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十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近十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文献综述
从2000年到2015年的研究综述,从数量上持续增加,增长速度上看近十年明显高于过去增长速度,呈现较为繁荣的态势。
对《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研究一直比较热门,除去对曹七巧的进行多角度形象关注外,对曹七巧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及与其他剧作中人物对比也有所关注。
曹七巧的形象分析。
白海君《曹七巧变态行为精神分析学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年)提出以弗洛伊德精神学说来分析曹七巧的变态原因与变态行为,得出“力比多”也是曹七巧人生产生悲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许梨花《“需要”,那件病态的袍——以马斯洛需要理论解析曹七巧的病态心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一文中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人物身上体现的病态情欲、病态安全需要与自尊、病态爱与病态满足。
张建秒;马汉钦;罗玉成《伦理与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张爱玲笔下曹七巧的变态人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一文分析了曹七巧的变态人性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伦理对人性的异化和金钱对人性的异化造成的。
贺萍《分裂与投射——论曹七巧偏执性格的形成原因》(《名作欣赏》,2011年29期)一文根据梅兰妮.克来恩的人格发展理论---客体关系来分析《金锁记》女主人公曹七巧偏执一份裂样心态和心理防御机制投射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来揭示出成长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女主人公性格的影响,来解释七巧偏激决绝性格的性格的原因。
贺荃莉《性压抑和黄金枷锁下的牺牲品——张爱玲笔下形象曹七巧的悲剧人生解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提出因为长期情欲体验严重缺失,产生性压抑,造成曹七巧将自己烈火般的情欲折杀,进而人性扭曲,走向变态。
王俊佳《黄金枷锁下的灵魂——用接受美学解读<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10期。
)一文提出用接受美学来解读曹七巧人性的自私与人性的狭隘。
胡孜娴《从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6期)一文用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来分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提出曹七巧通过融入群体和紊乱结合来试图克服孤独,但都以失败告终,以致到后来母性丧失。
王姗姗《由拉康镜像学说解读张爱玲小说》(《名作欣赏》,2015年21期)一文用拉康镜像学说解读文本,其中认为曹七巧已经脱离了对镜子的迷恋,过度强调金钱的作用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以致人性都扭曲了。
曹七巧女性意识研究。
朱一红《对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性主义解读》(《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03期)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曹七巧悲剧重新解读,指出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父权的否定,提出其自身有女权反抗压迫的强烈意识。
陶明东《曹七巧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她的颠覆性行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提出曹七巧在其悲剧性的一生中,有着对自己命运的思索和认识,显示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所以她的颠覆性行为与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重要联系。
曲拓《“他者”的欲望—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儿子与情人>和<金锁记>之比较》(《西北大学》,2008年)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对比,来分析女性意识的形成,发展。
邵卯仙《乱伦符号下女性意识的觉醒——蘩漪与曹七巧的形象解析》(《语文学刊》,2008年20期)通过曹七巧生理需要
和蘩漪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来分析女性意识的自觉觉醒。
陈昭明《20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性别觉醒和价值转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则提出人性与文明的悲哀,曹七巧具有女性意识,但一生都在欲望中挣扎,打破了母性深化的建构。
王攸欣《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提出曹七巧形象和行为,是张爱玲对现代女权运动的透彻理解—是“自己”解放“自己”。
曹七巧形象与其他剧作中人物对比。
姜宇《疯狂的梦魇——繁漪和曹七巧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提出在“人性被扭曲后的疯狂”这一点找到了这两个形象本质的共同之处,并用这种全新的切入点对两个人物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颜小芳《铁屋子里的女奴和枷锁里的女鬼——祥林嫂、曹七巧形象分析与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提出祥林嫂和曹七巧都是封建铁屋子里的女奴,但是曹七巧是由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她想沦为奴役对象,促成她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的产生。
马若飞《母爱异化的悲歌——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畸形心理的比较》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提出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对儿女变态的母爱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占有欲,是一种畸形的异化的情人式的母爱。
并且提出曹七巧所表现的异化的母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
贾春艳《惊人的相似深层的差异——希刺克厉夫和曹七巧形象之比较》 (《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5期)一文比较了他们有着相同的卑微的出身和痛苦无望的爱情,但是两人有着深层的差异,就是曹七巧相比希刺克厉夫来说,她的复仇使她彻底的丧失了人性。
张存霞《美狄亚与曹七巧形象比较》(《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5期)提出美狄亚和曹七巧都以自己的亲骨肉作为报复的工具,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文化心理、民族、时代的不同,复仇中隐藏的内因也是不一样的。
王颖《同是天涯“沦落”人——顾曼璐与曹七巧形象比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12期)提出从她们的生存环境和变态心理可以得出,封建文化压抑下的女性都悖离于自然的、有生机的人性,封建文化都对生命具有强烈的摧毁性。
许俊莹《个体与伦理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论曹七巧的泪与三仙姑的羞》(《唐都学刊》,2014年06期)提出曹七巧和三仙姑具有很多共通性,不幸的婚姻、感情受到压抑、性格扭曲,但是比起三仙姑,张爱玲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描写曹七巧垂泪则体现了张爱玲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综合来看,对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研究方面还是比较全面,学者利用心理学,精神分析法,接受美学等方法来阐述造成曹七巧变态行为和人生悲剧的原因有一定合理性,同时也丰富了曹七巧的研究,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对曹七巧女性意识研究和通过意象来分析曹七巧形象的研究还是稍显薄弱。
参考文献:
白海君《曹七巧变态行为精神分析学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年。
许梨花《“需要”,那件病态的袍——以马斯洛需要理论解析曹七巧的病态心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张建秒;马汉钦;罗玉成《伦理与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张爱玲笔下曹七巧的变态人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贺荃莉《性压抑和黄金枷锁下的牺牲品——张爱玲笔下形象曹七巧的悲剧人生解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王俊佳《黄金枷锁下的灵魂——用接受美学解读<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10期。
胡孜娴《从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6期。
王姗姗《由拉康镜像学说解读张爱玲小说》,《名作欣赏》,2015年21期。
朱一红《对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性主义解读》,《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陶明东《曹七巧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她的颠覆性行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曲拓《“他者”的欲望—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儿子与情人>和<金锁记>之比较》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邵卯仙《乱伦符号下女性意识的觉醒——蘩漪与曹七巧的形象解析》,《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陈昭明《20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性别觉醒和价值转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王攸欣《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姜宇《疯狂的梦魇——繁漪和曹七巧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颜小芳《铁屋子里的女奴和枷锁里的女鬼——祥林嫂、曹七巧形象分析与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马若飞《母爱异化的悲歌——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畸形心理的比较》,《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贾春艳《惊人的相似深层的差异——希刺克厉夫和曹七巧形象之比较》,《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5期。
张存霞《美狄亚与曹七巧形象比较》,《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5期。
王颖《同是天涯“沦落”人——顾曼璐与曹七巧形象比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许俊莹《个体与伦理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论曹七巧的泪与三仙姑的羞》,《唐都学刊》,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