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道德教育情感目标的缺失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道德教育情感目标的缺失与对策
作者:朱方凯
来源:《湖南教育·上》2012年第02期
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物是否满足了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感受,它是人精神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人自身发展联系密切。情感目标是按照思维、情感和行为来界定的教育目标,注重情感、情绪和接受(拒绝)的程度,包括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兴趣、对过程的态度、对对象的看法等。情感目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同样也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目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这不仅取决于道德教育思想的正确性,更取决于人的道德情感,单靠道德意志、道德认识所产生的力度是不够的,只有道德情感的参与,才能使得道德教育具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对道德认识产生推动作用。
明确中小学生的情感目标有助于教师增强目标意识,理解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加强道德教育的思想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从而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情感目标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即使对道德教育情感目标有所注意,也只是把情感教育作为促进道德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而并未把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道德教学目标去实施,使得道德教学过程中轻情感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继而造成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差,达不到道德教育的总体和最终目标。
中小学道德教育情感目标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偏重认知积累,忽略情感体验。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对道德教学中道德情感因素的重视和运用的条件越来越多。但是,限于应试的压力,教师对情感教育认识的不足等原因,使得中小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遭遇了极大的阻碍。中小学校重视学生分数和智育,轻视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考试成绩衡量一切的标准下,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上获得高分,中小学在道德教育上,就不得不以牺牲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为代价。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单一陈旧,一味地灌输道德认知,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取得好的分数。从而使得道德教育空洞乏味,让学生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在学生无法对道德认知取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前提下,就不可能在内心上去把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根本不用提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和实践。如此,道德教育出现实效性低下的现象十分正常,这不能不说是中小学教育中一大憾事。
二是强调科学理性,忽视道德情感。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观念以及行为。但过分的追逐科学合理性,唯科学理性至上,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科学与道德理论的失衡,中小学德育教育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学校不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用过于理性的、科学的道德认知来要求学生,没有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来对待。没有考虑到道德教育过程中十分微妙,也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三是固守课堂环境,远离日常生活。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者人格的示范以及集体舆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方法可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严重缺乏道德实践,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德认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继而就不能把从课堂上学来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践。从而造成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道德上是知而不行,成为了道德上的“伪君子”。这也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没有情感目标的道德教育是虚伪的,它必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那么,怎么实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情感目标呢?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情感目标价值。在基础教育《新课标》中,明确把情感目标列入了教学目标之一,放到了与认知目标相同的地位。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随之进行转变,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价值。同样,在中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只是注重道德认知的教育观念,要把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与道德认知同样的高度上去。在实际道德教育中,时刻注重激发学生对道德认知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兴趣、价值观等,并积极地将这种道德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真正做到不仅知而且行,达到道德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其次,要回归完整理性,促进认知与情感共生。布鲁姆认为: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平行起来比较,他们表现出层次与层次间的对应关系,如情感领域中的最低层次是“接受”,即接受某种现象或在一定程度上注意这种现象,是与具有这种现象的“知识”相对应。不过,接受的重点与认知的重点有所不同,在接受中,不大关注记忆和回忆所要求的东西。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因为注意某种现象肯定是以了解这种现象为先决条件的。因此,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要寓情于知之中,促进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共同发展,实现道德教育情感目标。
第三,要丰富德育形式,寓情感培养于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并不是道德情感教育渗透的唯一途径。道德情感目标的实现还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家庭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在家庭中要教育子女经常帮助做家务,帮爷爷奶奶倒水、端饭等,从小培养责任感、独立意识、感恩情怀。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告诉子女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不能过分的溺爱,也不能暴力专制,更不能进行放任自流式的管理。要严格而充满关心,批评而带有鼓励,激励而不忘形。言传身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实践体验,真正的把这些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进行内化,实现道德教育的情感目标,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要变革评价方式,以欣赏增进情感体验。我国中小学现行评价机制仍然是以分数至上为原则,分数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这不仅严重扼杀了孩子们快乐的学校生活,对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使得孩子们成为了分数的奴隶。因此,必须要改变现有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手段和内容的做法,实现评价方式、内容的多样化,把学生是否具备积极正确的动机、兴趣、爱好、态
度、价值观、性格等作为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