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中医思想的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博讲,他到中国来访问时, “甚至还遇到过连脉搏位置都找不准的中医实习 生”,这在当今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中是很普遍的 现象,临床上诊脉成了做做样子的摆设。金代易 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讲他创立新说是因为“运 气不齐,古今异轨”;先贤王肯堂、陆九芝,近贤 章巨膺等都认为中医各家学说的产生与五运六气 有直接关系。从运气学说入手,可澄清中医学术 中大量历史悬案。教材不讲五运六气,把不同时 期、不同运气条件下产生的各家学说放在同一空 间中去评判他们之间的长短优劣,例如用明清时 期的温病学说去与张仲景的《伤寒论》比较治疗 疫病的优劣,用朱丹溪批评元代医家的《局方发 挥》去批评北宋医家等,好比“关公战秦琼”。
教科书把五行解释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 质或基本元素”,是“朴素的唯物论”。但五 行不仅是万物象态的系统分类,更是五种时态 的符号。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 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自然气息,也就产 生了五行。时令的顺序是春→夏→长夏→秋→ 冬,所以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 水。《史记》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 行。”为什么要考定星历?因为星历决定时间。 把五行说成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如此粗浅、落后的概念,还有继承发扬的价值 吗?难怪近百年来不断有人呼吁要废止五行了。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基本承袭了民国
时期中医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编 写第一、二版统编教材时,为顺应当 时的现实,以取得立足之地,在内容 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西医学的一些知 识对中医基本理论进行了仓促改造, 构建了一套现代中医理论的新模式。 以后的各版教材都只是稍作修补而已。
被异化和失真的现代中医理论
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自然界周期性节律变化而 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更高层次的 结晶。五运六气思想起源很古,对中医学基本理 论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藏六府”的 模式即来源于五运六气。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 生讲:“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 源”,极有见地。《黄帝内经》中曾运用五运六 气探讨了疫病发生的规律,我们的科研课题显示 运气理论用于疫病预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 值,但疫病预测仅是运气学说临床应用之一端, 不能说五运六气就是疫病预测,中医学的许多重 要原则都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总结出来的。
天人相应的关键是要把握天地阴阳动态节律中 的盈虚损益关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和“七损八益”等都是对自然阴阳动态变化盈 虚损益的描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 调和阴阳的大法是“知七损八益,则两者可 调”。现在教材把“七损八益”解释为房中术, 还能成为中医调阴阳的大法吗?谓“天不足西 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是根据祖国的地理形 势”,变动态为地域,变时间为空间,“天不 足西北”说就成了古人不知道有青藏高原的常 识性错误了。
顾植山:找回中医思 想的魂(二)
中医科
者 茶 滋 杞适代麦阴 菊用水冬明 地于饮 目 黄经 妙 , 丸常 茶 杭: 熬 白 夜 菊 、 畅 游 , 网 枸 络 杞 、 子 用 功 , 读 煎 书 15g 9g 12g
“谨守病机”误读为“辨证论治” 教材宣扬中医看病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 治”,但辨证论治是中医较低层面上的特色, 《黄帝内经》并不突出辨证论治,反复强调 的是“谨守病机”、“无失病机”。辨证时 把某一时间点上采集到的症状集合在一起, 分析它们的寒热虚实等属性,是空间的、静 态的思维方式;抓病机则要求从动态的、时间 的、相互关系的、综合角度看问题。
国医大师陆广莘呼吁“重铸中华医魂”,是感到现在的中医 学术已失“魂”落“魄”!中医的“魂”是什么?首先是中华 文化之魂。中医药理论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太极河洛, 是阴阳五行。太极河洛是古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基本认识, 阴阳五行是时间的动态模型,这些都是中医思想的灵魂。教 材把太极河洛摈弃了,把阴阳五行改造了,现在讲中医是弘 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向社会和世界弘扬中医文化, 但我们完全不讲中医理论中对太极河洛思想的精妙运用,反 而讲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 本元素”,这样的文化还能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还有向世 界弘扬的价值吗?
更新中医教材刻不容缓 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博说:中医在中国本土上遭到 “恶意破坏、荒唐自毁的极端行为。”满晰博不理 解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当时中医界求生 存的苦衷,故用词未免偏激;但那时编的教材客观上 对中医学术造成的“破坏”和扭曲确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中医界不必再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为逢迎社 会潮流而曲意“自毁”了,应该对近代以来以教材 为代表的被异化和失真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作出反 思并进行溯源归真了。
“证”是象,证象不明显时会“无证可辨”; 而抓病机每能“握机于病象之先”,抓的是 先机。辨证论治引导学生“有是证用是方”, 容易被理解为对症疗法;抓病机则要抓产生证 的关键因素,深层次的因素往往是不显于表 的“隐机”、“玄机”。分析病机时还要把 握“时机”,“七损八益”是从动态的角度 教人抓时机的重要原则。
教材强调阴阳间的平衡关系,但《黄帝内经》 为什么不讲阴阳平衡?因为平衡是讲某一时间 点上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是从空间的、物质 的角度看问题;若从某一事物的动态过程看问 题,更应注重的是变化状态的平稳与否,而不 是“平衡”。一个“阴阳平衡”的提法,把中 医的时间动态思维拉向了空间静态思维。古人 把宇宙的动态节律描述为“离合”运动,气化 阴阳的离合过程产生开、阖、枢三种状态,形 成三阴三阳六气。三阴三阳说是中医阴阳学说 的精髓,指导中医临床意义重大。阴阳被异化 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后,中医教科书中的三阴 三阳已不知所云,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伤 寒论》的“六经辨证”也就被人认为“实即八 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了。
现代的“辨证论治”把内涵无穷扩大了,证 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如何去循 名责实?《黄帝内经》突出“病机”,“伏其 所主,先其所因”,概念、目标都很明确;现 在把求病因和审病机都檃括到辨证论治中, 以“辨证”为标识,篡改了传统的名称,概 念混杂,重点不明。《荀子》曰:“擅作名 以乱正名,使民疑惑。”
阴阳和五行强调的是动态、时态,阳和阴 首先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状态。教科书把阴阳 解释为日月、男女、水火等等两种物质间的 相互关系,把阴阳学说定性为“古代自发的、 朴素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纯抽象的哲 学概念,而阴阳首先描述的是自然变化的 “象”,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当然,由 “象”到“理”,可以进入哲学层面的讨论, 但纯哲学概念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 不足以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构建。
近代有些学者不去认真研究五运六气的精神 实质,却把社会上一些简单利用五运六气常位 推算方法,仅凭天干地支的机械推算就去搞疾 病预测的现象认作是五运六气的代表加以评判, 从而粗暴地否定了五运六气。经络的三阴三阳 命名、阴阳十一脉的构建、寸口六部脉象的划 分等,同样与五运六气有密切关系,隐含着自 然界运动变化的六气节律在人体经络、脉象上 的同步反映。教材对经络和脉象,只讲其然而 不讲其所以然,学生如坠云里雾中,临床不知 该如何应用。
由于传统中医看病时并不局限在辨证候,于 是也有些教材在讲辨证论治时说辨证的“证” 包括了病因、病机。但在文字学上,“证 (證)”和“症”是古今字的关系,古人讲的证 就是症状,《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 将病、脉、证并列;“审证求因”的提法说明 “辨证”和“求因”是不同层面的两个步骤, 朱丹溪的《脉因证治》将“因”和“证”并 列,也说明辨证和辨因不是一回事。“名以 定事,事以检名。”古代的“辨证”概念很 简单,也很清楚。
中医疫病病因观的倒退 《黄帝内经》对疫病的发生提出的是“天”、“人”、“邪” 三虚致疫的病因病机学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虚 不同于弱,“虚”是空隙、乖戾。天虚是天气乖戾而有隙, 人虚是有隙可乘之人,虚邪是因隙产生和乘隙袭人之邪,故 称“虚邪”。这较西医单纯注重直接致病源的疫病病因理论 显然要全面和深刻。知道了“三虚致疫”,才能明白防“虚” 不等于防“弱”,被邪乘虚而袭的人未必“弱”;才能明白 为什么得甲流多的不是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老、弱、孕、幼 而是身体相对强壮的青少年人群了。教材摒弃了三虚致疫理 论,反而推崇吴有性的“戾气”说,是因为吴氏的戾气概念 接近于西医的致病微生物。把吴氏之说作为中医疫病病因观 的先进代表,是从《黄帝内经》立场上的严重倒退。不讲 “三虚致疫”,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深刻道理也就 不可能讲清楚了。
模仿虎、鹿、熊、猿、鹤
恩师——陈正雷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 业的发展,中医院校规模空前,培养 的学生不少,但为什么大家感到中医 院校毕业生的整体临床水平不尽人意 呢?笔者认为,中医教育的不成功,
问题首先出在教材上。
现行教材是向西医学靠拢的产物
ຫໍສະໝຸດ Baidu
古代中医教育以家传师承为主。真正意义 上的中医学校教材的系统编写始于民国时 期,当时社会风气以西方科学为时髦,对 中医学持怀疑、否定态度,卫生行政机关 悉由西医掌握,认为中医“不科学”而将 中医排斥在学校系统之外。中医为求生存, 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不得不向所 谓科学标准的西医学靠拢,以西医为参照 系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
中医教材中摈弃了五运六气,许多中医的道
理和原则都讲不清楚了。已故中医学家邹云翔
先生说:“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
国医学”,语重心长,切中肯綮。
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 大闸蟹、生蒜、辣椒、龙眼、 大枣等
寒性食物:如鸭肉、蜂蜜、 绿豆、 西瓜、苦瓜、梨等
降血压、降血脂的食物
限盐!限油腻!控制体重!
顾植山:找回中医思想 的魂(一)
中医科
编者按:中医教材中摈弃了五运六气, 许多中医的道理和原则都讲不清楚了。 现在中医界应该对近代以来以教材为 代表的被异化和失真的现代中医理论 体系作出反思并进行溯源归真了。中 医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 教材是根本!今天刊出顾植山教授 《找回中医思想的魂》一文。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医教材,
带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与以《黄帝
内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思想已有很 大差距。兹将主要表现简述如次。
对中医文化原创思维的曲解
中医理论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 的,教科书笼统地讲“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与疾 病斗争的实践”,淡化了对民族文化原创思维 的分析探索。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阴 阳的思想源于太极,太极图是古人对自然气化 运动盈虚消长规律的形象描绘,河图、洛书是 太极思想的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太极图。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太极——河 洛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头,也是中医学理 论的根本。
自然界有五行之气,故人有“五藏”。《内经》 谓“藏气法时”,“各以气命其藏”,故由五 行衍生出来的“五藏”,首先代表的是自然界 的运动变化在人体产生的五行之气,“藏象” 讲的是天地自然五行之象在人体的表现。近贤 恽铁樵讲“四时之五藏”,见解精辟。教科书 将基于时间的藏象学说代之以基于空间解剖实 体的脏腑器官(笼统讲“功能单位”仍从脏腑 器官着眼),定格为“中国古代的解剖生理 学”,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作为中医发展 到清代时对脏腑认识的时代水平,则较之西医 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当然只有落后和改造的份
中药成了“天然药物”
中药讲究的是药性。《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 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 反之于平。”“因气感之宜”是讲药物的性能受天 地阴阳五行之气的感应,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 关;“辨五苦六辛”(五、六之说也源于五运六气)是 辨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这是从中华文化天、地、 人、物大一统的观念建立的理论。现在的中药药理 学与西药一样只讲有效成分,只讲物质的结构功能, 不再重视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 中药成了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天然药物。诸如此类的 问题不胜枚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