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第一名宅天津石家大院建筑与传统装饰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大摘要: 石家大院筑群光绪元年(1875年)动工兴建,前后累计修缮扩建近50年方才建成,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北方晚清民宅建筑群。

石家大院虽是民宅,但建筑用料考究,精工细作,砖雕木刻是清末民间住宅装饰的代表,是天津展示民间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历史遗迹之一。

关键词: 杨柳青;石家大院;建筑;装饰
石家大院坐落于天津杨柳青南运河北岸,原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元仕居所。

石家祖籍山东,其先祖在京杭大运河上靠漕运维持生计,发家后定居与此广置田产。

石家曾经建了四座具有规模的宅第,现存的只有石家大院——尊美堂,其他三座已不复存在了。

从清朝中叶到民初,石家财力号称津西首富,其在
杨柳青落户、发家、鼎盛、衰微、直至败落,时隔二百余年,展示了一幅完整的石氏家族兴衰史,也验证了民间谚语“富不过三代”这一普遍现象。

图1 石家大院旧址
石家大院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大兴土木动工建设,完成主要建筑后50年间不断增扩、拆改,才建成1923年石家迁走时占地6000多平米,院落15进、房屋建筑278间的大型北方典型
晚清民宅建筑群。

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曾在院内驻扎屯军多次,大兵的随意拆改破坏及解放后文革浩劫的肆意砸抢,使石家大院面目全非,破坏严重。

直至1987年开始政府为保护民间文化建筑遗产,对石家大院进行修复整理工作,使其1992年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介绍清末建筑和民俗风貌的文化阵地。

进入石家大院正对大门的是一块空空的照壁,四角嵌着狮子滚绣球的砖雕。

照壁下面是依次排开的五只蝙蝠的砖雕,每只口中叼着柿子、桔子、石榴、佛手和梨子等不同图案的水果。

照壁后即是一条构成大院中轴线的甬路,甬路上建筑着5座形式精美、装饰各异的门楼,其中三座是有名的垂花迎门,垂花迎门是宫廷传统结构中的典型样式,显示着其豪华高贵。

三道垂花门门楼都精雕细刻,因其垂柱雕刻成三种不同花期形态的图案,分别是“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

三个图案连接,形成了“垂柱联姻”,象征着主人一生三个美好的愿望:一年四季保平安;一代长寿又有钱;子孙辈辈永绵长。

三道垂花门中,“含苞待放”是最讲究的一座,它的中间有两块抱鼓石,抱鼓石外侧图案是象首,寓意“吉祥”,里侧图案是鹤鹿回春。

门柱石鼓上的是“八骏图”和“丹凤朝阳“。

垂花门木格上有四季花图案,象征走过此门,四季平安。

甬道从南向北的门楼地势逐渐升高,有“步步高升”之意;每道院门都设3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都寄托了大院主人美好愿望和吉祥心理。

甬道东侧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卧室,错落有致的建筑,自然形成五进四合院,依照传统的宗法礼教、门第等级以及家庭的生活习俗,这些院落除安排有家族成员的卧室、女客房、账房等外,下设厨房、下房等安排在次要的房舍。

甬道西侧,主要有花厅(客厅)、戏楼、佛堂等建筑,是会晤宾朋、消闲娱乐以及诵经礼佛的场所。

位于甬道西侧的五进四合院,从北向南分布,第一个院是北客厅及佛堂,佛堂为典型的抬梁式框架结构,四梁八柱。

与内宅相比,西侧建筑用材更为考究,做工
华北第一名宅天津石家大院建筑与传统装饰解读
徐青青 陈志莹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和集聚体量感的造型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女性设计师之手,它的造型像是一张三角形的桌板,由十根倒立着的锥形支撑板面,整个建筑像是从空中拉下来吸附在地面之上。

这些支撑在“桌板”下面不规则的锥体,打破了周长的局限,每根锥体的角度都不尽相同,而且那不仅仅是支撑作用的柱子,它们有着惊人的容积——餐馆、礼堂、酒吧、商店在这些柱子里一应俱全,彻底激活了建筑的接地空间,是一座可穿越的城市雕塑,建筑空间被最大化的利用起来,没有一个角落是废弃的空间。

支撑整座建筑需要十根柱体,而支撑屋顶框架结构需要五根,因此在费诺的内部空间里可以看到五根锥体继续完成承重的使命,而另外五根被削去了顶端部分,形成没有边界的“口袋”空间,有的上升、有的下沉,营造出更加丰富多极的空间,这部分空间可谓独具匠心,作为现代主义先锋的扎哈将建筑的结构功能与外观形式的完美结合发挥到了极致,费诺粗犷不羁的外观下,内部空间别有洞天,扎哈用柔美有力的曲线勾勒出连续而不可复制的丰富空间,让观者在不经意间已经从一点走向另一点,如同随波逐流,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时空雕塑,让石头和墙壁舞动出流光溢彩的旋律。

(3)中国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坐落于中国的珠江之滨,被称作是地平面上的“海市蜃楼”,以“圆润双粒”为主题的广州歌剧院,建筑外形像两块平缓山坡上的石头,建筑表面仍是扎哈惯用的水泥的粗糙质感,造型自然、粗野、浑厚有力。

“圆润双砾”方案被称为
“一个功能、形式与可行性三者俱佳的优秀方案”。

实施难度超高的广州歌剧院整体建筑没有一根垂直的柱子,也没有一面垂直的墙,上百个不规则立面以不同的角度相连接,结构规律让人难以琢磨,这种设计和施工方案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样的建筑在亚洲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广州歌剧院的结构没有一个节点相同,仅歌剧院的钢结构就有64个面,47个转角,每个刚见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贴,每个节点从制造、安装都要在空中准确的三维定位,扎哈把广州歌剧院这两块“巨石”融入到周边环境的一种整体想象之中,仿佛是珠江边正在被被江水冲刷的两块圆润的石头,这组充满动感的建筑成为广州新建的七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1.《扎哈・哈迪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年5月1日。

2.《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扎哈・哈迪德》,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6月1日。

作者简介:
赵倩,女,陕西,西安美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理论研究・设计
大 众 文 艺
更为精细。

西院的西边还有三进院落,是私塾先生教书及其它专用房。

图2 石家大院垂花门之“含苞待放”
据传说石家的祖先广泛调研特色宅邸,取各家所长,结合贵族官邸与豪门大户宅院的建筑形制特点进行规划建设。

石家大院整体建筑沿袭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的营造法式,中轴线是用大青砖铺就的六十余米长的甬道,甬道的两侧的十二个正偏布局的院落,四合套成,院中套院,整齐划一,毫不凌乱。

建设初期高薪请来的都是建筑高手,动用了囤积的上等砖石木材,耗资白银几十万两,工期达三年之久……直到石家迁走,前后累计建设近50年,才建成如此规模,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北方晚清民宅建筑。

石家大院最具特色的是建筑上精美的砖雕。

虽历经风雨百年,还是能从其精美的图案、工艺的复杂、层次的丰富、内容的广泛中体味到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砖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岁寒三友”“万福”“连珠”“莲荷”等中国传统喜庆吉祥图案进行装饰,表达对吉祥富贵多子多福等的美好祝愿。

利用汉字谐音或某一特殊器物来代表,通过转喻的方式形成的特定的吉祥符号,比如以“蝠”代“福”,用“扇”代“善”,用“戟”代 “吉”,用“罄”代“庆”等。

还如影壁类“福寿三多”砖雕,以仙桃表健康长寿,石榴表多子,佛手可握财,多寿、多子、多财故为“福寿三多”。

在男客厅中隔断上有一“八扇屏”,这是石家保存下来的一件木雕珍品。

两侧图案完全一致的木雕工艺精湛,表现内容是四季花鸟,当年木雕中间夹纱,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效果。

据说,“八扇屏”是石元仕特地请当地有名的刘姓木匠制作的,木雕雕成之后,爱不释手的石元仕按一朵雕花给六两银子计价,经计数共一百朵花,可付完帐后,木匠把“八扇屏”翻过来也有一模一样的雕花一百朵。

石元仕最后给木匠一千二百两白银方才作罢。

这就是石家大院“六两银子一朵花”的传奇故事。

图3 石家大院的砖雕艺术
石家大院戏楼是我国仅存和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民宅封闭式戏楼,它凝结了我国传统建筑结构设计的独特魅力。

也是整个大院的最高建筑。

戏楼为木结构建筑,主要的支撑结构用的是珍贵的楠木。

其中花灵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倍显华贵,是一处集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厅殿。

戏楼全部为砖木抬梁式框架建筑结构,总面积410平方米,地面至顶部最高处达9米,由54根立柱支撑而成。

戏楼顶子采用铅皮封顶,并用铜铆钉铆成一个巨大的“寿”篆体字于铅皮上,取长寿不竭之意。

厅内的雀替、隔扇、柱头等木雕,台阶、基石上的石雕装饰,极为考究。

戏楼横梁下悬双雕宫灯,造型古朴华丽,梁柱间镶有精致木雕,有12盏壁灯挂于中间12根上圆下方造型立柱之上。

此种立柱造型取天圆地方之意,正可谓处处有说法,柱柱有讲究,样样有寓意。

戏楼设计十分巧妙,在高约3米处的立柱结构上方围有一圈回廊,回廊以上是很宽敞的窗户,因地势较高,阳光无论何时都不会直射到戏楼的座位上,影响台下观众的视线。

建造戏楼时,石家特地选用上等石料雕刻成12块精美的石雕来装饰房檐,而一般民居建筑的房檐装饰多是青砖结构,石姓人家特意让石头居于房上,有石姓高升之意。

戏楼上下两层结构,下面听戏,上面站保镖。

东、北、西三面留门,南面是戏台。

因其主人喜欢听文戏和折子戏,故戏台不大,高1米,进深4米,宽6.5米,上方有“赏心乐事”的匾额。

抱柱匾对联为“梓泽兰亭逢盛世,绽桃杨柳庆升平”。

后台面积57平方米,供演员化妆休息。

戏楼内共设120个座位,离戏台较近的前半部分是男宾的席位,后面是女宾的席位,中间由屏风隔开。

正所谓“男人看戏,女人听戏”一说,可能就是由此而来。

当年石氏家族鼎盛时期,逢年过节,石府宴请客人都要把戏楼装饰一新,灯火辉煌。

1918年农历11月,尊美堂的石元仕70寿诞,在该戏楼唱堂会。

京剧界名角孙菊仙、余叔岩、陈德霖、王君直等都应邀演出。

图4 石家大院的戏楼内部
戏楼的顶部成矩形结构,整个戏楼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设计,因是戏楼,楼内音质还原非常好。

建筑质量更是精益求精,墙壁使用的是传统建筑工艺磨砖对缝建成,严密无缝,技术精湛。

石家大院内的房屋建筑均采用北方特有的火炕取暖,而戏楼和客厅的采暖装置却有不同,用地炉取暖的方式。

建筑室内地面都以方砖铺地,砖悬空架在地下隔层梅花垛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烟道。

冬季取暖时节,从西房的地炉灶口加入一百公斤木炭,燃烧的热气顺地砖下条条遍布其中烟道穿过,向地面烘暖,最后延着东北处墙内暗藏的烟道从屋顶排出。

设计合理,热效率高,室外寒风凛冽,楼内却温暖如春。

天气炎热的夏日,使戏楼内地炉空气流通,楼内东西两侧侧门开启,空气在高高的空间中形成对流,方砖青石铺地更使人感到十分凉爽。

窗户设计在高处,通光亮强,漫反射光使楼内光线柔和明亮。

戏楼在建时,建筑用砖均出自三座马蹄窑,为保证质量指定专人特殊烧制,再经专用工具打磨干摆叠砌成墙,中间砖缝用元宵面打了糨糊白灰膏粘合,把整个墙壁筑成一体,地势北高南低,不易产生回音;同时又在北面设立隔扇门,能使余音放出,建筑格局的精心设计使楼内有非常好的拢音效果。

为了使声音产生共振,整个戏楼地下铺满了水缸,离戏台虽远近有别,但声音大小却是一样的。

戏楼即使不用扩音设备,声音从舞台处传来,在任何角落都听得清清楚楚,在院内也音声袅袅,声音真切如在戏楼内,石府戏楼建筑巧夺天工的技艺堪称“民间一绝”。

石家大院作为一处民间豪宅,如今经整修后已辟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

在这座博物馆内除石府复原陈列外,并荟萃了民间工艺的精华,展有天津砖雕陈列、天津民俗陈列以及蜚声海内外的杨柳青年画精品。

这座精美恢弘的大院,不仅在建筑结构方面体现了古建的传统特点,而且装饰考究,技术工艺精湛,砖、木、石雕随处可见,每一个图案都有一段故事,无论是砖雕丹凤朝阳、五福捧寿、平升三级;还是木雕喜鹊登梅、鹿鹤同春、文房四宝,以及各种花卉条屏,这些雕刻艺术品无一雷同,充分显示石家大院建筑装饰文物价值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为后世研究清末建筑、装饰、民俗民风等留下了宝贵的物资和精神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高俊华.装饰在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建筑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11年37卷20期.
[2]赵晓峰等.天津近代上流阶层居住建筑概况.《建筑与环境》,2009年1期.
[3]刘娟.天津建筑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研究.《天津大学》,2006.
[4]舒平等.天津杨柳青新中式住宅.《建筑学报》,2006年4期.
理论研究・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