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域生态学-水体鱼产力PPT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伤害经济鱼类的凶猛鱼类,必须严格控制其 数量,必须根据其生物学特点采取适当方法大力捕 捞。
1.水体渔产力取决于那些因素?各因素的作 用如何?
2.水体渔产力的评估有那些方法?比较各种 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说明鱼池施肥和农业施肥的异同点以及施
4. 施肥对饵料生物和鱼产量的影响如何? 5.说明引种、放养和驯化的原理和具体作法。
6.淡水水体的生物生产有那些特点?
凶猛鱼类食小杂鱼
有时可以引入经济价值高的凶猛鱼类食小杂鱼, 使产品质量大为提高。由于野杂鱼受到凶猛鱼类的 抑制,又间接地为经济鱼类的增长创造了条件,但 是在这种情形下,必须详细了解引入对象的潜在食 谱。它们必须是只能捕食小型食物而不致危害经济 鱼类,否则当食尽小杂鱼而本身又大量繁殖后,将 对渔业造成很大的后患。
4.经济学准则 从将引入物种的经济商品质量来考虑驯 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引入对象的“生物学 价值”,特别是对食物的利用效率、所能提供的产量和 生产周期等。
半咸水鱼生长速度加快
在选择移殖对象时,不能根据某一水体 个别种群的生态生理特点加以判断,而 应该从整个物种的特点来考虑,因为物 种通常较其个别种群具有更大的适应能 力。因此,把有些种类引入特殊生境后, 有时会收到额外的效果。例如,苏联把 喜冷性兔子鱼南移和把淡水产的白鲢和 草鱼移入半咸水水体,发现鱼类不但可 以生存,而且生长速度反而加快。
在选择引种驯化的对象时应遵 从的准则
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就可以选择引种驯 化的对象。这时应该从4
1.地理学准则 根据物种现有分布区和将引入水体的气
2.生态学准则 根据物种对环境的要求(特别是繁殖和发 育期的要求)
3.生物学准则 分析将引入的水体中是否存在着在生物 学上与引入种相近的其他种群,如不存在则驯化易于成
wk.baidu.com
有机质、营养盐和鱼产力
由于浮游植物必须利用日光、CO2和营 养盐类营自养性生活,许多作者转而注 意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类动态的研究。 在淡水水体, Naumann(1919),Thienemann(1925)等关于 湖泊营养类型的研究,已经把营养盐含 量和鱼产力联系起来。
林德曼定律的启示
本世纪40年代初林德曼(1942)首先提出食物链中10%的能 量转化规律,指出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能量的递降 就越大,生物生产力将越低。这一理论被后来的许多工作 所证明并被广泛采用。Ryther(1969)曾根据这一原理,做 出世界海洋鱼产力的估算。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集中 于以初级生产力为起点,通过牧食链的自养生产过程。以 后外来有机质以及细菌和腐屑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引 起重视。大量的工作表明,水体内自生的初级产量和外来 有机质绝大部分不是直接被动物食用,而是死后形成细菌 和腐屑再被动物所利用。因此在水生生态系中都有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两类食物链,即以浮游植物、底生藻类和 水草为起点的牧食链及以腐质和细菌为起点的腐质链,并 且进入腐质链的能量远超过牧食链。
移殖浮游动物
在鱼类密度很大的养鱼池中,移殖浮游动物更为困 难。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另一个池中单独培养,以活 饵料形式喂鱼。其次是半分离培养,即在放鱼前先 繁殖浮游动物,待其数量达到高峰后放鱼。国外近 年采用在鱼池中设置网箱的方法培养浮游动物,取 得显著的效果。网箱作为较大型的成熟个体的保护 所,从网箱内繁殖出来的小型个体,可以通过网目 到水中供鱼类摄食。作为这种移殖对象的主要是氵 蚤和裸腹氵蚤两属的枝角类。 鱼池采用网箱方法 移殖大型氵蚤,可以使生长期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增大14~16倍,植食性浮游动物产量与浮游物产量 的比值从0.6%提高到44.6%,浮游植物毛产量的利 用率从1.3%提高到59%。
腐质链的作用
腐质链的作用使人们对水体生物生产过程有了 新的认识。从一个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活有机 质平均只有10%传下去,但其余的90%在生态系 中并未消失,而是进入腐质链并在另一个食物 链中再循环和再利用。因此林德曼的10%转化 率只是牧食链的转化效率,如果加上经腐质链 再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肯定要高于 此数。Cushing(1973)、Steel(1978)都提出海 洋生态系中营养级间转化效率平均在15%~20% 之间,Blazka(1980)总结IBP材料指出湖泊和 水库营养级间转化效率平均为15%。
一、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认识
中国有句俗语“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虾米,虾 米食泥巴”,这可能是人们最早关于食物链和 鱼类自然再生产的认识,但真正从学术上探讨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应推汉生(Hensen 1887)对 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汉生以藻类数量为基础, 探讨以藻类为食的桡足类的数量并进而估算鱼 类的数量,也就是说,从浮游植物——浮游动 物——鱼类这一基本食物链来认识海洋中鱼类 的再生产。
移殖底栖动物容易成功
引进生长、繁殖迅速而且善于利用初级产量和 腐屑饵料的无脊椎动物,也是提高鱼产力的有 效措施。通常移殖底栖动物容易成功,而移殖 浮游动物则很难成功,这是因为底栖动物引入 新水体后,只要能适应新环境的非生物条件, 就可以钻埋泥土中或藏匿于水草丛中避免被鱼 类吞食,而浮游动物在水层中几乎无处躲藏, 极易被食。苏联1950~1969年在各类水体引进 了66种底栖动物,而浮游动物移植成功的为数 极少,在大型水体驯化成功的只有一种甲壳类。
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十二章 水体渔业生产力
概况
水体渔业生产力问题一向是渔业科学研究的中心 问题之一。近年随着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 环过程研究的深化,水体渔业生产力成为水域生 态系统生物生产力问题的重要部分,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19世纪以前捕鱼技术十分落后,捕鱼量很有限, 因而有所谓水中鱼虾“取之不尽,捕之不竭”的 说法。我国内陆可养鱼的水面约有500万hm2,目 前已养的只占54%,还有近半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 用。已养水面产量也极不平衡,池塘养鱼好的每 公顷7500~15 000 kg。而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只 不过300多公斤,究竟我国发展淡水渔业的潜力有 多大?这正是水体渔业生产力所要研究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