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共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共精神
问题的提出:2011年就你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修订增加:培养学生公共精神和公共品质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核心价值体系
精炼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一、目前中学生中常见的公共精神失范
案例引入
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共意识失范。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
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 互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导致中学生公共精神、公共品质缺乏的主要原因
1.中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忽视社会、集体利益、公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社会责任感、公益心、集体观念淡薄,荣辱观淡漠,缺乏同情心,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缺乏是非观、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2.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3.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诚信缺失等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不良诱惑、网络不健康的思想,社会不良环境、不良行为腐蚀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4.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公共精神的教育,学校重道德教育而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学校缺乏创造学生参与公民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三、解决对策
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尤为重要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强对学生的公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2)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忍辱开展矮柜注意、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
(3)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性活动、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奉献、人道、公益、责任、互助、公平正义、助人为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品德和亲社会行为。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4)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正气,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感恩回报、奉献社会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风尚。
运用公民知识、培育公共精神。
(5)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亲社会意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培养清社会行为习惯,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和奉献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去。
只有投身于公共生活实践中才能培育公共精神;公共生活是生成公共精神的土壤,而公共精神则是滋养公共生活的灵魂。正是在长期的公共生活的训练、实践和反复搏弈中,产生和升华了以自治、自律、人道、公益、责任、互助、个性自由为底蕴的公共精神,学生必须要增强自身素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公共精神,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为此,新课标增加一个新的条目(三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初中生是媒介信息最广泛的接受者,但因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以成为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并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借助媒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