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摘要】前列腺方面的疾病一直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前列腺疾病会伴有严重的心理健康威胁,因而有一定的特性,在我国的医学研究领域,研究的相当多。

前列腺的疾病往往伤害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实际上,前列腺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疗很有可能导致前列腺癌,如此下来,则会发生质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

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

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

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

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本文将立足于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前列腺炎,前列腺癌,相关性研究
1.研究背景
前列腺炎是多种复杂原因和诱因引起的前列腺的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参与的错综的病理变化,导致以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出现会阴、耻骨上区、腹股沟区、生殖器疼痛不适;尿道症状为排尿时有烧灼感、尿急、尿频、排尿疼痛,可伴有排尿终末血尿或尿道脓性分泌物;急性感染可伴有恶寒、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它不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前列腺炎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约有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

前列腺炎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成年男性,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患病率较高。

前列腺炎发病也可能与季节、饮食、性活动、泌尿生殖道炎症、良性前列腺增生或下尿路综合征、职业、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前列腺癌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
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

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

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

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

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种族,遗传,食物环境,性激素等有关。

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的关系意见尚未统一。

有报道提示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发展因素。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存在一定关系,有报道前列腺增生或增大前列腺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降低有关,最近有研究表明增长快速的前列腺是发展中的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2.文献综述
胡俊丹、胡云飞、吴洋、孙刚发表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年4月第23卷第4期《国人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关系》中提到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肿瘤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在欧美常见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而在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死亡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显著增长趋势。

由于前列腺癌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其高发和持续增长的发病率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前列腺癌病因的关注。

新近,我们对近30年间已发表的有关前列腺癌病因探索的流行病学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探讨目前国人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发生的关系,并估计其相对危险度(OR),试为前列腺癌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发生的并发相对危险度(OR)值为4169及95%可信区间(95%CI)为0160~6110(P<0105),说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存在关联。

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组织萎缩,异常分化,可能引起癌前病变,进而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都依赖于雄激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而雄激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雄激素受体刺激和维持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增殖,雄激素受体(AR)属于甾体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转录因子,可调节基因使细胞增殖和分化,其生物学活性是由细胞内受体(核受体)介导的,无论睾酮(T)还是双氢睾酮(DHT)均以AR为有效配基而发挥作用。

肽类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A),肿瘤抑制基因(Rb,p21,p27等),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前
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物质,某种物质的微量增加和减少都会对前列腺的生长和凋亡产生作用,而雄激素通过调节上述物质的表达而影响前列腺细胞的生长,两者在前列腺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是一个复杂网络调节系统,它们之间调节紊乱或失去正常生长调控,可能是导致前列腺癌的原因。

叶章群,曾晓勇发表在中华男科学的第9卷第7期的《慢性前列腺炎诊疗进展》中提到慢性前列腺炎(CP)尤其非细菌性前列腺炎(NBP))))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发病机理至今不甚明了,人群发病率为2.5%~16%,几乎各个年龄组和种族均可发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前列腺炎协作网(IPCN)、美国国立卫生院慢性前列腺炎协作研究网(NIH-CPCRN)等国际研究机构的协调下,各国研究者对CP的病因、诊断、治疗等诸方面进行了较以往更大规模的广泛、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的主要成果有:CP多因素、多步骤的发病机制、新的临床分类系统、症状评分体系(NIH-CPSI)的建立、新的诊断标准及规范化临床评估、治疗新技术的尝试等等。

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分类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药物验证及筛选等方面。

细菌感染在前列腺炎的作用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其作用的大小。

Brunner的大规模的尿四杯实验结果认为细菌性前列腺炎仅占CP的5%,而大量的临床资料则显示抗生素治疗可使大约40%的CP病人(包括Ò、ÓA和ÓB)症状得到缓解;近来也有学者应用PCR方法在77%的Ó型CP(细菌培养阴性)病人的前列腺按摩液(EPS)中检出了细菌特有的16SrDNA,这虽然不能鉴别是否存在隐匿性感染或既往感染,但仍预示感染在Ó型CP中起作用。

也有人提出初始感染引起继发免疫性炎症的假说,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

有关衣原体、支原体等非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是否与CP发病有关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各家的实验结果往往截然相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发病率较以往有升高趋势,因而临床上应考虑NGU合并CP的可能,对于在EPS 中检出衣原体、支原体抗体的病人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最近,不同的研究组都发现,EPS中白细胞的数目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无相关性,因而,其作为炎性CP的标志物及区分ÓA和ÓB的唯一标准受到了质疑。

有研究显示,某些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如白介素1B、肿瘤坏死因子A可更好地反映CP病情,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由此可见,新的分类系统并非完美无缺,仍需要不断完善。

赵新胜,李家谋,谢志耘发表在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第35卷第8期《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中提到前列腺癌是男性健康的世界性的大问题,前列腺癌是导致西方国家男性肿瘤性疾病死亡的第2位死因的疾病,在欧美泌尿系肿瘤中占第1位,国内近年发病率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些研究指出癌的发生可能与慢性炎症有一定的联系。

然而,一些关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却不尽一致,为了从流行病学的角
度定量综合研究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关系,他们进行了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此研究利用了Meta分析在评价病因研究中的因果关联的强度来研究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经过Meta分析,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之间存在一个正的关联。

分层分析也同样支持这一结论。

但是国内文献的合并OR值高于国外的资料的合并OR值,另外,国内的研究文献是同质的,而国外的研究是不同质的,但是国内的研究的失安全系数较小,为20.45,而国外研究的失安全系数为54.67。

原因可能是国内的研究的时间一般相对较晚(1994~2007年),而国外的研究时间较长而且分散(1971~2006年),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诊断技术等也会发生变化。

非前列腺癌病人为对照的研究的合并OR值高于正常人为对照的文献的合并OR值,但是其失安全系数较小,为11.96。

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定性,对Meta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该分析是通过排除法,就是说排除结果异常的,或某些特殊的因素的影响后,观察同质性和合成结果的变化,以判断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本文有一篇资料的样本少于100,剔除该研究后,合并OR值和95%可信区间以及失安全系数与总体研究结果研究比较接近。

剔除3篇多重对照资料后,OR值和总体研究结果也一致。

各个敏感性分析结果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的下限均大于1,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次研究的结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属于病例对照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种偏倚的影响。

但经过分层分析和敏感新分析,可以认为本次研究的效应比较可靠,支持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的结论。

4.参考文献
[1]RobertsonC,BoyleP,NonisA,etal.Internationalpopulation-basedstudyofurologicalconditions:the UrepikstudyIICom-parativeprostatitisdata.JournaldUrologie.1999
[2]WenningerK,HeimanJR,RothmanI,etal.Sicknessimpactofchronicnonbacterialprostatitisanditscor relates.JournaldUrologie.1996
[3]MoonTD.Questionaire surveyofurologistsandprimarycarephysicians’diagnosticandtreatmentpra cticesforprostatitis.Urology.1997
[4]RobertsRO,LieberMM,RhodesT,etal.Prevalenceofaphysicianassigneddiagnosisofprostatitis:theO lmstedCountryStudyurinarysymptomsandhealthstatusamongmen.Urology.1998
[5]CollinsMM,StaffordRS,O’learyMP,etal.Howcommonisprostatitis?Anationalsurveyofphysicianvisi ts.JournaldUrologie.1998
[6]CollinsMM,MeigsJB,BarryMJ,etal.Prevalenceandcorrelatesofprostatitisinthehealthprofessionals follow-upstudycohort.JournaldUrologie.2002
[7]MehikA,HellstromP,LukkarinenO,etal.EpidemiologyofprostatitisinFinnishmen:apopulation-base dcross-sectionalstudy.BJUInternational.2000
[8]NickelJC,DowneyJ,HunterD,etal.Prevalenceofprostatitis-likesymptomsinapopulationbasedstudy using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chronicprostatitissymptomindex.JournaldUrologie.2001 [9]Khiaw-ngiapJ,PngDJ,LiewLC,etal.Prevalenceofprostatitis-likesymptoms(PS)inapopulationbaseds tudy.JournaldUrologie.2001
[10]RobertsRO,JacobsonDJ,GirmanCJ,etal.Prevalenceofprostatitis-likesymptomsinacommunitybas edcohortofoldermen.JournaldUrologie.2002
[11]KunishimaY,MatsukawaM,TakahashiS,etal.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ChronicProstatitisSympto mIndexforJapanesemen.Urology.2002
[12]CheahPY,LiongML,YuenKH,etal.Chronicprostatitis:symptomsurveywithfollow-upclinicalevaluat ion.Urology.2003
[13]KriegerJN,NybergLJr,NickelJC.NIHconsensusdefinitionandclassificationofprostatitis.TheJournal 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1999
[14]LitwinMS,Mcnaughton-CollinsM,FowlerFJJr,etal.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chronicprostati tissymptomindex: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newoutcomemeasure.JournaldUrologie.1999
[15]JacksonE,FowlerJR.Antimicrobialtherapyforbacterialandnonbacterialprostatitis.Urology.2002
[16]NickelJC,PontariM,MoonT,etal.A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multicenterstudytoevaluatet hesafetyandefficacyofrofecoxibinthetreatmentofchronicnonbacterialprostatitis.JournaldUrologie. 2003
[17]NadlerRB.Bladdertrainingbiofeedbackandpelvicfloormyalgia.Urology.2002
[18]YeZQ,CaiD,LanRZ,nJournalofAndr ology.2003
[19]KriegerJN,RossSO,RileyDE.Chronicprostatitis:epidemiologyandroleofinfection.Urology.2002
[20]SchefferAJ,KnaussJS,LandisJR,etal.Leukocyteandbacterialcountsdonotcorrelatewithseverityofs ymptomsinmenwithchronicprostatitis: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ChronicProstatitisCohortStud y.JournaldUrologie.2002
[21]NadlerRB,KochAE,CalhounEA,etal.IL-1betaandTNF-alphainprostaticsecretionsareindicatorsint heevaluationofmenwithchronicprostatitis.JournaldUrologie.2000
[22]ZeitlinSI.Heattherapyinthetreatmentofprostatitis.Urology.2002
[23]EdwinM,MearesJR.Prostatitisandrelateddisorders.Campbell.sUrology.2001
[24]NickelJ.Specialreportonprostatitis:stateoftheart.RevUrol.2001
[25]ShoskesDA.Phytotherapyinchronicprostatitis.Urology.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