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花儿为例)开题报告记录Microsoft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花儿为例)开题报告记录MicrosoftWord文档
————————————————————————————————作者:————————————————————————————————日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风俗。56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应该转变思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被保护的对象,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有市场开发的潜力。我们应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资源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文化旅游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这样的保护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保护方式。本文认为,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旅游业提高文化品位,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汉、回、藏、土、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的民歌。“花儿”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长廊的一朵奇葩。在2008年9月,临夏“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花儿”的知名度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花儿”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的目标。本文以“花儿”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对象,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
第二节研究现状
一、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早于我国,早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首次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通过外文期刊的检索,发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如下:Peter.J.Nas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杰作》,介绍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定义和概念,如文化空间、文化记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Harriet Deacon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则重点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和物质遗产一样得到重视,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并严格遵守2。Rex Nettleford的Migartion,Tam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的迁移、传承和维持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遗产迁移现象,分析在迁移中造成的遗产流失、衰亡现象以及在迁移中反而促进遗产传承和创新现象,提出要针对此现象加强保护的观点3。Kenji Yoshida 的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通过物质载体,在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大众的保护意识4。比利时的学者Rudy Dematte(2004)研究了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5。
可见,外国学者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保护和管理措施等研究,而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 1张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的思考[J].新西部,2009(20):131.
2Harriet Deacon.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rragement Plan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4(5):68-70.
3Rex Nettleford .Migration,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sge [J].Museum Internation Al,2004,40(5):178–190.
4Kenji Yoshida.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5):8-10.
5Ahmad Yahaya.The scope and definitions of heritage:from tangible to intangib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 Tage Studies,2006,12(3).
年8月,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6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举办了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同年9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2008年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一股热流。
(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价值的研究
陈孟昕,张昕(2002)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中,在国内首次将这一新概念以高等教育相关学术概念的形式加以导入;并且在这次会议中,与会代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现状及文化价值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与人才培养诸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王宁(200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及价值》中,认为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不能外化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种;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俗性。杨怡(200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性质加以界定,并提出应该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向云驹(2004)在《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范畴》中,全面解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产生、由来、旨意、意义,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它的学术和学科意义,并提出了保护非遗的基本理论要义。
(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
宋才发(2004)在《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中指出,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并且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范畴;李宗辉(200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中,着力探讨我国知识产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怎样,知识产权以外的其他法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费安玲(200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中,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应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同已有法律的协调、同社会惯例的协调、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此外,还有陈庆云(2006)的《非物质文化遗产