位,而有了独立意义上的研究。这时研究舞蹈是为了舞蹈,而不再是为了其他目的。此外,舞蹈人类学的兴起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滥觞不无关系。一些哲学家、美学家使用田野调查方法记录和研究人体运动与舞蹈,比如威尔士大学哲学系教授戴维•贝斯特(David Best)等,他们对舞蹈的田野调查的讨论为舞蹈人类学的发展带来一股新的力量。

我们似乎可以把舞蹈的历史看做“失去舞蹈”的历史,这是因为舞蹈不能像绘画、手稿和乐谱一样,以一种具体客观的形式留下“痕迹”。近年来,由于现代媒体和舞蹈记录法的发展,复排那些“逝去的舞蹈”似乎成为可能。当然这种行为也与近年来旅游产业的繁荣不无关系。从舞蹈创作角度来看,复排舞蹈的目的包括了填补舞蹈历史空白并呈现传统的连续性特征,然而,对这些“可恢复的过去”的探索也引起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探讨。本文关注点之一就是对复排舞蹈中“真实性”和“解释性”问题的讨论。迈克尔

•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认为:“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去探究历史的精确性得以形成的那些准则,然后运用这些准则来理解一个社会成员通过何种方式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⑤在人类学家看来,所谓的历史“事实”是永远无法追溯的,这一点从福柯根据权力关系对事实的质疑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从传统人类学的两个转变开始,逐步引起学者对历史表述的瞩目。舞蹈和人体语言成为同样可以表述历史的“无声的言语”,而个体能动性成为这种表述的最大特征。情境使我们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来看待我们的研究对象,使我们的研究更为微观,更为具体,也相对客观。情境也让我们关注到个体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在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看来才是文化真正的寓所⑥。

一“书写”舞蹈

人类学对舞蹈的漠视除了因为舞蹈本体的“晦涩难懂”外,与舞蹈的“转瞬即逝”性特征有很大关系,这无疑给舞蹈的传播和留存带来极大障碍。舞谱使舞蹈的瞬间得以留存,使动态的人体运动得以静态呈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人类学家对舞蹈的文字描述也可以看做一种舞谱,是人类学家对舞蹈的解读和书写,是对舞蹈的表述。

我们追溯舞蹈的历史时总会陷入“逝去”的舞蹈中,在各种推测中转而借助壁画、雕塑这些静态的艺术形式。舞谱就是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等把舞蹈动作、方位和造型变化记录下来的工具。在舞蹈人类学家这里,一般把对舞谱的研究称为“民族舞谱学”(ethnochoreology)。在西方,从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到皮埃尔•博尚(Pierre Beauchamp)的舞谱再到拉乌尔•弗耶(Raoul Feuillet)的曲线舞谱,舞谱的发明从没有间断过,但没有一种舞谱被普遍认可。1928年,鲁道夫•冯•拉班(Rudolf Von Laban)创立了“拉班舞谱”(Labanotation),由此被作为

记录人体运动的有效工具而普遍使用。拉班是德国现代舞的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人体动律学和拉班舞谱的发明者,还是德国表现派舞蹈的创始人之一,他撰写并出版了《编舞》(1926)、《舞谱》(1928)、《现代教育舞蹈》(1948)、《把握舞台动作》(1950)等专著多部以及自传《为舞蹈而生》(德语原版1935/英语译本1975)等。“拉班舞谱以数学、力学、人体解剖学为基础,运用各种形象的符号,精确、灵便地分析并记录舞蹈及各种人体动作的姿态、空间运行路线、动作节奏和所用力量。”⑦在《拉班舞谱》中,拉班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舞蹈理论,并确立了“拉班舞谱”体系,为世界舞蹈艺术向着科学的轨道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拉班所创立的“人体动律学”堪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被认为是对人体小宇宙的运动规律的发掘。拉班舞谱的出现使舞蹈的科学记录成为可能,也使对舞蹈的书面分析成为可能。Labanotation在美国被认为是“拉班动作分析和记录体系”,而在德国则被称为“拉班动态记录法”(Kinetographie Laban)。在中国,Labanotation被仅仅看做舞谱,从不同的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Labanotation理解的差异。

舞蹈界之外的部分学者不关心拉班舞谱(拉班动作记录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认为拉班舞谱专为舞蹈而设计。比如雷勒•伯德惠斯特尔(Ray Birdwhistell)在对人体动作学(Kinesics)的研究中提出,拉班舞谱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专为舞蹈而设计,因此他拒绝使用拉班舞谱来记录人体运动⑧。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有些过于绝对化了。拉班创立拉班舞谱源于科学的人体运动这一理念,在拉班看来,拉班舞谱并非仅仅适用于舞蹈,也适用于一切有关人体运动的研究,甚至有关人体行为疾病的治疗也曾尝试用拉班舞谱来分析其日常生活中的肢体运动。由此说,对拉班舞谱的分析使得对人体运动的科学分析成为可能。(以往就有人类学家认为拉班舞谱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与传统的人类学家对拉班舞谱的认识不同,反思的人类学家认为,拉班舞谱是科学主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